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誦金剛經得定要決
作者:耕雲先生
六祖聞客誦金剛經有省,谒黃梅五祖,為說金剛經而大徹大悟,佛門佳話,人盡皆知。其後歷代聖賢,從金剛經及六祖壇經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誦經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與根器及對於經義領悟與持誦方法正確與否有關吧!
我也是誦經有年的人,卻是鮮有受用,於經義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義。為此數年前專誠拜谒耕雲老師請教,承他菩薩低眉,向我說了兩小時法,茅塞頓開,謹錄精要,提供參考。
持誦金剛經得定要決
一、 佛法簡要之訣,在“離分別”。一部楞枷經精義,也只是教人“離六十二見的分別心”,但必須放下萬緣,始能做到“離分別”。放下萬緣,並非意要“出世”,壇經明白示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在家亦得”,“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緣心和世情俗慮,就是真正的放下,與工作環境、家庭環境沒太大的關系。能離分別,則“照體獨立”,不妨“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雜無染”,便是十字街頭好修行,火中生紅蓮。
二、 佛法捨摩诃般若波羅密,其余盡屬方便,鹹非真實;“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唯此一佛乘,無二亦無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說。所謂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離開摩诃般若波羅密,即無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說:“若有人能於此經(金剛經)受持讀誦……皆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如何持誦呢?持誦前放下萬緣,以最誠最恭敬最信實的心,不起分別,一氣呵成,朗誦一卷乃至二三卷,且最好持誦不分段的,誦畢合卷,返觀自心,當下便入金剛定中;以此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無雜念狀態,信任此心即是‘覺’,即是正受,莫令其它俗情去擾亂它,它是非常珍貴難得的。這樣保持愈久,進步愈快。此一方便,試之障輕者,百試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恆,亦漸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關境界矣。
三、 所謂看自心即是觀照,觀照者“念上有無念”也。此境界於朗誦金剛經愈多,愈無分別,保任愈久,進步愈快。古德所謂“照顧腳下”,意即觀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碼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經雲:“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來清淨——無念、無相、無住,如是則實相顯。亦即菩提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之意,若向心外作計,則心外有法,顯非“正法”。
四、 世人誦經不得力者,病在不能會歸自心,而與經對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門,焉能悟入?六祖雲:“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常御白牛車”,便是最好說明。世人誦經久不明, 乃由世情俗慮放不下及知解難記,致為淨業之障。一旦知解銷淨、俗情淡化,般若立顯,益以自肯承當,“自心是佛,離心無別佛”,不是窮子,當下便了。所以誦經若能一一會歸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寧有心外之法?寧有一義可立?經雲:“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又雲:“何以故?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又雲:“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又雲:“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從上便知,經中隨立隨破,無非破除當人我法二執,理事二障。所以誦金剛經不貴分別曉義,而貴朗誦後合經返觀自心——離心意識,久之必獲金剛心,其遲疾胥視當人根基深淺、障之輕重、保任工夫久暫而定,起碼般若種子“一入識田、便為道種”,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金剛經只是寫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調而已,毫無理路,是其尊貴之處。注愈多,義愈晦;若看注,以六祖說金剛經口訣為言簡理當,令人易曉而不惑,若能同時讀六祖法寶壇經,更易顯發。倘以佛法作學問知識研究,勢必加重理事二執,非佛出事本懷。蓋理執不去,難登離執禅定,離執禅定已登無學位矣。
六、悟,原本是人人本來之心,而悟有理事二者,缺一不名圓滿。理須到山窮水盡臻於“眾理具萬事出”之根源處,始名到家;事即必達“照見五蘊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為基,上上增進,以至時時處處、語默動靜,皆定慧等持,始能為人,否則盡名“體不具”,盡名“半熟”,亦名“得少為足”。勉之!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