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惟覺法師:八大人覺經 第五覺悟 多聞智慧覺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材。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眾生所以長夜淪落於生死之中,都是由於無明癡闇的緣故,故言「愚癡生死」。佛法所謂愚癡,是指沒有般若智慧,不知道人有三世因果;不知道緣起性空的道理;乃至不知道佛性本具的道理,因而起了種種顛倒妄想,流轉於生死苦海之中。

   世間人不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今生所受的果報,是過去生造業所致。因此有人為了追求名利而損人利己,有人為了復仇而殺害對方。殊不知現在為了一時的沖動而造殺盜YIN,未來惡果成熟,墮入三塗惡道,那種苦報,決非現在所能想像。

   第二是不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有的人相信有三世因果,因此拼命修善,寄望來生得福報。這是對善法及福報產生了執著,不明白一切法皆是緣起,緣起之法,必定是依靠眾緣和合,緣聚即生,緣散即滅,其中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質存在。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對福報起了貪執,當無常到來之時,更是痛苦。

   小乘的行者畏懼生死之苦,於是離開生死,契入真空。所謂「真空」即是這念心斷除無明煩惱,達到寂滅不動;但是寂滅不動並非最圓滿的境界,因為這念心不能起用。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經過六年苦行之後,到尼連禅河邊的菩提樹下靜坐,發誓不成正覺決不起座。直至第七天,夜睹明星而證悟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覺性與眾生的覺性無二無別,他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原來成佛只是回歸這一念心本來的面目。我們的心能夠成就一切萬法,因此一切法究竟的本質就是心,離開此心更無一法可得。眾生由於無明癡闇,故於其中生起妄想與執著,進而隨之流落生死;若能契悟這個道理,就不會在生滅的萬法當中自取流轉。如同大地一般,大地能長養萬物,萬物有生有滅,但是大地始終是大地,並不隨之而生滅;心也是一樣,一切法是從心而生,滅也是銷歸於心,然而心始終是心,並不會隨著法的生滅而生滅。悟到這念心,進而安住於自心,則面對生死之時,非但不隨之而流轉受苦,且能運此一心,創造善法利樂眾生,在法的生滅之中,無入而不自得。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材。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八大人覺經》第一至第四覺知都是講述自利的法門;從第五覺悟之後,開始闡述菩薩利益眾生的法門。

   上一章提示:愚癡是導致眾生輪迴受苦的原因,那麼如何才能遠離愚癡呢?佛法中,對治愚癡的銳劍就是智慧。菩薩因愍念昧於真理、愚迷不解的眾生,而廣學世、出世間的種種善法,以般若智慧轉除煩惱;並以方便智慧廣學多聞,具足的無礙辯才,教化一切有情眾生。   

   唐朝玄奘大師正是廣學多聞、成就辯才的最佳典范。大師有感於國內經本不完整、各家說法不一,決心遠赴當時全世界佛學最高的學府──印度那爛陀寺博學經論。在孤身西行的途中,險難接踵而來,甚至時有危及性命的境界襲擊,然而大師為法忘軀,終究以其卓絕奮勇的毅力,安然抵達印度。在橫跨百余個國家,留學十四年後,遍習大小乘經、律、論三藏,更於十八國國王聚集、含括僧俗二眾三千人次的曲女城辯論大會中,感動多人棄邪歸正,其智慧與辯才,一時轟動全印度。十七年後,大師攜帶諸多經論回國,一生從事翻譯經論的偉業,譯出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等,共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使佛法更廣遠的流傳,也讓更多人得以深入佛法堂奧。

   佛法住世的目的即是化導群生,使令眾生走向覺悟與解脫;然而,眾生沒有不貪愛自身,樂著於自己的成就、事業、智識及親友的。因此,菩薩在履踐自覺覺他的任務時,必須隨其所好而化導之,目的是要引導眾生自己覺悟人生老、病、死、苦的真相而遠離愚癡,獲得究竟「大樂」;遠離愚癡,解脫煩惱與生死,明心見性即是佛法中最大之樂。唯有使眾生得到究竟圓滿的大樂,才算是完成菩薩自度度人的本懷,也是實現佛法住世、化導群生最終的目的。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