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宣化上人楞嚴咒句偈疏解(咒前先誦偈文)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

【釋】咒前先誦偈文者。此咒發起。因阿難示遭摩登伽。攝以幻術。如來說咒,敕文殊護歸,求說妙定。佛徵其當日捨愛隨佛初心。即語阿難雲。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輪轉。乃至七處破妄八還顯真。四科七大等。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以述偈贊佛。發願報恩也。然此贊佛。發願報恩,正為吾人持咒之本源。此誦通別兩種三寶。乃冥求加被。次誦咒前經文。為開咒之發端,今先釋偈。

【釋】南無是梵語,譯為皈命、敬投。就是把我們身心性命都皈給佛了。對佛恭恭敬敬地五體投地,只有佛是我們相信的。楞嚴即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就不是一種事,而是無論什麼事都包括在內,究竟到達不可破壞的程度。這句是皈命楞嚴會上一切佛、一切菩薩。念楞嚴咒先要皈命楞嚴會上佛菩薩,念三次。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釋】疏雲。此二句述贊,首句贊佛,是通贊三身。一。報身。淨智圓顯雲妙湛。二。化身。隨緣普應雲總持。三。法身。本體常寂雲不動。然三身皆妙湛。三即一故。三神皆總持。一即三故。三身皆不動。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故特以妙字概之也。於一切世間九法界內為獨尊。稱為尊也。首楞嚴王四字贊法梵語首楞嚴。此雲一切事究竟堅固。是大定之總名。能統攝一切三昧。是王義也。通經所顯。唯此定義。世希有三字。雙贊佛法。希有者。阿難是時。既領七徵八遠,四科七大等示。無非顯此三昧體性。以是法唯佛能證知。非九界眾生所能逮。是法唯佛能開示。於一代時教為獨圓。昔所未顯。而今乃顯。向所未聞。於今始聞。佛之與法,皆希有也。

【釋】妙湛,妙即不可思議,不能想象。若能想象,能知道都談不上妙。妙是出乎意料之外,思想達不到,所以叫「不可思議」。湛是湛深。不止是妙,而且妙得湛深,非常的不可思議。總持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總一切法即包括所有的法,持無量義即受持無量的義,都在這裡面包括著。所以「妙湛」是顯密圓融。「總持」是隨緣普應。所有盡虛空遍法界,有求無不應的境界。本體常住即不動,本體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妙湛、總持和不動都是妙湛,三而一。三者都是總持,一而三。三者都是不動,非三非一,亦三亦一。詳細分析,每一個意思裡都有三種意思,世希有是世出世上最好的。不動尊即佛另外的名字。「首楞嚴王世稀有」這句是讚歎楞嚴大定。修行此楞嚴王大定能生一切的定。一切的定沒有不從這個定生出的。世希有是說世界上不易有的、最難遭難遇的。這偈頌是由於阿難被先梵天咒所迷,佛說了楞嚴咒,派文殊菩薩用咒把阿難救回來。阿難感謝佛的深恩,所以說偈頌形容他的感受。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

【釋】疏雲。此二句述悟。梵語劫波。此雲時分。顛倒想者。凡計有計無,執斷執常,皆名顛倒。今阿難所言顛倒者,是述其從前認物迷己。緣妄昧真。指心見則認內認外。觀世界則有大有小。執因緣,計自然。乃至和合非和合等。此皆億劫,由攀緣識心,成顛倒妄想。今始知如來藏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則前之種種戲論虛妄相想。如日消水。如炬破暗。當下消除矣。梵語阿僧祇。此雲無數。按小乘經律論從來成佛者皆歷三祇百劫。修行種因。方獲五分法身乃至獲究竟清淨法身。今阿難聞佛開示,頓悟真心。是本具法性身。即如來藏性。不待僧祇之歷。而已獲法身矣。

【釋】人從無量劫來就有一些妄知妄見、邪知邪見、顛倒夢想。顛倒想即非常計常,非斷計斷,非有計有,非無計無。跟著妄的境界跑,不能把妄的境界轉過來,亦即人為境轉而不能轉境,也即常為業風所牽。所差的只是一點點,並不是多,可是只這一點點就和真正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大相徑庭,其謬何止千裡。顛倒即不應想而想,不應貪而貪,不應瞋而瞋,不應迷糊而迷糊。再往清楚來說就是自性裡的顛倒想。不能大公無私就是顛倒。這種顛倒想就令我們在六道輪回裡受生死的因緣。修就是要把顛倒想銷了。像阿難那麼聰明的人還是一樣有顛倒想。他的記憶力非常強,佛所說的經典一歷耳根便永劫不忘。但當他見到摩登伽女時就被她搖動了,就跟著她走到黃發外道家裡。這是他的顛倒想。男貪女愛就是顛倒想,這是無量劫以來就有的。所以說首楞嚴王這種大定大法是世間所希有的,能銷除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的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佛成佛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修福一百個大劫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阿僧祇劫即無量數,三個阿僧祇劫即三個無量數。這個數目有多少?連電腦也數不過來。現在阿難說:「不歷僧祇獲法身」。我得到這個楞嚴咒啦,有這種堅固的大定,不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的時間就可得到法身,也就是成佛,證得法身自在、神通變化。誠心誦楞嚴咒不需要經過那麼長的時間便可得到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

【釋】疏雲,此八句發願請證。前四句是四宏誓願。阿難前獲法身,但得性具之理。未斷圓修之功。故今發得果之願。首運度生之心也。果,即佛果。佛為眾聖中尊,如眾寶中王也。此句攝二願。即佛道誓成,兼法門誓學。還度句,是願度生無盡,此句亦攝二願。即眾生誓度,兼煩惱誓斷。此四宏誓,依無作四諦。而發悲智雙運。故名深心。奉塵剎者,將此心承奉塵剎諸佛。同諸佛行事。報我佛深恩。若不如是。不足雲報。故言是則名為報佛恩。後四句是增上誓願。五濁眾生,剛強難化。今達藏性平等無二。方能無畏。願先入化度也。又先入有二義。一、對剎。雖塵剎具入。而先五濁者。五濁之苦最急也。二、對人。惡世人所怯入。而能入者,能行難事之甚難也。末後二句是廣大增上。由達藏性豎窮橫遍。故不遺一眾生。亦不憚盡未來際也。不取泥洹者。一、不取二乘獨得泥洹。二、不取諸佛究竟涅槃。直欲眾生界盡,我方入滅,因所願重遠。故請加證明也。

【解】阿難前面說「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現在又說:「願今得果成寶王」,我今發願,願先成佛。得果即得佛果,寶王即佛。「還度如是恆沙眾。」我成佛不是為自己,還要倒駕慈航,回入娑婆,來教化恆河沙那麼多的眾生。所有的眾生我都要教化。「將此深心奉塵剎」,深心即般若的智慧。「奉塵剎」,變化到十方的世界去教化眾生。我以願力普遍到十方微塵剎土那麼多的世界去教化眾生。「是則名為報佛恩」,用這至誠懇切的心才是報答佛對我的恩德。「伏請世尊為證明」,又很虔誠地請求世尊為我阿難證明這種願力。「五濁惡世誓先入。」五濁惡世的眾生是最難度的,我要先度。在這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五濁中,剛強眾生難調難伏。我要先到這罪惡的娑婆世界來度眾生。「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我始終不會取阿羅漢的果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亦不會取佛的涅槃果位。只要有眾生未成佛,我就在這兒等著來教化他,令他們都成佛之後,然後我才取泥洹。泥洹在二乘即阿羅漢的果位,在佛就是涅槃的果位,亦即無上正等正覺。這是阿難發的願,來助佛揚化,幫助釋迦牟尼佛來教化眾生。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釋】疏雲:前二句更希後示。尊無上故雲大雄。破諸有故雲大力。拔苦予樂故雲大慈悲。又證妙湛總持不動理體。破其顛倒妄想曰大雄。具妙湛總持不動智照援其愛欲污泥曰大力,起妙湛總持不動妙用。應機除九界苦曰大慈悲也。微細惑者,即前三果,已滅三界見惑。所謂「銷我億劫顛倒想」,乃蠱惑也。然猶未斷意根中積生無始虛習思惑。及界外之生住異滅別惑。故希更除也。後二句專祈極果。無上覺。即究竟覺。十方。即寂光。實報。方便。同居。一切國土皆現也。

【解】大雄即大英雄。這其中也就包括大智、大慧、大行、大願。「大力」,再也沒有比這種力量更大了。既有大雄力,又有大慈悲。以大雄大力來支持大慈悲心。慈即給眾生一切樂,悲能拔眾生一切苦,愛護眾生無微不至,滿眾生的一切願。眾生對佛有什麼要求,佛都滿他的願。「希更審除微細惑」,希即希望,更即再次。前面已請佛「銷我億劫顛倒想」,是指銷除見惑、思惑。現在更銷除塵沙惑。塵沙惑是一種微細惑,在你覺察不到的地方,沉在你心底下,微細微細的妄念、無明。希望大雄大力佛世尊更把我微細的迷惑也給除去。「令我早登無上覺」,令我早成佛道。「於十方界坐道場」在十方界都能建立大道場,宏揚佛法。

有人說阿難發的這個願很矛盾。前面說:「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現在又希望早成佛道,於十方界坐道場。這個願豈不是矛盾嗎?不是的。他前邊說的「終不於此取泥洹」,是把眾生度盡了才取泥洹,若沒度盡就不取正覺。現在請佛加被他,令他粗惑斷了,細惑也斷了,眾生也度盡了,令他的願力,早得成就。「令」就是使令我早登無上覺,早成佛道,也即請佛幫他度盡他要度的眾生。說「如一眾生未成佛」是指和他有緣的眾生,他都要度盡。如果和他沒有關系的眾生,當然要等待另外的人去度。譬如在他的法會上聽過他講經的,和他有法緣的,他要度盡。如果和他沒有法緣的眾生,就等另外的人去度。不是我給阿難尊者作辯護律師,的確是這樣的。若這世界上所有的眾生都等著阿難尊者去度,那麼,其他的菩薩做什麼?就等著受香煙嗎?沒有這個道理。佛菩薩也是要分工合作,各盡其能隨緣度生。好像我們這裡來了這麼多客人,大家分工合作,這個安安床,那個掃掃地,那個撿撿樹葉,剪剪草。這都是各司其事,為的是成就道場,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不要以為阿難發這個願矛盾了。你這麼一批評,把阿難也弄得一身罪過。阿難想度你,你卻給他下一個大的批評。說阿難矛盾。阿難矛盾就算他矛盾,你自己不矛盾不就得了?各位想一想,不要以凡夫測聖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亂加批評是不可以的。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釋】疏雲:此二句約況不退。舜若多,此雲空。爍迦羅,此雲堅固。亦雲金剛。謂空性無可銷。猶雲可銷今所發堅固誓願心。同於藏性。終無動轉。不似空之可銷也。此十八句。出本經第三卷末。

【釋】什麼是「舜若多」?「爍迦羅」又是什麼?「舜若多性可銷亡」,是說虛空的性也可以沒有了。你們說虛空會不會沒有?不會的。因為它就是空。還銷個什麼?它根本就沒有什麼,有什麼可銷?但是阿難又說它可銷亡。這只是假設之詞。不能銷亡的虛空也可以銷亡,但是我這金剛不壞的心,堅固的心卻不能動轉。永遠都不會改變的。

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佛頂首楞嚴。

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金剛藏菩薩。

【釋】疏雲: 前三句通歸三寶。梵語南無。此翻歸命。佛陀翻覺者。具自覺覺他。覺滿三義也。法者以可軌可持為義。即三藏十二部類。僧翻和合眾。有二義。一、理和。謂同證擇滅無為。二、事和。謂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掙。意和同悅。後四句別歸本經三寶。釋迦牟尼。翻能仁寂默。是此會佛寶也。首楞嚴見前釋。咒從佛頂光中化佛所說。即以佛頂立名。是此會法寶也。觀世音。是當經圓通首選。與此界緣最深。即誦咒人。亦應返聞聞自音故。金剛藏。乃密部之主。能護持咒之人。成就功德故。故當歸敬。以祈冥加被也。

【解】「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這是皈依三寶。我們皈依十方諸佛。又皈依諸佛所說的法。又皈依十方三世的賢聖僧。賢聖僧就是大菩薩、大阿羅漢都包括在內。「南無釋迦牟尼佛。」皈依十方三寶之後,又皈依本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能仁、寂默。能仁就是普度眾生。寂默就是寂然不動。能仁也就是感而遂通。能以仁慈施予眾生。這就是動靜不二。能仁是動,寂默是靜。動靜一如。動裡就是靜,靜裡就是動。動不礙靜,靜不礙動。你修道修得動靜一如的時候就找到本體,更沒有什麼妄念了。「南無佛頂首楞嚴」。再皈依佛頂首楞嚴這個大定。「南無觀世音菩薩」,再皈依觀世音菩薩。「南無金剛藏菩薩」,再皈依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念楞嚴咒有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常保護你,隨侍左右。所以能念楞嚴咒不是一生一世所種的善根,而是在無量百千萬億劫以前種諸善根,才能學習楞嚴咒和誦持、受持楞嚴咒。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百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才能遇著楞嚴咒,才能聽講楞嚴咒。

有人想到:師父你昨天說,不明白就是個妙,那為什麼又要講給我們聽。那你可以把耳朵堵上,不要聽嘛!我講我的,你不聽是你的事。你可以在那兒睡覺,那就更妙了。入了睡覺三摩地,一睡就去見周公。周公說:「歡迎你來!和你下一盤棋。」就在那兒擺上棋盤,和你下起棋來。等楞嚴咒講完了,你棋也下完了,說:「哦,什麼?」我也不知道。

有一位居士要求我給你們各位灌頂。我也願意滿你們的願。現在我就用觀音大法來給你們集體灌頂。大家就坐在座位上,合起掌來,一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最好把眼睛閉上,拿出真誠的心。不要懷疑,也不要有試驗的心。要一心一意來接受灌頂。你們修四十二手眼要誠心一點,好好地修這種法。修這種法將來都能在天上天下得千手千眼,像觀音菩薩來教化眾生。這是我對你們的期望。修法必須要有正當的行為,好的心地。不可以有貪心,不可以有染污心去欺騙人。不可用這種法去向人攀緣。要老老實實的,不可以有不正當的行為。這是很要緊的。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