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法師:命運的主人
世間上,不論是富商巨賈,或是販夫走卒,每個人對自我都有一些期許和信仰。一般人除了信仰宗教以外,有的人相信金錢萬能,有的人相信權勢有力,有的人相信情愛美好,有的人相信友誼關懷勝過一切。當然,也有的人相信因緣果報,但是,芸芸眾生中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喜歡相信命運」。
以上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於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在上海普門經捨主持「當代問題座談會」時,針對「佛教對命運的看法」所做的開場白。大師認為,生活裡,每個人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自己」;而自己的問題之中,又以「命運」最為重大。因為一般人對於自己的明日不能預知,對於自己的前途無法掌握,便想探索命運,甚至把一切歸咎於命運。例如,有的人從小到大,學業順利、事業成功、愛情得意、家庭美滿,一切都很順心如願,他就慶幸自己有好的命運;有的人一生坎坷,挫折不斷,他就感歎造化弄人,時運不濟。究竟人有沒有命運呢?大師肯定的說:所謂「命運」,其實就是「因緣」。
大師引述佛言「諸法因緣生」,以及六祖大師說:「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最後結論出「命運與我們的口言身行,尤其存心善惡,有很大的關系」。
大師不諱言:「一個人的一生,有時候因為一句話,或是一個人、一件事、一塊錢、一本書、一個環境、一個觀念、一個思想,都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不過,大師強調:「我們生命周遭的人、事、物,雖然有時可以影響我們的禍福、有無,但那只是一時的,究竟最終的命運,還是操之在我;命運絕對不是天神可以左右,也不是像算命先生所說,能夠預知,如《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其一生的際遇不就說明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嗎?再如佛教裡的『沙彌救蟻』、『烏龜報恩』,不都是命運可以改變的最好明證嗎?所以自己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
大師對命運的诠釋,精辟獨到,尤其對「命運操之在我」之說,給了與會人士極大的鼓舞與信心。以下是當天問題座談的實況紀錄。
時間: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上午九點至十一點
地點:上海普門經捨 主持人:星雲大師
對象:北大、川大、蘭大、京大之學生及一般信眾
一、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天生聰明,家世顯赫,富貴到老;有的人則是終其一生努力奮斗,到頭來還是潦倒以終?請問大師,人的貧富貴賤、窮通有無,到底是由誰來主宰的呢?
世間為何有貧富、貴賤、智愚、美丑的不同?這些問題常常使人誤解世間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憤世嫉俗或偏激行惡。其實,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出身豪門,家世顯赫;有的人門第寒微,卑賤低下?有的人天賦異禀,端莊美麗;有的人資質平庸,其貌不揚?有的人一生坐享祖上余蔭,福祿雙全,凡事順遂;有的人即使再怎麼努力奮斗,結果還是顛沛困頓,潦倒以終?這是什麼原因呢?一言以蔽之,都是由於個人宿世善惡業所招感的果報,而一般人則將這一切不同的人生際遇歸之為「命運」。
命運的產生,其實就是三世因果的現象。就佛教來講,生命是通於三世的,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流轉的生命,而生命流轉的經過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明:有情眾生由於無始以來的一念「無明」,造作了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業識投胎而有「名色」,繼而「六入」(六根)成形,藉著六根接「觸」外境而產生感「受」,而後生起「愛」染欲望,進而有了執「取」的行動,結果造下業「有」,「生」命的個體就此形成;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後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因為生命是三世循環不已,而三世循環的生命就是靠著累世所造作的「業」來貫穿,所以我們今生的命運好與壞,不是現世因緣才決定的結果,而是過去久遠以來多生多世所累積的善惡業力,到了此生都能現前,都能發芽,都能生長,因此今生的幸與不幸,除了今生的行為因素以外,也與過去世的因緣有關。同樣的,我們今生所做的善惡好壞,也可以在未來開花結果,成為來世的命運。此即佛經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三世的生命,好好壞壞,互為因果,所以今生的幸福、富有、榮華富貴,都與前世的好因好緣有關,這就如同我們贊美資質優秀的兒童為「天才」、「天賦異禀」;「天」就是因果,因為他有過去所做所為的「基因」,到了現世因緣成熟,自能顯現他的聰明才智。反之,有的人今生窮途潦倒,挫折不斷,也不要怨天尤人,怪你怪他,這也是由於前世的作為──業力所招感的結果。
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每件事都有其因緣,而主要的原因,就是業力。在《正法念處經·地獄品》說:「火刀怨毒等,雖害猶可忍,若自造惡業,後苦過於是。親眷皆分離,唯業不相捨,善惡未來世,一切時隨逐。隨花何處去,其香亦隨逐,若作善惡業,隨逐亦如是。眾鳥依樹林,旦去暮還集,眾生亦如是,後時還合會。」業維系著我們三世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生生世世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裡輪回不已。
所以,人生要想改變命運,必定要從自我身、口、意的行為改造做起。也就是要從「因」上去探究,如果凡事只在「果」報上計較、追求,那是無濟於事的。例如,有的人天生聰明,就是過去世勤勞、用心,得遇善知識,信受奉行的結果;家境富有的人,因為他節儉、有預算、勤生產。
由於我們每個人的貧賤顯達,是依行為而決定;行為有因果的關系,行為是因,業報是果。業左右了人生的窮通禍福,因此我們的每一個舉心動念,可以說都是在創造自己的命運,我們不必依賴算命、看相、卜卦、求簽、擲筊來決定自己的前途與未來,自己的身心行為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例如,心思改變,態度會隨之而變;態度改變,習慣會隨之而變;習慣改變,人格會隨之而變;人格改變,命運會隨之而變。因此,改心換性是改變命運的藥劑;回頭轉身是開創命運的良方。
命運就如世間事,都是有因有果;種什麼因,就收什麼果。因果報應,毫厘不差,而果報的好壞,都是取決於自己的業力,不由天神所賜。如果我們所做正直,即使閻羅王也不敢隨便裁判、處罰我們,正如世間上的法官,一旦判了冤獄,自己也會受到制裁。假如我們的行為不好,即使閻羅王受到賄賂而判決不公,他也會受到報應。所以,人人有佛性,人人也都是上帝,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
總之,佛教不講主宰,而講因緣,如果勉強要說有個主宰,自己就是主宰。因為世間無常,在無常裡,只要自己改變因緣,就可以主宰未來的結果;因為人生沒有定型,只要我們修正、改善、改良自己的行為,自然就能改造自己的前途、命運。
因此,個人的貧富貴賤,雖然後天也會受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因素所影響;乃至朋友的資助或拖累,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前途。一個家庭的幸福平安與否,除了家長主宰著一家的經濟生活之有無以外,家中每個成員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甚至一個國家的經濟好壞,也會受到國際局勢,以及國內的地理、氣候、民風等因素所影響,所以一切都是因緣在主宰。但是,如何培養好因好緣,主權卻掌握在自己手裡,所謂「善緣好運」,只要我們平時廣結善緣,自然就會有好運。因此,想要有光明的前途與美好的未來,積聚善業是很重要的不二法門。
二、佛教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為什麼很多人行善,卻不得善終,原因何在?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因果報應的原理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循環,明明白白。偏偏有人對因果生出許多誤解,理由是:有的人作惡多端,但他一生榮華富貴;有的人善良有德,偏偏窮途潦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如此何來「因果」之有?如此「因果」,怎能叫人信服?
其實,因果是通於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時。有的人雖然今生作惡多端,但是由於過去世行善,累積了許多功德資糧,就如一個人過去在銀行裡儲蓄了很多存款,現在雖然作奸犯科,你能不准他提用存款嗎?反之,有的人今生行善,但過去作惡的業報現前,就如有人往昔負債過多,雖然現在做人善良,然而欠債還錢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為他現在很有道德修養,就不用還錢了嗎?
所以,善惡因果不能單看一時、一世,因為因果報應依其受報的時間,有現報、生報、後報。正如植物,有的春天種,秋天收成;有的今年種,明年收成;有的今年種,多年以後才能結果。而業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後生成熟等不同的差異,其原因有二:
(一)因的力量有遲早:譬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種,瓜種當年即可生長結果,而桃種須待三、四年後方能結果。
(二)緣的力量有強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種,一粒種在空氣流通、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種在潮濕陰暗、土壤貧瘠的角落裡,結果二粒豆種發芽成長的速度一定不一樣。因為諸緣具足,成長自然早些;助緣不夠,自然業果成熟較慢。
由此理論得知,好人今生所以受苦報,是因為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報;而今生雖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為善因薄弱,善緣未熟,所以須等待來生後世再受善報。惡人作惡,反得好報的道理亦然。善惡因果,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道理是很簡單易懂的,只是一般人並不容易有正確的認識。
話說有一位老和尚想在山裡建一座寺院,於是下山來到村子裡化緣。他把化緣的目的寫成告示牌,豎立在路口,自己就在地上坐下來靜靜的念佛、誦經。但是幾個月過去,每日來往的行人都視若無睹,沒有任何人主動樂捐,只有一個賣燒餅的小孩看了過意不去,就把當天賣燒餅的錢全部捐給老和尚。老和尚深受感動,對小孩子說:「日後如果你生活上發生任何困難,可以到某某山的某某寺院來找我。」說完摸摸小孩的頭就離開了。賣燒餅的小孩起初並沒有把老和尚的話放在心裡,但是他回去後因為交不出錢來給老板,結果就被開除了。失去工作的小孩,從此流落街頭當乞丐,不但三餐無著,而且居無定所,生活環境的衛生也不好,不久便眼睛全瞎,從此連討飯維生都發生困難。這時他忽然想起當初老和尚交待的話,因此依言到山裡找老和尚。
老和尚是一位有神通的得道高僧,早已預知小孩子要來,因此昭告全寺大眾,說:「明天有一位功德主要來,他是我們的大護法,大家要准備迎接。」隔天,當家師、知客師都沒有見到什麼大護法、大施主來。直到晚上,老和尚問道:「我們的大護法來了沒有?」「沒有。」奇怪!應該要來的。這時知客師說:「老和尚,大護法、大施主沒來,倒是有一個瞎了眼的小孩子來過。」「哎呀!那就是我們的大護法、大施主啦!趕快迎回來,待為上賓,好好的照顧他。」
於是在老和尚的指示下,小孩子被安排在寺院裡住了下來。有一天晚上,小孩半夜起來上廁所,因為過去大寺院的廁所不但大,而且很深,小孩一個不小心,跌到廁所裡淹死了。消息傳開,一時閒話滿天飛,大家認為小孩子不做好事倒還好,做了好事不但失業,眼睛也瞎了,現在又掉到廁所裡淹死,這哪裡裡是好心有好報呢?
老和尚知道以後,就集合大眾,告訴大家不可以如此看待這件事,不要以為沒有因果,其實這正是因果。老和尚說:「這個小孩子由於前世造下的罪業,本來今生應該出生為癞痢頭的窮苦小孩,下一世則是一個瞎子,再下一世又會受到掉進廁所淹死的果報,這本來應該是三世的罪業,但由於他今生布施建寺的功德,結果三世的罪業都集中一次受報,現在已經苦報受盡,升天享樂去了。」
「因果報應」就像一個人欠了債就一定要償還;吾人只要造了業,就一定要受果報。所以,三世因果一世報,看似不好,其實是消業,當業報受盡,自然無債一身輕,這其實是好事。只是因果業報的關系復雜而繁瑣,實非凡夫之智所能認識清楚,因此一般人很容易錯亂因果。
有一個年輕人自己創業,開了一家工廠,他一心想要多賺一些錢,因此每天早上都會到王爺廟裡去拜拜,求王爺賜福給他,讓他發財。有一天,年輕人照例到王爺廟燒過香之後,騎著野狼150CC的摩托車趕著要去上班。因為車速太快,一頭撞上橋梁,結果車毀人亡。年輕人的父親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怨怪王爺沒有保佑他的兒子,因此怒氣沖沖的到了王爺廟,准備打壞王爺的像。這時廟裡的廟祝上前對老先生說:「老先生,你千萬不要怪我們的王爺不靈感,不肯保佑你的兒子,你要知道,你兒子騎的是野狼150CC的摩托車,我們王爺騎的是白馬。當王爺看到你兒子即將撞上橋梁時,也想上前救他,但是你兒子的摩托車太快了,王爺的白馬趕不上,結果『砰』一聲,就出車禍了。」
從這故事大家可以知道,車子太快,快有快的因果,你不能怪王爺。就像我們平時做人處世,常常很容易怨天尤人,很容易錯怪別人,不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關系。比方說,我常聽一些人抱怨:「我每天燒香拜佛,為什麼身體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誠,為什麼錢財被人倒了呢?」「我吃齋念佛,為什麼生活總是不順利呢?」「我每天打坐參禅,為什麼命運多舛呢?」我聽了不禁感到奇怪,佛門又不是保險公司,你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薩加被,自己的言行卻違背「因果」,怎麼能得到好報呢?
再說,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經濟有經濟的因果,我們不能錯亂「因果」。想要身強體健,必須注重飲食、運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想要事業成功,必須精進勤奮、把握機會、分析市場趨勢;被人欺騙,應該先檢討自己是否貪小便宜,傷害別人;遭到扒竊,應該先反省自己是否太過招遙,讓錢財露白,或許也可能是自己前世有欠於他,今生藉此還債也不一定。
由於我們遇事往往不去探究因果關系,不懂凡事都不離因果,因此無明煩惱,甚至對因果產生懷疑,如剛才說的,「某甲布施行善,為什麼如此貧窮?某乙為非作歹,為什麼這麼富有?」其實因果業報有現報、生報、後報,好比植物有春種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業網比植物的生長因素更為錯綜復雜,之所以遲速不一,輕重有別,其間的「緣」也很重要,好比一顆種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陽光、空氣、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
世間之事亦然,一個人具有才華固然是一個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緣」,才能得到好的結「果」;一個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個惡「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緣」,也可以改變因與果之間的關系,或許會減輕將來的惡「果」。所以,平日裡每當我看到一個人才,總會在心裡思想著如何給他一些好的因緣,讓他能夠早日成就;每當我看到冥頑的眾生,也常思忖著如何循循善誘,給他改過向上的機會。
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平時勤修善根、常做善事,多培養一些福德因緣,如《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縱使有方便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但畢竟不是完成;就如讀書考試,沒有考取學校,盡管給你插班附讀,但是離畢業還有很長的過程,還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達成目標。
所以,因果不能只看一時,要看三世;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謂「無始」而來;望之未來,可說無窮無盡。面對謎樣的人生,有的人回想過去生中,自己做了什麼?也有人妄想來生不知道會如何?更有人怨歎此生種種的不如意。其實迷時不解,悟時始明,正如《三世因果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監古知今,從現知未,這不是「三世生命,一偈可明」了嗎?
三、佛教講,人的窮通禍福,都是自業自受的結果,那麼一個人信不信佛,對我們的前途會有什麼影響嗎?請大師開示。
過去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葉,他曾經自豪的說:「如果我不能遇到釋迦牟尼佛,我也能成為獨覺的聖者。」可見佛教不是講「唯我獨尊」的神權,而是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
我們每一個人,佛性本具,本性裡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恆河沙功德,只是金銀寶礦在山中,如果沒有開采,也如黃土一堆。人的內心世界縱有無盡的寶藏,但是如果沒有開發,就如聚寶盆沒有打開;又如一間倉庫被關閉,裡面的寶物永遠不能呈現。
正如世間上有不少的有錢人,他把黃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過著窮苦的日子;有的人本來可以開智能,變聰明,但因執著,聞善言不著意,所以仍然愚癡。學佛,就是要開發我們本具的佛性、發掘我們內心的寶藏;信佛,透過對佛法真理的信仰,讓我們找到一條可資遵循的人生道路,讓我們的行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車輛行駛在道路上,有了路標的指引,才不會迷失方向,又如火車行駛在鐵軌上,就不致發生意外。
說到信仰,有一點大家必須認識清楚的是,信佛與信神是不一樣的。過去在科學未發達之際,人們受著神權的控制,看到打雷就以為有雷神,刮風就想象有風神,下雨就認為有雨神,甚至樹有樹神、石頭有石頭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陽神、月亮神、天神、地神......。有了這些神只,人們出門做生意,遠行談事都要求神問卜,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
佛教主張凡事不問神,問自己,因為人的業力和行為可以改變人的一生,自我的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當成權威,當做賞善罰惡的主宰,但是佛教認為,最權威的人,最能賞善罰惡的,是自己的行為。佛祖只是像老師一樣的教導我們,但是教導出來的人,有的以師志為己志,有的與師道相悖離,這就不是老師的責任了。如《佛遺教經》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我如良醫,應病與藥,汝若不服,咎不在醫。」可見佛陀只是一個導師,一個先知先覺者,一個導航者,至於我們信他,固然有好處;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災給你,但是後果還是要自己負責。
談到信仰宗教,在佛教裡講究信仰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歷史上真實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淨的。譬如我們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明確記載,是確實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圓滿清淨,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對象。
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確的信仰,可以讓我們獲得無比的利益。在佛經中列舉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財。尤其,佛教和其它宗教不同,佛教並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過去我曾經說過,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為一個人有了因果觀念,才能慎行於始,才能防非止惡,才能眾善奉行,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此外,平時我們內心的貪欲、瞋恨、邪見、嫉妒,就像繩索一樣的控制了我們的身心,使我們不得自在。學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從束縛中解脫出來,而獲得自由,就像歷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貴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無畏懼,解脫自在一樣。
所謂信佛,信的是什麼佛?佛教我們要有慈悲、有智能。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體共生;有智能,自能看清世間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無畏,佛有力量,你對世間一切境界能有力量應付嗎?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嗎?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獲益;信佛,不是佛能給我們什麼,而是透過信佛因緣,自己能行佛,就能圓滿人生。佛,代表真善美,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擁有真善美。不信佛的人,心中沒有善念、沒有中心、沒有主宰;不信佛的人,就如沒有家、沒有朋友、沒有錢財、沒有老師,又如無祀孤魂,什麼都沒有,人生還有什麼好得意的呢?
信仰的好處,就是讓我們的人生有目標,有目標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平常我們白天出門,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為我們人生的最後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家。只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遇苦難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緣、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會信。
在世間上,我們要找一個好的老師並不容易,假如能找到佛陀做為我們的老師,他是歷史上實實在在有的,他確實有能力可以解除我們的苦難,他確實有慈悲、有道德、有願力,是值得信仰的對象,但是信與不信,就全憑個人的看法與福德因緣而定了。
四、佛教講,一個人的幸與不幸,都是自己造「業」的結果。請問大師,業到底是什麼?如何讓凡事講究證據的西方人士相信,人生真的有業報的存在呢?
「業」,梵語 karma,音譯作「羯磨」,是指「行為」、「行動」或「造作」的意思。也就是指行為、意志等身心的活動。社會上,由於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經營運作,世間才得以運轉不息;人類,因為身、口、意三業造作各種善惡行為,所以生死輪回不已。佛法將此主宰輪回的動力,稱之為「業」,而造業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三者。
由身口意所造的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造善、惡之業,必定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可以決定人生的成敗禍福。也就是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道理幾乎是人人耳熟能詳,並且深植在一般人的心裡,即使是笃信基督教的蔣宋美齡都曾說過:「自己的行為,決定未來的一切」,這就是業力思想。所以,業的真正意思就是:「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業,維系了吾人三世的生命,因為有「業」這條生命線,三世的生命才能永恆不失,甚至好與不好,在無限的時空裡循環不息,牽連不斷,於是產生了三世因果的「輪回」說,而這個輪回的主宰者,便是我們所造的業力。
「業」有驅使造作的力量,故稱「業力」。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種力量,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如此行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為,輾轉相生,就形成了循環式的業力推動圈。而這些善惡業平時就像種子般埋藏在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一旦種子遇緣,便起現行,起了現行,自然果報分明。
根據佛經說,因惡業而受罪者,稱為罪業,罪業報生三惡趣;因善業而得福者,稱為福業,福業報生人天。這就好像一個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監獄受刑罰,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會獲得善名美譽,即使想推辭都推不掉。業力就是有「不願生,強迫生;不願死,強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間來受生是行為業力的影響,就是到了業緣終了要死的時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由於吾人一生的果報,完全由業來引導,此即所謂的「引業」,它具有強烈的作用力,能牽引吾人生於人、天、鬼、畜各道。甚至雖然同在人道裡,又有貧、富、貴、賤、美、丑、強、弱、苦、樂差別的果報,此即「滿業」牽引的結果。
滿業是次要的,例如同樣是人,可是長相不同;引業是重要的,例如應該投胎為人或是畜生,他強烈的牽引你非來不可。引業的果報叫「總報」,滿業的果報叫「別報」,例如:畫師先以一顏色圖繪其形狀,此為引業的總報;然後再填以眾多色彩,此為滿業的別報。據《俱捨論》雲:「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引業乃以一業引起一生;滿業則以眾業引起種種的果報使其圓滿。
此外,眾生由於共通的業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這是依報的業,稱為「共業」。共業又分「共中共」的業、「共中不共」的業。譬如山河日月、風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業。又如一車的人同遭車禍,有的人大難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這就是共中不共的業。相對於「共業」,又有「不共業」,也就是個人的業因,能招感個人受用的五根等正報的業。不共業也有「不共中的共業」和「不共中的不共業」。譬如同一家人,不免憂戚與共,禍福同享,彼此有共業的關系,這就是不共中的共業。相反的,兩個陌生人,對於彼此的喜怒哀樂,很難感同身受,缺乏共鳴,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業。
中國有一句俗話說:「閻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說的就是佛教所謂的「定業不可轉」。也就是說,善、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其受果、受時俱定,任憑山移水轉都無法改變,這就叫做「定業」。反之,善、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和時間還不一定,暫時不受報,就叫做「不定業」。
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裡,又分業為「表業」和「無表業」,認為身業和語業中,能表現在外,並示予他人的,稱為表業;無法示予他人的,稱無表業。大乘佛教則認為意業於內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業。但是即使是「無表業」,還是有行為的余勢,仍有其作用力。
剛才問到:「如何證明有因果業報的存在?」業,雖然是精神、肉體的感應現象,其實也是能用眼睛看,或用心感受的具體行為。例如從因果來講,有了因,一定會有果,果報就是業力;因成為果,果報現前,不就看到了嗎?一粒皮球,使力一拍,它就跳得高;拍的力量小,它就跳得低。跷跷板,一頭使力大,另一頭就跷得高;使的力輕,跷的就低。世間凡所有物,只要你使力刺激,他就有反應,這就是業力。所以業力很合乎科學的定律與原理。
其實,世間上看不到的東西可多了。我愛你,「愛」在哪裡裡?看不到,但愛是不得了的力量,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再如電,把電線剝開,電在哪裡裡?也是看不到,但你用手一碰,就能感受得到。甚至,插頭一插,電燈就亮,你能說沒有電嗎?
因此,剛才問到西方人講究科學,凡事要能驗證,要能看得到才肯相信,對於因果報應,因為看不到,因此不願相信。其實業力不是信與不信的問題,西方人沒有業力觀念,但還是脫離不了因果業報的定律。業力論是世界上顛撲不破的真理,不管好或不好、幸與不幸,生命的關聯,生命的好壞,都與業力有關。
業是很復雜的東西,在善業裡,有的人雖然做善事,但是他有某種企圖,有自私、貪心,這種不清淨的善業,也有惡的成分。在惡業裡,有時他是為了替天行道,為了行俠仗義救人,當中也有善緣的存在,所以業是很復雜的,不是一般人所能了悟。學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正見善惡業力,如此才能謹言慎行,才能免受惡報。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