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輸液危害大


 2012/2/21    熱度:6138    下載DOC文檔    

大多數國人還不了解濫用輸液危害大 全民輸液時代的愚昧與悲哀

   導讀:現在醫生似乎不會看病了? “十個病號一個不吊(輸液),那個不吊還是掛錯號。”好象輸液能治療百病,善良的人們呀!你可知道輸液有很大的風險!看著、聽著那些接受輸液的病人發生不良反應,甚至死亡,我們不禁要反思,是愚昧還是悲哀?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一個醫學常識為什麼反而會演變為輸液泛濫?過度輸液危害巨大,面對慎重輸液的醫學警告,醫院裡卻是“吊瓶林立”的景象。“輸液大國、”“抗生素大國、”“感冒藥大國,”藥品濫用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2004年全球發生的160億次注射中,中國發生了50億次,是世界最大的“注射大國。”在近日舉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聯組會議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朱之鑫也表示,2009年我國醫療輸液104億瓶,平均到13億人口,這相當於每個中國人一年裡掛了8個吊瓶,遠遠高於國際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

  當農歷節氣進入小寒這個一年中最冷的階段,我國很多地區也同時進入了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感冒、發燒、打吊瓶,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在中國的每一個地方哪家醫院不是如此呢?

  輸液,一個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習慣性選擇,正在演化成一場嚴重的社會危機。人們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本身恰恰是在威脅著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個長久的威脅。

  今天,面對人均8瓶這個令人吃驚的數據,我們還有必要了解另外一個數據。“在我國,每年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有60%左右是在靜脈輸液過程中發生的,這通常是因為藥品直接進入了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統的屏障,再加上內毒素、PH值、滲透壓等誘因導致的。”輸液產生的危害應該是一個醫療常識。

在中國,輸液為什麼會泛濫成災?危險的背後原因又是什麼呢?

  原因之一——根深蒂固的愚昧觀念:輸液“好得快”

  1831年,當英國醫生托馬斯·拉塔第一次嘗試著用輸血的工具給一位病人輸入鹽水溶液的時候,這一實驗性的治療方式是為了挽救一位瀕死的霍亂病人。直到今天,靜脈注射技術不斷發展,甚至出現了一兩個星期不用取下針頭的套管針。但在西方國家,輸液一直是醫生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的“最後的給藥方式”。通常來說,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進食的患者,才會采用靜脈注射這種開放人體靜脈通道風險較高的方式。

  只是在中國,不管是上班的、上學的,還是上了年紀家人陪著來的,很多人一進門就要求打點滴,如果醫生不同意還會勃然大怒。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輸液最大的好處就是“好得快,”甚至一些醫生也會做出這樣的解釋。 

  原因之二——根深蒂固的愚昧觀念:打點滴比吃藥先進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越來越重視健康問題,有患者開始向醫生要求,希望用好一點的藥。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吊瓶林立”的景象在醫院裡越來越普遍。

  原因之三——經濟利益的驅使

  不少人推測,經濟利益也是如今中國醫院裡輸液泛濫的重要原因。這種被稱為“以藥養醫”的問題正推動著“吊瓶林立”的現狀愈演愈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劉又寧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有些醫生和醫療機構很少向患者普及“感冒可以不治自愈”這種科學理念,反而在利益的驅使下過度醫療,由此也加深了患者的錯誤認識。還有個別醫生為了爭業績、拿回扣,只能拿患者‘開刀’。

  原因之四——醫患關系緊張,醫生被迫妥協

  由於固有觀念的誤區,一些患者主動要求輸液治療,對此一些有責任心的醫生會說服病人放棄輸液、選擇吃藥,但結果確實大費口舌無功而退。面對實在太堅持的,醫生也會妥協。因為國內的醫患關系實在讓人不敢想“你也知道,現在這種醫療環境,我們還是會聽病人的。”

  原因之五——科普的忽略

  公眾的觀念誤區是在信息不明了的情況逐漸造成的,對此,關職能部門,媒體、社會及整個周邊環境是有責任的,對輸液所產生的危害做的宣傳和科普太少。

  醫院的利益,患者的要求,醫生的無奈,常識的缺失,盡管存在種種問題和困擾,但是面對健康受到威脅,我們還是要問,醫生開處方時能否不要放棄應有的慎重和強硬?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又能否建立起強有力的醫療監管體系?我們的醫療部門專業人員,還有社會的其它部門,要整個社會養成一個風氣,讓我們中國人都能知道聰明地看病,聰明地管理健康,而不是傻乎乎地被誤導去干一些南轅北轍的事情。

  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沒有問題,口服藥和輸液的效果是相當的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吃藥不管用,來醫院掛個吊瓶就好了,其實不是這樣。任何藥品都有自己的代謝規律,口服藥一定要按照包裝說明按時、按量服用,才能發揮應有的功效。很多人在家常常會忘了吃藥,在醫院輸液就會老老實實地按時按量,結果就產生了誤解,覺得“輸液才好得快。”

  醫生舉例說:一位急性子的感冒病人,吃了一天藥發現沒好,就趕來醫院,堅持要輸液。最後在自己的勸說下,再等了一天就痊愈了。

  任何病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和痊愈周期。其實,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沒有問題,口服藥和輸液的效果是相當的。

  例如,常用於消炎的抗生素莫西沙星的說明書中介紹,莫西沙星口服後“迅速、幾乎被完全吸收”,絕對生物利用度總計約91%;另一種抗菌消炎藥頭孢克洛的說明裡也寫明,藥物代謝動力學證明,該藥品口服後“吸收良好”。

在效果相當的情況下,口服藥品與注射治療相比還有一條更加現實的優勢,那就是低廉的價格。一盒口服左氟沙星藥片,價格是12元,可以吃3天;而同樣的藥品,靜脈注射一天的花費超過100元,3天下來需要近400元,相當於口服藥物的30倍。

  盲目輸液,不僅浪費而且有風險

  靜脈注射在感冒發燒等“戰場”上,常常被稱為“大炮打蚊子,”不僅浪費,而且還有隱藏的風險,可能造成額外的“傷亡。”  

   從醫學上來講,靜脈注射是一種侵入性、有創傷性的給藥方式,它也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應。

  在藥物治療中,不同的藥品都有可能出現一定的副作用。當人們使用口服的藥片、膠囊的時候,藥物通過消化系統進入血液,這個過程相對比較緩慢,造成的不良反應也相對比較輕。一些可能引起過敏的雜質可能在消化道裡就被分解掉了。

  當人們使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時,藥物就能夠通過針管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又快又猛”地造成發燒、皮炎、皮疹等不良反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休克或者死亡。

  另一些風險潛藏在操作環節。如果輸液器具在生產和儲藏過程中受到污染,或者輸液部位的皮膚沒有經過完全消毒,輸液的過程還會成為一道橋梁,讓病毒、病菌能夠輕松進入人體。最嚴重的時候,這可能會造成病原體隨著血液擴散到全身,引發威脅生命的敗血症。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的工作人員曾經介紹說,在中國的某些省份,不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進行注射的比例達到30%。

  即使完全消毒,輸液依然存在著其他風險:如果打點滴時使用的藥液濃度過稀或者過濃,就可能在進入人體後,破壞體內的電解質平衡;輸液速度如果過快,或者輸入過多藥液,還可能引發高血壓、心髒衰竭和肺水腫。甚至,如果在針管的藥液中混入了氣泡或者血凝塊,還會堵塞血管,讓心髒停止跳動。

  下面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為什麼說濫用輸液的危害大

    據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統計,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當前有的村衛生所或醫院為了騙錢,“凡病皆吊瓶”的現象非常嚴重。哪怕是牙痛、傷風感冒等小病,也要掛“吊瓶”。專家調查發現,95%以上的人不知道濫用輸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70%以上的輸液為不必要的輸液。觸目驚心的濫用輸液已給人類帶來重大災難。我國已成了重災區。
  國內外醫學專家呼吁:“醫生在選擇用藥時,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靜脈注射的原則”。如醫生違背這一原則,濫用輸液,會給病人造成不良後果,甚至危及生命。這是因為強行將藥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輸,要比口服藥有更大的風險。臨床發現“吊瓶”中加入的藥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劇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種藥物,其毒副作用就會增加50%以上。有些藥物配合不當,進入血管可發生化學反應性沉澱。例如氨苄青霉素與去甲腎上腺素聯用,可呈現棕色沉澱。有的醫生常大量為病人輸注維生素C。其實連續大量輸注維生素C,可使病人出現中毒反應。
  濫打“吊瓶”的輸液反應也很嚴重。某科研單位統計:6個醫療單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輸液反應,其中死亡7例。輸液反應輕者頭痛、低燒、藥疹、心慌,重者高燒、寒顫、關節酸痛、煩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濫打“吊瓶”還可造成人體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任何質量好的注射劑都達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標准。北京某醫院在對“吊瓶”檢查中發現,在1毫升20%甘露醇藥液中,可查出粒徑4~30微米的微粒598個。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藥液中可檢出粒徑2~16微米的微粒542個。一毫升藥液中含有這麼多微粒,那500毫升藥液中就會有20萬個微粒。由於人體最小的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7微米,如果經常打“吊瓶”,藥液中超過4微米的微粒就會蓄積在心、肺、肝、腎、肌肉、皮膚等毛細血管中,長此下去,就會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並致癌。微粒堵積還會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和炎症、過敏等。隨輸液進入人體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細胞吞噬後,可使巨噬細胞增大,形成肉芽腫。有一學者對一個一生輸過40升“吊瓶”的屍體進行解剖,發現該屍體僅肺部就有500多個肉芽腫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於輸液對血管也是一種刺激,長期輸液常會導致靜脈發炎,出現紅腫疼痛、局部體溫升高,甚至硬化等。
  靜脈輸液和口服藥物的最終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腸功能正常,是萬萬不可濫用靜脈輸液的。濫用靜脈輸液一則多花錢,二則可使你的身體受到傷害,嚴重的甚至斷送性命。那麼,什麼情況才能靜脈輸液給藥呢?專家認為只有3種情況:吞咽困難;嚴重吸收障礙(如嘔吐、嚴重腹瀉等);病情危重,發展迅速,藥物在組織中宜達到高濃度才能緊急處理的情況。
    許多年來醫學界一直延用老一輩專家提出的“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靜滴”的用藥原則,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藥品不再短缺,人們為了追求高效率、快節奏的生活,強調一步到位,動辄就進行輸液治療,已經帶來了許多嚴重的不良後果,以至於國外同行把我們社區診所的醫生稱之為“水大夫”!

  輸液治療盡管作用強、見效快,但它的危害和不良反應也很突出,不當的輸液治療將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危害(一)據統計用電鏡觀察每瓶輸入人體的液體裡有大約30萬個直徑在10--30Å玻璃碎屑及橡膠微粒,而人體毛細血管直徑只有10Å,所以這些看不見的微粒將沉積在肺髒導致肺功能下降,現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與此不無關系!

  危害(二)輸液過多過快將引起急性心衰,長期輸液將加重心髒和腎髒負擔,對健康帶來嚴重不良影響.

  危害(三)輸液過多往往伴隨著抗生素的大量濫用,導致人體菌群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細菌抗藥性的增加.這些都將對我們的身體產生嚴重的惡果!

危害(四)如果消毒不嚴、操作不規范,因液體污染引起過敏反應、輸液反應等,為此每年全國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

  對策:

  一、去正規的醫院或診所看正規的醫生,根據病情用藥而不是為了其它去輸液!

  二、醫護人員規范操作,避免污染和減少微粒的產生,同時使用合乎要求的液體、輸液器、注射器,盡可能過濾掉微粒。減少和避免輸液的不良反應發生。

    輸液打吊瓶,因其見效快、療程短而深受青睐,但是現在,很多人無論什麼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紛紛要求輸液。特別是換季之時,感冒發燒的患者大幅增加,各大醫院輸液室人滿為患,而實際上,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燒,其實根本用不著輸液,吃些藥,多休息休息就會好。

  輸液本是為了治病,但是不根據病情就頻繁地掛上吊瓶,不但可能對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對身體造成更多損害。

    與口服藥物相比,輸液的過敏反應幾率更高,更易產生耐藥性。無論小感冒還是其他什麼病,人們總以為輸液打吊瓶最保險又省事,但卻有可能成為一種“輸液病”。

     據北大第一醫院血液內科的許醫生介紹,“輸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時,喜歡采用輸液的方式治療,導致以後再得同樣的病如果不輸液就不太容易治愈。

    因為輸液的相對藥量更大一些,而且不經過胃腸道吸收直接進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顯。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等病去醫院輸液,一天一般只輸一次,這樣就會造成本來應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輸入的藥量一次性輸入了體內,輸完後血藥濃度要達到一個高峰,但過一段時間濃度就會降低,這樣就造成血藥濃度不穩定,以後就可能誘發細菌產生耐藥性。

     還有就是過敏反應。相對而言,口服藥要經過腸道吸收,將身體不需要的或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過濾掉,之後才進入肝髒代謝,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之後就會降低血藥濃度,進而降低過敏反應發生的幾率。而輸液時藥物直接進入血液,發生過敏反應的幾率相對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過敏反應是致命的。

  輸液藥品微粒過大,長期積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響肺髒功能。

    相對於口服藥而言,頻繁地輸液可能還會對身體的一些器官造成影響。任何液體藥品在生產過程中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國家在這方面也有相應的標准。

    據北京婦產醫院婦幼保健院副院長丁輝介紹,國家《藥典》中規定的液體藥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徑不能超過10毫微米。但是有調查卻發現,市場上銷售的很多輸液藥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徑都超過了這一規定,有的甚至達到50毫微米以上。

    人體最窄處的毛細血管是不超過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輸液藥品微粒過大,就會在血管內造成堵塞。武警總醫院病理科主任紀小龍指出,藥品進入血液後,全身所有的靜脈血都要回流到一個屏障器官,即肺髒,它能起到過濾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徑大於毛細血管最窄處的顆粒都會被肺過濾出來,只能停留在肺裡。

  這些顆粒無法通過代謝排出體外,這樣就會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來都是通暢的,這些顆粒積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氣交換不夠,人體呼吸困難。顆粒堵在血管裡無法被清除出去,這時身體自動地采取第二個處理辦法,就是將這些顆粒包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團塊。輸液時如果經常輸不合格的藥品,肺裡就會積聚很多這樣的團塊。

  丁輝認為,我們平時輸的液體一般是每瓶250毫升或500毫升,如果按每瓶500毫升計算的話,只要我們所輸的藥品達到80瓶,就會在我們的體內留下5000多個那樣的團塊,致使肺形成纖維化,呼吸能力就會下降,同時可能影響全身的氧的供應。

  定期輸液預防心腦血管病效果值得懷疑現在,一些中老年人定期到醫院輸點活血化淤、擴張血管的藥物,以預防血栓、冠心病或栓塞發生。但是這樣做有多大的作用呢?

    北醫一院心內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夫認為,這樣做沒有科學依據,雖然靜脈輸液會比口服藥起效快,但停止輸液後沒有口服藥維持的時間長。而且心腦血管病的致病因素很多,特別是和人的生活飲食習慣關系很密切,單純地依靠輸液並不能解決多大的問題。

     北京軍區總醫院血液科的譚大夫也認為,如果醫生沒要求,心腦血管病人就沒有必要在這些疾病的易發期定期到醫院輸液,我們不提倡使用定期輸液的方式進行預防,服用口服藥會更好些,而且比輸液要安全。>>>>治療感冒要慎用輸液方式

  ■醫生建議盡量避免用藥,能口服的就不打針,能打針的就不輸液

台灣學佛網首頁素食护生健康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