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皈依的三種發心與結果


 2012/1/2    熱度:3810    下載DOC文檔    

    發心、動機不同,結果也截然不同。按照發心、動機,皈依可以分為三種: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和上士道的皈依。 

    第一、下士道的皈依,是為了獲得善趣的安樂而皈依。以這種發心而皈依,結果是得到人和天人的福報,不能獲得究竟永恆的利益,最終還要在六道輪回裡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而且,暫時的利益即使再多,若是沒有看破、放下,也只能成為心靈的一種障礙和痛苦。這都是不究竟的。

    我們不能以這樣的發心皈依三寶。為了世間的福報,即使皈依了三寶,也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這和外道也沒有太大的區別。若是我們獲得世間的福報是為了弘揚正法,救度眾生,有菩提心的攝持,這就不是下士道的皈依,而是上士道的皈依了。其實,只要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世間的福報自然而然就有。火點燃了,灰自然就有,不用特意求。

    第二、中士道的皈依,是為了自己能夠擺脫輪回,獲得寂靜涅槃的果位而皈依。以這種發心而皈依,結果是獲得聲聞和緣覺的果位。雖然擺脫了輪回,超出了三界,但只是遠離了有邊,還沒有遠離無邊——寂滅邊,斷證功德還沒有圓滿,所以不是最究竟的解脫。

    在我們這些人當中,基本上沒有為了直接求聲聞和緣覺的果位而皈依的,但是有為了自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了自己能獲得究竟的佛果而皈依的。很多人說:“人間太苦了,輪回太苦了,我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去見觀音媽媽,再也不回來了。”解脫成佛都是為了自己,這是一種貪。有的人聽說福德圓滿了就應有盡有,智慧圓滿了就什麼都會做了。然後貪心就起來了:“我也要福慧圓滿,我也要成佛!”然後來皈依,這也是自私自利。

    這種為了自己能往生、成佛而皈依,不是上士道的皈依,而是中士道的皈依。所以最終是無法能夠往生,更不可能獲得佛果的。由於他修的法不是中士道的法,所以最終也不一定能得到聲聞和緣覺的果位。

    第三、上士道的皈依,是有菩提心的攝持,為了盡虛空遍法界的父母眾生能夠脫離六道輪回,獲得最究竟的解脫之地而發心皈依。以這種發心而皈依,結果是獲得佛、菩薩的果位。這種皈依的人最終能遠離二邊——輪回邊和寂滅邊,能斷證圓滿,成就佛果,是已經遠離二邊的最究竟、最圓滿的涅槃;菩薩雖然暫時沒有達到真正究竟的遠離二邊的佛果,但是最終也能獲得這樣的果位。

    我們為了成佛度化眾生,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皈依也可以,但不能說再也不回來了,一定要乘願再來。有這樣的發心而皈依,才是上士道的皈依。有這樣的利他心,才能祛除自私自利,才能徹底斷除我執我愛,才能獲得最究竟的安樂。

    三種皈依的結果,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呢?就是因為皈依的時候發心、動機有所不同。所以,在任何時候都注重觀察和調整心態是很重要的。可是我們根本不觀察心的相續,也不考慮發心與動機,做任何事情只注重方式、方法等,但這些都是支分的,不是根本的。

    所以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事情,都要觀察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態,這點十分重要。無論聞法修法、生活工作還是為人處事,持什麼樣的發心和動機很關鍵,它主宰著事情的結果,是根本的決定因素。只有存好心,才能做好事;只有存善心,才能做善事。若是發心不正確,就沒有正道。主要是由心來主宰言行舉止。心正則言行舉止正,心邪則言行舉止邪。

    我們要觀察自己的相續,是以什麼樣的發心而皈依的?如果皈依的時候發心不正確,現在可以改正。發心一改變,皈依的戒體也會隨之改變。我們都要去掉下士道和中士道的發心,要在相續中建立上士道的發心。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