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  

《金剛經》釋義——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不受不貪。從這個題目上就可以理解到,不受不貪表的是我們不接受有為世間的干擾,就是心不受世間的污染,內心不起貪嗔癡慢疑,沒有受和貪的心態。

不受不貪。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是隨順的,是無為的,是沒有掛礙的,沒有得福德的心。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假如有菩薩用恆河沙,沙子再變成恆河,恆河裡面還有沙子這麼多的沙子那樣的世界七寶來布施。假如後來有這麼一個人,或者這麼一群人,他知道一切法是無我的、無人的、無眾生、無壽者的。

得成於忍,我剛開始講《金剛經》的時候已經說了,有生忍、有法忍、有無生法忍。這個得成於忍,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法忍,明白這個法無我了之後,就不會去憋在心裡頭不舒服,而是隨順,心不掛礙,水流無痕,這麼一個狀態、一個心態去看待事情的時候,就沒有忍與不忍這種說法,所以叫得成於忍,已經修成了法忍。如果比法忍再高一點的,就是無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薩往上所修的所要證得的那種境界。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此菩薩就是前面講的若復有人,這麼個人或者這麼一群人都可以稱為菩薩。因為他們已經懂得了,一切法當中不能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四個相。明白了不存在四個相的時候,自然就是無我,心中就會清淨下來了。清淨下來之後,不存在忍與不忍這種說法了。所以說這樣的菩薩比前面的用七寶來布施的菩薩福德要多的多,功德我們有時候又翻譯成福德。

何為功?何為德?六祖惠能言:“內心謙下為功,外行於理是德。自性建立萬法為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從這句話就明白,功德不是布施供養能得到的。

功德是我們自性中的,存在於法身中,而不是外表的。

用金錢物質布施供養得來的功德,只不過得的是福報,現世福報或者是未來世的福報。是生滅的,是無常的,是有時間限制的。

釋迦佛說的這個功德,是自性要清淨。再往深裡說,就是要有智慧,要具足光明,自性具足三身佛,法身是遍虛空的。自己有了智慧光明,為人解說《金剛經》《法華經》或者講宇宙真理的時候,得的是福德性,是無邊無量的,是不能用語言來形容的。

所以說,前面用七寶布施的菩薩,功德沒有後面懂得經文、懂得法中無我的福報多。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須菩提,因為這麼多的菩薩內心中是無我,法中無我,他們沒有受福德的心念啊。這個福德是福報,也可以是功德,這樣的菩薩是不會執著福報的,也不會執著功德的,心是清淨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這個時候問釋迦佛,世尊啊,為什麼菩薩沒有受福德心呢?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須菩提,心無能所,菩薩所作的福報功德,都不能去執著,更不能去貪著。所以說這樣的菩薩,心無掛礙,沒有受福德的心念啊。

為了執著功德而去做功德的話,就不是菩薩,也得不到福德性,只能說得了福報,得不到真正的自性圓滿的果位。只能名說做了福德。

比如說很多人信佛,但沒有修佛,只知道去布施,因為他們知道布施會得到福報。布施一千,可以得到一萬,布施一萬,可以得來一百萬,他們執著的是這個。真正的菩薩做福德,是內無我,外無人。這個時候去做福德做功德的時候,自性是清淨的、是無為的、是圓滿的、是具足的、是無礙的,是具足三身佛啊。這個時候通達了一切法,就明白內心無我,外無眾生。一個平常之心,平常心是道,這樣去做去度,才能真正的得到清淨無為的自性圓滿。

大乘佛法講究的是無我之後,去自利利人。小乘佛法是自了漢。大乘佛法是必須自利利人,自己哪怕沒有站立起來,都要幫助別人先站立起來。很多初地的菩薩,或者說沒有入地的菩薩,自己還沒有明了佛法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就把佛經送給別人,讓別人讀一讀,讀好了再來教她。這是大乘裡面的很普遍的一個心態,這叫自己沒站起來,先去利於別人,捨己利人。捨掉自己的利益,先利於別人,先去幫助別人,叫捨己利人。現在的很多語言都是從佛教轉化而來的,比如“捨己利人”、“為人民服務”都是從佛教中來的,雷鋒、張思德同志就是這樣的人。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