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二集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二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22

   請掀開經 本四十四面最後一行:

   經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向下這是最後的一段經 文,科題是「明妄盡還覺」。從經 文上看,諸佛如來在因地修行證果,所謂頓悟、頓修、頓證,他之所以能夠頓成就,就是底下這兩句話,非常重要,『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八個字非常要緊。此地所講的輪轉,並不是專指六道的輪轉,六道輪轉是粗相,除了六道之外,十法界都在輪轉。六道是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十法界也不是真實的,這個意思、這種境界,經 論裡面可以說常常在講,我們展開經 論處處可以讀到,然而我們眼前的境界就是轉不過來,換句話說,就是看不破、放不下。看不破、放不下,雖然是空華,雖然本無輪轉,但是依然有輪轉的相、輪轉的作用存在。

   就好比我們作夢一樣,夢,哪個人不曉得是假的?當你醒來的時候,你曉得那個夢是空花、水月,確實是假的,可是你在夢中有沒有苦樂憂喜的感受?有。夢境雖然是空的,當你作夢的時候,你並不知道夢境是空,並不以為夢境是假的,你把假的當作真的,所以你在這裡面才有苦樂憂喜種種的感受。我們現前的境界跟作夢的情形非常相似,諸佛菩薩在夢中覺悟,凡夫在夢中不覺,不覺叫凡夫,覺悟叫佛菩薩。我們從這一段經 文就明了諸佛如來怎麼成佛的,這裡面沒有訣竅,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沒有秘密,只是一個「知」,這「知」就是般若觀照。

   換句話說,我們聽經 上這麼講法,但是還是不知,我們把這經 念上一千遍、講上一千遍還是不知,為什麼不知?沒有智慧。這個事情可以在日常生活境界裡面去勘驗,我們在生活當中還起不起煩惱?如果還有煩惱,沒有智慧,不知!我們還有沒有分別?如果還有分別,也是沒有智慧。我們有沒有妄想?如果有妄想,也證明沒有智慧。諸位要明了,智慧要是生了,它的現象就是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智慧就生了,這是智慧生起來的樣子。所以我們在境界當中可以拿這個來勘驗,就是測驗自己有沒有智慧。

   也許諸位說,「那得要大智慧,我們有沒有一點小小的智慧?」小小的智慧要有一點,你的分別執著妄想煩惱就會輕、就會少一點。如果感覺到我們的煩惱每天輕,一天比一天輕,一年比一年輕,那就證明你有一點小智慧,你這個小智慧在增長;如果學佛學到分別執著是一天比一天重,煩惱一天比一天多,那就證明你完全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能修圓覺,沒有智慧不能超越輪回,這是佛法的真實法。由此可知,斷煩惱證菩提、了生死出三界完全要靠自己。我給諸位說這個話意義很深,現在不但是在我們這個地區,在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問題比我們更多,這是我們要覺悟的。世間人都懷著一種投機取巧的心理,於是就被一些人利用,哪些人?像《楞嚴經 》裡面所講的魔王、外道、邪思,被他利用了。如果你明白正法,那就不會被人利用,因為正法都是講要自度。覺得自度很難,最好別人給我一個巧妙方法,我馬上就成就,這多好!於是就有很多人都告訴大家,他有秘密的方法,一教你,你馬上就成就,你很快就成就,大家一窩蜂都去了。

   我在洛杉矶講經 ,洛杉矶那些道友告訴我,他們那個地方有十幾個開悟的,我講經 的時候來聽經 ,我就說,「開了悟還要聽我胡說八道干什麼?」他自以為開悟,也有人給他證明,證明他們開悟了,簡直叫胡說八道。這都是不明正法受人家的欺騙。佛法的正理決定是從戒定而開悟,悟是慧,是從根本智起後得智,根本智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我們用分別心、用執著的心是決定求不到的。我們今天所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是諸佛如來在因地上他知道,如何將諸佛如來的真知把它變成自己的真智慧?這就有用處了。

   講義【此明以智斷惑,確示頓悟妙門。】

   『惑』是迷惑。我們不但對世出世間一切法迷惑顛倒,我們發心學佛,對於佛法裡面的理論、法門沒有一樣不迷惑顛倒,這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反省、要承認的,這是事實。如果不迷惑、不顛倒,你應當有成就了。我們看看古時候的大德,無論是出家、在家,三年成就的人就多得很,十年、八年成就的是不計其數。我們問問,我們修了幾年,怎麼連個消息都沒有?愈修煩惱愈多,愈修脾氣愈大。這原因就是不但我們沒有斷惑,我們的惑是天天在增長,心裡面是想求開悟、想求證果,事上恰恰與願望相違背,事是講修,所修的與你的願相違背。所以學佛的人如果惑不能斷,最低限度要保持著不能讓它再增長,這是起碼的功夫,然後再想辦法斷惑。

   在修行方法裡面,最重要的方法,在我們今天來講,無過於念佛。念佛要不能攝心,我曾經 告訴過諸位,讀經 ,去背一部經 ,不但要背經 ,而且要背注解。我們如果不下這種功夫,開悟沒指望!我這些年來處處觀察、檢討,真正體會到佛在《地藏經 》裡面所講的「罪業深重,剛強難化」。這不是指別人,自己本身就是如此,應當自己要認真去反省、去檢點,我們自己是不是像經 上所講的,罪業深重,剛強難化?古人之成就就是他能接受,我們今天是排斥,不能接受,接受是表面的,陽奉陰違,這不是真正的接受。像我們這樣的人要想成就,我看最低限度也得花二十年的工夫,二十年的工夫要認真的修行。還像眼前這個樣子,恐怕再花上兩個阿僧只劫都不行。要認真的修行!

   開始修行難,上軌道就容易了。你們諸位可以去研究《了凡四訓》,了凡居士剛剛回頭發願修,就是做三千樁好事,你看看,多難,三千樁善事差不多十年的時間才做完,不容易!開頭回心轉意難,往後修善就容易了,愈來愈容易。修行確實是如此,開頭難,以後是愈來愈容易,為什麼?上了軌道,智慧開了,煩惱天天少,智慧增長,法喜天天都有,法喜充滿,道理在此地。僧團裡面講「六和合」,「意同悅」就是每一個人都是法喜充滿。我們自己想想,我們一天到晚心裡有沒有歡喜?這種歡喜,就是六祖所說的「心中常生智慧」,這就是法喜,一切法一接觸就明了、就不迷。接觸就明了、就不迷,這就是斷惑;斷惑,智慧一定開,沒有智慧怎麼能斷惑?

   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念佛,我們讀經 。讀經 就是修根本智,就是修定,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讀誦經 典,心裡只念念都在經 文上,沒有其他的妄想,整個的意志集中在經 文上,也就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以一法離一切分別執著,用這個辦法。功夫用深了,自自然然分別執著妄想少了,少了,智慧就現前。分別妄想少一分,智慧就透一分;少兩分,智慧就透兩分,這叫做漸修漸悟。漸修漸悟到了相當的功夫就會頓悟,就像此地講的,才可以頓悟,否則的話,我們天天讀誦大乘經 典也頓悟不了。

   你們要記住《壇經 》裡面法達禅師給我們做的榜樣,法達禅師是念《法華經 》,念了三千多遍,三千多遍要十年的時間,《法華經 》一天念一遍,十年三千天念三千遍,所以遇到六祖,六祖給他一點,他就頓悟了,這才能頓得了,換句話說,他有相當的功力。法達禅師用了十年的工夫,所以我告訴諸位,希望諸位用二十年工夫,比他的工夫再加一倍,你才能夠頓得了。二十年不算長,雖然不短也不算很長,你們現在諸位同修從今天起開始努力,二十年後各個成佛、各個作祖,哪裡算遲?不算遲。可是在這二十年當中要有毅力,要有恆心,不能中斷,中斷了,那就沒有用處。

   講義【牒合】

   這是合前面所講。

   講義【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前面這樣給我們說,這個地方說明永斷無明的所以然。

   講義【以顯圓照之功,惟在一知字耳。】

   『知』字很重要!『圓照之功』,功就是功夫,圓滿覺照的功夫,功夫到了照見這個層次,智慧現前,像《心經 》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知是空華。「知是空華」,就是《心經 》裡面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 》裡面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照見,此地講「即無輪轉」。《心經 》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是「即無輪轉」,「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知是空華」,句子不一樣,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我們學佛要想成就的,就是成就這個「知」,但是諸位要曉得,迷就不知。

   你要想求「知」,就得樣樣不迷。我是很想不迷,但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偏偏要迷,有什麼法子?這是我們當前問題症結之所在。諸位必須記取教訓,無論是解與行,要一門深入,兩門就迷了。講席裡面,我們選好幾種大乘了義的經 論,目的是為了諸位同修有所揀擇。有人喜歡《華嚴》,有人喜歡《彌陀經 疏鈔》,有人喜歡《圓覺》,我們這才選幾種經 論幫助大家。可是諸位在其中只能選擇一種,一門深入!經 論不管你選擇哪一種,可是在修行一定要以念佛為主,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的。

   譬如,你選的是《彌陀經 疏鈔》,講《彌陀經 疏鈔》你一定要來聽,講其他的經 論可以不來;如果選擇《圓覺經 》,《彌陀經 疏鈔》你還是要來聽,為什麼?行在彌陀,你可以不聽《華嚴》;選《華嚴經 》的,也要聽《彌陀經 》,可以不聽《圓覺》。由此可知,《彌陀經 疏鈔》的重要性,沒有這個法門你很難有成就。自古以來,宗門、教下結歸西方淨土的比比皆是,有這些傳記、語錄可以考證,我們怎麼能疏忽?圓瑛法師他是一生專學《楞嚴》,你看他自己所標榜的,他住的房子叫「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所以他是教宗《楞嚴》,行在《彌陀》。他對於《彌陀經 》用不用心?你們看看他的《彌陀經 要解講義》,就曉得他對於《阿彌陀經 》下的功夫有多深,把在《楞嚴經 》上的心得、悟處全都用在念佛法門上,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榜樣。下面幾句話希望諸位要用心的把它記住,千萬不要輕易的看過:

   講義【但以自性之光明,圓照清淨之覺相,離念頓入,當處了知。此一知字,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無明無性,其體本空,同如空華,無體可得;則無明頓斷,即無輪轉。】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智慧從哪裡來?智慧是從自性當中生起的,是從清淨心當中現前的。所以,心不清淨哪來的智慧?心清淨了,清淨心起的作用就是智慧;心不清淨,起的作用就是無明,就是起惑造業,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學佛就是學的清淨心,修行就是修的清淨心,可見得這個法門不從外得。所以佛學稱為內學,佛法裡面講智慧稱為內明,這都是叫我們要從自性當中去求,不能向外求。向外求,生死輪回永遠不斷,沒有辦法超越;唯有向內求,自己本性光明透出來,才能照見本空,才能頓斷無明。

   照破之後,是什麼樣的一個境界?下面幾句說出來了:『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這是佛法裡面所謂了生死,「了」就是根本沒有,沒有生死,不但生死沒有,身心也了不可得。這個意思,佛在《金剛經 》裡面給我們講得很透徹,我們的身相,身是緣生的,凡是講到緣生就是不生,緣滅就是不滅。譬如這個毛巾,毛巾是緣生的,是用紗把它織成的才有這個相,它有沒有生?沒有生;我們將它拆開來成為一條線,毛巾沒有了,毛巾有沒有滅?沒有滅。可見得這個相是不生不滅,只有緣聚緣散,因緣聚合起來現這個相,散開來就沒有了。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雖然聚起來,只有妄相,沒有實體。你說它相不存在(妄相不存在),物質不滅,毛巾拆開是一條線,這條線再織成又成毛巾,哪有生滅之相可得?一法如是,法法皆如是,沒有例外的。經 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說明相是虛妄相,不是真實相。虛妄相是隨著因緣在那裡變的,緣有了,相就存在;緣沒有了,相就消失。緣是天天在變,所以那個相天天不一樣!這是我們要覺悟,我們身體這個相天天不一樣,哪裡會是真的?這就是身相不可得,這個身相事實是非有非無。

   心相怎麼樣?佛在《金剛經 》上跟我們講,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是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都叫做打妄想,為什麼?不可得。你果然覺悟三心不可得,你妄想就沒有,不打妄想了。打妄想是煩惱,沒有意義,如果這個想要可得的話,要是真的話,那你盡管去想,想過去、想未來;如果這些想統統都落空,你想它干什麼?變成毫無意義。所以要曉得,身心俱不可得,哪裡會有生死!哪裡會有輪回!

   下面兩句是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這兩句意思很深,『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作」這個意思就是推想,不是我們推想「好像沒有這個道理」,「無」就是無身心、無生死、無輪回。不是我們作意推想的,不是想像的,換句話說,不是一種幻想,不是一種推斷,而是「本性無故」。換句話說,它本來就是如此,這就是禅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圓覺會上這是第一章,第一章所發明的就是諸佛如來修行所依據的理論、方法,這在修行來講是最上乘的修行法,沒有比這再高了,如果說還有比這再高的那是妄語,那不是真實的。

   講義【但以圓照清淨覺相,身心寂滅,本性自無,故不隨生死輪轉;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也。】

   最高的修行就是『但以圓照清淨覺相』,諸佛如來之所以成為諸佛如來就是用的「圓照清淨覺相」,這是我們應當覺悟的。在一切眾生根性裡面講,所謂大乘根性的人、圓頓根性的人,他一聽說這個法門他就會用,那就是圓頓、大乘根性的人;聽了之後他還不會用,這是凡小根性的人,凡夫、小乘聽了不會用,不但圓不過來,連照也沒有。我們要問:圓照清淨覺相怎麼修法?《彌陀經 》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就是圓照清淨覺相。我們用心,從早到晚心裡面是妄念紛飛,幾時用過一心?沒有用過一心。時時顛倒錯亂,幾時是心不顛倒?

   我們在《壇經 》裡面講過很多遍,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有分別,我們的心顛倒了;才有執著,心顛倒了;才有貪瞋,心顛倒了;才有嫉妒,心顛倒了。你們去念念《壇經 》,經 就是一面鏡子,讀經 就是拿這一面鏡子照照自己。我們每天早晨起來、晚上睡覺之前照照鏡子,看看不干淨地方會洗得干干淨淨的。經 書是照心的鏡子,我們心裡面迷惑顛倒要靠這面鏡子把它照清楚,照清楚之後也要把它洗干淨,你這個心就清淨了,心清淨現的相就是「覺相」。「圓照」,無時不照,無處不照,這才叫圓,圓是圓滿沒有欠缺,二六時中在在處處都用這部經 來照自己的清淨心,使你的覺相現前,經 的功德就這麼大。

   我們自己道場不受任何限制,所以將這些經 文跟大家細細的討論,這種機緣是相當不容易得到的。美國沈家桢居士要求我給他講《圓覺經 》,明年我們再去,在他那個地方講經 時間很短,十幾個小時來講《圓覺經 》,你們諸位想想,經 裡面的義趣真正不容易發揮,細講諸位得的受用多。在今天整個世界上來說,能夠將這些大經 詳細的在討論只有在台灣,除台灣之外哪一個地區都辦不到,這是我們這一方人有福,自己必須要珍重。換句話說,善根、福德、因緣這三者,在台灣的人是因緣具足,問題就是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三者都具足,這一生決定成就,一生成佛;三者裡面缺一條,這一生都不能成就。

   如果以念佛這個方法,二六時中你的佛號不間斷就是「圓照清淨覺相」。可是你一定要懂得佛號的意思,你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心裡面佛號不斷,當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見色聞聲,你要想到這個佛號的意思。「南無」是皈依、是禮敬、是尊重,有這些意思在裡面,「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皈依無量覺。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樣樣都要覺悟不迷,這個心就清淨,這個相就是覺相,二六時中不間斷那就是圓照。所以要曉得意思,念念喚醒自己覺而不迷。要把「圓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事事無礙。「我有工作」,工作就迷了,那你那個佛白念了,沒用處。事事無礙!覺而不迷,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我手上拿著念珠,口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是接觸外面境界心裡面還起貪瞋癡慢,你這個佛號叫白念了,一點用處都沒有。為什麼?口裡念著「我覺而不迷,覺而不迷」,心裡還是貪瞋癡慢,還是迷惑顛倒,你不叫白念了嗎?念這個就是要應用在生活當中,念念覺,事事覺,念念不迷,事事不迷,這叫念佛人。

   念佛人,佛就是覺的意思,就是念覺的人,念念覺悟之人;念佛人,把它整個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念念覺悟之人。印度的話稱作佛陀,中文的意思是覺者,覺者就是覺悟的人。諸位想想,念佛人它這個意思是念念覺悟的人,我們要是念念迷惑顛倒,還自以為是念念覺悟之人,那不是加一倍的迷惑顛倒嗎?

   經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諸位看注解,這是說智慧圓滿的相,注解裡面講:

   講義【此泯智合覺,特顯覺體,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無,方為大徹大悟之真知也。】

   這一段經 文在此地非常重要,假如沒有這段經 文,這裡面就有過失。像佛在《楞嚴》裡面所說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自以為有了圓照清淨覺相,那就是無明的根本,所以在這個地方立刻再把它否定掉。像《心經 》到最後做一個總否定,「無智亦無得」,「智」是什麼?智慧,般若智慧,「得」是什麼?菩提涅槃,智是能證,得是所證,能所都沒有,這才叫究竟覺,才叫做大徹大悟的真知。有智、有覺,還是坐在兩頭,換句話說,還是在相對的范圍之內,佛法裡面講對待,還在對待當中沒有超越;我們今天科學家所講的相對論,你還生活在相對裡面,沒有超越相對。佛法裡面講「向上一著」就是超越相對、超越對待,超越對待才能夠證得實相。

   『特顯覺體』,就是講的實相,「覺體」我們也叫它做真如,或者叫它做本性,或者叫它做實相,或者叫它做第一義,《楞嚴》裡面叫如來藏,名稱太多了,都是這一樁事情。體『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無』,體如是,給諸位說,相也如是,作用也如是,所以才妙不可言!我們過去講《妙法蓮華經 》,雖然經 沒講完,我們講的是大意,但是在經 題裡面將「妙」字也算是很詳細的說出來了,講二十種妙。智與覺合就妙了,如果合不攏,智慧是有,不能叫妙智。可是諸位要曉得,必得妙智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是妙智做不到的。再大的智慧、再高的學問也沒有辦法超越生死輪回。這個妙智慧是什麼?就是智與覺合成一個,智與覺合成一個就叫做佛,就成佛了。

   我們大專講座的教材《十四講》,第一個講題是講「佛」的意思,佛怎麼講?「智」「覺」合起來就叫做佛。智慧是體,作用就是覺,體用是一不是二,有體有用。而且還可以互為體用,覺是體,智就是用;智是體,覺是用。從圓教初住菩薩智與覺就合了,一直到究竟覺,這裡面智跟覺就是互為體用,這境界層次才漸漸的提升。這在《華嚴經 》我們所看到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華嚴》所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為法身大士就是智覺融合成一體了,就是《心經 》裡面「照見五蘊皆空」,換句話說,圓教初住就照見,那是剛剛開始照見,以後功夫是愈轉愈深。

   此地所看到的「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無」,這是圓初住以上的境界。「靈靈不昧」是心清淨,「了了常知」是生智慧。如果我們從兩種智來講,「靈靈不昧」是根本智,「了了常知」是後得智;「靈靈不昧」是實智,「了了常知」是權智。「不落有無」就是不落二邊,我們前面講對待法,相對的超越了,「有無」是相對,「不落有無」就是超越相對。這是禅家所講的「向上一著」,這個在禅宗叫大徹大悟,教下叫大開圓解,在念佛法門叫理一心不亂,就說的這個境界。經 、注解說得這麼透徹,我們應當要覺悟,應當要依教修行。

   講義【以真知無知,無所不知,不落有無二相。】

   『真知』是本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無知』是什麼?就是它不起作用的時候,不起作用的時候它無知,就是無分別智,是屬於自受用。這個我得把話講清楚,自己的受用是「無知」,自己受用要是有知麻煩就大了。自受用「無知」就是無分別智,自己一天到晚六根對六塵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不生煩惱,心清淨;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是他受用。他受用是無所不知,自受用是無知。他受用,別人來問,問什麼都知道,能為眾生分別一切法相,能為眾生辨別一切真妄邪正、是非利害,能為他人辨別,這就叫做「無所不知」。為什麼為他人辨別?他人在迷,不悟。悟了就是「無知」,無知的心才是清淨心。所以說,「不落有無二相」。

   講義【若以有知、無知為知體,即是隨順無明,不名隨順淨覺;必須坐斷兩頭,有無俱遣,方是隨順清淨覺性。】

   這是永嘉大師《禅宗集》裡面的幾句話。希望諸位細細的體會經 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這些原理原則,如果我們會用的話,對我們修持有很大的幫助。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