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十八)
誦大悲咒無附加條件 何為本尊
——二〇〇五年為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九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五年十二月初三
地點: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道場內男居士約三十多人
●誦大悲咒無附加條件
●何為本尊
下面給大家講第十五個問題。
●誦大悲咒無附加條件
第十五個問題:很喜歡梵版“大悲咒”,沒經過灌頂能誦嗎?
沒有聽說過誦“大悲咒”還需要灌頂。因為大悲咒本身就是灌頂咒,你誦了才能灌頂;你不誦,我看沒有提前給你灌頂的。究竟有沒有,咱們不太清楚,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我想呢,不管是漢文版也好,梵文版也好,應該都是可以誦的。如果有特殊的要求,得尊重人家的說法。
●何為本尊
——如果離開一切相,那才是清淨相。
——我們修行佛道的時候所依靠的,無始劫以來本有的,且於出世間為最勝最尊者,稱為本尊。
第十六個問題:何為本尊?同時喜歡誦幾位佛菩薩的聖號,但感覺不得力,如何選擇?
這個“本尊”的說法很多,主要是來源於密宗這方面比較多。這個本尊啊,也就是我們修行佛道的時候所依靠的,無始劫以來本有的,且於出世間為最勝最尊者,稱為本尊。這個本尊有各種不同,有幾種形式來說明這個本尊,有字、印、行來說明本尊。
“字”呢,一個是觀字義。觀字義呢,主要觀的是“阿”。我們念阿彌陀佛,就觀這個“阿”。因為它是元音,這個“阿”的功德是無量的。有專門觀“阿”的,還有唱“阿”的,比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念到一定程度,比如進入直心狀態,或是進入三昧狀態。最後要解決問題的,也就是落在我們種子識,要去掉我們的煩惱,真正落在那裡的就是個“阿”字。有人說:“不是,還有阿彌陀佛呢?”這個“阿彌陀佛”並不是落在“佛”上,都是落在“阿”上。這個“阿”字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顯密都是一樣的,只要修行,都會落在這個上,這是從字義來說明。
還有從“印”來說明,這個“印”哪,也就是色相。有青、黃、紅、白等色,還有圓形和方形。但這都是我們修行中的一個過程,不管它是圓形也好,方形也好,都是我們修行中所必經的一個過程,不管是顯和密都有。
密宗呢,它把這一段稱成密,而且也稱為竅門、一種方法。有時候講: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都是觀這個圓印,見到紅色的圓印,最後悟道成佛了。說得並不是沒有道理,有道理。這個事情呢,不論是顯密,都是一樣的,都得經過這一關。因為這就是去掉無明多少的問題,所以顏色有所不同。去掉無明的深淺不同,顏色就不同了。有的把這種色分成了青、黃、紅、白等等,有的說這是這個佛,那個佛,也有這麼分的;這個代表了什麼意思,那個代表了什麼意思,也有這麼分的。這就是本尊裡“印”的說法。
但這裡不允許想象。有的人硬想,說我“觀想”。他這觀想不是按照如法去做,而是去想,硬想,最後想出了這種,產生了一種圓形的光等等。那已經成為一種幻覺,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
我們說的“觀”,是你懂得這個方法,而輕輕地一觀就是,不是那種想象。我們要求的是不觀而觀,那才是真實的。所以這裡有一個魔和佛的境界,有的是想象,那純粹就是魔的境界。有的老觀,最後觀得眼睛都翻上邊去了,眼睛往上瞅,下也下不來,甚至出現頭疼等等現象,這就不正確了。如果你修行到一定位置上,你想觀它就現,你不想觀它不現。你沒有定力,硬在那觀,硬在那想象,那也是不正確的,而且很容易進入一種魔道裡去。
這個問題,密宗有密宗的方法,所以他需要上師來指導。而顯教有顯教的方法,干脆是“魔來魔斬,佛來佛斬”,直接了當地就把這個問題一下給你破除,不要在這裡下功夫。但不在這裡下功夫,不等於沒有這個境界,不是沒有這個過程。不管誰修行,這個過程都是必然的。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它既是我們修行的過程,但又不可著住,這樣就保證我們修行。如果你在這著住,作聖解,即遭群邪。如果不作聖解,就是善境界。在這個問題上,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印啊,還有拿金剛杵的,以及各種的相,都稱為本尊。
還有一個“形”。這個形啊,凡是有所形相,包括我們見到本尊,同時應該知道,有所形相都是非清淨,都是不清淨的一種狀態。如果離開一切相,那才是清淨相。就是我剛才講的,雖然我們見到這個相,很殊勝,但是你應該記住,它還是灰塵的變化,也就是不清淨的現象。如果這些現象沒有了,那才是真正的清淨相。這個問題也應該清楚。本尊的問題,這種提法大部分都是密宗所提的。我對這方面懂得太少,幾乎是不懂,但是勉強給大家講。
好,這個本尊問題就講到這裡。
但是在這裡要求我們大家,在修行中對這個問題一定要有所突破。怎麼樣去突破?要有正確的認識。就像我們走道,不到目的不回頭,也就是俗間講的“不到黃河不死心”,非見到黃河不可。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不管它好的壞的,我們都要正確地對待。那就是“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這句話很有用。
但這個“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並不是我們說的那個意思。有人講啊:你只要一談到境界,有了神通等等,你這就是魔道。這種說法也不正確,因為太武斷。雖然修行中必須不著相,但是你應該知道裡邊的過程。如果你不修行,它沒有這種境界。你修行了,有了這種境界,但它並不是你的根本目的。所以這兩個問題同時都得注意。既知道它是修行功德所帶來的一種現象,同時還要知道,如果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執著,就會墮落的,就會失去機會,甚至遭到群邪。
有的變成了每天哈哈大笑,“我已經證道了,我已經得到了本尊……”或是“我現在已經如何如何,我是什麼菩薩化身了。”就在這上入了邪道了。大我慢一起來,甚至誰也不放在眼裡,“我已經成了什麼什麼佛了,什麼菩薩再來了……”這多可惜。《楞嚴經》上講的五十種陰魔,那裡講得很清楚。但如果你把它全都看成魔,同時采取了抵觸的情緒,也是不正確的。就像我剛才講的,你應該知道,這是修行的一個過程。這兩個問題都應該正確對待,你才能保證修行。這個本尊的問題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