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妙祥法師: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下面講第二十二章,“財色招苦”。這個是我們最重要的一課,而且十分重要。大家對這個都有非常的體會才出家的,對這個沒有體會的話,他不會出家的。所以說,看破的關鍵還是在這個上面。“財色招苦”,我們已經受到苦了,所以才知道出離的,但是對苦的根源和財色的害處還不是很明了,我們今天再具體的講一講。

【釋】這是第二十二章,指示我們要明白財、色這兩個字,它的滋味少,可是傷害卻很多。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要像小孩子那樣無知識,貪著這個甜味。“佛言,財色於人”:佛說,這世間一個財、一個色,這兩種把很多修行人都給害了。修道的人放不下財,就貪財;放不下色,就貪色。你貪財好色,道業是絕對不會成就的。

這人貪財,現在就沒法說,因為現在世界上已經是崇拜金錢主義,人活著都沒有縫(出路)。昨天還跟幾個人談到這個問題,有個居士就說:“現在這人哪,精神都不正常,很多年輕的都要‘出馬’看病,精神恍惚。過去都是歲數大的才去當巫醫神漢的,怎麼現在連年輕的精神也是這樣。”我說:“你不能怪他,怪誰呢?怪現在沒有這種德的教育。”(編者注:出馬,指某些人利用迷信欺騙人,進行所謂的“鬼神附體”,為人看病,即民間所說的巫醫神漢這一類的。)

現在的這種教育就是個財,有錢的就有了一切,沒錢的什麼都沒有了。誰在講理呢?就是財在講理,有錢就有理,沒錢就沒有理。而且人墮落到這個苦裡了,很多的人,特別是性格軟弱、心地善良的人,他又不能與別人去爭奪錢財,而且能力也有限度,所以他在這裡就苦惱,他現在還不明白“財色招苦”的問題。

你看看現在的人,有時候父子的關系、母女的關系都得拿錢財來衡量,人和人的關系是看在錢財上,什麼朋友、道友……都不存在,只看錢財。社會上也是,你有錢你就生存,沒錢你就沒法生存。一切都是財,離開了財,夫妻倆第二天就要分手,那個跟那個走,這個跟這個走,兒女就扔下了。父和子的關系也是財,有錢呢,就跟你叫父親;沒錢呢,跟有錢的叫父親。他把錢叫父親,你沒錢,你就不是父親。

曾經有一個大學生上美國留學,然後定居。他母親和父親聽說他結婚了,去看他,可能帶了好幾萬去美國。住了七八天,他就問他母親:“你什麼時候回去?”他母親當時就急眼了,她說:“我養你這麼大,好不容易上這來了,才呆了七八天,你就開始攆我回去了。”不管你怎麼說,他也不理她。就是吃飯在一起吃,吃完連話也不跟你說,扭頭就走了。把她氣得這個傷心,沒辦法。

後來她母親說:“你還我錢,我把你從小養到這麼大,你把錢都給我找回來,又上大學,又上美國……”從小養到大,你說得花多少錢?氣了一大頓,好不容易把他說了。說了也不行,最後倆人生氣,全回來了。就是說,現在的社會就是認錢、認色,娶了妻子有了色,父母那個錢財不能滿足他的需要的時候,他對父母就產生了這種厭離心。

所以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為錢色所困,沒有道德,不知道錢是害人的,而且認為錢就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他就把錢看成生命一樣,沒有錢就等於沒有生命,所以這樣的人就苦惱,在沒有前途、沒有道德的情況下,他的精神肯定要錯亂的。

人活著就像在一個沒有縫的鐵鍋裡,處在黑暗裡,鑽不出去,多少人被這所困。你若說做壞事,他心地善良,不能去做,他也不能搶銀行啊,是不是?銀行不能搶,若被關起來,就死了。又不能去騙人,去騙人吧,一個是沒有那本領,另外,自己心裡也不願去做。再說,只要是你想騙別人,別人早就想騙你呢,是不是?他也不存在騙人的本錢。女人除非給人做“小姐”或做一些不應該的事情,痛苦萬分,她又不甘心。

從小就已經看到自己沒有什麼前途了,關鍵是他這種追求金錢的思想一旦起來的時候,人就沒有縫,你說得怎麼天花亂墜,對他來講都是在熱鍋上煎熬,最後人就變成精神不正常,沒有解脫之力。所以說,現在年輕人精神分裂的特別多。主要是心裡沒有道德,沒有解脫之路。

我說,他們如果能到咱這寺院來,心裡就能開一點縫。咱這個僧團為什麼沒有進入深山去修行?為什麼在這?就想給世間留一點縫出來,沒有別的意思,讓大家從痛苦中能喘口氣,從那能出來,別死在那裡。咱們不要錢、不摸錢,一切都不要,都捨去,就是給世間留這麼一點縫隙。所以佛教能拯救這個,這是我們的責任。

別看我們人少,說:“人不多呀,我們也沒有啥修行呀!”實際上我們以身示法,就能給眾生帶來清涼。這是很殊勝的任務和職責,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珍惜這個因緣,一定要在這上給眾生做一個清涼的使者,能扇一扇清涼風,讓他們在烈火之中有一點暫息的機會,解脫的機會。要不是這樣,人就完了,別說成佛道了,就算人活著也很難。

現在世界上都是戰爭,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錢財。你看發展導彈,目的都是為了錢財。美國打仗就是為了發財,打完一次仗它發一次財,就是為了錢財。那對方對抗也是為了保護錢財。人生存在這個世界,就是難過財色這兩關,所以說“財色招苦”,苦不堪言哪!

這個體會大家都比較深,也看到了人世的冷暖。有錢就是朋友,沒錢就不是朋友了,什麼也不是。親屬,什麼親屬關系?什麼都不是。本來還有一點善良心,全被財色給滅掉了,把很多修道人都給害了。為什麼把很多修道人給害了?出家,他也不是為了斷絕財色而出家的,有時候是為了從另一角度得到滿足。本來是好心出家,有的就不知道修道得先斷財色,又是發單費又是攢錢,攢來攢去,道沒修成,命早就喪盡。他以為在修道呢,自己其實被騙了。

過去我遇到一個師兄,他平時還真能吃苦,你給他吃什麼他都吃,挺吃苦的,年齡也比我大。那回我碰著他,他就告訴我,那是他出家以後,他說:“我現在家裡賣房子,賣了三萬,我都攢上了。每年的單費,亂七八糟的進項又能攢個一萬來塊錢,這幾年下來估計又能攢幾萬。我老的時候也就回家自己修了,找個小房。”

實際上,所謂回家修,就是找個小房自己修。“我這一生,因為有錢,我就能過去了。”打算得挺好,先攢錢後修道。還上咱寺院來過,後來不長時間,我就聽說他死了。這個錢財哪去了?就不知道了。人沒了,錢財雖存已成他人之物了。所以財色害人就這麼快,這才幾年的工夫?也就是四五年的工夫,完了!

想攢錢修道,你永遠也修不成道。那個道,就是要去財才能修道的,你要是攢財就招苦。那苦,苦大勁就死了,最後就滅盡了。這個人還沒多大貪心呢,他尋思攢個幾萬就行,攢個幾萬後,他也不想干別的,就想弄個小房自己去修,命同樣就沒了。很多修道人就為了這個財,結果就被財害了,被害的人太多太多。佛教的名聲之所以有很大的損失,就是因為這個財把人害了。

前幾天,派出所的所長,原先在咱們這裡呆過,經常上咱寺院來。到咱這來慣了以後,再到別的寺院去看,他就生氣,他說:“這怎麼都搞收錢、記賬?這太不清淨了,佛教哪能搞這樣的事?這不是和世間人做生意一樣嗎?”所以世間人都譏嫌,世間人都不願意看到這一幕,何況我們修道人本身?你拿錢,你去跟居士——哎!就別說了,這個口都不知道怎麼張。那個手怎麼能伸出來?手寧可被剁掉了也別去摸這個錢。我們應該永遠不摸錢,這個財確實害人。

這個財包括錢,也包括我們的很多物質。我們穿衣戴帽也是這樣,穿衣服要穿破的、要穿壞的,有壞的不穿好的,都得加小心。就一點兒財,一個鞋墊,你貪戀了,將來都是一種貪的漏。所以過去修道都是百一物,沒有成雙的。為什麼?不給自己創造多儲的因緣,一點都不創造,都讓它們單個的。但我們的根基還差一些,所以給大家預備兩套衣服,互相換一換。如果只有一套衣服,大家有的時候做不到。

(編者注:百一物,一種方法,“百”是個不固定的數目詞,指一個僧人所必須的日常生活用品,都以“一”為限,不儲備多余的用品。如一個水杯,一根針,一件衣服等。這是一種增上勝法,但並不強制受持,由個人決定發心受持。如果沒有受持,有的東西可以儲備兩件備用,例如儲備兩套衣服,一套平日穿著,另一套換洗時用,其它的用品以此類推。但如果發心受持以後,則每件個人用品必以一為准,多儲備則為違犯。此處的物品都指個人所擁有的用品,不指常住物,以上只是略解,受持百一物有非常詳細的作法,請自行參考有關資料。)

我們應該明白這個“財色招苦”,特別是色,那就更厲害了。但世間人離不開,那本來就是一個火坑,那是地獄坑。有女人的地方就有地獄,有色的地方就是地獄,這個東西是最不淨最不淨的東西,但是世間人放不下,所以道業是絕對不會成的,放不下是決不會成的。

【釋】“財色於人,人之不捨”:人人都捨不了這個財和色,好像什麼呢?這裡舉出一個譬喻,就“譬如刀刃有蜜”,刀刃上有那麼一點點的蜜糖。“不足一餐之美”:分量不夠吃一餐飽的美味。“小兒舐之”:看見刀刃上有糖,也不管它有割舌的危險,就用舌去舔它。這就說無知的人貪財色,就好像貪刀刃上的蜜似的。“則有割舌之患”:就有把舌頭割斷的危險。所以我們對於財色,一定要把它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什麼是小兒?就是無知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叫小兒。刀刃有蜜,你一舔它,那舌頭當然就得被割掉了,為一點兒小蜜就把自己舌頭割掉了。那個蜜也不是真正的蜜,是世間痛苦中出現的那麼一點暫時的、一種能夠讓你緩解一下的東西。它不是什麼好東西,這就是財色,好像是得到了,好像有個五欲之樂,實際上後面的危險是最大的,後面放著一把利刃,你只要是貪著,舌頭就掉,身受大苦。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貪財色的。

看看道宣祖師對這個問題是怎麼講的:(出《淨心誡觀法·誡觀序宗法第二》)

【誡】夫欲修道,於三業中,先斷財色二種。若不貪財,即無谄诤。若不貪色,即無熱惱。經曰:背捨離欲,順菩提分,當修身觀。精勤一心,除世貪愛,制伏垢惱,令心清淨。以斷財色,成無漏善根。熏本識中,成無貪種子。漸盡惑染,入賢聖位。今見解法人等,仍貪財色,長養結使。與諸漏相應,惡業系縛,墜三惡道。經雲: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

出家人因為貪財色,你就不是道人,又不是白衣。

【誡】多求利故,專習唇吻,莊補華绮,戲論诤訟,遞相謗嫉,三毒轉強,煩惱增長,沉淪苦海,知而故犯,無解脫時,千佛出世,不見不聞。以是因緣,地獄罪畢,受惡龍身。為盜佛衣食,破戒嗔垢,所得惡果,如《盲龍經》說:即知解義,不救業苦。汝宜依誡,如說修行,隨病對治,隨分解脫,不可口言而得清淨。三毒五結,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輕即自瘥。披戒定铠,摧心魔賊。

“多求利故,專習唇吻,莊補華绮”:就穿著好的衣服,非常華麗,貪著這些衣服。

“戲論”,專說那些笑話、一些無邊的事情。“诤訟”,互相爭斗,要不就告狀、打官司。“遞相謗嫉”,互相誹謗。“三毒轉強”,三毒越來越重,貪嗔癡越來越重。“煩惱增長,沉淪苦海,知而故犯,無解脫時,”所以說知而故犯,沒有解脫時。

“千佛出世,不見不聞。以是因緣,地獄罪畢,受惡龍身。為盜佛衣食,破戒嗔垢,所得惡果。”犯盜,盜佛衣食。

“如《盲龍經》說:即知解義,不救業苦。汝宜依誡,如說修行,隨病對治,隨分解脫”,就是像《盲龍經》說的,受惡龍身,最後得惡苦,還得下地獄。是先下地獄,再受惡龍身,因為是盜佛衣食。穿佛的袈裟,你不好好修行,還貪戀這個錢財、財色,最後肯定下地獄。有的人打著佛的招牌搞一些經忏、斂取錢財、騙人……最後的結果不用說,肯定下地獄,下完地獄受惡龍身。我們知道解義,應該“即知解義”。

“汝宜依誡如說修行。隨病對治隨分解脫。”你只要對治一分,你就解脫一分。在你對治毛病的時候,你只要能對治的時候,就是解脫的時候。什麼是解脫?你只要是能把這個問題克服了,馬上就解脫。解脫,不是說你對治了以後另外再有個解脫,在對治的同時,解脫就在其中。

“不可口言而得清淨”,那個解脫不是語言所能描述的,不是說說就能得到清淨。“三毒五結,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輕即自瘥。”先治重的,輕的自己慢慢就對治了。

“披戒定铠”,就是以戒律和定為铠。铠就是古人穿的那個盔甲,有防御能力,別人砍不進去,打不動你,不能傷你生命。我們以什麼為铠呢?就得以戒律和定為铠。“摧心魔賊”,用這個戒定铠,摧心魔賊,這個都是心魔所起來的。

【誡】一切苦因果,財色為本。一切樂因果,戒定為本。然此因果,悉在眾生心微塵中。何故不禁余過,先誡財色?大乘經雲:八萬四千障道罪業,悉因財色以為根本。何以故?十方眾生,無始已來,為財相殺者,過微塵數。為色相殺者,數復過是。道俗二流,為於財色,今現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獄中,受千萬種苦。經無量劫,始入畜生餓鬼。缁素二人,同為財色之所傷害。初持後犯,能免者稀。若有斷者,名菩薩行,名真持戒,名為賢士,名佛弟子。

“一切苦因果,財色為本。一切樂因果,戒定為本。”這苦因果是財色為本,一切樂因果戒定為本。這句話挺好,大家應該記下來,隨時要提醒自己。如果你貪了財色,好像是起了一種歡樂,但是你終得知道是苦因果,將來受苦無窮無盡。實際上,你只要得到財的時候,你那個樂已經失去了。你接受那個五欲之樂,實際上是一種苦,因為你不太清楚,煩惱已經起來了,你不知道。所以這個是很危險的,它非常微細。

過去我在本溪茅蓬的時候,有個比丘尼去依止,結夏安居時,她要依止。臨走之前就要供養錢,拿一把錢就來供養。起先我看她還挺像個修道人樣,看到出家人都挺清淨的。她這一供養錢的時候,當時就起了一種特別的反感,覺得這人特別不清淨。手裡拿的不是錢,什麼東西?比屎尿還埋汰的那個東西,就舉著那個東西,當時就給我……當時就是沒好意思把她攆出去,我比劃了一下,因為止語,不收錢。她說:“我這是給居士的。”我比劃說:居士也不要。她就放炕上了,我就比劃:你趕緊給拿走!因為她當時在場,我不好意思拿水去涮那個炕,我覺得炕都讓她弄埋汰了。

本來心情還行,還有點自在,後來這心情被弄得特別煩惱。這一打坐,坐也坐不住了,這腦袋就開始疼,就惡心,就要吐,從來沒有過的事。我說:沒有過這病啊,什麼時候也沒有過這病。就光要吐、頭疼,整整一宿。到第二天,我說:壞了,這修道出魔障了,這個東西太厲害了,這下把我弄得直惡心要吐,都污染到這麼個程度,就像毒藥似的。我們大家心裡沒有達到這種清淨程度的時候,你感覺不出來。

後來什麼時候好了呢?上廁所。屎尿那種氣味突然鑽到鼻子裡去了,當時心裡這一下就豁然開朗了,哎呀!一下子就開了。我看這屎尿都比它干淨多了,這才把這個病治好了,當時這煩惱、惡心全沒有了。

所以說這個財就是苦因。我們為什麼認識不到?平時你不清淨的時候,察覺不出來這個東西。財色就是苦的因,都在這裡面擱著呢,你只是沒看著。還沒等你接受,你還不要,它對你的污染都這麼大,何況你又喜歡,拿到手了,你說他會成什麼樣?我說:你不知道被毒成什麼樣了,甚至都可以下到地獄去了。

當時沒有一絲一毫要的心,就光看它一眼,都會惡心到那麼個程度,何況又對它喜歡又拿,又不斷地想辦法再去獲取,你說得多惡心?哎呀!我不知道這個人他怎麼過這一生,包括我們也是這樣,過去都是怎麼過的,貪著這些東西,它比屎尿還埋汰。屎尿只能是埋汰衣服、埋汰你的肚腸。它這東西能毀你的法身慧命,要你長期受苦。這苦不堪言,那腦袋疼得惡心,那滋味簡直沒有形容,了不得!而且其中還沒有暫歇一段、清涼一段的時間,沒有!一直就那樣。

光看一眼,還拒絕了,我都想把地擦了,就這都不好使。何況現在有人還在儲備這些東西或摸這東西,我都不知道他在怎麼活。現在世間人就是這樣,拿這個當成寶貝,他不知道那真是毒藥中的毒藥。

據說以前有一個香港的僧人到緬甸去,看到那個僧王,他還像在中國似的,拿著錢財去供養人家。那個僧王說:“哎呀哎呀,你怎麼拿這個東西呢?”他非常驚訝。意思是:你是出家人,怎麼可以摸這個東西呢?人家驚訝了,說:“你怎麼摸這個東西?”雖然他也知道你是摸錢財的僧人,但是當你突然拿出來的時候,那個僧王都震驚了:你怎麼可以摸這個?都震驚到這麼個程度。所以說,你摸錢財,怎麼算是一個清淨的僧人?

所以佛法衰落有時候不在別的,就在於我們自己不努力。我們應該知道這個財色的苦因苦果,應該把這個風氣轉過來。佛法興不興盛,你就從財色上去看。如果斷了財色,佛法馬上就起來,世界就得和平;如果財色斷不去,一切苦果在後面呢!世界戰爭就是因為財色,不能得道還是因為財色,所以說財色害人無數。

“一切樂因果,戒定為本”,你有了戒,不去摸、不要財色,產生了清淨的定力,你的樂都在後頭呢,那是一種清淨樂,自在。天下到哪都沒有恐懼心,眼睛瞅誰都是正直的,人不會被財色所轉。看到女人,也不會去瞅,也不會隨人轉;人家掏兜,你也不會隨著人轉。你要是貪錢財,人家一掏兜,你就尋思要給你錢呢,人家要是不掏出來,一看掏出來的不是錢,你心裡當時又涼了,人家的一個動作都能把你的心給轉了。如果你不貪財色,你願意怎麼弄就怎麼弄,和我沒關系,你給我,我還煩。

有很多居士到咱們這來了以後,他有感觸,心裡清淨,說:“這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哪,我們看到了佛教的希望,我們在這體會到了過去的佛教。”他們的心裡是非常的清淨,雖然他們千說萬說,但關鍵是他們心裡能夠得到暫時地清涼,這就可以了。而且他不至於走死路,不會為得不到錢財最後去自殺,不能活不下去,他這樣就有能活下去的希望。

有很多有病的人,特別是精神不正常的人,有時候喝咱們大家誦的楞嚴咒水,他的病就好了。因為你用不貪財色的心誦出的咒,它就有戒定感應,就有樂因,這個樂因能治他的苦,所以他喝了這水以後,心裡就會透亮。借著佛力,心裡透亮了,有很多的病就開始解脫了,由重轉輕,由輕轉好,就是這樣。這個例子就太多太多了。

甚至喝一口水,他都會在這得到無比的清涼,而種下這個菩提因。所以咱們誦楞嚴咒,發出去那些楞嚴咒水都給種了菩提因,將來有因緣,都能上這來出家,都讓他出家。眾生很苦很苦的,我們一定要帶好頭,一定要持好戒,我們為了大眾,應該要這麼做的,這是行菩薩道。

“然此因果,悉在眾生心微塵中。”微塵,非常細微,這個因果在微細裡,你察覺不出來的。如果我們不常有點清淨心,你就察不出來它的好和壞的關系,因為它在心微塵中。

“何故不禁余過,先誡財色?大乘經雲:八萬四千障道罪業,悉因財色以為根本。何以故?十方眾生,無始已來,為財相殺者,過微塵數。”像微塵一樣的多,全是為了財而互相相殺。“為色相殺者,數復過是。”比這還多。不是為了色就是為了財。

過去有一個纣王,為了色,最後把國家都毀了。纣王本來是很有才華的一個人,武藝也高強,體力、智慧還都可以,是非常出色的人物,但是被一個女人給騙了,把一個國家給毀了,最後千秋萬代招人罵。還有那個霸王項羽,為了一個女人最後死在烏江。臨死時還放不下那女的,那女的還騙他,說要跟他一起死。那女人的心裡話:我是逃不脫,如果能逃脫,早跑了,還等著跟你一起死。他還以為干嗎呢,其實是死都不放過他,死也得拽著他死。最後霸王就沒辦法,只得隨她死去了,就因為貪戀色。這個色害人無數,特別是修道,財色都是最大的漏洞。這個漏洞不堵,你想得道,不可能的,所以說先斷財色。

“道俗二流,為於財色,今現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獄中,受千萬種苦。”因財色而現有多少地獄呢?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獄,還是大地獄,就這麼些。

“受千萬種苦,經無量劫,始入畜生餓鬼。”這時間沒完沒了了。“缁素二人,同為財色之所傷害。初持後犯”,剛開始還能持戒,後來就犯了。特別是修道,修修道就還俗了,為了財色就走了。“能免者稀”,能免於財色的太少了,太少太少。所以大家一定要堅持住,千萬不能叫財色給騙了。

“若有斷者,名菩薩行,名真持戒,名為賢士,名佛弟子。”佛說,你不斷財色、摸財、要錢,不是我弟子。佛不承認你,雖然你說了各種方便,無論你怎麼講,你講啥?財色在你手裡,佛也不承認你。是你自己講,那不是佛講的。

說:“我這不行啊,現在是末法時期了,有種種因緣不方便,我得摸錢。沒有錢,我就沒法坐車,沒法達到目的,或是沒法怎麼怎麼的……”你說一千遍,佛也不承認你是佛的弟子,你只是在狡辯,騙不了人的,你只能騙騙你自己就是了,騙別人都騙不了。你摸錢,你還說干淨。我是知道那東西是苦的根本,不可能是干淨的。所以說,如果不斷財色,絕不是佛的弟子,我是不承認,他怎麼說,我也不會承認,佛也不會承認的。

【誡】財色二事,相欲似輕,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財色起。此之二過,能壞君臣、師徒、夫婦等,亦壞內外親族、朋友、知識。若離財色,更無世間,人天脫苦,聖凡同贊,諸漏滅盡,進至佛果。為此先誡財色二種,因色生驕,因財生吝,驕而且吝,雖有余德,亦不足觀。先斷財色,使功行成立,後聽經論,即是入道次第也。言逆行疾,故名淨心。

“財色二事”,這兩種事。“相欲似輕”,這個相好像沒有殺人那麼重。“感罪尤重”,但它引起了各種重罪的發生。你看看,為財色而殺人的,那太多太多,最後死的人也太多了。感罪尤重,下地獄。

“河沙诳惑”,就是說我們有那麼多的妄想和惑根。“惑”:疑惑和迷惑;诳:虛诳。“河沙”就是恆河沙。我們知道印度有一條非常長的河,叫恆河。它有多寬呢?寬四十裡地,這個河有這麼寬。而且那個河沙非常細,比我們這的河沙細多了,就像細面似的,比細面稍粗一點,那麼小的、非常細的沙子。

“河沙诳惑”,我們這個惑就是虛诳,就是罪業的意思。虛诳和惑根有多少呢?就像恆河沙那麼多,無邊無數。我們現在覺悟不出來,說:“我沒有,我就打一個妄想、兩個妄想。”你不知道,這都是“河沙诳惑”起的作用,一會兒這起來,那就滅了。在你不能察覺的時候,不知道滅了多少次,不斷地起了多少次,你都不清楚。這些東西都是從哪引起來的呢?有些愚知愚見都是由財色引起。

“此之二過,能壞君臣、師徒、夫婦等。”能壞君臣,你看為財色的,最後那個帝王叫人給推翻了。有的帝王貪著財色,最後被人推翻了,國家也喪失了;被滅九族的,這太多了。師徒之間也因為錢鬧不和,“這師父有錢不給我”,這就不和了,老惦記師父的錢。他也不是尊重師父,是尊重那個錢,把師父看成錢的化身,有錢就是師父,沒錢就不是師父,所以師徒相爭。還有世間的夫妻,現在更是那樣,有了錢那就是夫妻,沒錢就散,散了干嗎呢?各自奔錢去了。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我就不說了,因為這太不好聽,沒啥意思,說他們都髒咱們的口。

“亦壞內外親族、朋友、知識”,也可以壞內外的親族、朋友。你看看,為了錢財,最後親屬之間也騙,親人也騙、父母也騙、兄弟也騙、姐妹之間也騙、朋友之間也在騙。我們可能都有感觸,是不是?都是為了錢財,有錢呢,都是朋友,上你家去了;沒錢,他一個也不來。

不說人家,就說我們自己吧,這家太窮我們也不去,怕人家跟咱借錢,是不是?做朋友也是這樣,一看人家窮就瞧不起人。就是這樣,所以說能“壞內外親族、朋友、知識”,自己也壞,別人也壞,都是為了錢財。特別是障礙不能接近一些善知識,我們不能接近善知識,因為交往都是看在錢的面子上、財色的面子上,就算有了朋友,最後也翻臉。

“若離財色,更無世間”,如果我們能離開財色,更無世間。什麼是世間?財色就是世間,你離開財色,就不存在世間這個問題。你說:“這麼簡單?”但是這麼簡單,人還是放不下、看不破。你離開了財色,就跳出世間了,這個世間就是財色組成的。所以我們今天能出家,能持這個不捉金錢戒,我們應生大歡喜。我們持戒,就在跳出世間。怎麼跳出世間?你要是貪戀這個,就是世間;不貪戀,就是跳出世間,就沒有世間了。

“人天脫苦,聖凡同贊”,“人天脫苦”,你不受人間的苦,也不受天上的苦,都能離苦,離這兩種苦。你別看這好,也能脫苦。“聖凡同贊”,不光聖人稱贊,連凡夫都稱贊。這咱們大家都有點體會,咱們遇不到聖人,最起碼的,我們看到了老百姓那點歡樂和真誠,到這裡稱贊一句。

說老實話,我心裡非常高興,高興他們能夠在這裡認識到錢財沒有用,而且還認識到錢財害人。只要認識這麼點,他就妥了,他就不至於走上極端,不能去自殺,不能去搶銀行,是不是?實在了不起,還可以出家,是不是?若不能出家的還可以艱苦生活,不再貪戀那裡了,他心裡有點縫。我一聽他們說“不要錢太好了”,我非常高興。

他只要念上一句:“不要錢太好了,這地方不收錢,這不收錢太好了!”就這一句,給他種下個善根,因為他在腦子裡已經有“不要錢是好的”。過去,他的意識概念就是“沒有錢不能活”,這時候腦子裡突然種下一個“沒錢才好呢”,你說,這不是給他種下善根了嗎?是不是?這是感到佛的戒律太清淨了、太好了。

“諸漏滅盡”,這是說遠離錢財可以達到諸漏滅盡。“進至佛果”,直接就可以進至到佛果去,佛的果位。要想“進至佛果”,“為此先誡財色二種”,第一個要斷的就是財色。“因色生驕”,就是說貪色者生驕,因色而生出這種情和驕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矯情做作。“因財生吝”,本來是一種清淨的布施心、捨我的心,但為了發財,最後變成什麼呢?吝啬,不肯布施了,那是“我”在堅固。

“驕而且吝”,一個人如果有這兩種毛病。“雖有余德”,就是還有很多好的地方,這人還能做這個事情、能辦那個事情或是等等的事。“亦不足觀”,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東西,因為有這兩個,已經把整個都破壞了。雖然有余德,還有其它一點小小的優點,但因為有這兩條,就不值得你去學習,你應該是遠離。所以說,我們要清楚這個。

“先斷財色,使功行成立。”你斷了財色,這個功行才能成立。就是我們有了定力,在這裡有所成就。成就什麼呢?財色對你不再起變化了,不再能誘惑你了。第一個是“先斷財色,使功行成立”,“後聽經論,即是入道次第也。”應該這麼修。第一步,先斷財色。你不斷財色,想修行,想聽經論,那都是聽不清楚、聽不明白的。

你所謂的能講出來,那也不是從心裡講的,那都是從嘴上講的。你說你修行,財色都斷不了,你跟誰說修行?是不是?你只是在唬人,欺騙人。入道的次第,第一步就是先斷財色,你把這斷了,這就是入道、開始。什麼是入道?你不要另外找入道,就是除你這些毛病習氣,這就是入道。

“言逆行疾,故名淨心。”雖然言是逆於耳,但是我們修行起來非常快,只要這樣做,我們的心就會淨了。

【誡】偈曰:

   煩惱如河沙  先斷惡二種  一財二是色  死時神不恐

   吉羅須護持  況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淨  布薩心喜踴

   鄙夫愛財色  誡汝斷貪著  由財三世苦  因色入火镬

   色能障聖道  財能令行薄  審谛自看心  知貪是狂錯

   智避如火坑  頑愚不嫌惡  若犯當悔除  除已更勿作

   一切有形類  終歸填溝壑  持戒禁情苦  後受大安樂

這個偈非常好,讓我們知道入道的次第,怎麼修行,告訴我們怎麼用心。前幾天講了怎麼用心的問題,大家都知道要無念,不打妄想,怎麼樣去空人我。但是光那樣還不行,我們還要斷財色,不要給自己留後門。這個東西你要是不斷,你的妄想是不會滅掉的,它就是生起妄想的根子。你若不信,你兜裡有錢你就生恐懼。

有一個人出家了,自己還儲備一點錢,在別人那放著,放著放著,最後還俗了。因為啥?本來他不應該還俗,但是他就是因為對這個財放不下。他以為沒啥事,實際上,那個妄想就是因為這點錢財而生起來的,起來了以後老惦記著,他那個思想就不正了。他沒把自己後路堵住,要是堵住,就不會退道了。一念財色,最後造成個大漏洞,就走了。你說,那點錢財夠干什麼?連半年都過不去,連一個月都過不去,啥東西都沒有。就算你有,夠過一輩子,又能咋地?生命無常的事情,很快就完了,所以說你必須斷財色。

我們出家也是這樣,出家,我就和世間家沒有聯系了。財色,你別再給我,給我也不要,給我,我就往大海裡扔。我不要這個東西,和我沒關系,絕對不要,誰給我也不要,我永遠和你這沒有關系,你願意給誰給誰,那都和我沒關系,多潇灑呀!人生就得這麼下決心,把決心下得死死的。絕對得斷,你不斷,那妄想就起來。

當然,剛一開始斷的時候,心裡也是不割捨的,“這玩意萬一有點用呢?都是摸慣了的東西,這手花錢都花得習慣了,斷那玩意也挺難受。”就是因為難受,我才斷的,我斷的就是這個難受,你越難受我越斷你。必須把這個錢色得斷盡,不跟它聯系。另外還有什麼女人,你願意找誰找誰,和我沒關系,你死活都和我沒關系。什麼“我將來再度你”了,這話你都別跟我講,和我沒關系,永遠沒關系。

像哪個大師似的,出家的時候,那兩房妻子,一個投河的,一個在外面連喊帶跳的,他照樣把頭剃了。和我沒關系,你死都和我沒關系。不是他心狠,只有斷絕這個財色,他才能救世界上的一切人。他是真正救人,不是救那個形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人從苦海裡救出去。你只有真心修道,才能度一切人。你現在對她還放不下,覺得應該同情她,就把你拉下去了,她反而還得墮落。

我們出家為度所有的人,別聽人家騙,她願意怎麼做怎麼做,不管她。不是我們不慈悲,是真慈悲,真慈悲你就得豁一頭。豁出一頭,最後的結果,佛菩薩幫你滿這個願。最後,她因為你出家,她也會得到解脫的。最起碼她恨你,她恨男人,恨男人的時候,她心裡本身就已經在解脫了。她不再相信男人,不再依靠男人,不再貪戀男人,她的欲望心已經在降低,本身就是個解脫。我常說,男人恨女人是好事,女人恨男人同樣也是好事。應該這樣。

我們想修道,首先就不要給自己留後路,隨時都要清除的。自己想一想,沒清除的趕緊清除,斷絕這個聯系,從此以後下決心了,這事和我沒關系了。別儲備,人家說:“哎呀,我現在給你保存個三萬兩萬的,給你留著。”不要,你別給我,要不你就供養父母,要不就扔大海裡去,你願意干啥干啥,你給窮人,你給誰,你一把火燒了,我都不要了。我就是不要,永遠地把它斷出去了。

像龐家四聖,把家裡的財產都裝船裡,扔海裡去了,連善事都不做。實際上他做了一件最大的善事,教育世間人別拿這個東西當好東西,那是毒藥,做了一件真正的大善事。往海裡一扔,多潇灑呀!出家人,人家給錢財,你要是說一聲“不要”,那些人當時的心裡,就像馬上要從地獄裡出來一樣,從那熱鍋裡爬出來一樣。

你覺得只是跟別人說不要錢財啊?我跟你說,對方的感受可不一樣,就像被那個繩子捆著,這一下給解開了似的;像關在牢獄裡,門馬上被打開了似的;像正渴的時候,有人給口水喝;正餓的時候,有人給口飯吃。就有那樣的力量。

所以我們要以身示法,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解脫的機會。你別看我們持戒,好像就這麼修,沒有什麼,但所有的人只要聞到我們的名聲,他都能解脫,都能得到清涼,最後,他都能成就佛道。所以說佛戒不可思議。這個戒律看著是輕,實際上最重!佛法的興盛不興盛,也就取決於這兩條,就看你能不能斷掉財和色。

下回再講。

※   ※   ※   ※   ※   ※   ※   ※

上回講到“財色招苦”,這是第二十二章。

(以《淨心誡觀法》之“誡觀五停心觀法第三”的部分內容來講解“財色招苦”)

【誡】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學律,然後學經。

大家其實應該明白,佛特別強調:新受戒的比丘在前五年是應該學律的,然後才能學經,才能修定,不修戒律是絕對不允許的。佛為什麼這麼規定?它有深深的道理。

為什麼我們有時候修道不得定,不能開悟,不能了脫生死?就因為你盡走一條錯道。錯道一旦形成了以後,有些人基礎打得不好,很快就半道夭折了。他沒有直接從戒律入手,有的是直接從定去入手,或直接去學經教。想得是很好,著急,但是由於著急,最後忽視戒律,剛開始走還察覺不出什麼,時間一久了,就漏洞百出,堵也堵不住。左也是窟窿、右也是窟窿,左也漏、右也漏,修的那點功夫都不夠漏的。漏得自己生煩惱了,最後就不學了,連道也不修了,修不下去了,有的就修成魔了。所以說,很難有人不從戒律去修而能直接成就的。

佛早就把這個問題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新出家的一定要學戒律。這個戒律重要得不可思議,這是最起碼的基礎。像蓋大樓似的,你不可能在空中蓋樓閣。像做碗盆也好,首先不能讓它有漏,你得堵住漏洞。好壞,咱先放在一邊,最起碼的,你不能讓它漏。底下漏個窟窿,外面再怎麼做一個圈,它也不好使,什麼也不能裝下,是不是?

本來就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一旦用到佛法上,我們由於對法的陌生,就不知道它的次第關系了。實際上,所謂的次第,就是必須經行之路,你有第一步才有第二步。

所以佛告訴了,“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學律”,就在你受了大戒以後,都得五年學律,“然後學經”。你想,花五年的時間來學律,為什麼花這麼長時間?就說明它的重要性太大了。如果沒有戒律,你就不能成為一個僧人;不能成為僧人,你就不能成為佛的種子。不能成為佛種,你上哪續佛慧命啊?和佛法了不相干。外道它也修定,但最後的結果,它終歸是外道。佛法是以戒律為根本的,戒律是階梯,我們必須在戒上多下功夫。

對於這個,我也深有體會。沒出家之前,剛一信佛的時候,抓的就是戒律,沒有抓別的,就抓戒律。因為我那時候也趕得巧,我也不懂什麼叫佛法,不懂。禅是什麼意思?不知道。念佛是什麼意思?不知道,一概不知道。就這樣思惟:這都是什麼法門?咱也不清楚。那時候還不喜歡問人,也不知道上哪去問。我選了半天,說:“我得選一門學。”信佛,你就得選一門功課學。我一看那寫著戒律,戒律好。

為什麼選戒律?因為當過兵,它有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對這個還清楚,所以這個還能摸點門。“得了,我先從它入手吧!”這一頭就撞正了。一看,怎麼辦?先除毛病。怎麼做?檢查,自己檢查。那時候沒有什麼戒律書,就自己觀察自己的身,看看自己的所作所為,應不應該做。就眼前的東西,我們多觀察一下,就夠我們改一陣的了。別說以後的,說要按照佛的戒律更深一步修行;就檢查我們眼前這些事,能不能辦得到?看看,一條一條檢查。最後也持了好幾年戒律。

那時持到什麼程度呢?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了,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最後生起:“自己是不是像他們說的過分了?”

有一回做僧襪,要出家嘛,做雙襪子。我的原則就是不求人,做襪子的布也有了,那是我母親支持我出家給的孝帶,還有我弟弟當兵時留下來的布襪子,都是新的,可能是三雙吧。你說這個條件多好,這都是親人的一片心,支持我出家,這很難得。因為那襪腰短,我得再補一段襪腰,後來順口就跟一位師父說:“你幫我剪一下這個襪子的上面這塊,剪下就行了,我回來一縫就完事兒了。”

說完就過去了,沒當回事。過了一段時間一想,下午還是什麼時候想起來了,“哎呀,我這不是在求人嗎?我張口不就求人了?”哎呀,不行,這立刻就後悔了。都已經剪完了,還給我了。我一看,求人了怎麼辦?忏悔,跟誰忏悔呀?都已經求完了。想來想去,唯獨的一條,忍痛燒掉,毀掉。最後,連剪的那個布,再加上襪子,一起放到灶坑裡,全部燒掉了。

那時心裡非常難受。那是孝帶,是繼承老人的東西,何況是母親親手給的,那代表母親的一片心意,三雙襪子都是新的,是三雙還是兩雙?忘了。燒完就沒有襪子了,都一起燒掉了。目的就是要持這個戒,說話要算數,要永遠不求人。這事他們不知道,要是知道更得找我算賬,我沒敢跟他們講。

我那時候還是居士,一次在山上割草,割斷一個小松樹苗,就這麼大,一拃大小的小松樹苗。當時就想:“我跟人家說好了是割草,這個樹不屬於草,是不是?”沒人知道,怎麼辦?最後決定:賠人家錢吧。包點錢,弄個繩一系,纏在那個樹枝上。他能撿到就撿到了,你給他,他肯定不會要,不要我也得賠,就算扔了,我也得賠。

(編者注:一拃,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張開後,兩端間的長度。)

我那時候做個夢,夢見什麼呢?我蓋大樓,蓋個二層樓,這個樓可大了。蓋完樓了一看,沒有門,整個樓沒有門,從哪出去呢?實在沒辦法,爬窗戶。底下窗戶都堵死了,上面可能有幾個窗戶沒堵死,從那窗戶爬出去了。自己那時候持這個戒,就像蓋樓一樣,把自己都圈裡面,一點後門都不給自己留,前門後門全堵死了。沒有門,只管往前蓋,後來蓋到二層,就從那窗戶爬出去了。持戒你得持到這麼樣才行,這才有點意思。

就這麼樣不斷地持戒,最後自己都生起一種不了解自己的感覺,發現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究竟對或錯?自己都不知道了。所以說,你持戒得持到這麼個程度,持到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的時候,超出你的習慣性。你的習慣性還能理解,你的行還在腦袋思惟的習慣范疇之內,所以你那個戒還沒有清淨。說:“我知道這個的好和壞。”那說明你還是凡夫的智慧,能知道好壞,說明你持戒還沒到那個地步。你都知道好壞,凡夫都能理解,是不是?那不行的。得自己都不知道了,只有佛才能知道戒律的好和壞,那才行。

我那時候走的路,雖然是自己摸索走,也算走了一段了。但是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有時候我們自己摸索,終歸有不足的地方,還有偏見的地方,是不是?我們應該按照佛戒去走,我們這個智慧想不到的地方,應該怎麼走,佛都給我們講出來了,所以我們應該按照佛戒走,這是最直接的道路。佛都親口告訴我們了,所以應該按佛戒去走,佛怎麼教的,我們就怎麼去做。

另外,誰也定不了戒律,只有佛能定。菩薩不能定,羅漢也不能定,凡夫更不能定,誰都不能定,只有佛能定。佛定的戒律是不允許改的,要想改,比如釋迦牟尼佛定的戒律,你想改,等彌勒佛出世再改,由彌勒佛去改,你不能改,誰都不能改,佛的戒律就這麼嚴。說到佛的這個戒,這就說明佛的戒律的重要性。

你就算證果了,如果不懂得戒律,也不允許離開師父,那也是不允許的。有個羅漢證果了,他想:“我心裡已經清淨了,我不必去參加誦戒了。”他心裡確實清淨,這不是妄語。“心裡清淨自在,我可以不去誦戒,我已經完成戒律這一頁了,成無為了。”但是釋迦牟尼佛就現前了,告訴他:“你得去參加誦戒,必須去;我也得去,應步行前去,不應以神足前去。”

大家比較有福氣,能夠學戒律,擁有很多的條件,還有人講,“我們就萬幸!萬幸!”大家應該知道戒律的重要性,是根本。“五年學律,然後學經”,大家已經知道了。

【誡】律有五部:一、《四分》;二、《五分》;三、《十誦》;四、《僧祇》;五、《解脫》。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文相廣博,卒難悉識。

大家也記一下這個,省得我們以後不清楚。第一個是《四分》,第二個是《五分》,第三個是《十誦》,第四個是《僧祇》,第五個是《解脫》。“此五部律”,總的是一個“毗尼大藏”所出。這裡面“文相廣博”,非常浩瀚,特別多。“卒難悉識”,很難來理解和知道,特別難。

【誡】今欲知者,財色為宗。能斷財色,即名奉律。禁戒清淨,發生定慧,成就聖道。知律綱要,故名淨心。

“今欲知者”,我們想明白它,首先應該知道的,今天應該知道的。我們今天講了這麼多,毗尼戒律這麼嚴、這麼多,文相非常廣博,很難清楚的。你想掌握它,怎麼來掌握它呢?就是要知道以“財色為宗”。

“能斷財色,即名奉律。禁戒清淨”,你戒律清淨了,這可了不得。“發生定慧,成就聖道”,這個很重要。大家一定要清楚,這一段很重要。這麼大的戒律首先就是以“財色為宗”,“能斷財色”的才是戒律清淨者。你有財有色,根本就不是個清淨者。

【誡】偈曰: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斷財色  修禅觀不淨  對治自忍抑

   林野歎死屍  內心懷悲恻  我身會當然  貪熱即時息

   三毒甚強盛  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淨意恆質直  若不能如此  袈裟覆荊棘

首先斷財色,這是我們入道的第一關,這關要是不過,你想入道是不可能的。你覺得和你沒關系,實際上有絕對的關系,修道不斷財色是不行的。

“修禅觀不淨”,觀不淨,觀什麼不淨呢?觀種子不淨、人身不淨,觀種種的不淨。

“對治自忍抑”,要采取對治的方法,要忍,要抑制自己。

“林野歎死屍”,在樹林裡、野地裡看到死屍,我們發生了感歎。

“內心懷悲恻”,你看看,人不修道,屍體一旦扔下了,也就如此了。人生很快就過去了,一點都不留情。說:“我這個身體是為誰生長的。”都沒有用。你為你父母生長的也沒有用,也留不住;你為別人生長的,也不好使,也留不住;你為你自己生長的身體,也留不住。那個身體是在不斷地生滅,所以你對身體的愛護和留戀是沒有意義的,是一種愚癡的行為。我們凡夫就是留戀身體和我們的感受,這正是我們愚蠢的地方。

特別是看到屍體,心裡要思惟,你說你貪錢財,死了你給誰呀?是不是?有什麼用?貪女色,你死了又有什麼用?一點用也沒有。為什麼有生有死?就是因為我們貪財色。你不貪財色,它就會解決這些問題;你貪了財色,生死就跟著你了,將來你就會像林野的屍體一樣。就這麼可怕,毫不留情面。那個屍體為什麼現前,你為什麼能看到?那就是將來的你,你就那樣,你要是不修道,將來就是這樣。所以說,非常可怕。我們應該“內心懷悲恻”,應該清楚,看看眾生是多麼可憐,要有慈悲心、恻隱之心。

“我身會當然”,我們的身體將來也會這樣。

“貪熱即時息”,我們若是這樣去考慮、想和觀察,知道要斷財色、不淨、對治和忍辱,又看到屍體了,我們心裡生起了這個悲心,悲屍體、悲自己,明白了生死無常,什麼原因造成的?就是財色二字。我們還應該知道,這個屍體就是我們將來的下場。你如果這麼樣觀察,貪的熱惱、貪嗔癡的熱惱、貪財貪色的熱惱,馬上就息了,即時就息了,我們就得這麼對治。

“三毒甚強盛”,貪嗔癡非常強盛,它給人貪戀,它有個貪戀在裡面。要是毒藥擱那塊,大家都不吃。因為啥呢?他知道那個苦,大家都知道有毒,他不吃;但三毒不是,它外面抹了很多好吃的東西,有誘惑力,內外勾結,它非常強盛。你看,干別的不行,你要是干貪嗔癡,那個可快了。你修道,一天邁不了一步,你要是貪嗔癡,一天能邁上一萬步,它倆沒法相比。人這個習性順著貪嗔癡,走得可快了,就像下山似的。上山難,下山可容易,一轱辘就到底了。

“摧之用智力”,想克服三毒,得用智慧去摧滅它。

什麼是智慧力呢?那就是“衣求破弊衣”。穿衣服得穿破衣服,你別求好的,穿百衲衣。要是誰給你件破衣服,你簡直高興死了。你別貪戀這個衣服,你只要有一念貪戀,那個“林野屍體”將來就是你。你若想那個“林野屍體”不是你,第一個,你先別穿好衣服,見好衣服,你都要給它補,就算是非常新的,你要給它點上點,要補它一小塊,這叫“作淨”,這叫法。你以為這是開玩笑,這不是,這是佛的戒律。就是最新的衣服,你要給它點上點,要給它作淨,這才行,否則的話,我們穿新衣服的時候就犯戒了。

“衣求破弊衣”,得求,不是說那衣服在那地方,等著我去干嗎,你得不斷地想這個——求,怎麼讓它變舊。“等我穿破了再說吧。”那還行?等那新衣穿破了,這段時間怎麼辦?那你就可以貪了?一念都不能貪的!是不是?你這段時間怎麼辦?這麼長時間。要是一年才能穿破,你還不得先貪一年?一念都不允許,何況貪一年!得求。

“衣求破弊衣”。剛才不是告訴你了?點上點,補上一小塊。你要是覺得不好意思,你找一個地方在裡面補上,你也得補上。鞋呢,讓別人給你先穿一穿,他穿完了你再穿,你不穿新的,永遠不穿新的,永遠不要新的。不要好的,要好的不行,要好的你就不算修行人了,有一念要好的心都不行。說:“我以後再慢慢破。”那都不行的。“我剛出家。”剛出家怎麼的?剛出家的也得行佛的法,剛出家就不行佛法了?

吃呢,“食即一坐食”,一坐食就是日中一食,這是我們的根本戒。

親舟師有事路過,到河北弘川律師那去了一趟。弘川律師聽說咱們的持戒情況以後,特別的稱贊,他說:“我從台灣來到大陸,你們這道場是第一個。”第二天早上,親舟師要走,包都背起來了,擱那寮房要走。弘川律師就去看他了,干嗎呢?叫他給講法。親舟師說:“我不能給你講,我哪有資格講法。”在人家大律師面前,我們可以講法嗎?說:“你得講,講一講你師父為什麼不讓人上佛學院,還有你們的做法,都要給大家講一講。”後來,親舟師實在推不出去了,就說:“你要是實在讓我講,我只能談體會。”弘川律師也就同意了。

親舟師就去講了,弘川律師也在那聽。快到中午的時候,弘川律師才知道上午還有個會,他連開會都給忘了。給大家講完,大家生起挺大歡喜,其中有幾個就要跟著他來。後來親舟師說:“那不行,你想上我們那去,必須經過你師父同意。你師父不同意你上我們那,我們是不能收的。”弘川律師也說了,他一是要上咱們這來看一看,而且還要派徒弟上咱們這來參學。

就是說,咱們借了誰的光?就借了佛的戒律的光,咱們的修行才到哪呀,是不是?人家都是老修行,咱們才開始走這麼一步。所以說,如果你持佛戒,你不想要名和利,它自然就給你。給你的,你越不要,它越明顯;越明顯,你越不要,你的道業就會不斷地前進。所以說,衣服求破衣服,食即是日中一食,一坐食,不能起座,而且是不過午。過了午怎麼辦?就餓著,沒有別的開緣,這是佛的根本戒律。

行呢,就是“常行平等心”。什麼是平等心?就是一切眾生皆是自己的父母、未來諸佛;以平等心對待每個人,你身邊的道友、師兄弟,你都要尊敬愛護;他吃不上一口飯,你都得惦在心上;冷了、熱了,你都得想著,得有這種心。說話,別傷著人家,別刺激人家,有問題慢慢說,語言柔和,你傷人家的心不是等於傷了你自己的心嗎?不能傷人家。我們都得互相的關心和愛護,“常行平等心”,那才行的。

這個平等心不是那麼好求的,但是你不求不行,你得求、得行,常常行。對一個小蟲子你都得行,就是對死去的蟲子你都得行,何況人了,是不是?你要是不行,那你就沒有平等心,應該有平等心。這個平等心就是恭敬心。平等心不是這樣,說:“師父,我和你倆平等啊,見到師父,我也不行禮了,也不合掌了,咱倆都平了。”那不是平等心,你恭敬師父才是平等心,你別把平等心當成你的工具了。

小的不尊重老的也不行,說話盡嗆著老的,“咱倆平等啊,你也是師兄弟,我也是師兄弟,別看我小,我和你平等,師父告訴我,要行平等心。”平等心就是尊重別人,這才是平等心。歲數大的要愛護小的,小的要尊重老的,有謙有讓,這才是平等心。什麼是平等心?依教奉行是平等心。為什麼說依教奉行是平等心呢?誰能說一說?

弟子:沒有分別。

對喽!依教奉行就是不讓你分別,不分別是離一切相,離一切相才是真正的平等心,一切都是為它做的。你恭敬別人就是離一切相,首先得離開你那個相。你不恭敬別人的時候,你的我相已經增加了,“我”是堅固的;你恭敬別人的時候,實際上在離我相。明白這個道理嗎?你明不明白這個道理?

弟子:就是對治自己的我相,我相是最厲害的,平等是最大的利益。

哎!對對對……就是來對治我相的。

你恭敬別人,那別人就想:“你看看,這個人還拿我做標桿,他要把自己那個相扔出去了。你恭敬我,我也不受,我也得恭敬你,我還給你。你恭敬我,我這驕慢一下就起來了,那我相不就跑我身上來了?那不行。我還得恭敬你,咱倆都恭敬。”這個相就沒了。

別他一恭敬你:“啊,太好了,我受著吧,誰讓你是小的,就得恭敬我。”你完了。他把這個我相送出去,你卻撿回來了,那就不合適了,是不是?應該“哎呀,你是小的都懂得恭敬,好好,真了不起。”同時還要愛護小的,這樣的話,我相就送出去了。倆人都要送出去,這才行的。不要人家一恭敬你,得了,你把它拿回來了,這就不合適了。

要常行平等心,一個是恭敬別人,另外再依教奉行。不管大和小,你都要去依教奉行;你只要依教奉行,本身就是無我,修道就不要有我。師父告訴說:“你去做那個事情。”你有我,他就有一個願意做和不願意做的問題,於是提出想法:“師父,這個東西不行,你看,這個煙囪太細了,這得粗,得粗到什麼程度呢?得粗到一尺、一尺以上,怎麼說也得一尺以上。”

他那個技術就是“我”,實際上,什麼是他的技術呢?他的標准就是“我”,“我”就是標准,那尺就是“我”的變化。所以說,我們不能犟,可以說事,你說“這個一尺好”,人家可能說一尺二好,也可能說半尺好。你得根據實際需要,不能犟。你犟的時候,那個我執就轉盛,平等心就沒了。

師父告訴你說:“你去干活去。”“哎呀,師父,我正好要學習呢,你怎麼告訴我干活呢?”完了,拿學習跟干活就對上了。實際上,你這個依教奉行就沒有了。師父告訴你去干活,但你認為學習比干活重要。你不知道,告訴你的“干活”正是教你學習,你依教奉行就等於把學習學了。你沒依教奉行,就算學了也等於白學。你不知道什麼叫學習,你學習的目的干嗎?不就是去掉“我”嗎?當下就去掉“我”,你反而不學,還另外找個方法去學,學完還不改。你說,你這學的有啥用?是不是?所以說,依教奉行才是真正的學習,我們現在就是這樣。

親舟師在弘川律師那裡講了一個什麼呢?就講了依教奉行的問題。說:“你們應該跟老和尚學戒律,不要去上什麼佛學院,上外面到處跑。你們現在主要是學習依教奉行……”就給他們講依教奉行,給他們講得,有好幾個人硬要跟他來,要來學依教奉行。所以說,我們這方面得特別的加強,不加強不行,因為這個依教奉行是難行能行。有時候心裡有不痛快的地方,怎麼辦?忍著,依教奉行。

平時別人讓你做什麼,你別說“好”,你說什麼呢?“依教奉行”。你就說出“依教奉行”,從嘴說出來,你看你的心裡,馬上就能克服自己那種不滿意的心,或有想法的心,一下就克服住了。勉強去做,你就依教奉行,說話得算數呀,你去做,做完了再看,那等於把六根收回來了,把我相去掉了,那心裡充滿了溫暖。雖然它有時還有別扭的地方,你也不要怕它。我們一定要學會這個平等心,要知道什麼是平等心,你不要錯誤的領會這個平等心,這不行的。

“淨意恆質直”,淨意,干淨的意思。什麼是干淨?沒有“我”是最干淨的,是不是?那個腦袋什麼都不要想,不要有我。我實在還有想法,只能想到別人的益處,清淨自己那個意念。“恆質直”,什麼叫直?誰能說一說?

弟子:心直。

什麼叫心直?

弟子:不分別就是。

什麼是直?無我就是直,不分別就是為達到無我,無我是最直的。不是說,我說話嗆人就是直,“你怎麼能這樣式呢?我直心眼啊,我得說你。”那不叫直。而是得無我。有的人說:“我說別人的時候,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就想到別人,我就想說別人。”那不對,你光想著說別人也不行,你有誰也不行,有人相、我相都不行的。

真正的直就是不分別,沒有眾生相,首先是無我相。你別先無眾生相,逮誰打誰,逮誰說誰,那不行,你首先得無我相。無我的人沒有不直不剛的,無我的人又剛又直,而且心地柔軟,他能有慈悲,因為無我的人有大慈悲力。不是脾氣大,是大慈悲,這個你得弄清楚了,大慈悲和大脾氣是兩回事。

大慈悲,你想怎麼做,他都能滿你願,有的人說:“哎呀,你看我坐在這個地上,太潮濕了。”他都能趴在地上,說:“得了,你坐我身上吧。”他有這種慈悲心。說:“我這頓飯不知道上哪吃。”他說:“你看看我這塊肉行不行?”他有這種布施心和慈悲心。捨命,為不點小事,他都能捨去自己的生命。這叫平等心,叫直。

我們好多人有時候就找借口:“我這是心直口快。”說別人時像刀子似的,把人家臉劃得一個坑又一個坑,把皮都給揭下去了,差點給揭到骨頭那塊去了。說:“我心直口快。”實際上你那心裡可滿足了,“我算是出了口氣,痛快了。”但別人連活都活不下去,咽還咽不下去。這個不行。我們處處要考慮別人,不管別人有多大過失的時候,我們也要考慮別人。該批評的時候,自然要批評的,但是一定要考慮別人的難處。但也不是說:“得了,這人犯了多大過錯我也不說了。”那個也不行,那說明你還有彎曲心。

我們既要照顧人生存的這種習性,更應該考慮到怎麼讓他更好地精進修行,兩下都得考慮,說的目的是讓他精進修行,不說的目的是讓他鼓舞信心。當我們發現對方有過失的時候,我們要想盡辦法來幫他糾正過來,但糾正的方法一定是能起到最好效果的辦法,不能以自己的想法為主。有什麼事情,比如說,像你們之間,有的話可以說,有的話就不可以說,有的話需要跟執事人說,有的話需要跟師父講。要一層層地講,別怕麻煩,按原則去處理,而且大家的心都在原則之下,這才行。但主要還是檢查自己。

如果不能這樣做,不能日中一食,不能穿破衣服,不能常行平等心,不能無我,心裡老是不干淨,貪財、貪色、要錢。這頭數著錢,那面還和女人打交道,貪色。這種人是什麼呢?“若不能如此,袈裟覆荊棘”,荊棘就是長刺的那個東西,就是說這個袈裟覆在那刺上,你裡面的那不是佛子。是什麼呢?是那些荊。荊就是大家都不喜歡要的東西,盡是刺,不能成為材。表面看著穿著是袈裟,但那裡面不是塊材料,燒火都沒人用它,誰見誰躲,他盡扎人,盡搗亂。所以你讓這種人在僧團裡,那不等於破壞僧團嗎?這都不行的。

我們一定要知道財色的危害。我們應該知道,為什麼不能證道?就因為財色。“財色招苦”。我們在六道裡輪回,受這種苦,主要原因就是財色二字。大家要清楚這個。第二十二章就先講到這裡,本來還可以往下講,但這段要細講起來就太多了。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