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假設我們今天不考慮求生淨土,菩薩會產生二種過失


 2012/1/9    熱度:2977    下載DOC文檔    

【淨界法師】【四十八願導讀16】假設我們今天不考慮求生淨土,菩薩會產生二種過失

    假設我們今天不考慮求生淨土,菩薩會產生二種過失

    淨界法師

 

    第二個就是北魏的昙鸾大師。天親菩薩提出了求生淨土的概念,他並沒解釋這當中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難行道跟易行道要加上淨土呢?

    北魏的昙鸾大師做了一個《往生論注》,他就把天親菩薩要求生淨土的概念詳細的加以說明。

    昙鸾大師說:這個地方為什麼在早期的時候只要提出難行道、易行道就好呢?

    因為在早期的時候,大家善根深厚、去佛不遠,所以得道者多。環境很好,所以求不求生淨土差別不大;但是時值末法,這當中有機、緣二義:

    第一個根機有變化,第二個外在的因緣也產生了變化。

    什麼叫根機的變化呢?就是時值末法,五濁惡世產生了。就是龍樹菩薩那個時候不思考淨土的問題,因為那個時候根機好,他自己可以跳過去;

    到了末法時代,眾生的身心世界有五種的障礙,煩惱濁、業障、各式各樣的,果報體又容易生病、又短命,這個身心世界的障礙太多了,所以造成淨土的概念慢慢的產生了,因為一個機的問題,五濁惡世的問題產生了。

    第二個、去佛久遠。前面是講魔強,這個地方是講法弱。我們離佛陀的時代愈來愈遠、愈來愈遠,法的力量愈來愈差了,就是這個緣,所處的環境放逸的力量愈來愈大,你要培養正念的力量愈來愈難。

    因為機法二義,就必須把求生淨土的概念放進去了,就創造了聖道跟淨土二門。

    假設我們今天不考慮求生淨土,菩薩會產生二種過失:

    第一個、由邪師惡友的誤導而退墮大乘,就是你容易遇到邪師惡友。你發了菩提心,你真的要成就佛道,但是你接觸的人他有不同的看法,他今天跟你講一句話、明天跟你講一句話,這個法就是一種名言,名言的熏習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模式。

    我講實在話,大乘的思考模式是很難建立的。我們很容易生起人天的思考,反正我就是斷惡修善;我們也很容易生起小乘的思考,我就觀一切法空:我們很容易生起單向的思考。

    但是你要生起雙向思考,我要無住又能夠生心、又生心又無住,又要猶如蓮華不著水、又如日月不住空,非常困難,菩薩種性很難生起,但是非常容易失掉,因為他這個概念思考太難了。

    你生起的時候,你本身就不堅固了,外面這些小人物說三道四的,就把你給誤導了,所以你很容易遇到邪師惡友的誤導而退墮大乘,這是第一個過失。

    第二個、顛倒善果的誘惑破壞勝德。什麼叫做顛倒善果?菩薩因地的時候修智慧、也修福德,你也修布施、持戒、忍辱,來生變成一個大國王,這是一個善果。

    但是菩薩沒有成就聖道之前,面對善果容易生起顛倒,產生放逸,那這個善果的誘惑,就破壞你戒定慧的功德,這樣子也退失了菩提心。

    所以,假設不求生淨土就會有邪師惡友的誤導跟顛倒善果的誘惑,使令我們一個初心菩薩容易退墮。

    昙鸾大師講出一個譬喻說:「譬如小樹未成,經歷暴雨,終為所折。」說你這個樹,幼苗很小,你沒有把它放在溫室當中栽培,你就「诶,我一定要歷練」,那這棵樹在暴風雨當中,又是風又是雨的摧折,第二天早上起來看這棵樹,完全被破壞了,你禁不起這麼多的傷害的。

    所以到了末法時代,這個昙鸾大師其實已經在《往生論注》提出求生淨土的概念。到了他的學生道綽大師,就把這個概念落實了,安立了聖道門、淨土門;善導大師是道綽大師的學生,就把這個思想再發揚光大。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