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博士:淺談青年應有的美德:孝與戒YIN 五
淺談青年應有的美德 —— 孝與戒YIN
(五)
鐘茂森博士 敬述
1.何謂孝養父母之身
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很多這種例子。例如,孔子的學生子路,出身貧寒,經常吃野菜度日。但是為了讓父母能吃上飯,他不辭辛苦,走到百裡之外買米,背回家,奉養雙親。後來雙親去世了,他周游列國,在楚國做了大官,家中的米堆積如山,隨從的車輛數以百計,吃飯時,山珍海味擺滿桌子,可是子路卻很傷感:雙親已去,再不能承歡膝下,雖想報父母之恩也不能了啊!
各位朋友,假如你的雙親還在,你要及時行孝啊!古人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2.何謂孝養父母之心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裡有這樣的一個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姓萊的人,年紀七十了,大家都叫他老萊子。老萊子的父母還在,都是九十多歲的人了。老萊子很孝順,每天給父母提供的飯菜,都是柔軟可口,便於老人食用的。老萊子很體貼老人的心,從不說自己老,怕父母傷感自己的老邁。為了娛樂雙親,他常常穿起色彩鮮艷的衣服,扮成小孩,在父母身邊玩耍,甚至翻跟斗逗父母開心。有時讓父母捧腹大笑,使父母每天都過得很快樂。
各位朋友,現代人,能以自己的收入供養父母,已經很難得了,還注意讓父母活得開心,這就更難得。廣州市評出的十大孝子裡,看到一個例子:1993年醫科大學畢業的學生徐育彩,在金盤護老中心工作,不久就被提升為該中心的主任。她存心讓所有的老人快樂開心,每月拿出自己的工資為護老中心的孤寡老人過生日,買禮物送給他們,買生活用品提供給他們,讓這些孤寡老人感受親人的關懷。八年來,她為這些老人已支付了人民幣10萬元。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護老中心的主任心量很大,想方設法讓所有的老人都開心,這種孝心多麼感人!
3.何謂孝養父母之志
我們聽說過孟子母親教子的故事——孟母三遷。孟母不辭辛苦,三次搬家,從墳場附近,遷到市場附近,再搬遷到學校(私塾學堂)附近,使孟子從小受讀書人的影響,熱愛學習。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孟母「斷機杼教子」,把織了一半的布匹剪斷,孟子看了嚇一跳。孟母以此告誡兒子:「你中斷學習,就如我剪斷這未織完的布匹一樣,是一事無成的。」從此,孟子發憤讀書,繼承孔子的儒學,而成為亞聖(孔子是至聖)。孟母有志培養兒子成為出色的人,而孟子不負母親的栽培,果然光宗耀祖,大孝顯親。這是養父母之志。現代的父母,也都是望子成龍,希望我們做子女的拿出孟子那種發憤精神,成為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的人,以養父母之志。
再舉一個例子。中國記載歷史的名著,有《史記》和《漢書》等。《史記》是由司馬遷寫的,由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寫到漢朝。《漢書》記載了自漢高祖開始至王莽篡位的這一段229年的歷史。《漢書》的作者是班固。但實際上《漢書》是班固父子,以及班固的妹妹,兩代三個人完成的。班固的父親叫班彪,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讀了《史記》很贊歎太史公司馬遷寫出這樣優秀的作品,使中國的歷史得以流傳。可惜《史記》只記到漢武帝時期。於是班彪下決心要把歷史繼續寫下去。他開始收集有關資料,經過相當的努力,終於開始寫作了。可惜他的壽命不長,只活到52歲,還沒有寫完就去世了。班彪的兒子班固,從小受父親熏陶,學識也很淵博,父親去世後,他發心要繼承父親遺志,把《漢書》寫完,完成父親的事業。班固雖經歷種種挫折,仍不放棄這個志願,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誣陷,而被判坐牢。在監獄裡,他還堅持整理寫書,以後被皇帝釋放回家,繼續寫書。後來班固去世了,《漢書》還有少部分未寫完,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女子,又繼續哥哥的事業,最後完成《漢書》。
這不是孔子所說的,「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嗎?
實際上,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三者是融合一體的。為印光大師所推薦的書《感應篇匯編》中有一個例子。古時候有一個孝子叫崔沔。他母親雙目失明,他到處為母親求醫治療,不惜傾家蕩產。他侍奉母親30年,總是那麼恭敬真誠。晚上,甚至不脫帽子和外衣,以便聽到母親召喚就馬上提供服務。每當過年過節,或遇良辰美景,大家相聚時,崔沔一定扶著母親赴宴,讓母親開心,和大家有說有笑,讓母親忘掉失明的痛苦。母親過世了,崔沔非常傷心,祭祀母親,發心為母親終身吃素。他做官,收入很豐厚,慷慨地幫助他的哥哥、姐姐、侄子、外甥。崔沔說:「母親已經過世了,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孝心了,想到她老人家在生的時候,牽掛的就是哥哥、姐姐、侄子、外甥這幾個人。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們,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啊!」後來,崔沔官做到中書侍郎,他的兒子佑甫,成為賢明的宰相。
崔沔,真是孝子啊!他的孝心裡已兼有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
孝子要圓滿地實行孝道,必須自己不斷地學習聖賢教誨,不僅提高自己的精神層次,還要幫助父母提高心志和智慧,才能使父母獲得圓滿的幸福。比如,孔子說老年之人戒之在得(貪)。因為年老了,容易對財產、家業、兒女貪戀執著,而導致內心不能開朗歡喜,這時孝子應該用古聖先賢的教誨開解父母:家財萬貫,還不是一日三餐?宅捨無數,還不是夜眠六尺?應該把自己的積蓄財物分出來做一些利國利民的事情,比如赈災、濟貧、捐印善書、捐助醫藥及道德教育事業等等,使父母從做慈善事業中滋養樂善好德之心。父母退休以後一般都比較清閒,甚至感到寂寞或空虛,做兒女的應該積極引導父母學習聖賢教誨,或接受仁慈博愛的宗教教育,使精神有所寄托,獲得聖賢智慧的法樂。更進一步,讓父母明了生死輪回的真相,從而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升起對來生歸宿的希望憧憬。在佛教裡,佛教導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他宗教也有對來生歸宿的具體說明。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孝子做好臨終關懷,守候在父母身邊,給父母以安慰,用念佛、誦經,幫助他們往生極樂世界,則孝子的行為便圓滿了。
杭州東天目山上有一個「彌陀村」養老院,住著幾十個老人,他們每天都生活在歡喜的法樂之中,每天凌晨便起床念佛聽經,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心中充滿著對未來憧憬的老人,身上便有年輕人的活力。有一次我到東天目山去,山上有一位92歲的孟老太太,精神矍铄,頭腦靈敏,口齒清晰,我們上山參訪和她聊天,她出口成章,吟出「覺海虛空起,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她還幫助「彌陀村」的負責人策劃工作,是一個好參謀。她對生死沒有恐懼,喜歡做善事,每天歡歡喜喜地生活,是一個很有理想情操的老人。我們孝養父母,除了完成父母的志向以外,更應在提高父母的心志上孝養。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之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國家的棟梁,來自於孝子。弘揚孝道,是利國利世利民的事。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