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


 2012/2/28    熱度:2487    下載DOC文檔    

濟群法師: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

 

《道次第》中,將菩提心、菩薩行、空性見作為大乘佛法的三大要領。其中,又以菩提心為根本。關於菩提心的重要性,《道次第》歸納為以下幾點:
  1.為大乘人。《道次第》雲:“是故大乘者,以菩提心之有無而作進退。”可見,菩提心乃判斷聲聞行者和菩薩行者的標准。發起菩提心便是大乘人,反之則是小乘人。不少人以為,漢傳佛教為大乘,參禅、念佛是大乘修法,便俨然以大乘行者自居。卻不曾自省:自己所發是什麼心?又是為了什麼而參禅、念佛?事實上,法並不是抉擇大小乘的標准,論曰:“以是若僅以法是大乘,則猶不足,必彼補特伽羅住入大乘為重要。”即使念佛、參禅有所受用,若不是發菩提心而修,亦不屬大乘之列。關於這一點,宗大師也明確指出:“若何時與菩提心捨離,則縱有能達空性等功德,亦是墮入聲聞等地,退失大乘。”
  2.為真佛子。發起菩提心,才稱得上真正的佛子。聲聞人雖也算佛子,但與菩薩的內涵卻有所不同。正如太子和王子,雖同是王室血脈,但王位卻非太子莫屬。真正能繼承如來家業的,也非發菩提心的菩薩莫屬。《道次第》中引《入行論》曰:“此心生起,無間即成佛子也。”在發心的當下,就是如來真正的兒子,有能力荷擔如來家業。
  3.發心之後,功德超過二乘。在一切心行中,菩提心是至高無上的。《道次第》中將其喻為金剛寶:“善男子,所謂金剛寶者,雖已破碎,勝出金等莊嚴,映蔽一切,亦不失金剛寶之名,一切貧乏亦能遮止。”即使破碎,仍比任何寶物更具價值。關於菩提心的功德,彌勒菩薩在《華嚴經》中有著極為詳盡的闡述。每次讀誦這篇贊文,我都感覺力量鋪天蓋地而來,充滿身心,充滿宇宙。所以說,菩提心一旦發動起來,絕對勝過一切心行,勝過聲聞的無漏智慧。
  4.成佛的不共因。《大莊嚴經》(《道次第》轉引)雲:“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子。”所謂不共,即獨特、決定性的因素。成佛究竟成就什麼?正是慈悲和智慧兩種品質。這一成就所依靠的,則是菩提心和空性見。其中,空性見乃三乘聖者共同證得:“諸獨覺、聲聞亦依於慧,以是亦說般若波羅密多為母,是大小二乘子之母。故不以通達空性而分大小乘,是以菩提心及諸廣大行而判也。”在絕對真理上,在諸法實相上,佛陀和聲聞所證是沒有區別的。若有所不同的話,便是究竟與不究竟的差異。《法華經》有三獸過河之喻,兔、馬、象一同過河,但兔子浮於水面,馬能沒入河流,象則直接踏至河底、截斷眾流。為什麼“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原因也在於菩提心。因為空性見是三乘修行的共因,而菩提心則是不共因。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