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慈法法師: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一集  

圓覺要義(暫名)

慈法法師讀講於西安大圓寺

文字錄入:昆明明昌師兄

校對:明璃 寶箧

第一集:

正文前開示

這個因緣,希望大家能在一起學習、討論,乃至運用佛的最上乘教義,也就是所謂的圓覺教義。佛法本來沒有什麼可說,因為大家的需求而發起殊勝的因緣,這個殊勝的因緣就是一個遵循的路子,這是很稀有的因緣。

學佛法不在於什麼人多人少,釋迦佛在因地之時,因為與一有緣眾生,生在究竟天,為了度化這一個眾生,入三昧之中,等了八萬個大劫,這個人下來到世間投生,然後度化他後才滅度。佛的施教,本來是無多無少,無善無惡,無始無終的,只是啟發眾生的本源清淨,使一切眾生速入大覺位,成就無上道。

這個大覺位真是不可思議。眾生各個本具,諸佛各個運用。眾生迷爾,不能發明,諸佛悲憫我等,實施教化。諸佛的教化莫不如是,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眾生入清淨道業,出離生死幻化夢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因緣為了啟發大圓寺,大家在一起學習《大方廣圓覺經》。

“大方廣”,我們大圓寺的“大”,《圓覺經》這個“圓”字,這種契合也就是我們今天大家欲發起這個因緣的第一殊勝,大家的心地欲於無上乘得一個究竟的了解、運用、成就。這也是人的願力殊勝,大家又能和合地在一起,三五人,十人八人的這麼學習,那麼就世間的和合因緣現前也是殊勝。

這種種殊勝的因緣現前,我們大家今天就能為這個法益真正能谛聽,善思惟,乃至善運用,必定能得到善成就。若不假於深谛思惟,很難取得相應的利益。雖然是無上的道、無上的教化、無上的給予,但我們若不去深深地體察運用,這種覺受不能現前,那也是徒勞的,或者是種一個遠因。

諸佛一乘教誨真實不虛,任何眾生若隨順思惟,必得無上的佛果。這是決定無疑的。所以我們學法個個有成佛之因,有成佛之增上緣,但看我們是不是真心的對待,珍惜自己當下的殊勝。

我們生命最尊貴、最稀有的也就是當下一念。何以故?過去已過去,未來尚未現前,現下若不發起最圓滿地運用,善自尊重、思惟運用究竟的佛教的給予,那我們只會失之交臂,喪失大利,甚為可惜!

今天是我們來學習的第一天。大家發起這個學習因緣,這個地方特別地靜,外面的干擾又少一些,而這個環境恰恰成就了我們學習佛法。這樣的環境在這個娑婆世界、熱惱世界、五濁惡世甚難得,甚難得,已經甚為稀有了。所以我們大家不要以為是小因緣而不重視學習,不是。我們曠劫已來,若能早聞圓覺之教,早已成佛道了,早已了生死,早已出離生死苦海,早已度化無量眾生,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為什麼沒有發起這樣的因緣呢?可能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及時的重視我們當下的每一念,也就是現下的一念。當下一念決定,一念回心,就會成就無上的道業,不需要多的。我們念念能不能歸向呢?這一念歸向,念念必然歸向,就如千條河流歸大海一樣,大海是最低處,所以必然念念歸向,不得不歸向。因為啥呢?因為它知道必然歸向於大海,就像水一樣往下流。

我們念念地歸於法性,就發起圓覺性。圓覺性現前,念念都是不可思議,都是不退轉的,都是無上佛道之教化。《圓覺經》給我們開化的就是這,我們念念必歸於佛性。佛性就是空寂光明,不動安穩,智慧廣大,所謂的圓覺根本,也就法性真實。

那我們能不能在這個地方歸向呢?我們看水,水往低處流。我們眾生的善惡無記——種種念必然歸向於法性。無明眾生不知不曉,所以無以運用;諸佛如來覺察覺知,能於運用,究竟歸於真實,說無假運作自然成就不可思議的法。這個不可思議的法是他念念必歸法性,就象水必歸於大海,水必流向於下窪之處是一樣的。我們的每一個善惡二念、差別之念,或者是無記之念,必然歸向於空寂,法性真實,不動不轉,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如此法性遍於法界,盡於虛空,橫斷三世,無有來去。

我們若知法性的真實,念念就會得不退轉的攝化;念念會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念念就會使我們安然坦蕩;念念使我們歡喜自在;念念使我們消除一切分別顛倒、生老病死乃至無量的差別之苦。那麼這一切差別,反過來運用都是善巧方便,接度眾生,使一切眾生同得饒益,同得不動根本光明。光明照於法界,就是圓覺真實,無有來去,無有始終,根本自在。

我們講這話都是《圓覺經》的根本的開示。按《圓覺經》,總是有十二位菩薩先後出來與婆伽婆、婆伽梵,也就是釋迦佛,來啟教種種法益,以圓滿一切眾生,乃至末世眾生的修法增上緣,出離種種過失,或者說四種病,或者說種種邪見稠林,使我們速得無上道業。

開經題

今天我們就開始看這個文字。我打算用五天時間把它給讀完,所以說要比較快一些,大家盡量地把自己的消化能力放到最大的幅度。所謂的消化能力就是不要加概念,就象一個瓶子敞開口一樣,澆入什麼就是什麼,比較簡單一些。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佛陀多羅譯

我們先看經題。一般講經都要開經題,我們這個地方不能說是講經,我們就是讀誦一下,給大家作一個直接的提示。大家隨文入觀吧,來發生這個效用。

大方廣

可以作一個文字,作一個詞。“大”者,可以全顯諸佛的法身;“方”者,全顯報身;“廣”者,全顯化身。

”者,

遍於一切處,無處不含,無處不在,如是大者,是不可言及之大。說盡虛空遍法界,不過是個言詞。這個“大”呢,唯有這個“大”字可以表現出來。諸佛法身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如是稱為“大”。“大”者,安穩,究竟安穩故,無來無去故,遍一切處故,所以是為“大”。這個大,無以比擬,是為絕待,是為清淨,是為不增減,所以說是為“大”。不像眾生這個狂妄自大,認為自己大,認為哪個高,哪個大。

法身於諸佛之處不增,於凡夫之處不減,是名為“大”!是名為“堅固”!象佛頂首楞嚴一樣,究竟堅固不可毀壞,是名為“大”!遮護一切,成就一切,是為“大”!含養一切,包容一切,是為“大”!以此大是佛法身。

我這麼判。過去在晉朝有一個講經法師道安祖師,他把講經的方法判了一些種類。有的依龍樹菩薩的判法,有的依種種判法,那麼開經題,這是通常的一種方法,但開法各有側重。我開先從三身上開。

如是大者,是我們的究竟安穩處,是我們學佛的必依處,究竟歸向處。

”者,

諸佛以順性起修,發種種大願,立無量的誓願,攝護眾生成就,最上功德,最不可思議功德,於一切眾生作安慰說、攝護說、利益說、回施說,以此因緣稱為“方”。“方”者,給一切眾生、怖畏眾生帶來安穩,如此安穩相,是為“方”。以此報德圓滿,以此圓滿顯現這種方等給予,順應眾生,普同回施。

過去講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何以有始呢?以因地圓滿,因地所發的大願圓滿,得以成就十號俱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時方稱圓滿報身,所以稱為此報身有始無終。這個始也只是顯現之始,並不是真有始終,真有始無終。如此方便說,是佛修德而發起。修德就要有顯現,顯現之時就是始,歸於究竟就是無終,有始無終是為報身。

”者,

遍一切眾生的心性,各個隨類而求,隨類而得。佛出一妙音聲,眾生各個隨類而解。如是是為“廣”,廣泛地、普及地施教,各個隨類而得,隨類而用。諸佛現一妙色身,眾生各個隨類而見。如此廣大之教化,攝於三世。從化身上來說,分身無量,順應眾生。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聲聞緣覺,乃至象觀世音菩薩是一樣的。如此廣大教義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妙用無窮是為“廣”,廣及一切是為“廣”。

大方廣圓覺”,

因為諸佛教誨是一乘教誨,十方法界或者說有十界眾生,把佛也判到這一類。諸佛如來但以一真回施,稱為一真不動法界,廣大圓明教化,一即一切,一攝一切,一切歸一,所謂一色一相莫不是真如法性,本來真實,不動不轉,圓覺廣大。

眾生貪瞋癡與諸佛的清淨光明之智、戒定慧之教化,等無差別,這是根本。在運作上的差別,那只是眾生分別心流出來的夢幻作業,夢幻受覺。所謂覺受想行識,非佛法真實,如此圓覺遠超覺受想行識,可以運用覺受想行識來接度眾生,以此因緣是為圓覺——圓滿的覺性。

乃至十法界,了無差別,但是一真回施,地獄天宮皆是淨土,以此破法、成法、護法、攝法、貪瞋癡慢疑惡見與諸佛的戒定慧,六度萬行,同等同等。如是之見是為圓覺之見、了無差別之見、光明純淨之見,破一切邪知分別,是為圓覺。

這個地方不是混淆,是真實所在。如有一人作夢,在夢中作種種善惡之夢,但其它眾生了無所見,醒悟眾生沒有夢境。諸佛如來是醒悟眾生,了無夢境,了無差別。所謂貪瞋癡慢疑,乃至說諸佛成就的清淨法益,乃至菩薩六度萬行。汝等差別皆是夢,皆是幻業。以此因緣,使我們一切眾生出離幻業差別,歸於一切智,成就種相,稱為“圓覺”。圓覺不可具說,不可言辭,但假於言辭,接度有緣。稱為“圓覺”。

“修多羅了義”,

修多羅

是契經,是契機契理的教化;隨順眾生的教化;能拔除眾生出生死苦海的教化;能拔二乘斷滅心的教化;能予菩薩一乘真實的教化;能攝護三惡道眾生出離三途的教化;能使三善道遠離放逸、貪欲、遠離爭斗這種教化;能使三聖道迅速完成無上菩提的教化;是為“修多羅了義”。

了義”,

是唯一乘,非二乘、三乘,更非五乘。三乘五乘之說,但是方便說、權巧說。以權開權顯實,為攝護眾生——怯懦眾生故。

“修多羅了義經”,

”者,

如此無上的路徑,欲拔一切眾生苦本,欲使法界同歸一乘佛法,同圓佛道,是為“經”。途徑之意,貫穿之意。我們粗略地把它解釋一下。

唐罽(音寄)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這是譯經的三藏法師的名字。罽賓是一個國家的名字。“沙門”,我們說求戒,勤修戒定慧,遠離貪瞋癡,是為沙門。現在對出家人的統稱一般都稱為沙門。在印度,外道也稱沙門。“佛陀多羅”,沒有翻譯,這是他的名字,這個三藏法師所譯。

正文

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我們看文字,正題。

“如是我聞”

依龍樹菩薩對經的判法。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

這一段文字是六種成就的誠證。這個地方沒有指明具體的地方。

如是”,

是傳承真實義,是諸佛教化不動義。“如”者,本如安穩,在佛不增,在凡夫不減之時,就是“如”。“是”者,一切根本,無動無轉,教化真實。“如是”是諸佛親口所宣,諸佛親證果德,也稱為“如是”,如是傳承下來,非臆斷,非我設計,非我修證,但是諸佛的傳教真實。稱為“如是”,非我設計出來的。

我聞”,

一般說阿難親從佛聞,現在我們這個“我聞”是大家聞,真實不虛故,如此聖教非從虛妄心中生出,是如來光明藏中流出來的智慧教化,稱為“如是”;傳承純淨無污,是為“如是”。“我聞”者,現前一切眾生得聞之義不生疑惑,谛聽思惟,隨順教化,是為“我聞”。如是“我”可以稱為“流布我”,也可稱為“凡夫我”。因為阿難是凡夫代表,多聞第一是凡夫代表,代表一切眾生來聽受教化。

“如是我聞”是尊重意、流布意,不是邪慢意,這個“我”,“我”有邪慢我,眾生以五蘊,以音聲為我,是為邪慢我。這個地方的我是流布我,是法的流布的教化,非驕慢我。諸佛如來親證清淨光明,不動不轉,如是純淨傳播,這個“我”是如是接受,如是隨順,是為“我”,叫流布之我。

“如是我聞”這是六證之一。

一時”,

我們現在也是如是法會之一時,所謂的一時,就是俱足聽法之因緣,有說法者,有聽法者,因緣圓滿地契合,大家能發起向往與運用,恭敬谛聽,不浪費自己的寶貴的法緣,那稱為“一時”。就是佛說法之一時,非我們說法之一時,我們假這個因緣罷了,顯現佛的說法,是為“一時”。如此“一時”不可散壞,成就攝護之意。此“一時”和彼“一時”利益同等。

釋迦牟尼佛說法之時,跟我們現在說法之時是一樣的。何以故呢?此“一時”無有間斷,三際不限。因為啥呢?諸佛說法橫貫三際,普攝於過、未、現在。

為什麼能有這樣的大功德呢?因為佛是究竟智者、一切智者,能攝護一切眾生故。

“婆伽婆”

說法之主,亦即世尊,一般多不翻譯,因為十號的功德。婆伽婆有法身攝護法界,遍於一切處之教化,不好翻譯。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這就是說法的根本教化,這個“大光明藏”也就是說法處。說《圓覺經》不能在某一地、某一處。何以故?如是以法身攝護於法界,不能說在哪一點,也不能說耆阇崛山,也不能說給孤獨園,也不能說在某一處。何以故?如此圓覺大方廣之教,普攝於過去、未來、現在,普攝於法界一切有情,所以不能說某一處,這個正是處,神通大光明藏正是處。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我們看解釋,因為應用莫測是為神,無障礙是為通,大光明藏即一真法界。“神通大光明藏”是一切眾生,一切諸佛本源之地。眾生從未離開過,諸佛亦未在這個地方增加什麼東西。

“三昧正受”,

這個正受的教化因緣是不可思議的,過去翻譯過來說是“定”。實際這個“受”是“正受”,不能翻譯,叫作“三昧”,“三昧正受”。“定”在某一種特殊的境界中的運用是為“正受”,或者是“三昧”。

我們現在凡夫地的眾生,往往自己的定力不夠,不昏沉就掉舉,不掉舉就無記,不能出此三因,所以沒有正受,很難得正受。昏沉、掉舉、無記正是眾生業流,不能自制,正是正受沒有發起。所以說入於這種光明藏,得以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一切如來——眾生是如來否?其實眾生本體亦是如來。眾生迷惑於這種業流,或者說被業流所左右,不能自制,不能超越無記、掉舉、昏沉,就會墮於所謂的業流之中,不能得以莊嚴住持。這種莊嚴與光嚴的住持,正是一切如來的再現。

一切眾生本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隨著業流的流轉的執著,不能成就,或者被無記業流所催使,或者被掉舉被催使,或者被昏沉所催使,不能自制。不能自制就叫業流;能自制就能轉境,能轉境就是正受,正受就是如來。

正受現前,就是如來。“如”者,本源之地,“來”者,啟用真實,啟用本地真實所謂如來德相。如是之處,遠離一切覺受想行識,隨順覺受想行識,而得自在。如此自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有染污,非是有漏。以此因緣是為“正受”。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一切眾生本來清淨,但以妄想執著,喪失清淨法益,分別取著,種種熏染,流轉於六道,乃至出離於聖道。出離六道之後,得三善道,雖是三善道,亦不是究竟清淨地。如是究竟清淨覺地是諸佛所安住。

“身心寂滅”

解釋為寂滅光。此處無生佛之假名,無自他之形相,故稱

平等本際

本際,就是所謂的實際谛理,真實莊嚴之處。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心地是寂滅的,我們可以看現下的一念,若善起,一剎那間也就滅掉了;若惡起,一剎那間也就滅掉了;無記起亦是如是,念念都是歸於寂滅的。

“平等本際”,因為諸佛如來所住的常寂光土與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這是本來的、根本的利益所在。

“圓滿十方”

十方圓明,絕無差別,但在眾生的眼中是有差別的,有無量的差別因緣,無量的分別取用。

“不二隨順”

無邊無畔,無疆無隅,故曰圓滿十方,不二境也。

不二者,不可說“一”,不可說“異”,是為“不二”。若說“一”者,則不用提“不二”之詞;若說“異”就會喪失一切眾生的因果啟用,一切眾生無有出離生死苦海的因由,無成佛之正因。何以故?“異”故。無有發起之正因了,大家就會墮入所謂地自然外道之心。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與佛不二,那我就可以不修持了,也不作業了,那就放逸,墮入自然外道之中,不能成就法益。

“不二”者,一切眾生雖然貪、瞋、癡、慢、疑、惡見種種流轉,但是與諸佛本來是一體光明的。那麼就會發起大家的增上回施、增上修持、增上運用。這樣差別還是很大的。要是麻木不仁,也成為“一”了,那就麻煩了。

如是“不二”是為不異不同之說,如是之處,非寂滅,非不寂滅;如是“不二”非眾生心數,非斷滅相;如是“不二”能發起十法界差別因果;如是“不二”能發起諸佛如來妙相莊嚴;如是“不二”本來圓滿;如是“不二”本來俱足;如是“不二”無需運作。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說一切諸佛如來淨土,本來是互容互攝,就如所謂的谛網之珠,珠珠相映,光光相織,不錯不亂。諸佛淨土亦復如是,就象千燈萬燈一樣,光光交融,互不泯滅,互相映射,互相映照。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

如是“十萬”,圓滿之數。但是說無量諸佛菩薩的功德眷屬藏,這是一種表法因緣。諸佛如來出世也需要種種眷屬來宣化陪襯,就象紅花要有綠葉一樣,諸佛如來出世實施教化亦復如是,有無量的菩薩來作眷屬莊嚴,烘托佛法的真實內涵,顯現智慧,運用種種差別。

“俱”者,這是六種成就之一——眾成就。

下面就是把上首這些大菩薩的名號為我們作個宣化。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

號智慧第一之菩薩。

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

這是《圓覺經》的上首十二菩薩。

上首者,像在殿前面這個叫班首師父,上首,與佛法的這種教化因緣,有突出的表現。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諸大菩薩的上首菩薩;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是藥師佛身邊的上首菩薩;我們釋迦牟尼佛以報身佛顯的盧捨那佛,他有上首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也叫上首菩薩。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

每個菩薩也都有自己的無量的眷屬,許許多多大菩薩都是他方的古佛倒駕慈航,以佐佑我本師釋迦宣化無上教義、最上乘教義,普攝於法界,回施有情,所以稱為與其眷屬,各有眷屬。

“皆入三昧”同一正受,如大日出於晴空,一時天下同一光明照射,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此法會上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來攝護一切眾生,莊嚴住持,同入如是三昧,同得如是正受。這個正受是真實平等無差別之受覺、光明莊嚴之受覺、安穩利益之受覺,非身體之受覺。不象我們現在有人練氣功說熱啊麻啊脹啊這八種觸覺,跟那觸覺天壤之別。雖然也是受覺,但是這種受覺是不可言語的,唯入者知。

就象登上過珠穆朗瑪峰上的人,上過珠穆朗瑪峰的人才能知道珠穆朗瑪峰上面的境界,跟下面的人說,只能作聽聞,不能作正受。正受者,必達之處,方能名正受,非言辭所能代宣。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