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妙華法師: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二章 入不二法門品  

第十二章 入不二法門品 
 

  一、什麼是不二法門
  爾時維摩诘謂眾菩薩言:“諸仁者,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了悟諸法實相為“入”,悟到世出世法不二,事理不二,為“不二”。不二是同一、統一之意。體了諸法的性相為“法”,法有二意:1、證法,2、教法。“門”,有“至妙虛通”,通達和門徑之意。以教法的如如智,契合證法的如如理,證教打成一片,冥合一如,故叫不二。不二是絕對的,超絕的,直指心性的。義記說,“言不二者,無異之謂……一實之理,妙相離相,如如平等,亡於彼此,故雲不二”。
  用我們現時人們常用的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解釋不二,可以理解為對立,即是二,統一,即是不二。這樣理解是沒有錯的,但是,絕對是不夠的。因為佛法中的不二,更是以不二的語言文字,來表示所悟實相的如如,不可言表,故強行立名為不二。經文末了文殊的“一默如雷”,才是真正的不二。語言文字可以說明不二的道理,但是永遠不能揭示不二的實相。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太有限了。我們如果沒有悟性的話,再會講經說法的法師,他也無法將“真正的不二交給我們”。
  維摩诘現病的本意,文殊問病的原由,就是為了闡發不二法門的真理,並由不二之理,引出不二法門之觀,體證不二法門之事,以適化無方,教化眾生。這才是示疾問疾的真正用意所在。怎樣由不二法門的理,入於不二法門的事呢?
  1、由信入。
  2、由解入。
  3、由行入。
  4、由證入。
  即信解行證四個階梯和次第。
  《法華經》說:“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為了讓我們悟入不二之理,以教通理,並藉此理,以起二用,如手擲大千,借香佛國等。其目的是為了“攝用歸體,從體起用”。           
  本品的由來有這樣二個理則:
  一、從問疾品以來,經中用大量的文字闡釋了名相,展示了眾多的修行法門,可以說是千頭萬緒。現在如果不來一個完整系統的歸納,凡鈍小根,權乘菩薩就會感到,不知意之所歸,在法的枝末上“歧途亡歸“,無由入手。故此,在本品融會多種事理為一理,又由一種事理到無相,而入不二法門。由此使我們悟到:“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的至理。
  二、一切佛法不出信解行證,信解行證也是教理行果,即信大乘至教,解大乘至理,行大乘圓行,證大乘之果。在前幾品中多談教理行,如佛國淨土,修六度萬行等,而本品專明入不二法門的大果。
  此品大分為二:
  一、說不二法門;
  二、明不二法門。
  在說不二法門中分三個方面:
  一、維摩诘請眾人說。
  二、眾人請文殊說;
  三、文殊請維摩诘說。
  又分三個階級:
  一、各位菩薩都爭論不二法門,不知道不二之理應該是無言的。
  二、只有文殊既知道不二之理是無言的,而又能言於不二,不被法所拘。
  三、維摩默顯出不二之理無言,而又能無言一不二。
  三個階段,由淺入深,層次分明,但是所論的不二之理卻沒有淺深的區別。
  太虛大師將三十五位菩薩,對不二法門的論議高度概括成三個方面:
  一、就言入不二法門;
  二、遣言入不二法門.
  三、無言入不二法門;

  二、三十一位菩薩說不二法門
  1、法自在菩薩說: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當時法會裡有一位菩薩他的名叫法自在,從他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位菩薩是因為悟到諸法的體性本無生滅,遠離有無得失,而得大自在的。生和滅是相對而生的,即有生必有滅,但是所有的生滅法不外乎三種:
  1)、依報生滅。依報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客觀環境,即物質世界。它們無時無刻不在生滅當中。
  2)、正報生滅。即我們的色身,叫主觀世界。由小到老,由生到死,生命的殘骸,層層迭迭,覆蓋著大地山河。
  3)、妄心生滅。即我們的精神世界。
  它也和前二者一樣無時無刻不在變遷。正是《金剛經》上所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故此,中論頌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無因生,是故說無生。又說:已生則不生,未生亦不生,除已生未生,更無生時生。這位菩薩就是從生滅法中悟到了無生的道理,並由此而悟入不二法門。他現在在和維摩诘的答問中,將自已所悟到的至理全盤托出,也使我們透過事物的表象,認識到事物的本來。這樣我們在生活中就少了一點得失名利心,多了一點平常心和清淨。這不正是佛法對現實人生的受用嗎?
  2、德守菩薩說: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我”,即通常所說的自我、主觀。因為有一個自我的主體和自我的概念,同時便有了一個相對於自我的客觀世界,即“我所”。如果“我”都是一個虛幻不實的東西,相對於我而產生的客觀還會存在嗎?有人會用學到的哲學知識告訴我們:個體的我雖然消失了,群體的我還會存在,對於他們來說,客觀還是存在的。這種論議實質上是在不知不覺中偷換了“我”的概念,即:將小“我”的概念,偷換成了大“我”的概念(群體我的概念)。其實是無意義的,因為“我”的生命一旦消失,客觀世界是不是存在便無有意義和無意義可言。
  凡夫以主宰為我,以虛幻的塵境為我所。羅漢以能斷見思惑和證涅槃者為我,以所證的涅槃境為我所。菩薩以人為我,以法為我所。最終還是把我和我所,相對立成二法。如果能由無我而悟入也無我所,破除我心妄見,安住清寂,便是入於不二法門。
  將這一道理用於我們的人生實踐,也是很有意義的。其意義在於,可以使我們認識到自他生命,主客生命的相互依存性,從而在遇到名利得失時,運用自他相換的方法,來思考問題。使人生就多一份理解、寬容和誠實。
  3、不瞬菩薩說:           
  不瞬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這位菩薩在形象上最大的特點是,雙眼圓睜,晝夜不合,連眨也不眨,故得名不瞬。不瞬有三意:1、如天眼,天眼不眨。《涅槃經》說:就是轉輪王的眼,也有眨的時候。2、愛敬佛身,常注目谛觀。3、心中無垢,慧眼常開。太虛大師說,瞬,目動也,眼目是六根之首,不瞬,是因為六根不觸受六塵。根不接塵,則識不起,諸法空寂。
  “受”,是領受,分三境:1、苦;2、樂;3、不苦不樂;我們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的領受,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的接納,並同時產生六識的反映而產生的。從因上講,有取著才有受,無取著也就無受。從果上講,有漏的五蘊叫受,無漏便無受。如果我們心中沒有愛惡,受和無受就無從說起。以此類推,無受,無取,也無捨,自然無作無行。無作,是說不造作生死業。生死緣息,正觀亦無,也就無行。這樣不著二邊,也不捨二邊,入於中道第一義谛,一絲不掛,一塵不染,就是入不二法門。
  4、德頂菩薩說: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意為懿行美德很高。因垢淨的相對而悟到沒有垢淨的不二法門,可以分三個層面來論述:
  一、垢,就是不淨。心中惡念叢生,妄想紛紛,是心中不淨。外界膿血便痢,紙屑塵坑,是環境不淨。在人間社會來說,這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不可否認。
  二、無垢。垢與淨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標准,是以我們的心為標准的。心若喜歡,不淨的東西瞬間可以成為淨的東西。心若不喜歡,淨的東西瞬間可以變成垢的東西。雖然我們試圖以自已的好惡為標准,可是我們的心中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標准。
  三,無垢無淨。在此的無垢無淨,不是以我們的好惡為標准的無垢無淨,而是就諸法實相的本然來說的。  即,是就人生和宇宙的實相來說的。垢淨是相比較而產生的一個是非判斷,如果能由垢相而悟到垢性的當下就是空性,垢相只是由於一念無明而生的幻相,而證得第一空性,體認《大般若經》中: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法理,順於滅相,也就是在心行中超越垢與淨,棲心於寂滅之中,便是入於不二法門了。
  但是學人務必要將事和理,體與用,世間和出世間多重的互換關系處理好,不可違背世間之事,以行出世間之理。
  5、善宿菩薩說: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動,是惑心才起時的一種相狀。念,是取相深住的心念。動是一念無明初起,因為有無明起,才有妄識滋生。識念生起以後,不斷的分別前塵境界。故《八識規矩頌》說:淵深七浪境為風。如果無明不起,妄識俱空。妄識俱空,就沒有分別。不動即無念,無念就是入於不二法門。
  智者大師說這位菩薩得了日月星三昧,能照見一切,所以叫善宿。
  6、善眼菩薩說:
  普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從普眼名,我們大致可以見出這位菩薩的修持法門和德行所達到的境界。
  從森羅萬象的現象悟到不離真如的一相,叫一相。又悟到一相也實則不存,叫無相。更不以為有一個無相可以得證,會歸於諸法的平等。從表面來看,諸法是有差別相的,有相和無相形成差別,但是如果能了達有言說的一相,當下便是無言或離言的無相,不落於對待,就是入不二法門。
  7、妙臂菩薩說: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臂,是因為這位菩薩具足悲心,不捨眾生,以種種方便提攜眾生,故名妙臂。羅什法師說,“以施報故,才能出種種寶物,如五河流”。
  羅漢和菩薩同見無生的真理,但菩薩悲願具足,不捨眾生,以“六度四弘,普度一切”。羅漢則視三界如火宅,觀空取證,獨契無為,不肯入於五濁惡世來度眾生。顯然菩薩心和羅漢心不同,成為二法。進而言之,心相虛妄,皆從緣生,哪還有大小乘之分別呢?
  8、弗沙菩薩說: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是以二十八星宿內的鬼星命名的,因為在這位菩薩出生的時候,正值此時晨。善和不善有三種分別:
  一、事和理。順於世法人情為善,反之,則為不善;
  二、依於佛法行十善為善,不行十善為不善;
  三、求小乘為不善,求大乘為善。將大小乘對待為不善,不二為善。
  如果能夠善惡兩亡,心無分別,才是真正入於不二法門。正如六祖惠能問慧明:不思善,不思惡,正於這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9、師子菩薩說: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獅子是百獸之王,這位菩薩叫獅子想必是深見谛理,說法無畏,如獅子之吼。人生的罪與福,是由善和惡的心行來決定,如果心行善,必“積善之家”有余慶,如果多行不善,“作惡之人”必有余殃。從世間法來說,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德觀念,為人們的生活架構了道德坐標。也使人們的心行得到了規范,僅此一點,也是值得弘揚的。
  吉藏法師注說:“行善得福饒之果,名福;造惡感摧折之報,名罪”。金剛慧,據說人間的金剛石,因其堅硬、質沉、堅無為摧,如果將它放在山上或者平地,它都能“直過無礙”,直到金剛地後停住。佛法的實相慧,猶如金剛,穿過“福山”、“罪地”直至法性之地。   
  經中說:“我心自空,罪福無主”。又說:“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禅宗祖師說:此法如金剛王寶劍,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魔佛來魔佛俱斬,到此關頭,還有什麼罪福可得?罪福不可得,便無縛無解,罪福性平等,就是入不二法門。
  我們雖然悟到罪福性平等的至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言行卻不能違背世間,違背了世間法,也就違背了佛法。當我們講到佛法實相的時候,必須用雙照雙觀的功夫,圓通事理,融會體相,才不至於將出世法和世間法對立起來。
  10、獅子意菩薩說: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三界以內的一切有為法都是有漏法,有漏,是因為漏失功德法財而得名。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做的一切界外的假名功德,是無漏的,即不漏失功德法財,故名無漏。有漏和無漏是二,如果悟到有漏無漏法性本空,不住有無之相,體達法性平等,便是入不二法門。   
  11、淨解菩薩說: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這位菩薩得清淨見解,故名淨解。凡夫心有造作營為,叫做有為,聖人心中沒有造作營為,故稱為無為。
  有為,是指世間的有為法。無為,是指出世間的無為法。相對於有為,才建立一個無為。如果認識到有為法是因緣生法,其體空寂,有為法不可得,無為法也無從建立,我們便可悟入不二法門。
  《百法明門論》中有:“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位無為成百法”。這就是法數,有為無為明顯對立。我們如果不 能悟到諸法的實相,超越這些名數,我們就無由解脫。只有當我們超越有為和無為,“心如虛空”的時候,一法不立,一塵不染,才是入於不二法門。
  12、那羅延菩薩說: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譯力士、勇健、堅固三意。這位菩薩體證金剛堅固三昧,斷惑證真,非常猛利。世間是生死,出世間是涅槃。凡夫因不明因果,迷昧真性,造諸惡業,流浪生死。二乘聖人出離苦海,厭離生死,以證得涅槃為究競。唯有大乘菩薩,即有情世間,悟到其性空寂,即是涅槃,不出不離,自性猶然。不流溢,不散亂,混然一體,當體不二法門。
  13、善意菩薩說: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因為這位菩薩妙悟生死和涅槃當體不二,又善知眾生種種心行,故名叫善意。凡夫背離涅槃貪住於生死,六道出沒,長期流轉。二乘人背逆生死,將生死和涅槃看成是對立的,並住於涅槃。菩薩照見生死的本質就是涅槃,捨生死以外,無涅槃可言,從生死的當下證知涅槃,又不住於涅槃。泯滅縛、解、生、滅的對待之法,心中無依無托,入於不二法門。
  14、現見菩薩說: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了脫生死,斷了煩惱名為盡。不了生死,煩惱未斷叫不盡。其實,從究竟上講一切法畢竟空寂,盡和不盡,其體是一。雖然從表現形式來看,有些法是究競的,有些法是不究競的,它們的本質並無差別,能夠這樣悟入就是不二法門。
  15、善守菩薩說:   
  善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我,具有主宰義。事實上,“我”只是眾緣的聚合體,眾緣散時,幻滅現前。眾緣未散之時,猶如聚沙,從精神到物質沒有主宰,剎那無常,“我”只是幻象而已。我和無我從表現上來看是二個,實則“我”即“無我”,我是事,無我是理,我若無時,無我之理何存?所以如果能夠見到性空之我,便是悟入不二法門。
  16、電天菩薩說: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因其見地清沏,智慧具有穿透力而得名。心性被妄念覆沒是無明,心性不被妄念所覆,其體明淨即是明。眾生的妄心是無明,佛心是明。有善和不善,染污和清淨,就有明和無明的差別相。如果能夠了知無明是心性上的幻相,真體上的妄用,攝相歸性,攝用歸體,就是不二法門。
  永嘉大師證道歌中有:“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句,就是不二法門的生動寫照。古人常用水與波來诠釋事理的不二,明和無明,也猶如水與波。
  17、喜見菩薩說: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色和空,就是有和無的關系。受想行識等,也是一樣。表面看來俨然是對立的二個事物,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話,就會發現色(物、存在)只是一種幻相。正如《心經》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悟入其本質,並超出相對的兩邊,認知其本質是一,而不是二,即是入不二法門。
  18.明相菩薩說: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四種即地水火風,之所以稱其為種,是因為地水火風是萬事萬物之因,其因可以說遍一切處.表面看來最小實則最大。在這時加上“空種大”而成為五大,稱為種的意義相同。體悟四種大和空種大的相對是表面的,四種大的性就是空性,其實質是二而不二,正如《楞嚴經》所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不被四種大堵住心眼,明相常能現前,這是明相菩薩的不二法門。
  四大未生起之時前際本空,分散之時後際也空,住時實則無住,故此中際也空。也可以說生死是前際,涅槃是後際,但在智者看來,前後中際都是空空如也,性即真如,不生妄想,如此悟入,是為入不二法門。
  19、妙意菩薩說: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這位菩薩是由六根和六塵當體的性空中悟入不二法門的。眼根和色境相對成二,如果悟知眼根也是由塵所生,和色境一樣如幻如化,了不可得,從而在應用中不生起貪恚癡三毒,就是入不二法門。其它五根亦復如是。
  20、無盡意菩薩說: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布施等六度是菩薩在行六度時應該做的事,為了不住於這些事,就必須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從表現上看事和理是二個,但是事理之性元無有二,能悟此才是入於不二法門。但是有人會以為無二便是有一,其實經文中的“一相“是一相無相之意,萬不可執著“一“為真實。《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又,智慧是有分別的事度,一切智是無分別的理度,如果能了達智慧是一切智的妙用,其體性不二才是入不二法門。
  21、深慧菩薩說: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這位菩薩由甚深的三昧,而得甚深的智慧而得名。
  空,無相,無作是三解脫門。此三者一一相對而成相對差別之法。聲聞三脫此不是彼,彼不是此,和大乘的三解脫有著根本的區別。大乘三脫從表面上看是三,而從體上來講三者是一,而不是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是以三解脫其體性不二為法門。
  22、寂根菩薩說: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鸺詞欠ǎ詞侵冢僑暈尬嘤胄榭盞齲磺蟹ㄒ喽D芩娲誦姓撸俏氩歡擰!
  這位菩薩從六根悟入法本清寂而得名。
  在一般人眼裡佛是佛,法是法,眾是眾,三者截然不同。更有甚者會將三者對立起來。在現實社會裡,有人信佛而不信法,成為只知求福不懂求慧的人,最終福盡還墜。有的人只信佛和法,而不歸依僧,在他們看來僧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修行辦道還不如一個在家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因為沒有處裡好三寶和三三寶之間的關系,徒然增長人我是非和诤斗,遠離了清淨。
  依大乘佛法講來,一方面三者各有不同,另一方面以相互依存。而且其體性都是清清寂寂無二無別。不但三寶如是,由此而推廣到整個法界莫不如是。悟此,才是入不二法門。
  23、心無礙菩薩說: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在此身指五蘊身,即色受想行識,精神和物質的和合之身。身滅即是指的涅槃。在凡夫眼裡身生則有,並執身以為我,不知身生的實質只是緣起幻有,如泡如露,如光如電,沒有實體,當下即空。二乘人以為借此身之假,可以證得涅槃之真,以為有涅槃可證,並住入其中。大乘佛法認為身生是“空生”,滅也是“空滅”,本來如如,不生不滅,事實本來如是,又有何驚懼?
  執身以為實的身見使人們飽受身見之苦,少有人能從身見中解脫出來。
  24、上善菩薩說: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身口意三者從現象上講是三,各有所作,成相對法。三業清淨是善法,三業不清淨是惡法。但從本質上講,三業本空,無作相可得。身口意三業正報如此,依報的客觀世界自然也是如此了。能體達一切法本來清淨無作,才是入不二法門。
  25、福田菩薩說: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從世間現象來看,福是福,罪是罪,或者無福也無罪,這三個彼此截然不同.衣食豐足,受人愛敬是福。缺衣少食,勞怨愁苦是罪。修欲界的十善行得福,造欲界的十不善行得罪。“不動行”是出世間的四禅四空的禅行,因為不受三災四受所動故名不動行。這些從大乘法的第一義谛來講畢竟是空。悟此,行福行罪及不動行,行而不住,如雲生空中,才是入不二法門。
  26、華嚴菩薩說: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因為有“我”才有了以我為標准的彼此,如果沒有“我”,彼此不存。悟到“我”性本空,自然彼此雙遣。
  27、德藏菩薩說: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以為有法可得,有法可證,這是凡夫和二乘人的見解。因有這樣的見解,能證的我和所證的法成為相對,由此產生得失等有為法,便不能悟入法界本體。大乘佛法認為最高的境界是“無所得”,無所得才能證得無上的正等正覺。這種無扶無托的境界一落言語和心意識便當下即錯了。
  28、月上菩薩說:
  月上菩薩曰:“暗與明為二,無暗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暗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洪鐘待叩,有叩則鳴”,月上菩薩他的智慧如明月當空,遍照山河大地,因故得名。
  在世人眼中明和暗是截然不同的二個事物,不知道明暗是相對而生的二個事物,從現象上講相互依成。更不知道超越明暗以後是什麼狀況?或明暗的當體是什麼?
  在修行人來講煩惱是暗,智慧是明。智慧之燈高舉,則煩惱之暗消亡。暗來明去,明來暗去,互為消長。成為相對立的二法。若果明了“昔本無來,今本無去”,煩惱和智慧性本空寂,才是入不二法門。
  二乘人入定,滅了受心所和想心所,就沒有明和暗的分判了。如果能夠這樣悟入明和暗同一根性,才是入不二法門。
  29、寶印手菩薩說: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在二乘人眼中,紅塵滾滾的世間和清清淨淨的涅槃顯然不是一回事,所以欣喜涅槃而厭離世間。如果能象大乘菩薩那樣,即不樂世間,也不樂住涅槃,遠離苦樂之想,行於不住不捨的中道,便沒有困縛和解脫可言。這正如中國禅宗三祖僧粲前去參禮四祖道信,請求給以解脫之法,四祖問言:誰縛你。消亡相對才是入不二法門。
  30、珠頂王菩薩說: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八邪是邪道,八正是正道。心游道外,心外求法者是行邪道,心不外求,行於佛法者是正道。正道與邪道的分水嶺在於起心動念和行為的端正與否。從悟入法界的本真來講,真正的正道沒有邪正,也不分別邪正。因為邪正是一對對立的事物,相對而出,相對而出的事物又相互依存。一真法界是無扶無托的絕對同一。也就是說同一之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道”。
  又,心存正見者,遠離邪正的二邊,不見邪,也不見正,沒有是非,“非邪非正”才強行立名為正。其實說是說非,說邪說正,思想住於對立,全都是邪。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在人事的范圍裡,幾乎每天都在是與非,邪與正的思辯和交鋒中。很少有人能用“邪正俱非”的方法來觀照生活。
  31、樂實菩薩說: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實,是指真實法.不實是指不真實法,即虛妄之法,相對而出,成為二法。在此的所謂“實”恐怕沒有證知真正的實法。因為真正的實見者,不見有實可得可見,更何況不實呢?只有實和不實都不可得,才是實法,也是不二法。這不是凡夫的肉眼所能見到,只有大乘的慧眼才能如是見,如是知。故此可知:真谛中的實際理地,無形無象,不可名狀,沒有分別。

  三、文殊示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上來三十一位大士,各自爭先恐後的說了自已對不二法門的見地,將諸法性相的方方面面可以說都道盡了。這對於我們悟入法界顯然是一串萬能的鑰匙。但是使人抱憾的是,全都是有言說的,也就是說,全都是有法的。其有利的方面是可以引導眾生到可到之境,不利的方面是,有法可立可說必然成二法,以怎能體顯不二法門呢?
  文殊菩薩為了引導指示各位,悟入真正意義上的不二法門,在眾人言說之後,故意請問維摩诘,以達到“以言遣言”的效果。將凡夫二乘人的“識情蕩盡”,標指以離言說的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雖然如此,文殊菩薩依然是有言說的。及至維摩诘一默如雷,才將這場關於不二法門的論辯推向極致。
  總結三十一位菩薩,文殊菩薩,維摩诘對不二法門的展示,我們可以分為這樣三個層面:
  1、三十二位菩薩以言顯道。要是沒有這些言說,無法顯示不二法門的綱要。我們將如老虎吃天無處下嘴。
  2、語言對於法界而言是一種工具,是大道的糟粕。如果不離言說,“無以得其醇”。但是遣言又要言說。
  3、維摩诘默然以會其極。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默然可以會入法界本真,即不二法門,但並不是說,默然是定法,唯默然可獨取。如果有人心中無明而以默然顯示,是可呵之人。

  四、大眾獲益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會中五千菩薩也沾了法喜,因此而悟入不二法門,證得無生法忍。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