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喜施獲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解)佛說:佛門行布施有三種:(一)用財物幫助貧苦者。(二)用溫語安慰受苦者或救脫人家出危險,災害。(三)以佛學教人,使聽的人能轉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佛說:我們若看見人家,在進行三種布施時,應該幫助布施的人的忙,讓受施的人喜歡。這麼一來,布施的,幫施的,受施的,大家一樣得到福氣。佛作此言時,有心地較偏狹的沙門,心起懷疑,就問說:“布施的人,應得的福氣,豈不是盡歸自己,怎得還要被幫忙的人得去?”佛替他解釋說:“譬如一個人,燃著一把炬,其他的很多人,也各人拿著一把炬來,向這個人的炬,分出火來燃著。這個人的炬火,並沒有一點兒減少,反能夠叫很多人,卻因炬火而得燒菜,造飯;黑暗的地方,也因炬火而得光明。一炬火的功勞,利益,怎比得上眾炬火的功勞,利益來的大!可見布施者,幫施者,與受施者,共同得福之殊勝也。”
不用客氣的,與大眾一樣吃。諸位都曉得,我們在供佛:設齋時、念變食、甘露水真言後,就接著念:“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又如長者子善德,聽了維摩诘所說法施會之後,心得清淨,即解貴重璎珞以上獻。維摩诘受後,分作二分;一施最下乞人,一奉難勝如來。這樣行為,真是螺髻梵王所說。“……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經文從“不說是非難……到善解方便難”等六句,是一連串有關系的道理。我現在這樣試解:一個人在這一段的生命裡,日常所做的事情,當然有是的,也有非的;人類因有爭長論短,說是說非之情,存在其心裡,所以世界上,才產生許多不了結的糾紛。人們若曉得,欲成大道的佛性,必需斷見思,絕結習,心境才能瑩潔;則學佛人應當先泯是非情,然後才能返映是非皆是成道的助緣。所以對是非未能忘情的俗人,是很難會見法界的善知識的。不會善知識,就很難了解現前一念的實相;更從何處學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大道?所學既未入大道之門,則不能隨機說法、以點化群迷。學佛人如未有應機度人的能力,則眼見變異無常的萬物,必動心,系念。心一動,則穢土現;而一切迷情具體化。“我”、“我所”之別愈深,則所謂心、佛、眾生,同具無差別之實相,更無從方便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