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文章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洪啟嵩居士:數息心要  

數息心要 
洪啟嵩 
此段數息法是2006年10月洪啟嵩老師於紐約大覺寺主持禅七時,因應學人於禅七使用數息法門提出的問題之答復,為禅修者切身實用的數息心要!
 
數息常見的問題
問:數息是觀照或是內觀的法門?
答:數息就是數息,數一呼一吸算一個數字,也可以只數出息,當出息的時候就數一,第二個出息的時候數二,如此漸次數到十,再從一開始數。
 
問:一個呼吸要多長?
答:不必控制呼吸,自然呼吸即可。你可以數「一」,也可以數「一…」。只要看著呼吸,不要控制呼吸。
 
問:拉長一點,拉細一點不是比較好嗎?
答:刻意拉長或拉細,就是控制呼吸。控制呼吸的結果,有些人會產生氣悶、胸悶的現象,所以自然呼吸就好。當你自然呼吸時,心越細,自然呼吸也會越細。呼吸更細,當然數會更長。但是這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控制的結果。
 
問:數息時,意念是不是放在數字上,來使意念專注?
答:沒錯,但是不要一面數息,一面觀息,順便再念個佛,…這樣保證你心會很亂。重點是,一次只用一個方法。當你使用數息法時,心就有個東西靠著。數息是一個方法,像一根繩子,把你紛飛的妄念,先用數息這根繩子把它綁在一起,最後是要把這繩子連同整捆妄念丟掉的。用繩子去套時,要專心用一根繩子,好好綁好,不要右手拿繩子去套,左手也拿繩子去套,那樣套得上嗎?很難。就專心用一根繩子。
 
問:如果感到氣悶時怎麼辦?
答:氣悶應該是控制呼吸所致。發現這種現象的時候,將身心放松,盡量不要控制呼吸。也就是一開始就不要控制呼吸,呼吸長就數長,短就數短,不要控制呼吸。
 
問:那先不要數,純任自然是不是比較好?
答:如果不用方法,心思就會到處去玩。有時候你們會感覺到,不用方法好象比較好一點。就像一個久病在床的人,有一天想起來活動,於是他用拐杖支撐著站起來,但是他一站起來又摔倒了。但是你能說:那就不要用拐杖比較好嗎?不是的,要多練習才能慢慢復健。所以,有些人說:「我不數息也坐得很好啊!」其實那是他的念頭太粗,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妄念。
 
  所以,開始坐禅時要用方法。當然方法有很多種,一般而言,效果最好的是數息。如果一開始不用方法,不容易攝心。當然,如果有一天你們成佛時,就不必用方法了。因為佛陀是不必用方法的。
 
  在數息的過程中如果感到氣悶時,可以先停止數息,自然呼吸,等氣不悶了,再重新數。
  這裡要注意!大家要練習把呼吸當作生命中客觀的事實,而不是我控制的事實,這樣氣悶的現象就會抒解。如果數息到心念很細時,到時呼吸自然會變細,不是經由控制而達到的。像我自己平常呼吸的長度,大約一分鐘五次,如果是控制而形成的,那豈不氣悶而死?但是我是身心專注自然呼吸入定所形成,而不是控制呼吸,就是長時任長,短時任短。
 
問:坐禅的境界到達什麼階段會沒有呼吸呢?
答:那是四禅的境界,進入四禅的定境就沒有呼吸了。但是進入四禅之前,不要強力控制呼吸,這是很危險的。
  我在高二的時候,就有類似的經驗,因為過度控制心跳,差點死去。當時神識都要飛出去了,因為極力憶念阿彌陀佛,神識才沒脫出,又活了過來。
  由於這次的經驗,我在教學時,都會特別強調不要控制呼吸。我們的心髒宛如一部機器,需要基本的力量運作,如果空氣少過他的運作量,很可能就停擺了,那時就危險啦。
 
數息的七個境界
問:數呼吸數到什麼時候就不用數了?
答:我來跟大家講一下數息的境界。
  數息有其階段性。中國坐禅傳統上很多是用數息,現在很多南傳的法門則是強調「觀呼吸」。「觀呼吸」是什麼?是把數息當作身念處的禅觀。其實,南、北傳的禅觀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處。
  智者大師的《釋禅波羅蜜》,所顯現的是單獨一個、一個的方法,可以單獨修練,而每一個方法也都可以相互攝受。現在有些人以為,南傳的禅觀方法很特別,但是如果是對南傳、北傳、密教等禅法都很清楚的人,就知道這個方法是很常見的禅觀法門。
  但是對其他法門體系不了解的人,常以為自己所學的法門是最特別的,只有自家有,別人都沒有,這是對佛教禅觀法門缺乏整體了解所致。
  南傳佛教的禅觀法門,就是用身念處的方法,把呼吸放在裡面,也是一種身念處觀法的輔助。南傳常用的「觀呼吸」法門,其實就是阿含的「隨息」,也就是「觀呼吸」,隨息就是觀呼吸,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所以,現在很多的禅觀的方法其實是一樣的,但是鮮少人了解。例如有人說:內觀禅法在印度失傳,後來再傳回印度。是的,這個法門在印度是失傳了,但是在中國並沒失傳。也有人說,這是從來沒出現過的方法,或失傳久遠的方法,其實不然。不但佛教經論中常見這個方法,我幾年前也教授內觀禅法,並著述成《內觀禅法》一書。
 
  首先和大家講數息的七個階段。
  首先講「數息」,也就是數呼吸。數呼吸有三個主體,一是能數的主體,二是呼吸,三是用來數息的數字。這個叫做「三輪」。在這三輪中,數字是介面,把三者聯結在一起。所以佛教認為這也是三輪,三者合在一起運作。
  數息、數呼吸有很多數法,有單純數出息或入息的方法,也有很復雜的數法,譬如有一種勝進算數,十個呼吸算一個數字,到最後一百個呼吸算一個數字,這種方法太復雜了,一般人很難使用。
  在《瑜伽師地論》裡有很多復雜的數息法,但是一般我不建議大家用那麼復雜的數法。因為基本上數一到十就夠了,證得禅觀用這種數法就夠了,不需要練到那麼復雜。像密教有些修法,是數自己一天有多少呼吸。一般人能記得嗎?因此,用數一到十的方法就夠了。
  數息,「息」和「心」有著密切的關聯。很多人開始數的時候,數不到十就忘了數,有的人則是數超過了,有數到二十、三十的。數息時,從一數到十,不管少於十就忘了,或數多於十,只要一發現,就從頭開始數。為什麼要用「一呼一吸」算一個呼吸呢?為什麼不「一呼」算一個數字,「一吸」算一個數字呢?古德說,這樣數會有「息梗在喉」的現象,也就是說,氣會堵在喉嚨而患病,所以不采用這樣的數法。數的時候,「一呼一吸」數入息,或是「一吸一呼」數出息都可以,看大家的需要。
 
數息的第一個階段:妄念紛飛
  數息的第一個階段是一個混亂的階段,數目、你的念頭、妄念的力量都一樣強,力量均等,所以心念時忘時續,數息也是時忘時續。
  在這個階段,有些人就會想:「老師,你不教我數息還好,我一數息之後,才發覺妄念特別多,不數息時妄念還不會這麼多,用數息會擾亂我的心念。」其實,講這種話並不公平,因為你本來就是妄念很多,只是你沒辦法覺察,而數息則讓你發覺到自己的妄念很多,並不是數息造成你的妄念多。
  就像你家門口有一條臭水溝,你每天進進出出,習慣了也就不覺得它臭。有一天,你的朋友來你家,被臭水溝熏得倒退三尺,直呼:「怎麼那麼臭!」這時你才察覺這水溝真的很臭。結果你卻怪人家讓你發覺到你家前面有一條臭水溝,這不是很莫名其妙嗎?
  
數息的第二個階段:正念與妄念均等
數息的第二個階段,這樣練習久了之後,慢慢的從一到十,可以數清楚了。這時代表你攝心的主體力量增長了,正念的力量跟妄念不一樣了,現在這條心念的主力比較增強了,但是隨著這心念主力比較增強的時候,從一到十不斷的數,這在心裡面有一條主力,慢慢成形了。這條主力,宛如一條繩子,你現在把心念所顯現的力量,用這條繩子來綁其他的東西(綁其他的妄念)。
 
數息的第三個階段:數息不斷
好!心的正念慢慢成形了,你會發覺到妄念依舊紛飛,同時發覺到:起先妄念也不大清楚,很多、很亂,漸漸地這妄念也慢慢成形了,你一面從一數到十,結果你會發覺到自己,一面數息,一面兼任妄念的導演。
  一開始數息的時候,念頭是亂七八糟的,現在慢慢怎麼樣呢?正念和妄念都成形了。這裡有一個故事:有一個老太婆跟禅師學禅坐,三個月之後,她跟師父說:「師父啊!你教我的方法太好了,為什麼呢?我一坐,幾個月前,張三欠我三斗米的事都記起來了!」
  大家注意一下念頭的發展,老太太打坐想到:「張三欠我三斗米」,這個心念起來,接著作什麼?又一個念頭:「我明天去跟他要。」她一面數息,妄念還是很清楚!接著又想:「明天去跟他要,他若不還怎麼辦?就罵他,反正就是要到為止。」然後又想:「他如果再賴怎麼辦?」於是開始想象各種對策,一面在數息,一面妄念成形。
  大家來這裡打禅,有的人可能很想去看正在上演的「達文西密碼」,坐的時候想:「我要看電影,但是現在在打禅,不行,打完禅七之後再去看。」「跟誰去看好呢?啊!老王有車,找他去好了。」於是接續著想下去,連車子都准備好了,這就是一面數息,一面兼任妄念的導演。
 
數息的第四個階段:數息成片
  所以在這個階段裡面,你的妄念主軸清楚了,但是許多旁邊的紛紛瀑流,線索這樣一線、一線地連在一起。從一到十,十分清楚,你們看過魚缸,魚缸裡面要放氧氣,當氧氣放得很快時,氣泡就會連在一起,看起來像條狀一樣。我告訴大家,事實上,沒有念頭是連在一起的,是我們把他連在一起,所以看起來是連在一起而已,但是現在大家心念的狀況是這樣,是串連且會當導演。
  這時該怎麼辦呢?當你把這氣泡放小一點,氣泡和氣泡之間就會分開一點,也就是說,妄念雖然會生起,但是不會串連了。第三個和第三個階段都是這樣。到了第四個階段,妄念變成個自獨立,就不會續想了。就像那位老太太一樣,想到:「張三欠我三斗米」,沒了。你想到:「打完禅七去看達文西密碼」,沒了。妄念就變成單獨冒泡。這代表什麼?那妄念之間的間隙出現了,為什麼?因為你心的主體變強了。
 
數息的第五個階段:心、數字、呼吸三者清楚分明
第五個階段是你從一數到十,很清楚明白,沒有妄念。那這時候入定了沒有?也可以算是入定,但是這種不是深定。從一到十很清楚,這時候你想一想:能數的、所數的,還有個媒介,一個數目字的形成需要這三個。這是三個心在一起,才會形成這個數目字,而且這個數目字,有時數得很清楚,有時你感覺到呼吸很清楚,有時是感覺我在數的那種感覺很清楚。但是這個從一到十數得很清楚,但還是有三心的。
 
數息的第六個階段:定心
這時候你會發覺到,慢慢的越修到最後越數不下去了。為什麼?因為心很定,比這三個心定,最後三心合成一心。這時候你要開始轉入隨息,或有時候就入定了。如果入定就會定在那邊。如果入定下去,沒有開悟怎麼辦?這就叫「冷水泡石頭,萬年不開悟」,所以接著要講第七個階段—無心的境界,也就是開悟的境界,這必須將第六個境界打破。
 
數息的第七個階段:無心
所以,最後要將定心的境界打破,就像打破玻璃一樣,打破定心,才能超越,達到開悟的境界。
 
  以上是數息的六個階段,這是用數息觀來看。這些階段是讓大家了解的,但這些階段也是虛妄的。
智者大師的六妙門
  數息觀發展出完整的教法,數息觀在印度佛教形成,中國的智者大師更把他發揮到最極致。智者大師將數息觀匯整成六妙門的觀法,有十種六妙門。但是現在我們只講「次第相生六妙門」。
  六妙門是六種妙門,六個門,這六個門我們叫六妙門,六妙門有十種,現在是第二種次第相生六妙門,當然每一個門都可以攝一切禅法,但是次第相生是由淺至深,將數息觀分成:數息、隨息、止、觀、還、淨等六個次第。這是一套完整的修數息的法門,即「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數息」是數呼吸,「隨息」是觀呼吸,「止」是止定,「觀」是以止定的心來生起觀照力,這時候的止觀只破外,不破內是不行的。這時就要還觀自心,也就是「還」的境界。還觀自心到最後是「淨」,淨就是開悟。
  六個修法的每一個,都具有兩個階段,一是「修」,一是「證」,也就是修學和任運。每一個階段都可能直接開悟,或進入另一個次第。
  先說「修」和「證」兩個階段。打個比方大家就容易了解。平常大家開車啟動時會開幾檔?一檔。遇到紅燈時就三檔變空檔,所以平常是換換停停的。那上高速公路時要用幾檔?四檔。在高速公路是不必換檔的。所以第一種情況好象是「修」的階段,上了高速公路之後,一路順暢,則是「證」的階段,也就是任運的階段。
  用現代語言來形容,大家容易聽懂。所以,在修息的階段,首先要「以心攝數」,以心來攝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從一數到十,從一數到十…,讓你的心完全了解呼吸,從一數到十,跟呼吸相應,完全清楚,所以「以心攝數」是用心做主體來控制,他有種種狀況,因此必須開、停,開、停的,作調整。
  在這個階段,有時候會坐得很好,有時坐得差一點,不太穩定。但是最後你以心攝數,就像用一根繩子把「妄念」綁起來,妄念全部綁起來,到最後是什麼?忽然之間感覺數不下去了。
  我曾經有一種經驗跟大家分享:在打坐數息的時候,數一、二、三,忽然數不下去了,三…,就是三,這時候勉強把他改成四,四……,很辛苦,要改變數字很辛苦,感覺到你的心不願意去數,這是心比數息還細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數三要數四時,就像人睡得正熟,勉強被叫起來。好不容易換數四,要很勉強才能數五…,如人睡中被叫起來,這個時候怎麼辦?這時要「棄修而行任運」,就是任運而數,現在不去用心攝數了,而是任運而數。
  這時候任運而數,不去算呼吸,而是隨息。隨息是什麼?這時數字相對於你的心念而言,是變粗了,所以現在「棄數修隨」,隨著呼吸,知息長短、知息出入、知息冷暖。所以呼吸一進去就知道,心息相依,心到何處,息就到何處,息到何處,心就到何處。習武的人,坐禅到這種階段,練內功、練武術就是第一流的了。但是我們學禅觀是要求開悟,不是以練內功、練武術為主。
  心到那裡息就到那裡,息到那裡心就到那裡,如果你心到手指頭,息就到手指頭。但是大家不要玩這個游戲,這是為了讓大家知道而玩的一個游戲而已。這時候你完全棄這個數,到達任運的階段,這個隨也不要隨息了,因為這時候你數息已經完全任運。
  再講一次,你數息到以心攝息,到最後心息合在一起,任運而數。任運而數到最後,要數下一個數字時,你就會感覺好象睡覺被人叫起來一樣,所以這個階段到最後,接著要「棄數修隨」,也就是進入「隨息」的階段。
「隨」也有「修學」與「任運」的階段,也就是「修隨」與「證隨」的階段。
  六妙門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修」、「證」兩個階段。所以隨息也一樣,棄數修隨,心息相依,你的心就跟著呼吸走,氣到那裡,心就到那裡,出進,出進,出進,到時候任運而隨,不必用功,不必以心來攝這個隨,是任運而隨,結果到最後也會碰到這種狀況,你的心比這個隨息還細。這時候修隨感覺很擾亂就要修「止」。
 
  「止」是什麼?就是心定下來,不再跟著呼吸走。「止」也有「修」和「證」兩個階段,你要把心定在那邊,到最後變成自然的定在那邊。但是自然的定在那邊,只有定沒有慧,也是沒辦法開悟的,所以這時候要用定力來產生觀照的力量,也就是進入「觀」的階段。
  首先用觀照的力量,觀察微細的呼吸出入。在這個階段,還有呼吸出入。你觀察一切的心境、外境,但是你的心是由內往外看的,不管是觀照呼吸或妄念,都是看外境,也就是由內往外看,所以你會發覺呼吸的出入是無常,入無積聚,出無方所。同樣的,中間出入無常,所以這時你會看到這個,因為你的心很定了。所以「七依處」或在「未到地定」的時候,你的心很定,啊!忽然心慧開發,這時候你看一切都是無常,看一切都是無常觀。
  但是在這個階段,要注意一種現象:當你的觀慧生起的時候好厲害,什麼事情你都看得清清楚楚,跟別人講話辯才無礙,好象拿著一把金剛寶劍,這把寶劍可以破壞一切,但卻沒辦法破壞金剛王寶劍,無法破除自己的無明。
  所以很多人辯才無礙,好象空得很厲害,但是那空是破別人的。這樣就沒辦法開悟,所以接著要「還」──還觀自心,用這個觀力來回觀自心。
  這用心觀照外面,現在觀照力量回來自觀。就像觀話頭一樣,看自己的心,心根本是無常、無我、是空的,什麼叫「心」?根本無心可得。
  到達這種境界的人,有一種現象—「一語雙破」。「一語雙破」就是破別人、破自己。所以,講話如果光破別人而沒破自己的話,那是有問題的。
 
  我教大家這些方法,現在又說這些話都是廢話,你們可能會覺得很奇怪:「老師講半天講廢話給我聽作什麼?」對啊!因為我講這些話的作用,是要大家放下執著,如果老是想著這些話,那不就完了嗎?因此,這些話是要你們放下執著,而不是要你們記得我的話。所以「還」,還觀自心,破掉自心,就進入開悟的境界。
  你問我什麼時候可以不必數息?我會建議你們,從一數到十數得很清楚而數不下去時再說。數不下去有幾種狀況,一種是煩得數不下去了,那要繼續練習。
  真的入定,心是很清楚的。坐禅時有兩種狀況要調整:一是「過明」,一是「過暗」。定力有一點太過,稱為「過明」。「過暗」是心思暗鈍不明,這兩種的定是不好的定。
  好的定是清楚得很清楚,明白得很明白,放松得很放松,快樂得恨快樂,這才是正確的禅定。如果禅定裡面沒涵蓋能夠讓你身心愉悅、輕松,又清楚明白,那麼這樣的境界本身,這種定也只是輕昏的一種境界。
  大家不要以為一柱香可以坐很久就代表定力很好。有些人很厲害,可以坐很久,但是坐很久都是近於昏沉的狀況。所以定要有用,沒有用的定力,坐再久都是石頭。有用是什麼?能有智慧才是有用。能夠帶來是心裡輕安,讓你心裡明白、清楚,這才是有用的境界。所以,你們問我:什麼時候可以不必數息?這是給大家的幾個建議。
 
問:一開始可不可以就用隨息?
答:當然可以。你也可以用止、用觀,這每一個都可以攝心,也可以攝其他法門。
但是因為現在我教你們的是數息,這個方法用熟了,就先用這個方法。我自己本身是靠數息得力的。
  我第一次打禅,是用數息法直接趣入而得力的。數息可以直接開悟,數息可以直接解脫成阿羅漢,不一定要參話頭或其他的方法。但是以後大家也可以透過六妙門這六個階段來修學。當然,如果要修菩薩行,可以專修一法,但要廣學多聞。
  第二,你們在進入數息的第四個階段或第五個階段,修到妄念很少很少的時候,這時候身心會產生寧靜的作用,這時候會產生欲界定,會產生「有法持身」的現象,但是你們目前可能還不是很純熟,所以力量沒辦法上來,偶而一次,已經很好了。其實,禅定的路徑是越來越熟。
 
  以上,基本的方法和體系都講了,接著再講兩種坐禅的現象:「善根發相」與「惡根發相」。
  「根」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你的潛意識,也就是埋藏在你潛意識中的東西,現在透過禅定,潛意識的東西會發出來,好的稱為「善根發相」,不好的稱為「惡根發相」。
  這跟你現在的好壞無關,而是你透過禅定,可能引發善也可能引發惡。這兩者其實是很中性的,它是從潛意識裡面出來的,只是一般人碰到善的境界容易執著,碰到惡的境界會生起瞋心或恐懼心。
 
  「善根發相」又有所謂的「外善根發相」與「內善根發相」。「外善根發相」是由於宿世善根,常行布施、孝順父母、供養三寶等所發起的善相。像有人在坐禅時,忽然發現種種衣服、飲食、珍寶…等,這是由於過去、今生布施之因所發起的善相。「內善根發相」則是指修習諸禅法門所開發證得的善根諸相。像數息、隨息、不淨觀等各有不同的善根發相。有些人碰到善的境界,不是執著,而是嚇壞了,以前又沒有這種經驗。所以,即使是善根發相,如果你執著這種現象,反而會讓障礙你禅定的進展。
 
  其實,無論是「善根發相」或「惡根發相」,這些境界的現起,都表示你修行的過程有進展,定力開發,如果執著了,就不好了。所以要像《金剛經》所說的:「見一切諸相非相」,這是所有禅觀裡面最好的一個指導。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