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文章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陳兵教授:陳兵教授答疑解惑(一)  

陳兵教授答疑解惑 (一)

(一)佛教心理學與西方心理學之間有什麼關系?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心理學非常復雜,它作為一門科學,被認為是最不成熟的科學,卻又說是20世紀最發達的一個人文社會科學。現在它的主學科有200多種,心理學的大家、大的流派也有很多。所以要拿佛教的心理學跟西方的心理學去相比的話,不大好比較,互相之間也互不相認。比如說,心理學大致分為自然科學心理學與人文科學心理學。人文科學心理學在我們國家高考裡面屬於文科,自然科學心理學是屬於理工科,這兩家到現在也不能坐在一起。因為自然科學是在實驗室裡進行研究的,用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所以它不能承認精神分析或者佛教的心理學,它根本就不能承認這種東西是科學。

如果要勉強比較,只好跟心理學裡的一些流派,就是現在一般所說的第二心理學跟第三心理學、第四心理學。第二心理學就是精神分析,第三心理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第四心理學是超個人心理學。這幾種心理學與佛教中關於心識的分析、修行的體證共同點相當多。這三個派別的西方心理學家對佛教都是極為感興趣——不是一般的感興趣,甚至比佛教徒更感興趣。

我在2005年參加過榮格這一派心理學的年會,這些心理學家幾乎都認為自己是禅師,都在參禅。我們學校每年都有法國精神分析派的心理學家來交流,大概有一、二十個,他們也全都認為自己是禅師,他們最感興趣的就是禅宗。榮格心理學會會長論文的題目就是《我是一個禅師嗎?》。最後他的結論就是“夠不上一個禅師”,就說在禅師面前,他們是非常謙虛的。他們對禅師接人的教學方法最感興趣。因為禅師可以在剎那之間,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一個人的心理問題,甚至讓他開悟,心理學家最需要的就是這種技術。

我認為心理學的方法是科學的,宗教與科學的本質是不同的。“佛教心理學”是否有將宗教學與心理學強加在一起的嫌疑?

現在一般研究宗教與科學關系的人,都知道科學是從宗教裡面分化出來的,它不是截然對立的。宗教信仰跟科學研究也不是截然對立的東西。有一組統計數字,從有諾貝爾獎以來,得諾貝爾獎的人一共是500多個,95%以上都有宗教信仰,只有前蘇聯不多的幾個科學家沒有宗教信仰。就說明宗教信仰並不妨礙他的科學研究。反倒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得諾貝爾獎的很少。再者,兩者也不一定完全對立。比如佛教,它研究心就用“解行相應”的方法。解行相應,就是我提出一個理論,然後去實踐。實踐了以後,再對這個理論進行修改,那跟科學的方法有什麼兩樣呢?那也是一種研究心的非常科學的方法。解放以前的太虛大師對整個科學有一個評價,就是科學的方法是科學的,但也是片面的。因為理論方法是有局限性的,你用來研究物質世界,分門別類去研究的時候是可以的。但是你研究世界的整體、研究微觀層次及精神心理等問題時,這種方法是不夠的。他認為完全科學的方法,就是科學的方法再加某些宗教所用的瑜伽實證的方法,就是通過禅定、通過治理自心這種實驗開發出一種智慧,去直觀自己以及整個世界的實相。我覺得這個說法是非常好的。

(二)“六道輪回”在心理學中怎麼解釋?

要說服一個完全不相信佛教的人相信六道輪回,確實不太容易。因為這件事情雖然有很多的證據,但在關系到自己最切身的問題上,都是要眼見為實。畢竟能夠親身有這種體驗的人並不多。所以,要很多的人相信這件事情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或者是從佛教教義的角度來講的話,六道輪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什麼叫做生死?從圓教的角度來看,念頭的起滅就是生死。人不但到一定的時候要死,每個時刻都在生都在死。莊子就認為,念頭一生一滅,這就是一期生死。佛教講我們每個人每天有兩萬多個念頭,這兩萬多個念頭都不出六道輪回。從當下的一念,就可以看見自己現在在哪一道裡。比如說:我當下這一念考慮的問題,是想淨化社會,普度眾生。這時候你的心跟菩薩沒有區別,那你就是菩薩。如果說我的心非常安靜,沒有任何欲望,非常平靜,也沒有自我感,這時候你就是羅漢了,因為羅漢的心理狀態就是這樣,不過我們不能念念做到這一點。如果說我這當下一念只知道吃飯、睡覺、性交這三件事情的話,那你當下就是畜生。因為在這件事情上,人跟畜生沒有什麼本質性的區別。所有動物,無非就是吃飯、睡覺、性交跟玩耍四件事情。人很多時候也是處在這種狀態。如果在你一天的心理過程中,這些念頭占了主導,那麼,死了以後墮入畜生道是必然的(如果死了以後有延續的話)。

按照心理學的發展規律推下去。如果說你心地陰暗,只知道向別人、向社會索取,你當下就是餓鬼,不要說死後了。因為餓鬼的定義就是“多懷希望”,餓鬼自己不能生產財富,必須要靠別人供養。如果一個人的一生以這種心理狀態為主導,死後必墮餓鬼無疑。如果說你心理非常陰暗,墮入自己心靈的地獄,作錯了事非常痛苦,或者損害了別人非常痛苦,或者是身患重病、臥在病床上,比如癌症患者,要呼天喊地——那不是地獄是什麼?地獄就是一天受極重的痛苦,而且沒有休息的時候,當下就是地獄。可以說,實際上有很多人當下就處在人間地獄裡面。如果你是個道德非常高尚,有向上的情緒,非常恬淡、恬靜,沒有欲望,也非常善良,那你跟天神沒有什麼區別,那你這一念那就是天神。如果你念念都如此的話,死了以後升天無疑。如果說有延續,肯定就是這樣的。如果說沒有延續,那你當下就是。當代西方心理學家都是這樣解釋六道輪回。

佛教裡面的祖師也這樣解釋。實際上也沒有多大的必要去考慮死了以後怎麼樣,最切實的就是當下一念,去反省我自己現在是處在哪一道。如果是處在畜生、地獄、餓鬼,最好能夠反省,提升到天道、人道,甚至菩薩、羅漢,這樣念念都是處在天神、菩薩、羅漢的心理狀況裡,就形成習慣性的心理結構了,那你當然就是成為菩薩、成為羅漢了。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一件非常切實的事情,一點神秘也沒有。無非就是一種功夫、一種智慧而已。

(三)阿賴耶識與第六意識的區別是什麼?

阿賴耶識與第六意識完全是兩碼事。第六意識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麼問題、我想要怎麼樣——這些都是第六意識主管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反省到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與現代心理學講的“無意識”有相似之處。但是,我們一般人看不見它,只有聖者才能看見。但它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我們的意識是能自主的,是有自我意識的;阿賴耶識完全沒有自我意識,它就是一個機器,一個心靈電腦。它在我們心靈的底層,默默地做著處理信息、儲藏信息的工作。它是無情的,我們的第六意識是有情的——我們想要達到什麼目的,怎麼去做。但是,阿賴耶識不是這樣。它就像一個機器一樣,第六意識儲藏了什麼,它就保存了。保存以後,它就會很公正地按照因果律處理。

比如說我們想要發財,這是第六意識管的。想要發財的這個願望阿賴耶識儲藏了,只能說使你以後繼續保持著想要發財的心願。但能不能發財,第六意識也不能保證,阿賴耶識更不能保證。它只能是按照你的所作所為處理你的信息,如果你的所作所為符合於發財的規律——佛教講發財是布施的果報,它處理這個果報,將來到一定的時候,它就會處理成能夠發財。如果你沒有能夠按照發財的規律,沒有布施的福報,不管第六意識怎麼想發財,阿賴耶識也處理不出能夠使你實際發財的結果。所以說它完全是無私的,很客觀、很公正的一個機器。就是我們看不到它,但是它又能決定我們的思想,能決定我們的感情。最能決定的就是一些我們不由自主的事情。

比如說在年青的時候愛上一個人是不由自主的。誰管的呢?阿賴耶識管的。因為你的阿賴耶識中有你現在必須要愛上那個人的種子,所以,這是一種業報。你要跟哪一個人結婚,多一半也是不大自主的。一般人反省到這個事情的時候都是糊裡糊塗,覺得好像沒有什麼規律可尋,也不是自主的。還有其他一些事情,比如說你碰到一些事情要發脾氣,發脾氣的根源在哪兒呢?必須要有一個因、一個緣。別人觸怒了你,這僅僅是一個外在的緣。光憑一個外在的緣,是不可能發脾氣的,它必須要有一個內在的種子,這個種子就在阿賴耶識裡。各人的種子不一樣,有些人阿賴耶識裡的種子在處理這種事情的時候,就不發脾氣,有些人不由自主就要發脾氣。凡是不由自主的東西都屬於阿賴耶識。

(四)有時候在禅定中會看到一個星球,該如何處理?

禅定是要分層次的,看你處在哪一種定。如果是初期的坐禅,入的定不深,在欲界定、或者初禅未到地定這種淺的定裡面,或者根本就沒有入定時,所看到的這些東西一般來說都是幻象,都是儲藏在你無意識裡邊的信息,它現成相讓你能夠看見,或者是各種信息組合而成,就像做夢一樣。跟夢實質上沒有多大的區別。所以,佛教處理它的方法,都是就認作是幻象,不去理它。如果是在第四禅,發了天眼通,他看見外星球的話,那可能就是真的。但是能夠坐到第四禅的人、能夠發天眼通的人是極少的,這個時代更少。

<摘自慧恩期刊 第十二期 佛法與心理>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