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的情感“荒漠化”


 2012/1/4    熱度:2362    下載DOC文檔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孫雲曉 

    應試教育下,青少年被迫疏遠文學藝術和豐富的生活,審美素養、道德修養、創新能力都會受到限制,最終將會出現以乖戾、偏執、自私、冷漠等為特征的“情感荒漠化”傾向。真正的教育永遠是與人的靈魂有關的事業,審美與情感才是教育的第一塊基石。  

    前一陣,《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當時,我在人民日報文化新聞版上曾撰文指出,因為學習負擔重,許多孩子的童年不再美好,而是呈現“童年恐慌”傾向。其實,還有一個傾向也值得警惕:“情感荒漠化”。

    我們做全國性調查時發現,小學生最不喜歡的課居然是音樂、美術和勞動,初中生最不喜歡的課居然包括音樂和語文。半數以上中小學生學習超時、睡眠不足。在沉重的壓力之下,他們接觸的課外書大為減少。在課外休息時間,父母們最希望孩子讀的書依舊是教學參考書。可憐的父母們不約而同念起一句口頭禅:“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要管!”

    長此以往,青少年被迫疏遠文學藝術和豐富的生活,審美素養、道德修養、創新能力都會受到限制,以乖戾、偏執、自私、冷漠等為特征的“情感荒漠化”傾向,終將出現。

    情感荒漠化,是素質教育的“天敵”。我們都在強調推進素質教育,然而,還有很多人表示不清楚什麼是素質,似乎永遠也說不清。其實,素質並不那麼難以理解。教育界認為人的素質包括身體心理、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藝術審美等五個方面的綜合素質。

    一位偉人說得更為簡潔:當你把學過的東西忘掉了,剩下的就是素質。也就是說,忘不掉的才是素質。那麼,什麼是忘不掉的呢?根據人類的普遍經驗,興趣、習慣、思維方式是忘不掉的,而更忘不掉的是愛,是情感,是對美的追求。顯然,這些忘不掉的素質正是與文學藝術及豐富的生活體驗密切相關。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一個規律:對少年兒童幫助最大的媒介內容是兒童文學,其次是知識類讀物;凡是愛讀兒童文學的學生,道德狀況得分較高,而道德狀況得分較高的學生,也往往愛讀兒童文學。不僅如此,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而許多研究者得出的結論:創新的基礎是審美。

    警惕“情感荒漠化”,加強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意義重大。教育是人的解放,且首先是心靈的解放。真正的教育永遠是與人的靈魂有關的事業,真正的教師首先是人格之師,其後才是知識之師。任何一個家庭,任何一所學校,都不是單純的職業或技能培訓中心。審美與情感才是教育的第一塊基石。

    1994年秋天,我路過南京的時候,專程拜訪了教育家斯霞。84歲的斯霞告訴我“三品”之說,即“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我建議廣大青少年朋友及其父母和教師深思“三品”之說。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