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財物並非快樂之源
當今社會,人們認為只有豐裕的物質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樂的基礎,只有物質享受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由於這種觀念在社會上大量傳播渲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使得它在人們的意識裡變得根深蒂固,深深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許多人除了追逐物質財富,根本不知道作為人還應有其它的人生目標。在這個時代,擁有財富的多少成了一個人一生奮斗的成就標志,許多人的一生只是為追求財富、享受妙欲而活,所思所行都由此而發,這樣就把寬廣的人生死死釘在求財享樂的一角之上,千千萬萬人如同過江之鲫般湧向財富之門。 由於這種風氣在整個社會流播,在這股物欲橫流拜金至上的浪潮中,能保持自己獨立的見解而不被世俗見解所染污實在是少有。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會身不由己地卷入到追求物質利益的漩渦之中。這種集體趨同的共業潮流有著強大的牽引、感染、同化的力量,人們往往不加深入思考便全盤接受,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 人們普遍認為享受物欲就是快樂,這是沒有經過深入觀察思索的錯誤觀點。下面分析一下人們享受物欲的過程,再觀察物質享受是否真能給人帶來幸福快樂。 面對豐裕的物質世界,現代人像不停向前行進的馬匹一樣難得停歇,內心的種種欲望如同鞭刺催人向前。外面的物質像魔咒一樣時刻挑起欲望,今天看到電視廣告中有一套新式電器,明天見流行的家具又換了款式,後天見鄰居買的新車比自家的強……尤其在現代這種商業化的社會中,各類真真假假的廣告全方位刺激人們的虛榮心、貪心,使人的購買欲加速膨脹。 在琳琅滿目、花樣翻新的外物面前,人心往往顯得被動脆弱,抵擋不住外物的誘惑,而獲得這些物品,必須付出大量的金錢,為此只得想方設法拼命賺錢。人的一生就這樣在外物的誘惑下,身不由己地疲於奔命。因為總是不斷有新的五欲在前面誘惑,在等著人們去逐取它,人心就像瘋狂追逐的餓狗一樣,被不斷拋出的美食所牽制。 當見到新鮮物品,內心生起歡喜心時,就會產生占有欲,恨不得歸為己有攫在手心,最初占有時也許會有一陣喜悅之情,這就是現代人所謂的物質生活的快樂,但這種快樂太脆弱了,當物品使用久了之後,以前的占有欲和那種想象中獲得外物的喜悅也隨之蕩然無存。事過不久,當新的外物出現時,內心的貪欲又一次被挑起,積習重返,又開始了新一輪獲取外物的行動,直至再次失望。如此周而復始,一生的光陰就在這樣的幻境中耗盡。 享受外物的快樂感只能存留短暫時刻,接下來的卻是揮之不去的空虛感,在一次次享受外物之後,內心仍然深感不踏實,空虛感將整個身心籠罩,無形之中又開始感到生活的壓抑苦悶和無可奈何,面對這個處處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一片豐盛的物質海洋,現代人的內心往往如同獨處孤島般寂寞。 《佛子行》雲:“一切妙欲如鹽水,愈享受之愈增貪”,這也是現代人追求物質享受的內心寫照。在一次次享用妙欲之後,被不斷刺激增長,帶給人們的只有疲憊和勞碌,人心並沒有因此而獲得安寧和舒適。這說明想依靠占有和享用外物來獲得內心的安樂是不可靠的,金錢和外物的占有並不是人生意義的標尺。不然,那些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應該成為世上最快樂的人了,事實是如此嗎?這些富豪的煩惱痛苦一件也沒有減少,他們的內心未必比一貧如洗的乞丐來得快樂。可見想依靠外界物質的占有來達到人生的幸福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龍樹菩薩說:“世間一切樂,唯苦被變壞,及為分別故,彼樂非真樂。”人們拼命追求財富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各種感官上的舒適刺激,再加上超過他人成為人上人的虛榮心的滿足。為了得到這些快樂,需要付出痛苦的代價,這些欲望的生起,以及欲望滿足後的快樂感,都是由自身的分別念生起的,這些分別念的念頭如同海中的泡沫一樣,即生即滅,沒有絲毫實質,正如世上沒有不破的泡沫,世上也沒有不會消失的欲樂。因此,人們占有外物的快樂感會轉瞬即逝,轉而被失望和遺憾所代替,也就不足為奇了。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