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日常如何修行淨土


 2011/12/27    熱度:8631    下載DOC文檔    

 

日常如何修行淨土 

益西彭措法師 講授 

這是從《印光大師文鈔》裡摘下來的開示淨業學人日常如何修行淨土的教言。這裡簡單做個解釋: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

“真信”就是對佛所說西方淨土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深信不疑。“切願”就是發起了誓願脫離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真切願望。既然有真信切願,就應當修持念佛正行來成辦往生大事。

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

怎麼才能走到極樂世界?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也就是以真信切願作為引導自心趣入淨土的前提,再加以認真實修念佛法門,以這念佛的正行就行到了淨土。所以信願行這三個字就是念佛法門所崇奉的要訣,是淨土法門的綱宗要領。

在信願行當中,只有行而缺少信願,那不能往生;只有信願而沒有行,也不能往生。能具足信願行而不缺少,就決定往生。

也就是說如果你對淨土的功德莊嚴沒有深信不疑的信心以及往生淨土的切實誓願,那縱然把一句佛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不能往生。如果你具有信心和發願,但不一向修持念佛等的正行、不把所修功德回向西方,那也不能往生。只有信願行三方面具足不缺,才能往生。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這是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裡的話,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能不能往生淨土就看他心裡有沒有信願;而他往生品位的高下取決於持名功夫的深淺。

有人問:前面說了信願行要具足才能往生,這裡又說有信願就能往生,不是前後矛盾嗎?

不矛盾!這兩句話要合起來看。既然說了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就證明最低的品位也是由最淺的持名而來,可見要生淨土就必須有一定的淨業正行,而不是全無正行。再者,只要有真信切願就必定會發出實行,也就是:自己對淨土的勝妙功德深信不疑,而且誓願求得往生淨土,就一定會修往生淨土的正行。一個人為了求到世間的小利益都會作出行動,何況是往生無數倍超出世間的淨土,所以一定有淨土正行。

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

念佛正行要隨自身的情況來定,不能固定執著一種做法。

也就是你定的做法要適合自己的情況。就像醫生下藥要針對各人的病情,下什麼藥、量多少不是固定的。每個人的情況很具體,有的人有時間,有的人沒時間,有的人呆在家裡,有的人出門在外,所以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

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

如果你沒有事務牽累,就應當從早到晚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處都讓這句佛號不離心口。

所以要求沒有事的人從早到晚都要抓住這句佛號,不能丟開。有時候心會跑到其它地方,這時要把心拉回到佛號上。做不用心的事時也要身體做事、心裡念佛,比如:洗菜時邊洗邊念,做飯時邊做邊念,走路時邊走邊念。不但靜坐時不離這句佛號,就連穿衣時、吃飯時、大小便時、等車時、坐車時,甚至轉一個身、彎一下腰時,都不離這句佛號。像這樣就是一切時處佛號不離心口。

念的時候,每一聲佛都要從心裡念起,聲音從口裡發出,再從耳根聽進心裡(又要知道這個“聲音從口裡發出”,在默念時雖然不動口,但意地中仍然有口念的相狀。)。這樣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就能把心攝住。大家知道《楞嚴經》裡大勢至菩薩的教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怎麼做到都攝六根呢?就是力求做到上面這三個清清楚楚,把意根、舌根、耳根都攝在一句佛號上,這樣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其它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這就叫“都攝六根”。能這樣都攝六根而念佛,雖然還不能做到全無妄念,但和不攝六根相比,心中一定清淨得多。

書上有一則例子,是講清朝乾隆年間的事。當時常州有個叫柏萬安的人。他的岳母許氏六十五歲,在家裡常年吃齋信佛。萬安想到岳母還不能專一念佛,就把岳母接到家裡,教她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岳母聽他的話,從三月到六月間,精進念佛,沒有一天間斷。

有一天,她向萬安下拜。萬安很驚慌,問她為什麼這樣。她說:“我活了六十多歲,在顛倒夢想中沒得過一天安樂。但自從你教我念佛開始,我天亮念佛,一下子就到了晚上。晚上念佛,一下子又到了天亮。世間的安樂怎麼能比得上呢?沒有你,我不可能有現在這樣的安樂,所以向你拜謝。”

萬安說:“這很好。”就給她講解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而且說:“只要得到一心,極樂聖境自然就顯現,但不要生貪著。”

又過了三個月。這一天夜裡,許氏剛坐下來念佛,忽然見到一朵金蓮花現在眼前,接著化成百千億朵,層出不窮,上升到虛空,光明照耀,無有邊際。到了早晨,又向萬安下拜,講述晚上發生的事。

從此以後,容色豐潤,就像三十多歲的人,整天不說閒話。夜裡躺下一更多點,就起來坐著念佛。精進程度,即使出家衲子也比不上。乾隆四十二年,安然坐化。

所以在座的老人應當以許氏為榜樣,一句佛號不離心口,這樣晚年時時得佛光護佑,應當是最幸福的人!生時安樂,死時安樂,死後更安樂,所以是世間極稀有的事!是人中上好的人!

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

念佛是出聲還是默念,要看當時的情況。如果洗漱干淨、穿著整齊以及地方清潔,出聲和默念都可以。如果是睡覺、裸露、洗澡、大水便或者到了不干淨的地方,就只能心裡默念,而不適合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就不恭敬。但不能認為這些地方不能念!是可以念,但自己存心要恭敬,出聲念就有失恭敬。睡眠時更不能出聲,因為在身體躺臥時出聲念會傷氣。

雖則長時念佛,無有間斷,須於晨朝向佛禮拜畢,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畢,即念贊佛偈,即“阿彌陀佛身金色”偈。念偈畢,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當圍繞念。若不便繞,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將畢,歸位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然後念《淨土文》,發願回向往生。

雖然平時長時間念佛不斷,但也必須每天早晚堅持做淨土功課。這裡制定的功課有這些內容:早上首先要向佛禮拜,這是第一個儀式。不是匆匆忙忙念,是念誦之前首先向佛禮拜。先是念一遍《阿彌陀經》、三遍往生咒。念完之後念贊佛偈,發之於心、出自於口,以清淨的音聲來贊佛。念完贊佛偈,就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之後只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一千句或者念五百句,要繞佛念。繞是順時針繞。家裡的佛堂不方便繞,跪著或坐著或站著念都可以。念完回到原位,還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按次序各念三遍。然後念《淨土文》發願回向往生。

這裡說的《淨土文》定為《西方發願文》,這也是印祖的意思。印祖在《文鈔》裡說:“如果身心有空閒,應當用蓮池大師新定的淨土文。”就是指《西方發願文》。

念《淨土文》者,令依文義而發心也。若心不依文而發,則成徒設虛文,不得實益矣。

念淨土文的要求是按照願文一句一句地發心。現在已經講了《西方發願文》,也大概知道每一句的意思和每段發願的重點在哪裡,以後就應當長期按這樣來發心,這樣功德不可思議!

如果不依願文來發起願心,那就成了“徒設虛文,不得實益”。念淨土文的本意是讓人依願文發出自己的願心,如果心裡不發出與願文符合的願心,那就只剩下一個形式,得不到發願的實際利益。

所以念《淨土文》的要求是依願文一句一句地發心。這篇願文是古今最圓滿之作。修淨土的人每天都如法按願文發一次心,就是在修一次從現前到臨終、到往生得大成就,以及再回入十方普度眾生整個一套完整的發願。

《淨土文》畢,念三歸依,禮拜而退。

按《西方發願文》做好了發心和回向之後,再念三皈依,最後禮拜退下。這一堂功課就做圓滿了。

此為朝時功課,暮亦如之。

晚上的功課是按同樣的方法做。

若欲多多禮拜者,或在念佛歸位之時,則拜佛若干拜。九稱菩薩,即作九禮,禮畢即發願回向。或在功課念畢禮拜,隨己之便,皆無不可。但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蒲團不可過高,高則便不恭敬。

做功課期間你想多禮拜,可以在念佛回到原位時拜佛若干拜。九稱菩薩,就做九次禮拜。九稱菩薩就是念三遍“南無觀世音菩薩”、三遍“南無大勢至菩薩”、三遍“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每念一句時就作一次禮拜,比如在念一次“南無觀世音菩薩”時,就向觀世音菩薩作一禮拜。禮拜完畢再發願回向。這是針對想多禮拜的人,在念佛歸到原位時,按自己的情況來禮拜。或者想整堂功課做完,特別用一段時間來禮拜,可以隨自己怎麼方便就怎麼做。

以上不論禮拜、回向、發願都要做到懇切至誠。也就是做的時候誠心誠意,不夾一點虛偽。拜是誠心地拜、念是誠心地念、發願是誠心地發願、回向是誠心地回向,沒有心身不一、心口不一,這就是至誠。如果只是完成任務,或者念發願文只是嘴巴溜過,或者妄想紛飛,或者東張西望,那就成了虛偽。所以一定要至誠懇切,不能馬虎草率,不然就失去了做功課的意義。

坐的蒲團不能過高,高了就不恭敬。得加持全憑恭敬,而恭敬就要守持謙卑,儀式上也要相當注意,因為外在的表現跟內心關系很密切。比如坐高廣大床,心態也會高慢;坐得低下,也覺得自己謙卑。所以蒲團不能過高,過高就滋長傲慢。

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閒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忏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

如果事務繁忙,沒有閒暇,就應當在早起漱口、洗臉完畢時,對著阿彌陀佛像禮三拜,然後身體端正雙手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作為一念,念滿十口氣。“一口氣”就是從一開始念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到這口氣結束。這是功課的正行。念完之後作發願回向,可以念小淨土文,或者只念“願生西方淨土中”等四句偈。念完,再禮佛三拜告退。(就像見長輩先要行禮,退下也要行禮,做功課首先要拜佛,念完也要拜佛告退,這是必須做的禮儀。)假如家裡沒有佛像,或者出門不方便帶佛像,就面向西方對佛問訊,念的方式一樣。這叫十念法門,是宋朝慈雲忏主為政務繁忙沒有空閒修持的人制立的。

為什麼這樣制立?原因是極繁忙的人每天肯堅持修十念法,就符合淨土經典一向專念的要求,也符合阿彌陀佛十念皆得往生的悲願。

很多人事務繁忙,修不了很多,可以修這個最簡單的功課。對你來說非常重要,憑這十念法就能解脫長劫的輪回,登入極樂淨土,從此轉凡成聖,有宣說不盡的大利益。而所用的時間不過幾分鐘,是這麼短暫。這樣的話,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如果連最簡單的十念法都不修,這一生到臨死的時候該怎麼辦?有把握解脫嗎?如果不能解脫,再來投胎,情況又如何?誰也難以預料!

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為什麼要盡一口氣念呢?因為眾生的心整天散亂,又沒有空閒專一念佛,所以就要在早晚抽出時間來心無雜念地念上幾百句佛,以求跟佛感通。

怎麼才能做到心無雜念?就是借氣把心攝住,一氣念下來時,氣就攝住了心,使得心無法散亂。但這要順其自然,一口氣有多長就念多少,不能追求多念,一勉強就會傷氣。而且只能念十口氣,不能念二十口氣、三十口氣,念多了也會傷氣。

念佛是求得跟佛心感通,這又需要自己的心系念在佛上,不緣想其它,不然三心二意就無法感通。“以散亂心念佛難得往生”這一句,是指口中雖然在念,但心裡在緣別的事,這樣口裡念佛,心裡念世間法,念貪嗔癡,怎麼能跟佛感通?大家想一想:心裡正念著貪嗔癡時能跟佛感通嗎?絕對不能跟佛感通。不能感通,也就難得往生了。而這裡修十念法是借氣攝住心,使心當時只緣在佛上。所以是沒有雜念,一心念佛。由這一心念佛,就決定往生。所以雖然念的數量少,但功德很深。

下面看一則修十念法往生的例子。

這是講民國在江蘇無錫有位沈婆,生平心地善良、見義勇為,她的性格很仁慈和藹,為人正直誠懇,而且很樂於幫助人,在幫助人時總是盡心盡力,所以當地人都很恭敬她。

沈婆念佛修持沒有人指導,只是有一次聽人講十念往生法,當時生了大歡喜心,深信不疑。從此二十年如一日,誠心修持。

民國十四年左右的一天,沈婆十來歲的小兒子在外面玩耍,忽然見到從虛空中降下無數僧人,個個身形高大,相貌莊嚴,而且有奪目的光明,腳踩著蓮花。其中一位非常高大的聖僧,手持著蓮花,交給他母親。忽然間她母親就坐在蓮花上。

他正看得出神時,姐姐叫他趕緊進屋給母親送終。

等沈婆合眼後,屋裡有奇異的香氣久久不散,也不知道香氣是從哪裡來的。

沈婆的成功來自兩點:一是平生為人心地善良;二是功課每天堅持不斷。她是很誠心的人,人的心誠,念佛的心也誠,雖然念得少,但每一次都跟佛心相應。這樣日積月累,淨業成熟,臨終自然感得聖眾現前接引,得以往生。

淨土法門就有這個好處,在世間工作生活的同時,還能修持佛法,而且能即生解脫,原因就在有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修法又極其簡單,只要能念六字佛號,就能起修,這樣在短暫一生中就能頓超輪回,高登淨土。沒有這樣簡便易行的普度法門,芸芸眾生確實很難即生解脫!

極閒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閒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

極閒和極忙的人既然各有做法,也就是沒有事的人就要從早到晚專念阿彌陀佛,如果沒有空閒,就在早晚修十念法。中間半忙半閒的人,斟酌自己的情況來定。

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勇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

上面講了念佛的正行,這一段是開示念佛往生最重要的基礎。有這個基礎再念佛,決定往生。沒有這個基礎,以心和佛相反,決定難和佛感通。

印祖教導我們:修淨土的人事事要心存忠恕。“忠”就是忠誠,沒有二心。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事事盡責任、盡義務。印祖《文鈔》裡有一段極好的開示。印祖說:“忠”這一個字可以貫穿在一切行為中。人的心裡如果有忠,必定能孝養父母、恭敬兄長,與親族相和睦,對朋友有誠信。撫恤孤寡,對人類和一切生命心懷仁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什麼呢?如果有忠,就不會有欺詐。不欺詐,就盡本分。盡本分,則一切屬於自己分內的事都必定會實行,絕對不用擔心有虛假應付、不盡心盡力的情況出現。大家念佛,日常一定要做到事事有忠。如果不忠,表面文章做得再好,口裡談得再好,也和佛不相應。這個“忠”字是根本,沒有了根本,怎麼有成就呢?

“恕”就是“心”上一個“如”字。“如心”就是將心比心的意思。《論語》裡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能加在別人身上,這就是“恕”。拓展開來,應當這麼解釋:只要是有情,就一樣有離苦得樂的心,能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替別人著想,就是心裡存有“恕”道。

這一點懂了之後,平時事事心上要存一個“恕”字。有好事時,要想到:我想得安樂,別人也想得安樂,我能不能給別人安樂呢?做不到全部給,能不能給一部分呢?遇到不好的事,就要想:我不想遇到這樣的事,他也不想,那我不能加在他身上。或者見他有困難時,就想我能不能替他分擔呢?能按這樣實行,就是行“恕”道的好人。

“心心提防過愆”,就是時時提防身體的行為犯過失,口中的言語犯過失,所起心念犯過失。時時防護,不敢放縱。

“知過必改,見義勇為”,就是發現自己哪一點有過失就決定改正,見到什麼事應當去做就勇於實行。

能按以上這幾條實行,自己的心就跟佛的心相合,這樣決定往生。相反,事事不去行“忠”“恕”,不去提防過失,而且有過失不願改正,應盡的責任義務不盡,那心就跟佛心相反,決定難以感通。

所以這一段話,字字要銘刻在心裡,時時遵守奉行,一定要努力在自己身上做出來。很多人修持多年不見有進展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到這幾點。

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

這又是一個要點:凡是修淨土的人務必要把功德回向往生。

印祖諄諄教導我們:平時凡是禮拜、讀誦大乘經典,以及做任何有利於世間、有利於眾生的事,所作的功德都要用來回向西方。不能只以念佛的功德求生西方,其它功德又回向世間,希求升官、發財等等。這樣就成了兩條心,一條心是求生西方,另一條心是求世間圓滿,心沒有專一地趣向,就難以往生。所以志願要專一定在西方,所做的任何功德都往西方回向。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要知道,你真能念佛而不求世間福報,世間福報也會自然得到。如果只求世間福報而不肯回向往生,那所作的功德就只成熟為世間福報,而且由於你的發心狹小,只求自己得現世福報,結果所得的福報反而下劣。同時,心不專一,往生也就很難決定了!

再次提醒大家,日常做的點滴功德都要回向往生西方。這萬分重要。《觀經》裡講到不論往生九品哪一品,都必須具足三種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裡說:具足這三心,決定得往生。如果少一心,就不得往生。這三種心在以上的講解裡都講到了。至誠心就是身體禮拜阿彌陀佛、口贊歎稱揚阿彌陀佛,意專一憶念觀察阿彌陀佛,在起身、口、意這三種業時,必須真實。這也是印祖一再強調的。深心就是兩種信心:第一是決定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常沉溺流轉,沒有出離的因緣;第二是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乘著阿彌陀佛的願力決定能夠往生。回向發願心就是所作一切善根,都回向願求往生。如果這三心還不具足,一定要想辦法使它具足。比如所做的功德沒有做到回向往生,那今後一定要按這麼來做。

總之,印祖的開示都是在平實處教人,能按照這篇開示,真實地做,那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這一次中心印的《淨土朝暮功課》完全是按印光大師制定的來做。

也許大家還不太清楚為什麼要做《淨土朝暮功課》。我用世間最淺顯的比喻來說明。大家都做過學生,在做學生時每天都要做功課,如果每天不做功課,學業肯定會荒廢,到時候考試一來,就手忙腳亂而無法通過。再說,在這些考試當中,高考最重大,平時不做功課,高考必定落選,這以後的人生就不會有前途,再說白一點,就是一輩子都完蛋了!

那同樣的道理,大家要去極樂世界,不僅要經過平時大大小小的考試,而且要經歷臨終這個最大的考試,考得過就上極樂世界成佛去了,考不過就在六道裡生生死死,受苦無量。這不是一輩子完蛋,有可能是無量輩子都完了!所以為了能通過臨終的考試,必須每天都有淨土的修行,都要做淨土的功課。不然到了臨終手忙腳亂,通不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大家知道《無量壽經》的宗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經上講三輩往生時都說了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往生的根本條件,上等的要求是從你發心念佛開始終生念佛,下等的要求是每天堅持修十念法,這樣才符合一向專念的條件。

怎麼能保證在這個條件上具足呢?極好的辦法就是制定功課。從古至今,千千萬萬的修行人就是由這條途徑而成就往生的,我們也不能偏離這條正軌,不能因為自己是現代人,就可以不做淨土功課。

我們很多人事情很多,做不到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那最起碼每天要做淨土功課。這樣做功課是用最好的方法讓你每天都能保持有一段淨土的修行,一生堅持一來,就具足了“一向專念”,往生的考試就能順利通過。沒有以做功課來管住自己,人就自由散漫,隨自己的習氣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結果耽誤了生死大事,這是最可悲的。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