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大教緣起


 2009/4/10    熱度:4278    下載DOC文檔    

大教緣起
黃念祖居士講述 據錄音帶整理

  談到新近的這一部著作——《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這幾年我埋頭做了一個著作,幾年來什麼事也沒有干。今天跟大家相見,來談一談。這個裡頭呢,就是所謂淨土法門啦。

  淨土法門是一個很深的法門,所以在佛學院講課我們排在三年級講。其實這個也排得早一點了,再晚一個學期就比較合適。你總要把什麼叫四教、什麼叫五教都明白之後,再聽才能夠了然哪!

  那麼今天我們怎麼能在這兒一下子就來談淨土法門呢?淨土法門的殊勝就在於三根普被!而且我們一出家也就首先應該——我們雖然不深入,專門學淨土宗——但要了解淨土宗的重要。在佛學院很多同學有這個經驗,他們聽了我一年課以後,等到放暑假回家以後再來,他們跟我說,回家以後見著很多很多俗家的,以至於佛教界各方面相識的人,聽說你從北京佛學院回來了,大家提好多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淨土法門的,沒有人提法相唯識的,所以他就知道,說是在中國廣為傳頌還是淨土法門哪。所以這個事他們共同都體會了。如果我們一部《阿彌陀經》、一部《金剛經》這兩部經不能夠很深入地掌握,那怎麼領導四眾弟子來修持啊?那就很困難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今天談談淨土,先知道一下這個法門的殊勝。真正要深入研究淨土宗呢,那將來或許還是會有機會的。

  淨土法門在《大經解》上,一上來就說了這樣幾句話,說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超三界,徑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所以淨土法門是個什麼法門呢?是個這樣的法門:頭一句話就是一乘了義。所以佛法很深哪——一乘!我們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這麼比喻,象個車子啊——大乘、小乘。還有三乘之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乘法是什麼法呢?一乘法獨獨是《法華》說出來的,說佛只是說一乘法。一乘法是什麼法?就完全是成佛的法,不是讓大家去成阿羅漢或什麼的。所以《法華經》五千弟子退席,不能聽啊,因為跟佛過去說的不一致啊。這才是佛把真實的、心裡頭的話跟大家交待了。這個《法華》是一乘法!得阿羅漢是個化城,中間可以休息一下。你必須還應該繼續前進,直至成佛這才是佛法呀,所以一乘法。淨土法門正是一乘法——都生到極樂世界成佛。

  大家都念《阿彌陀經》,都來集中,正所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其中都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什麼呢?阿鞞跋致就是一生補佛位啊!所以去了之後,你一生就補佛位了。那都得成佛呀,都得成佛那還不是一乘法呀!而且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你堅固發的是二乘心——聲聞心、緣覺心,你生不了極樂世界。所以這是極深的、極殊勝的,這是一乘法。

  了義,一乘了義,了義最粗淺地說,就是這個義理、道理,了不了啊?能了不能了啊?這是粗地說。真正嚴格地說稱為了義就是你談了真如實相,談了實相的法就是了義法。

  所以佛所說的法,有的是了義的,有的是不了義的。所以佛教有四依,依什麼不依什麼,叫“依了義教不依不了義教”。因為佛中間說法很多年,許多是弟子的水平太低了,只能夠曲就低的水平,而說一些不了義的教,因此也有些經典是不了義的。四依就告訴我們應該依了義的,不依不了義的。而這個《阿彌陀經》呢,是以實相為本體,其它的(只是)談實相啊,(而)它整個經的本體就是實相。是一乘法,是了義教。

  “萬善同歸”。你的一切善行中,念佛是善中之王啊。所以大家有時往往也覺得,我要行善呀,做一些善事,是啊,都是好事,都是修福,而以這個念佛為善中之王。而且萬善同歸啊!最後你一切善,就好像是一切河流、一切泉水,一切一切最後都要流到大海裡去,匯成大海,你才可以不枯竭了,一切善也是如此,必須流入到彌陀大願海裡面,成就淨土,普度一切眾生啊。凡一切善,都以這個淨土為歸宿啊,稱為萬善同歸。

  底下特點來了:“三根普被,凡聖齊收。”三根者就是上根、中根、下根,根器就有不同,有的人很利,有的人很鈍。咱們世間的學問就是要分哪,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不同的課本,初中一跟初中三的課本就差很多啊。但是這個淨土法門就最特殊,一句佛號可以從幼稚園,你念一輩子,一直到成佛。所以《華嚴經》講:十地菩薩,不離念佛。你每一地都不離念佛。它這最特殊了,它是一個課本可以用一輩子。三根普被。你上根的人也不會感覺屈才。你叫研究院的學生去聽小學一年級的課,你加減乘除,他就叫屈才,耽誤時間了;你讓小孩去上大學,他也聽不懂。這回說淨土法門了,象這個內容你們諸位到了三年級也聽,也覺得很好,今天……也可能覺得挺好,它這個是圓融極了。凡聖齊收。

  《觀經》說五逆十惡,五逆罪很重啊,五逆是什麼罪啊?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這樣的罪犯,他臨終念佛能往生,你看這是最壞的人也能得度;而最高的呢,我們知道咱們這個國土最大的、上首的菩薩是文殊、普賢,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都是發願往生淨土。“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無量光,必生無量光佛剎。”(《普賢行願品》原文為:“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編者注)這《普賢行願品》是普賢菩薩發的願,普賢菩薩要往生。文殊菩薩把這個七言的偈子改成五言,每一個句子少兩個字,(意思)完全一樣。要說文殊,大智文殊同樣地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凡聖齊收,下至五逆十惡,上至文殊普賢,你們都可以憑這個法來救度。而且是橫超三界啊。

  我們的修行,大家很多都要講,要斷見惑、思惑,斷塵沙惑,斷無明惑,三惑斷盡——成就了。所以要出生死,出乎我們輪回六道的這個生死,你得斷見惑和思惑。見惑有十樣東西: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嗔、癡、慢、疑十樣事情,這十樣事情都斷了,你才證(斷)見惑,證(斷)見惑只是初果。你還得人間來回,七個來回你才能夠真正成阿羅漢,那麼再把貪、嗔、癡、慢細的再斷,再斷,一直斷到最後完了——阿羅漢,所以斷了見、思惑你就成阿羅漢。你再把塵沙惑——無量的眾生有無量的病,無量的病要有無量的藥方來治,這些你不明白,你起惑如塵沙之多,這是塵沙惑。你要度眾生,行菩薩道,你不破塵沙惑不行啊。破了塵沙惑還有無明惑,四十二品無明,到了等覺菩薩還有最後一分的生相無明沒破,要把這一分無明破了,你才是妙覺,究竟妙覺。這個就是豎出三界,豎著斷見思惑,斷塵沙惑,斷無明惑,都斷盡了,你就出去了,豎著出去的。這個斷見思惑大家談談還容易不容易啊?要把這個貪、嗔、癡、慢,不光是咱們欲界的,咱們這樣是欲界(有欲),咱們所體會的貪嗔癡慢,要把色界的、無色界的貪嗔癡慢都要斷盡。不要說色界、無色界,咱們就想想,咱們能不能把貪心、嗔心、癡心、慢心去盡哪,是不是?我們最簡單的生活買東西,你那兒排隊,你買的東西不好,就有點不高興,這不就是貪心嗎?你不高興,嗔心就來了嘛,你斷得盡哪?這類八成是欲界的,欲界貪嗔癡慢斷了你剛證初果,所以這出去很難哪,豎出三界很難。就象一個蟲子長在一根竹桿裡頭,你要從這個竹桿裡頭出去,你得一個節一個節地咬通,最後出去了,這叫豎出三界。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大家以為升天了,升天了其實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還要輪回。橫出三界呢,就這個蟲子它不是直著咬,從竹桿裡頭它橫著一咬,咬出一個窟窿就出去了。淨土法門之特別,不是豎出三界,不要你斷盡這個見思、塵沙、無明,你只要是至心信樂,十念必生,橫著出去,橫著咬個窟窿。但橫著咬個窟窿不是很容易的,當然這個竹子還是挺厚的,但只要咬破了一個就解決問題了,這叫做橫出三界。

  “徑登四土”。極樂淨土它是分四土,三身四土啊。佛是分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土就分四土:咱們剛去的土,一般去的土是凡聖同居土;再往上就是方便有余土;再往上實報莊嚴土;再往上常寂光土。極樂世界之特點:你生到凡聖同居土,你也就是生到常寂光土。在咱們這兒那就是不行,是嘛!而極樂世界是圓生四土,圓融無礙。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是阿鞞跋致。證阿鞞跋致的都是常極光土的聖賢,你就跟他在一塊兒,你這個四土那就是圓融無礙的,圓生四土,這“極圓極頓”哪!怎麼稱為圓頓之教?這圓頓是登峰造極啊,這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哪!所以就是說為什麼我們今天一見面先要向大家談淨土法門呢,是不是?剛才就說了一個很粗淺的意思。就是說大家出家,這個淨土法門、《阿彌陀經》你要不透啊,日子不好過。那還是為自己打算,這個意思太淺了,以這個我就不來了。而是要緊就在於,這是一個佛之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我們應該從一開始就予以重視。我們上殿、拜佛、看經等等啊……

  那麼淨土法門之中的經呢,淨土三經,淨土四經,淨土五經,不管怎麼說吧,總之以三個為最根本,那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稱為淨土三經。有的再加上《普賢行願品》,大家稱為淨土四經。有的再加上《大勢至圓通章》,稱為淨土五經。當然這個五經的列法有不一樣的。三經呢,那就是沒有第二個說(法)。但三經之中誰最重要呢?這有些人就不大知道了。因為大家天天念的是《阿彌陀經》啊,而不知道古德、淨宗大德稱《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部經。那麼《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一部經,所以有的管《無量壽經》叫做大本,管《阿彌陀經》叫做小本,這是一種說法;也有的管《無量壽經》稱為大經,《阿彌陀經》稱為小經。不是法門有大小,只是本子有厚薄,這麼稱為大小,實質上是一部經,說的是一個內容。都是要信、願、持名。要有信願心,也就是菩提心,要持名號。是以持名法門為主的。再一部經,就是《觀無量壽經》,其中是以觀想為主,但是最後還是談到持名,第十六觀觀不成了,最後還得靠持名解決問題。這是三部經,淨土三經是最根本的。

  但是這裡頭呢,雖然《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是一部經,但是我們要把《無量壽經》稱為第一呢,就是因為它最完整了。我們讀了《阿彌陀經》,阿彌陀佛是怎麼成佛的?阿彌陀佛發了什麼願哪?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怎麼才能去呀?這些內容在《阿彌陀經》就比較少了。所以《華嚴》三部經——《華嚴》、《無量壽》、《阿彌陀》相當於般若的三部經:《大般若經》六百卷;《金剛經》是中本,五千多字;《心經》是小本,二百多字,所以《心經》就非常扼要,但是《心經》非常難講。《阿彌陀經》也是這個意思,它就很扼要,它沒有這麼多。那麼大家還是喜歡讀《金剛經》嘛,這個合適。

  這個淨土法門也是如此,《無量壽經》中就講了阿彌陀佛是多時出世,是個國王啊,那時候是遇見佛的——世間自在王如來,他見著了佛之後,就捨棄王位,就出家。所以我們佛教它不是靠宗教來謀取什麼利益的。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啊,他放棄了王位,放棄了現成的國王,放棄了他的眷屬,放棄了什麼。不象別的宗教,他們都是生在什麼什麼很貧窮的人家,或者是些……(咱們當然也不是這個意思啦,或者人家會誤會。)他要依靠宗教什麼來出人頭地。佛教不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還得沿門要飯,是不是啊?所以許多佛都是如此。達摩也是王子。咱們九華山地藏王菩薩化身,那也是朝鮮國的王子。那些人都是王子。我就看見過一個王子出家,我親眼見!當喇嘛,在重慶,是不丹的王子。他們兩個很近。阿彌陀佛也是國王——世饒王,也就王位不要了,出家了,勇猛精進,就發大願,發四十八願,後來四十八願成就了,成就了極樂世界。我們怎麼能去?我們有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接下來也告訴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五惡、五痛、五燒,種種的煩惱,種種的罪報,現生的苦惱、來生的苦惱。所以這個經是非常完整的。裡頭也把我們,不但是學佛的應當念佛,而且我們做人要為人忠孝,要忠信,要正直,不應該做種種不合理的事情,種種的告誡。世法、出世法雙照。所以這部經稱為淨土宗第一經。它也最合乎我們這個時代。當然能出家的人很少,出家之後,同時也有許多事務,招待外賓,種種的事務也是很煩多的,那要象古時候那麼修,必須要住山洞、閉關才能成功,那就很困難了。但淨土法門它就是不妨礙啊。大家都是這個情況,很多出家之後,這個清潔任務,如五台山很多很多,一天很忙碌。那麼淨土法門它可以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你不要廢除這些世間事情,你該招待外賓你招待外賓去吧,你還可以照樣不說話,嘴(心)裡念著佛嘛!你一切時處,你陪著他游山,陪著他坐車,都是可以用功的時候嘛!所以不是要廢除了世法,你才能證佛法,你不廢除了就能證佛法。咱們不就是要證?也不離開佛法就行世法嘛。所以這也就是淨土法門最契機的地方。《無量壽經》把這兩面都講了,講了極樂的殊勝,講了這個世界種種的惡濁,講了我們做人應當怎麼做。而這裡頭強調了就是精神啊,不是要廢除這個世法,你只以十念都必生啊,只要你的信願(真實),所以這個世間你應該做的事你都可以做。這也是淨土第一經的意思。

  第一經嘛,那大家為什麼念《無量壽經》的人很少啊?就是因為《無量壽經》的譯本(沒有善本)。古代翻譯了十二次,從漢朝就翻譯了,漢朝翻譯了之後,曹操這邊也翻譯了,曹魏翻譯的時候,孫權那邊也翻譯了,三國就翻譯了兩次,晉代又翻譯了多少次,一直到宋朝還在翻譯,翻譯了十二次。現在存在的只有五本了,這五本出入很大,所以大家就覺得念這一本的內容,那本沒有,要五本一塊兒念呢,就很困難,所以雖然這個法門重要,可是《無量壽經》讀的人不多。就象清朝都說《無量壽經》這麼好,為什麼大家念的這麼少啊?缺乏一個善本,沒有一個最好的經本。所以宋朝的王日休,(《無量壽經》注解裡頭,大家看到王日休啊。)宋朝一個大居士,他就會集了一本,他把四種翻譯會集了一本,叫《大阿彌陀經》。他(的會集),還有一些不如法的地方。他會集了之後,後來又經過幾次,這種會集,一直到夏老師這一本,一共是四本。所以《無量壽經》有九本經,五本是原來的譯,就是漢譯、魏譯、吳譯、唐譯、宋譯,又有會集本,有王龍舒的會集本,有彭二林的刪節本,有魏貫的會集本,再有夏老師的會集本,這一共九本。那麼這個九本的第九本現在已經得到佛教界的公認,稱為《無量壽經》的一個完善之本,有了善本,所以這也是咱們近代一件大事。這個善本是在咱們解放之前不久才剛剛定稿,那麼現在我這部注解就是對於這個善本的注解。因為這個經剛剛定稿嘛,所以以前就沒有人再做注解了,因為還沒有定稿嘛。所以這件事是初次向大家請教啊,說明它的重要性。因為淨土法門很重要,而淨土法門之中第一部經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這麼好,可是一千多年來,大家念的人很少。因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一個完善之本。現在幸虧有了這樣一個完善之本了,所以就應當把它注解、弘揚、介紹啊,引起重視。大家在居士林已經講了,今天在這兒來講呢就是這個目的,這說的是咱們淨土宗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底下再介紹一段經文,(上頭只是說明為什麼。)這段經文就是在這個經的序裡頭。經的序品就是要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部經。從序品裡頭我們也就很可以看出淨土念佛這個法門它的妙、它的殊勝、它的超越一切、它的奇特,從這個序可以表現得很充分。所以今天就以這個,這個裡頭的內容很多,裡頭挑一挑,挑我的注解裡頭這一段,這個側重要的地方,也作為一個序吧,大家去看《無量壽經》,對於《無量壽經》重要性的理解,作為一個序言。因為這個書沒有,所以經文我先讀一下,這是“大教緣起第三”,是第三品,大教緣起。淨土法門這個教是怎麼引起來的呢?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當時咱們釋迦牟尼佛威光赫奕,赫赫是很有威,有光明,很有威勢啊。“如融金聚”。象金子融了聚匯到一塊兒,金色放光。“又如明鏡,影暢表裡。”象個鏡子一樣,鏡子可以照見一切,而這個鏡子很特別,它不但照外頭,它還照到裡面。它就好象整個是個放光的水晶球,能照到外頭一切,裡頭也是透亮的,也都照見哪。佛身現這樣的微妙、殊勝的相。“現大光明,數千百變。”放大的光明,隨時有數千數百的變化。在漢譯就講了,(這些文字都是根據各譯會在一塊兒的,)當時釋迦牟尼佛的“面目光精,數百千色”。幾百幾千種顏色,有光,有色,光色(而且)變化。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阿難是佛的侍者,他看了這個情況,他自個兒就想了,自己思惟。“今日世尊”,今天世尊、釋迦牟尼佛。“色身諸根”,色根、身根,這一切根。“悅豫清淨。”這麼歡喜、這麼清淨。“光顏巍巍”,這個光、顏色都是數千百色的變化。巍巍,光極有神哪。我們叫大雄寶殿,是一種很有威神的,所以“雄”啊,稱為“大雄”啊!“寶剎莊嚴。”而且在這光中,現出種種佛土的莊嚴。就咱們娑婆世界這個土也跟淨土一樣啊。在(《淨名經》)《維摩诘經》就講過這一點,當時有人就問釋迦牟尼佛:“你不是成佛了嗎?”釋迦佛說:“是。”“佛的國土都莊嚴,怎麼你這佛土會這樣?”釋迦牟尼佛就用足指摁一摁地,這個世界當時就跟經上所說其它國土同樣的清淨莊嚴。因為我們自己的心濁嘛,所以《維摩诘經》說:心淨則佛土淨。咱們心不淨,所以咱們這個國土就不淨了。這個時候看見釋迦牟尼佛現大光明,而且寶剎莊嚴。“是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在說這個經之前,這一點大家看出來了,阿難一直跟著佛,跟著佛這麼久,而這樣的一個景象是多少年他沒有遇見過的。“喜得瞻仰,生希有心。”高興啊,今天能見著了,我今天能瞻仰到世尊這樣殊勝的光、色、變化、威嚴,還看見這個剎土莊嚴清淨。今天能得莊嚴,是從來沒有的,就生稀有心,稀有難逢,心裡歡喜啊!

  “即從座起”,從座位起來了。“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跟佛說了:“世尊今日入大寂定。”證了大涅槃就是大寂之定。有個日本人解釋,說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啊!因為世尊要說念佛法門哪,所以世尊入了念佛三昧啊!說的是世尊入大寂定,這個說得通啊。

  “住奇特法”。是安住於奇特之法中。奇特法,等一下再解釋,引一段日本人的解釋。日本的大德,整個對於淨土宗學習得很深哪!現在這些日本書,到日本都買不著了。所以我這引證的書,有些資料是很難(得)的。我托咱們法源寺的(常運)法師,他住持佛學院嘛,他到日本他很熱心,我把這些書的名字開給他,他跑遍了日本的書店,買不著!我是我老師到了日本,他從日本帶回來的,所以這裡有些資料是很難得的。這個奇特法,待一回咱們再說。你要這麼一滑過去很簡單,一說到奇特之法,因為念佛是奇特了,這個就沒有把它說清楚,咱們等一會再補充。

  佛你是“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佛就是引導我們,是我們的導師,而且佛是正在住一切佛所住的導師之行,“最勝之道”。因為他看見今天佛的光明、寶剎的清淨,從來沒有看見過,今天佛要是做這個導師,一定是導師之中最勝之道。你看這樣引起的淨土法門。我們不看這個地方呢,我們往往就要忽略:這些大家就很容易了,大家也會念,所以允許大家去念去。就是這樣去對待,這樣對待多少有點慢法呀!

  底下是阿難自己的體會:佛為什麼這麼放光啊?他說:我知道過去的佛、未來的佛、現在的佛“佛佛相念。”佛跟佛彼此都相念,佛是一個心,佛佛道同嘛!所以我們沒有爭論。不是說這個佛就出一個新鮮的,那個佛也出一個新鮮的。佛跟佛道是相同啊!那麼既然是這樣的話,今天世尊如此稀有,世尊你是念過去的佛,是念未來的佛?是念什麼佛啊?是念現在他方的佛啊?不然為什麼“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要不是這樣念佛的話,怎麼會如此的威神顯耀,如此的光瑞殊妙呢?“願為宣說。”請佛給我宣說。所以阿難就請問了。

  阿難之所以能這麼問這個問題,今天也介紹一下。我們不能輕視阿難哪!阿難正是從果向因的法身大士,不僅僅是一個一般所說還沒有證阿羅漢的,只是個初果,這麼看那就……實際阿難這都是示現,在《法華經》中——我們不能隨便說,我這是根據佛的話啊,《法華經》中佛就告訴這些大菩薩:我與阿難等,在空王佛所,在空王佛的時候,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阿難是跟釋迦牟尼佛同時發的心。阿難常樂多聞,阿難他喜歡多聞。我常勤精進,釋迦牟尼佛自己是精進。這兩個人不同一點。於是乎嘛,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已經成佛了。阿難呢,他喜歡多聞,他就護持佛法,配合的。阿難就來護持我的法,而亦護將來諸佛法幢,也護持將來的一切佛的法幢。教化成就菩薩眾,教化成就一切菩薩眾。這發心不同一點。一個就是精進先成佛了;一個就是護持佛的法,也護持其他一切佛的法,教化一切菩薩。阿難是這麼一位法身大士。

  而且他做的事情來看呢,頭一個結集經藏的就是阿難。如是我聞,“我”是誰?就是阿難哪!經是阿難重說的。阿難說:這些東西都是我當時從釋迦牟尼佛聞的。這個“我”是阿難哪。大家做記錄,這樣成了經典。所以結集經藏是阿難哪!這是第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二件了不起的事情,傳佛心印的二祖是阿難哪!初祖是迦葉。佛的兩個侍者,這都是咱們禅宗的兩個開山祖師啊!迦葉就是“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第一代祖師。等到佛涅槃了之後,(通過)迦葉與阿難他倆的一個對答,阿難也悟道了。阿難成為第二代祖師——阿難是傳佛心印的祖師!

  還有在密教上,阿難還有特殊的任務。這顯教的不知道的,恐怕很多老修行也不知道的。他是傳了密法的,釋迦牟尼佛把密法交給阿難,讓阿難傳給蓮花生大士。所以紅教的教主第一代祖師蓮花生大士的法是從哪兒得的?從阿難得的!是釋迦牟尼佛事前留下來的。你看看這個阿難的重要性:經又是他結集的;傳佛心印;傳密法。而且阿難的密號,在《***曼陀羅鈔》,阿難的密號叫“集法金剛”,所以密宗這是大大的……密宗稱金剛就是現威猛相的佛,所以阿難的地位啊!當機啊,阿難能問這個問題,也就知道阿難他是這麼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一位剛剛證初果的佛的常隨眾,所以把阿難提一提。

  再提一下這個“奇特法”。我們所引的這個解釋,引的是誰呢?是日本的一個大德,他這個書叫做《無量壽經甄解》。《甄解》裡說明:阿難說佛現在一定住在奇特法了,那麼要說淨土法門,佛就住在奇特法,那證明所說的法必定也是個奇特法!那麼到底是怎麼個奇,怎麼個特呢?我們當然一看也知道兩個字很清楚嘛:奇是很出奇,特是很特別。這樣就理解了,那麼理解得就太粗了。《甄解》把《法華經》、《華嚴經》作過對比啊,它說是奇特之極啊!它說是你要看《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有正覺知,就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是《華嚴經》的話呀,所以佛就說:奇哉!奇哉!臘八那一天,佛看見明星悟道也是這樣:奇矣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那還不奇嗎?奇則奇矣,奇而不特。一切眾生都具,這有什麼特別的!蒼蠅、螞蟻都具如來智慧德相。奇是奇矣,奇而非特;《法華經》龍女成佛,八歲龍女。所以有的就說:八歲的畜生女(龍女是畜生道)成佛?所以法華這是一個登峰造極的時候。大家就不信哪,捨利弗就不信,那當場就現成佛的相給捨利弗看。特則特矣,八歲的一個畜生女成佛,當然是特啊,但是不奇啊。為什麼不奇?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嘛,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嘛!你本來就是成佛,本來就具佛性,你又成佛這有什麼奇啊?所以《法華》的龍女成佛,這是特而不奇啊!

  那什麼是又奇又特呀?那就問了。那就是淨土法門羅!是不是啊?在《無量壽經》裡頭“寶蓮花品”(寶蓮佛光第二十一)說,這極樂世界遍滿了蓮花啊。這個魏譯本裡沒有,所以為什麼要會集?因為這種最殊勝的內容,大家常常讀的魏譯本,曹操那兒翻譯的這一本,它少了一些(內容),所以要把它補進來,再加上底下這個內容,就是從唐譯裡頭補進來的,唐譯從《寶積經》裡頭又作了《無量壽經》,是菩提流支所翻譯的,這個補進來了,這個殊勝。這裡頭就是極樂世界稱為“蓮花國”嘛!處處都是蓮花,一一花,每一朵花有“三十六百千億光”,每一朵花放三十六百千億的光,你看這個光明!大家逛北海看看蓮花很高興,這個蓮花連一點光都不放。那是三十六百千億光!這個還不(算)奇。“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啊!三十六百千億光,每一個光出三十六百千億佛,每一個佛,“安立”十方“無量眾生於佛正道”。每一個佛都在說法。所以我們說,為什麼說是華嚴境界,就是這個到極樂世界的境界,不是我們這兒來說人界、天界這種境界,它已經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一朵花出這麼多光,一個光出這麼多佛,每一個佛又安立十方的眾生於一切正道,都在說法度眾生,這是蓮花裡出來的。它(《甄解》)就用這個來說,這個奇特!它就說:唯此一法最奇最特。

  何者呢?說這個蓮花,依也是依。你要說是有正報,有依報,佛是正報,世界是依報。你要說他是依報,那麼你看看這個花出這麼多佛嘛,三十六百千億佛都在花光裡頭出來,那離開這花,哪有這些佛呀?你怎麼說他是依報啊?說他是正報,他明明說這個蓮花。蓮花是正報嘛,應該正報是佛的法身、報身、化身啊,怎麼說他是蓮花呢?百千億葉,這花有百千個億的蓮花瓣,那就是依報嘛,屬於世界的嘛!你說正也不行,說依也不行,是不是啊?

  那麼這是因,這個蓮花是因,因嘛,這個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成佛以後,所以才成就這個蓮花,這是果德嘛!說因也不對。你如果說他是果嘛,那麼這朵蓮花就是十方眾生發心所生的,很多說咱們這個世界上誰要發心念佛,極樂世界就長出一朵蓮花來,你要念得好,蓮花就長大了,等到你真正念佛往生的時候,花開見佛,你就從蓮花裡出來了,那這個蓮花就是咱們凡夫的因所成的,所以你不能說他是果呀!是十方所生啊。說因說果,也都不行啊!

  你要說他是主,可是有這麼多佛,又在十方給這麼些眾生說法,有主有伴哪!伴就是眷屬,那這麼些佛,不能說都是主啊!你要說他是伴嘛,那這一切都是彌陀所顯現的,完全是主嘛。

  你要說他是一,可這麼多蓮花,這麼多蓮花出這麼多光,這麼多光出這麼多佛,這麼多佛再說這麼多法,度這麼多眾生,你怎麼說他是一呢?你要說他是多,極樂世界就一句彌陀名號。說他是一,這個地方還可以引《往生論》的一段話是最好了。這是天親菩薩所作。天親菩薩本來是小乘,後來他忏悔了,他跟哥哥說:“我錯了!我從前是小乘,我誹謗大乘,我要把我的舌頭拉下來。”他哥哥問:“你有幾個舌頭?”“我就一個。”“你拉一個舌頭夠忏悔的嗎?”“那我怎麼辦呢?”“你用謗大乘的嘴,你來贊歎大乘!”所以他就造了幾百部論,稱“千部論”。他作了唯識、法相各方面的論,還有這個《往生論》,精彩的是《往生論》,淨土宗稱為三經一論。說極樂世界三種莊嚴,要簡單說的話,就成為一法句,依一個法句,一個法句也就是清淨句,所以稱為一句啊。你說他多嗎?三種莊嚴:一切佛莊嚴、國土莊嚴、菩薩莊嚴,就入在一法句。這一法句,你也可以說他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你也可以這樣說,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名號。

  所以你看,要說這花之奇特,就在這兒呢!是正是依?說他是正,他又是依;說他是依,他又是正。你要說他是因、是果,都不能這麼說。你要說他是主、是伴,說主他又是伴,說伴他又是主。說一他又是多,說多他又是一。所以奇奇特特,不可稱、不可說了,是不可思議,你不可以思,你腦子裡沒法想了,你也不可以用言語來議論。極樂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呀?是因?是果?是主?是伴?是一?是多?是什麼?只有說奇特奇特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華嚴》一經的宗旨,所以我們說這《無量壽經》就是《華嚴》,是奇特法。這就是說,阿難當時稱贊,世尊今天這麼放光,一定是住在奇特法。那什麼叫奇特法呢?根據日本《甄解》的說法,就是說,用這個寶蓮花,花中有光,光中有佛,這樣的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來說明奇奇特特。無量的功德,只是這一句佛號所流現的。雖然只是一句佛號,而成就種種的國土莊嚴、菩薩莊嚴、佛莊嚴,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莊嚴。這個就是超乎咱們的情見,不可稱、不可說、奇奇特特、不可思議。那麼這是日本的大德解釋這“奇特”兩個字。

  我們可以看出,善導大師的佛法傳到日本去……善導大師是咱們中國唐朝淨土宗的大德。在日本有五千萬淨土宗的佛教徒,都是由於善導大師的教化。而我們國家由於傳記上記錯了,記的善導大師是跳樹自殺的。這個在居士林,第一次印《阿彌陀經三種合冊》裡頭,作了更正。後來有人還不知道,還在批評善導大師,說善導大師自殺。這個記錯了。自殺的是問話的人,善導大師沒有自殺。因為中國的傳記上把這個事記錯了,所以大家對於善導大師恭敬就不大夠了。而日本人就一直是……他就說佛法第一代祖師就是阿彌陀佛,第二代就是善導大師,第三代就是他們日本人了。所以他們完全是重善導大師的教,因此他們現在對佛教淨土宗很深哪。我們看到他們這個議論,是我們很可以作為參考的。

  那麼上頭是阿難所提的問。底下佛就答了。“於是世尊告阿難言。”他既然跪下來向佛這麼虔誠請問,佛當然很喜歡他(答)。“善哉善哉。”連稱贊兩個“善哉”,那就是說:很好,很好啊!“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你是哀愍諸眾生,利樂諸眾生啊。“能問如是微妙之義。”你才能問出這樣微妙的意思。“汝今斯問”,你現在這個問題。“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你把一個小世界,包括須彌山,包括四大部洲,這麼多裡頭有多少阿羅漢、辟支佛,你都供養了,你問這個問題比這供養的功德大呀!也勝於你對於“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這一切蟲、鳥等等之類,你布施,或者買了放生,或者喂它吃東西,累劫來放生,你比這些功德要大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啊!問這個問題的功德比供養這麼些阿羅漢,比布施這麼多的眾生,要大“百千萬倍。何以故。”為什麼呢?就因為,“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以後,天界、人界,一切有生命的,天人、咱們人民,一切含靈,具有靈性的,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都是因為你這一問才能得到度脫。因為阿難這一問,才引出了淨土法門,佛才說了這個法門嘛。佛說了這個法門,當來一切諸天人民從這才得到一個度脫的法。所以世尊已經把阿難發問以後眾生修行,怎麼才能度脫的修法,指示得很明白,說得很清楚了。

  “皆因”,就全是因為,“汝問”,你這個問,才能得到度脫。那就是我們都包括在裡頭了,我們當然是屬於以後的一切含靈。我們怎麼才能度脫呢?因為阿難這一問。阿難這一問嘛,世尊就說了這個奇特法,這才能度脫嘛。(當然佛說的法,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不是極殊勝的。)從這個地方來看,也就看出淨土法門在這個經典上所表示的特殊的重要性——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而且在《無量壽經》最後還說了,將來經是要滅的。所以我們很辯證,我們從來沒有說佛法永遠永遠就這麼下去。(雖然)佛教是要興的,是有一些高峰。大概四、五百年以後,那就是一天天走下坡路了,到了末法減劫嘛!到了最後經就一部一部在世間不存在了。這個佛都說過。第一部滅的就是《楞嚴》、《涅槃》,這些最殊勝的經先滅。但是有一部經,什麼都滅了還不滅。是什麼?就是《無量壽經》,也就是《阿彌陀經》。

  “佛以慈悲哀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什麼經都沒有了,這部經還要存,靠佛的威力,因為眾生的智慧實在不夠了。所以現在都是很符合佛的懸記。前幾十年已經就有人寫書,說《楞嚴經》是假的。這個佛早就預見到了,這個經要先滅。以後眾生智慧就短(淺)了,他就想想這個經是假的,他就不念了。大家都不念,都不印,這不就滅了嗎?佛在幾千年前就說了這個經先滅,《涅槃》也要滅。但是這樣一個最殊勝的、這麼極圓極頓、最奇特的,佛以大慈悲哀愍咱們眾生,還止住百歲。什麼都沒有了,全完全完了,還有這個經。將來的法師,你會念阿彌陀佛就是法師。那比現在要容易!眾生智慧很短了。你能把四個字念全了——阿彌陀佛,你就是金剛阿阇黎,你就當咱們淨土宗的大法師。你說法就是叫大家把這四個字念清楚。這個看出淨土法門的重要,一直到最後還是靠這個經。所以就是說,在我們當前對於這個經予以弘揚是符合釋迦牟尼、符合阿彌陀佛的本心的。

  佛都以他的慈悲讓這個經住世,那麼我們來弘揚它,是希望它什麼?希望它住世!咱們的心就跟佛心是一條心了吧,這就叫發菩提心嘛!使得我們的心跟佛的心相同,這就是菩提心、覺悟的心。

  底下又提了:“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佛的大悲是無有窮盡的。矜哀三界,很哀愍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眾生。所以出興於世。佛還要出興於世干什麼?就是因為哀愍我們嘛!哀愍我們這欲界六道的眾生,哀愍天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些眾生。雖然他現在不受苦,但是他輪回未盡哪,他將來一轉又來了。

  關於輪回之說,我們附帶說一點科學上的東西。輪回之說現在大大地被證實了。上海有一個工程師,他親自去訪問了很多。他親自與我談了話,親自把這個書給了我。而且聽說國外研究得很深哪。國外專有一本書,是用英文寫的,裡頭就專講了這些事情。就是說,人這一生,死了之後……有一則事實很有趣味:

  一個人前生是土匪。他們去問他:“你怎麼今生能記得前生的事情,你前生是怎麼回事啊?”

  他說:“我前生很調皮,是個土匪。碰見軍隊了……。”當然那時候還沒有解放,是國民黨的軍隊。當時在抓土匪,土匪人少就跑,後面軍隊就一槍,從背後把他打死了。打死了之後,他就變成這一輩子的人。他說很明顯的是什麼呢,他前生挨槍子的那個地方,今生那兒還有一個坑。他說:“摸上去倒也不疼。我就是恨!”說:“你恨什麼?”“我恨他不應該打死我!”前生的事,他還是恨!你看看這個事。關於這類事,寫了一本書。另外還有一本外文的書,專記載這些事,大量的事實。

  這些事情將來慢慢跟大家說,今天沒工夫說。我們絕不是迷信!我們是最科學的!現在科學家都在向我們學習,都要用我們的語言。世界上第一流大科學家,都是年輕的科學家,現在他們都在出書都在寫書,他們認為,要不學習我們的東西,他的文化就沒法繼續了!今天沒有時間,來不及說。 不過大家可以放心。不要認為我們落後於這個時代。我們是最先進的。你表面上看,好象我們落後了。其實我們多跑了一圈,我們跑在前頭。你看著是落後了,你沒數圈。所以三界可哀啊!天界,你看他是享福,他還是要墮落的。

  “欲拯群萌”,就是要救濟一切眾生。佛為什麼要出興於世?他大涅槃了,到世間來干嗎?釋迦牟尼佛久遠劫成佛了,為什麼還降王宮出世?就是哀愍咱們嘛,是不是?“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要讓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幾個字非常重要!所以是一大事因緣哪,佛是以大事因緣出興於世。什麼大事因緣呢?要讓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不是一種虛妄的利益。所以佛的出世,“難值難見”,你不容易遇到。“如優昙花”,不是咱們現在世界裡的昙花,這優昙花很不容易見的。我的老師在日本,他看過日本的昙花,就從房頂上……所以是“希有出現”哪,不容易遇到的。“汝今所問,多所饒益。”說阿難你現在問這個問題,多方面對於大家有好處啊。再稱贊阿難這個問題問得好。

  所以今天我們底下就要談一談什麼呢,談一談這個“真實之利”。這是今天向大家作為供養的。

  佛為什麼出現於世啊?為什麼要說這個奇特法呀?並不是要故弄這個奇特,就是要為了眾生得到真實之利。我們也願意利他呀,可是我們所給人的利往往不是真實之利,暫時或者是虛妄的,有的時候甚至於還害了人的,是不是啊?惠以眾生,一切眾生給他一個真實之利。惠的意思就是惠施、恩賜的意思,賜給他的。真實之利,按善導大師的解釋,他的偈子上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佛為什麼出世?他就是要來說阿彌陀佛這個大願之海啊!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為了這個。真實之利是什麼呢?就是說這個彌陀的大願海。日本的《甄解》,稱善導為經家。他們非常親熱,非常尊敬善導。他不稱名,稱為經家、宗家等等,這種很親、很恭敬的稱呼。所謂經家就是對善導大師的尊稱。(善導大師)這種獨步的妙釋,獨步一時的、單獨有的這種解釋,是他人談不到的。所以佛的出興於世,就是要說彌陀本願海。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出興於世,為什麼要降王宮,要出家,要去雪山苦行修道,睹明星成佛,就是要說這件事。這是善導大師獨說的妙解。它(《甄解》)說就是以這個彌陀本願力作為的真實利。真實利是什麼?就是指的這一句彌陀名號,這句彌陀名號就是佛的智慧。

  底下它又作了些比較,今天大家也聽一聽。我倒也不是說一定就是堅持《甄解》這個見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日本淨宗大德有這個說法,我向大家介紹。那就是把淨土宗推到最高最高了!怎麼說是真實之利呢?它就說:你把世間法跟小乘法來比較,那小乘法就是真實的了,世間法就是虛假的。你要功名富貴、發家致富等等,這是虛假的。你真正地得到覺悟,小乘法斷見思惑,這是真實的;可是你要是把小乘法跟大乘法來比呢,小乘只是自了,大乘要普度一切,莊嚴淨土,成就眾生,利樂諸有情,那大乘法就是真實的,小乘法就是假了,跟這相比就是假了;那麼拿一般的大乘法跟《華嚴》、《法華》來比呢,那一般的大乘法就假了,《華嚴》、《法華》就是真了;那麼你把《華嚴》、《法華》來跟彌陀第十九願比,(彌陀發了四十八願,這個以後再說了,有的說是二十四願,還有的是三十六願,不過說四十八願的最多。第十九願是什麼?就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這是以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極樂世界。是第十九願。)那這兩部大經就假了,而第十九願就真了;把第十九願再來跟第二十願來比呢,(第二十願是“聞我名號”,你聞佛的名號,你“系念我國”,就想生極樂世界,已經聞佛名號了,“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那麼第十九願就假,第二十願就真了;再把第二十願跟第十八願比,(就是彌陀大願第十八願。所以正果法師跟我說:“我到哪兒,人家要聽我講淨土法門,我就講出世三福和第十八願。”這抓著重點了!)第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念十句。這個事情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法門就在這兒,不可思議法門那就是第十八願。這獨真啊!所以這第十八願,是真實中的真實、圓頓中的圓頓,登峰造極了,就是十念必生願。也只有這樣,才能讓眾生得度啊。(以上第十八、十九、二十願經文出自曹魏康僧铠譯本《無量壽經》——編者注)

  過去密宗修法講究學顯教十二年,修加行幾年,然後再修法,然後去閉關。一個閉關十二年。不成就,再閉個關十二年。現在就不允許了。你出家……不允許啊。這個十念必生,誰不可以啊?所以就是說,只有這樣的法,才能給眾生真實之利。你只要是至心信樂,你念得少沒有關系。你只要是,乃至十念。當然五逆十惡,誹謗正法不行。(五逆十惡,殺父,殺母,還誹謗正法,破壞佛教,這個人念十念往生不了。這是例外。)那很少,至少咱們這兒絕對沒有。除了這,那你至心信樂,按照第十八願,那阿彌陀佛說過,你這樣要不生的話,那我就不成佛嘛。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那就兌現了。說這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所以一切經教,要是跟第十八願相比,別的都是假,而這才是真實之利。把它稱贊得登峰造極了。

  這裡可能有人聽了還不服氣:你怎麼把《法華》和《華嚴》貶低了?也不是貶低,法法平等。所以《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在差別中還要了解平等的意思。但是《甄解》又說了:《法華》、《華嚴》雖然教是這個教,講了很快成佛的這個道,道是講了,可是沒有看見獨參、研究這兩部經很快就成佛的人,咱們這世界上很少見。可是依念佛而往生的人很多嘛!也就從這兒來看,這個就……所以只要是真的信得及者,你就“萬修萬人去”——永明大師的話。往生你就不退,畢竟成佛,是不是?而且將來一切法都滅後,還獨留這個經,這個法獨存。而一切凡聖,你凡夫是念佛,十地菩薩也是念佛嘛,依一個法嘛。所以有人就問過這個話,問過祖師:觀世音菩薩手上拿了念佛珠,觀世音菩薩念誰?(笑)有祖師回答得很好: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平等的,我們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為什麼還念觀世音菩薩?“我自個兒都不念,我怎麼叫別人念哪?”(笑)這是禅宗的答話。說明凡夫跟聖人同法。我們不要老覺得自己是凡夫,聖人也是這麼修。念佛就得真實之利。

  再說一點,就是這一本夏老師會集的《無量壽經》中,出現了三個真實。這就是把各個經的精華會在一塊兒了,出了三個真實。第二品,來參觀法會的都是些大菩薩,這些大菩薩都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化,開,打開。化,教化。顯是顯露。示,開示。開化顯示什麼呢?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際、真實的本體。這是一個真實——真實之際。這兒是“惠以真實之利”——真實之利。後頭又一個真實。後頭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那時叫法藏比丘,還沒成佛呢,他就發了願。發了願還要成就啊,他就要成就這個淨土。他就“住真實慧”,安住於真實的智慧。“勇猛精進”,很勇猛、很精進。“一向專致莊嚴妙土。”一向,不是一會兒,有前無後、有始無終。專致,專心。來莊嚴淨土。所以發了大願之後就住於真實的慧,一向專致莊嚴淨土。三個真實!這三個真實是很殊勝的:一上來就是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際;一個是真實之利——能讓大家得到真實的利益;那佛是怎麼成就這個淨土?實際上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在因中,他就是住於真實的智慧。所以我們要定慧等持、福慧雙修啊。這裡都不離開慧。你光修定,光打坐、坐禅,這是定,你沒有慧,這個就偏了。這是獨輪車,不是自行車的兩個輪子。你光修福、光修善,而不修慧,也是獨輪車。所以都不能離開智慧啊。福慧雙修、定慧等持。所以法藏比丘發了大願之後就安住於真實的智慧,勇猛精進,一向專致莊嚴妙土。這是三個真實。而這三個真實,正是互相聯系的。為什麼能夠給我們真實之利呢?就是由於阿彌陀佛開化顯示了真實的本際。凡是一件事情你要得到它的本體啊。你沒有從體上,怎麼能出相,怎麼能起用?體、相、用,相、用不是從體上出來的嗎?為什麼能夠給眾生以真實之利?這是作用。他是住真實之慧,這是一種智慧之相,不是愚癡。本體呢,本體是真實之際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我們參禅、學道首先要大開圓解,參禅要破本參,要認識本來面目,就是要最初步地能夠認識這個真實之際。那麼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他就有真實之慧。珠子之體必然有光。智慧有光啊,它就能照嘛,所以就有真實之慧。而這個極樂淨土是真實智慧所莊嚴成就的,正因為如此,所以這樣一個淨土,就能給我們這樣一個法門,就能給眾生以真實的利益。你十念必生。生了之後,就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國中再也不會墮三惡道,而且一定是一生補處,都是阿鞞跋致,一定究竟成佛。

  所以我就常常打一個比方,以考學校為例。我有一個親戚的小孩考大學,考了五百分沒考上。他考北京的一個醫大,那要五百五十分才能考取。要是考清華,五百分就行了。所以各個學校考分不一樣。清華得四百來分,有的學校三百多分。所以說阿彌陀佛的國土,這個學校考分只要求一、二百分。你以這個分數考其它任何學校都不能錄取,今天你考阿彌陀佛的學校就考取了!你要是連一、二百分都沒有,你不是個學生,你根本不念,這不算。你也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要修福、行善等等。你總得有一、二百分。其實咱們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國土,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讓咱們進來啊,非要叫咱們去極樂世界?這個學校考分高啊!咱們是考不取的。念《藥師經》的人都知道,《藥師經》念完之後,藥師說:你到我這兒來——沒這個話。而說:你念《藥師經》之後,你臨終時,我派藥王、藥上等諸大菩薩護送你去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什麼道理啊?沒有一個佛菩薩是自私的,說:我這要群眾,你到我這兒來——這是世間的宗派。十方的佛都勸他國土的眾生去極樂世界,這容易去。象那個你雖念《藥師經》,你的分數考不上藥師國土,他不能要你,他派兩大菩薩送你去極樂世界,你到那兒進修去。

  但是它最要緊的還不是這個。如果只是考分低,那這個學校就不足為奇了。奇在哪兒?不僅要你來,而且總沒有什麼叫降班,沒有什麼叫退學,沒有什麼叫開除,沒有什麼叫學不好。個個是博士,個個是愛因斯坦。都成佛,都一生補處嘛。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好就好在這兒。我自個兒認為我是個眾生,你讓我考別的學校我考不取,我自個兒說我考不取。剛才那個秘書長把我誇獎了半天。誇獎了半天我也考不取。但是阿彌陀佛這個國土,我好好努力努力,現在我雖不行,我相信我真要好好努努力,佛力再加被我,我還是有希望考取的。我考取了就愛因斯坦了,絕對愛因斯坦了!沒有降班等種種麻煩了。它種種條件太好了。種種都是給你增上,種種都是叫你進步,沒有叫你退緣。而且你壽命無盡。現在咱們這兒是剛剛要成功了,我死了,那就不行了。我們就苦惱在這兒。他那裡壽命無量。都是進步,都壽命無量,你再笨的人也成佛了!你看沒有別的道理嘛。沒有機會叫你退,而且你老活著。你又老不退,又老活著,你這還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這正是所謂真實之利。

  在這裡有三個真實在。我們要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的話怎麼辦?你就要有真實之慧,你要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只要有真實智慧,你就能開……所以說般若很要緊。法身是本,人人都是有的。你有了般若,你才能證法身哪。所以這個真實慧很要緊哪。我們要求真實的智慧,要發這個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的心),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而這個呢,也就是把三個真實歸到一句名號裡頭。十念必生!

  (簡單一點,不說太多了。)最後一段。“阿難當知”。又給阿難印證一下。阿難你應當知道。“如來正覺”,如來無上正等正覺。“其智難量”,他的智慧是難以測量的。《無量壽經》裡就有這個經文:“聲聞億劫思佛智”,阿羅漢拿一億大劫的時間來思量佛的智慧。“盡其神力莫能測。”他的神智都用出來,還不能知道。阿羅漢都不能知,那咱們凡夫怎麼能知?所以他的智慧是難以測量啊,不可知啊。“無有障礙。”沒有什麼地方不通達的。

  “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能於一念之間,住無量億劫。這就又是《華嚴》的境界!又是科學。現在最好就好在什麼地方,科學跟《華嚴》碰頭了,就是跟我們經中之王碰頭了!所以我現在有十分的信心。就是說,科學家要替我們大大地出一番力。他們要研究佛教,他們要來學習佛教。他們要繼續去做很多試驗,來證明佛在古代所說的這些話是符合真實的,都是真實的。剛才說了三個真實。現在最新的實驗完全證明了《華嚴》的道理。《華嚴》就是因緣生法,一切法因緣生。做這些實驗,你把這些原子打破了之後,有電子、有質子、有中子。把中子、質子再打破,出現二百多種新東西。這些新情況,微觀世界不是咱們的宏觀世界,出現了好多不是咱們人常識中所有的現象,就都證明了《華嚴》的情況。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的,就是條件所生的。包括你觀察人也在內,許多條件出現這個情況,不是這個條件出現別的情況。

  現在證明了什麼呢?現在的說法:物質是既存在又不存在!這是科學語言。這就是過去人們所認為的詭辯。“你說的是佛教詭辯。你又要說存在,又要說不存在。又要說空,又要說色,空、色兩邊都占,是詭辯。”現在他們科學家也這麼說了,他說:物質是既存在又不存在。

  那麼這就有矛盾了,存在就是有,不存在就是空。既是有,又是空。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句話,科學家用科學證實了。我的男孩子從內蒙回來,碰見一個親戚,給他看信說:“你看見沒有,這兒寫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可告訴你,這兩句話可不是巨贊說的,(他不知道巨贊死了。)不是和尚說的,這是科學家說的。”他還是很迷信科學。其實我們比科學家高得多。他覺得和尚說的不值錢,科學家說的值錢。現在把這個物質看成是什麼呢?是能量變化中的一種形式。所以心跟物又要走成一元論了,心跟物要不二了。

  古代在希臘,四千年前本來是一元論。後來就出現了個上帝,是神,科學是講物,心跟物就對立起來,就成二元。科學跟宗教也對立起來,就成二元。現在螺旋上升,又要恢復到一元論,心跟物要統一。那跟我們就要一致,所以都要回復《華嚴》的境界。《華嚴》境界中的空間,不光是大的裝小的,小的也能裝大的。不但是須彌能容納芥子,芥子也能容納須彌。不僅是多中包括一,十個手指頭包括每一個手指頭,《華嚴》的道理,一個手指頭能包括十個手指頭,一能含多。這種種的道理。時間上,一剎那可以有多少萬萬年,多少萬萬年等於一剎那。現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時間就是活的,跟牛頓就是不一樣。(這兒沒有時間說得太多。)只要速度跟光速差不多快。光是快啊。咱們常常聽到打雷,總是看見一閃時你不害怕,這雷一響你害怕:“唉!這很危險。”其實你要死的話,打閃時就死了,電在那個時候就放了。打雷那是半天之後,那是過去的事了,那是歷史的事了。因為聲音走得慢,光走得快,光你先看見了。其實那個時候要死就死了,那時要沒死你就過去了。你再聽見聲音那就是馬後炮了。只要你的速度跟光速差不多的時候,時間就是變的。超過了光速,時間可以倒流。所以過去所謂的科學頭腦把我們限制得很死。這個實踐說的是,一個人經過多少多少劫,而另一個人才過了一剎那。我們小時候都學過這首詩: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全文完)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