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群輝居士:居士處世之原則
在家人學佛,要先學做人,為人處世,不免有隨緣隨俗。然則作為一名正信佛徒,既受三皈五戒,不能沒有獨立、高尚的人格。不然,表裡不一,言行相乖,不能謂之正信。竊以為真、善、美三點,是一名在家弟子處世的首要准則、起碼要求。何謂真、善、美?試述如下,並與各位共勉。
真——從面具後面走出來
在人際關系裡,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同的面具。上班時對上司戴一副面具,對下屬戴另一副面具;下班時歸家後戴一副面具,與朋友相處時又戴另一副面具,打撲克玩麻將時戴的另一副面具……面具,是人際交往中一種適應和防御措施,也許本身無所謂好壞,但生活中人大抵過分熱衷和執著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形成嚴重的自我異化,人的天性(佛性)和人格面具之間形成尖銳的對立和沖突,最終喪失自我,這樣似是而非,似真還假的生活,不能真正認識自我,把握自我。
有些居士,在家念佛,到寺院做功課,其心殷殷然!然則一走入世俗,就不自覺地把自己包裝、修飾起來,其表俨俨然。但接觸實際,則十足世俗,隨波逐流,看風使舵,甚至四面討好,八方玲珑,拋卻自家本來面目,不免造成人格分裂。人格既然不成,佛道何成?
走出面具,誠以律己,誠以待人及能做到“真”。所謂誠以律己,即能做到敢於正視自我,承認自我;(心中有鬼,豈敢正視自我?)誠以待人,即能做到對別人少一點防御,多一點接受。傾聽自己的真實體驗和心聲,也傾聽別人的真實體驗和心聲,達到真誠的內心交流。也只有真誠的相處與交流,才能真正把握我心與他心的同一無礙,才能得到自在自由。也就是說,拿出你對待親人對待朋友的坦誠真摯態度對待一切人。當你能這樣做時,他會感到生活是輕松、坦蕩、美麗的。
善——把你當作我
所謂把你當作我,就是把我代入他人。常常設身處地,減少人我對立,做到寬容、良善。這可分成兩方面講,從消極面講,對待別人的弱點,缺點,不是心懷不滿,嚴加呵責,而是意識到自己也常常犯過;別人的缺點、錯誤,也正是自己常有的缺點、錯誤,既然如此,我何以有理由指責別人?如此想時,理應反省忏悔自己的錯誤,引以為戒,發心決不再犯。而對別人,則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寬容。從積極面講,對待別人的優點、成績,不應心懷妒忌,極力抹煞。而應把別人的優點、成績當作自己的優點、成績,為之歡喜贊歎。如此想時,見賢思齊,自己多作努力。
善者,愛也。那是關心他人,認識他人,理解他人,為他著想,為他感到高興。這愛不是私愛,小愛,而是博愛、大愛。落實到人際關系上,即是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助人為樂,與人為善。
恨人即是恨己,愛人即是愛己。譬如登高吶喊,“我恨你——”回音也是“我恨你”;反之,“我愛你——”回音亦然。所以,付出良善,最終受用還歸自己。
美——把我當作他
把我當作他人,意在破除我執,達到“無我”的精神境界。做到這一點,這種心靈是愉悅的,安祥的,美好的。它的中心做法是,同一切功利、是非保持距離,不執一切,欣賞一切。在逆境中不失意,不忿忿不平,不憤世妒俗。在順境中不得意,不歡喜,不為別人稱贊、頌揚所動,終日行雲流水,任運騰騰,時時保持生命的安祥原態。
把自己當他人看待,才能正確看待他人,良好地同他人相處,得到美的感受。正確看待他人,就正如欣賞落日的景色一樣。我們能夠欣賞落日,就在於我們不控制它,不強求它。觀賞對我們不會說:“左邊角上的橙色該淡些,右邊角上的紅色可濃些,底下的雲彩可惜太黑了!”我們都會任它所具有的形態去接受它,欣賞它。看待他人亦然。對自己,這樣的體驗有利身心安祥,對別人,則會令人感到舒適愉悅,美自在其中矣。
其實真善美三方面,是一個統一體中的三種不同表現形式。只有做到真誠,才能做到良善和心靈美好;只有做到良善,才能使真誠和心靈美好得到具體落實;只有得到美好的心態,才有自己真誠的受用,故而三者缺一不可。
:居士文章 :文学创作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