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文章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楊雲唐居士:共修的方式與步驟  

共修的方式與步驟 
楊雲唐 
本文系由麻州普賢講堂周五晚的禅修講義摘錄而成,提供有興趣練習者參考。共修分三個階段,先是經行與跑香,再靜坐,而後討論。目的是讓參與者松脫身心的羁絆及意識的牢籠,讓自性光明探頭出來,呼吸清新的空氣,熏陶習性,從而培養解脫性格。是為居士共修而設計,其重點是在動與靜中齊修止觀。
 
第一階段:經行與跑香
  經行是禅修重要方法,南傳與漢傳的經行不大相同,前者動作要求緩慢,後者則由平常進入快步。由於各有優點,故每次一個小時的經行就融合二者,依動中禅內受方法與初禅五支「尋、伺、喜、樂、一心」來用功。茲簡述於下:
 
  經行的前提要求是全身放松。放松才能不急,心不受壓迫,也無所追求,而讓意識與習慣的影響力降低,如此動中所引發的內受才可直接通達由腳步引發的覺知。
 
  一、一開始時放松、放空,讓心保持空白。以緩慢腳步移動,在空白中只有“移動”在你的宇宙發生。因移動時同時必有覺知,感受覺與動的俱起,讓覺知漸漸明顯而強烈。此中可先分為三個覺知,即右腳移,身移,左腳移。移雖不同,感受是一樣,有如一彩筆在空白心紙上畫過一條條線,如此地敏銳、清晰。這一階段稱為「讓感覺自然生起」,亦即是在對禅修所緣方法的「尋」,重點在感受的培養。
 
  下一階段感受每一動感有如敲門,當那「即動即覺」的內受明顯後,就把每一覺受如串珠子般串起,感受每一覺知接續不已,漸漸形成貫穿生命的一種力量,如宇宙的一條無盡銀河。如此由點成線地打成一片,稱為「從外到內的力量形成」,感受到覺知是生命中本具的力量,不假外求也不需捕捉,此即是進入禅修熟練度的「伺」。此時每一腳的伸出都有從新打通氣血之感。
 
  二、漸漸那力量會充滿身體宇宙,強度越來越強,下一階段有如太陽初升,開始感受源源不絕的喜悅,會自然地想「多看一點」地把腳步漸加快。這階段有如「晨曦初升,天地彩耀」,此時每一腳移動的內受有如水泡在身脈中不斷冒出,即是「喜」的進入。
 
  三、此時仍保持放松,腳步自然成為主角,心不必用力去驅動腳。腳有如自發功,人只是「坐」在腳這部車上被載著往前越動越快,感受到一切自然現成,身體不是我的,它有它自己的「神通妙用」。在快步經行中,念頭一生起就被下一步腳踩過,那喜樂感取代念頭與念頭可能帶出的後續,只看到一個個念頭一生起就被遺棄,整個人被當前來不及反應的快速覺知占據,享受內受的輕安,不用力的奔放。這階段稱為「樂」的充滿。此時隨著腳步的加快,人常會有要飛起的感覺,這是由於五蘊放松、能量提升的結果。
 
  四、此時的覺知已無暇他用,緊湊享受著每一腳步不斷開出的果實;漸漸地,人忘記時間,即使經行已久,也不覺已近一小時,同時也忘了白天的煩惱塵埃。每一步的跨越就像白駒過隙、有如流星閃過黑夜,清楚中帶著喜悅,整個人進入流星雨的世界,沒有動的人,只有劃過天空的流星,大地上的物欲及塵勞不上心頭。此階段稱為「一心」。若平時有正見的熏習,此時就會覺察體空之下,只有大用現前。
 
  五、突然間聽到「啪」一聲,收住腳步反觀當下,剛才的「動」已成幻影,剛才的「心」也已不可得,直接體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如電露」,沒有一法留下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身心放下時,你是誰?」剛才只有「妙用」沒有「我體」,用完及休,不必論好壞得失,當下無住再回到世間,以此正見生活。
 
第二階段:觀呼吸
  觀呼吸是二甘露門之一,是最常聽到的方法,但用得上力者卻不多,主要原因是它太自然且太習慣了。想要能用上力,當先加上點「非習慣」的作意。所謂「作意」,又有注意與領會之意,在此略述我們用的幾項作意,然後依「數隨止觀還淨」(此只用天台方法之名,但所述有別)用功。
 
  一、首先打坐時當先深呼吸三次以放松身體,然後作意整個身體放在坐墊上,徹底把身體交給坐墊。此時別急著數呼吸,而要先讓所有思緒沉澱一會兒,覺得身心沒什麼負擔後,才開始注意呼吸。先從肺與腹中覺察空氣流入為始,一直至感受到入息的清涼,然後再去感受出息的輕松。這清涼與輕松交替發生,漸漸再作意入息時所有細胞都得到氧氣,出息時整個宇宙都含納無礙(打開心來),於是內外宇宙交融不斷。
 
  二、數呼吸便可在此時進行。進而感受呼吸是內外宇宙的事,不必你參與。身體的內宇宙由入息故,風大得以維持,有了風大才有生命的繼續;此階段在感受有呼吸才有生命,生命是呼吸的現象。
 
  三、此時去感受呼吸的不得不的存在,發覺生命本然的一種「苦」,於是放下數息而進入隨息中感受「苦」的存在(生命不得不呼吸)。
 
  四、從這裡進一步感受生命與氣息間的緊密關系,看到當下的生命現象不過就是生滅息的流動,再次地肯定生命是一種現象的繼續,完全無視你的存在,有你無你都一樣。進入如此「息在命在,息亡命亡」 的單純事實後,知道「色如水聚沫,受如水上泡」 的真義,放下對身體的抓取,任息自由出入於「非我」的宇宙間,如此對呼吸的覺受就淨化為單純、自然、無為、無我的覺知,一種單純存在的明覺,此為止。
 
  五、此時心會自然像靜水,所有念頭像水上映影。在一出一入的呼吸中,掃描念頭的生滅,覺知所有念頭的內容一開始時是沒有條理的,如作夢般不合道理,甚至再發展下去的也是亂劇,如幻不實。才知道平常都把這夢幻念頭依思維整理過了,如本來蓬頭垢發的人,經化妝穿戴而變成紳士淑女,或如荒野整理成庭園,人就活在「諸識法如幻」而不知其幻的夢想組合,就像現代人是活在編織的文明裡一般,此為觀。
 
  六、從生命的現象到無我的感受,再進入五蘊如幻的覺察,體會當下的一切貪求都是自我迷惑而增加的負擔,感受既然身體也非我所之下,其他也只是「多余」,或說都是屬於世間的,於是願把這些私有,回歸於世間共有,願把此生「擁有」的,與眾生分享,從這種下菩提種子,此為還。
 
  七、下坐後,看到剛才所有境界都不再,已如夢幻,趨向「但見於法,不見於我」的正見,這裡沒有自我得失,更沒修行的人,於生活中以調伏自己向於捨,此為淨。
 
第三階段:讀經與綜合討論
  在共修結束前,作簡短讀經與討論。有時感歎學佛人中想修行的很多,但因長久看不到修行功效,或迷茫、或改變方法、或放棄。特撷錄三點分享:
 
  一、感到修行疲累而畏縮:修與聞有別,若聞法至累時是腦子已有裝滿的感覺,則應止靜沉澱;在修行時,卻往往是習性的不適而引起疲累,此時其實是妄想意念的疲乏、無力,但也正是擺脫意識慣性,突破瓶頸的良機。當年阿難也是在此關頭證入四果。
 
  二、修行好象在空轉,看不到成果:修行其實重在培養修行的氣質與解脫的個性,是這種質地讓我們解脫,不是靠追求結果的企圖心。若經過長期共修,有如植物無聲地從苗茁長成樹,在熏習的作用下,無形中我們會漸漸擺脫粗陋習性,養成解脫的氣質與個性。我們不應以得失心來修行,不問能否入第幾禅或證果,而是不斷以法來熏習,如此才不會落於世間追求的習性,讓世間習性壓迫出世間的秧苗。世間法總以有無來計較,常導致人只看目的而揠苗助長,所以常會覺修行無用。
 
  三、在佛門已久,仍常有不安的感覺:不安是因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沒有本領,怕經不起境界的迷惑,這也是以得失為修行取向的結果。禅不問功夫,只問見地;若堅信緣起無我,則對待五蘊及其作用,統統看成生命的現象,就像呼吸一般,這裡面沒有一個我;若有,也只是妄想,也就是這不成熟的念頭讓我們不安,而我們卻信它不信法。所以才說要具備正見,依法安心。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