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怎樣患上的
糖尿病是怎樣患上的
糖尿病,幾乎所有醫生都說:沒治——對於病人來說,是一個天大的打擊! 在現代生活中,糖尿病病例正逐漸年輕化(學生患糖尿病的病例正在增多,甚至連5歲的小孩也患上了) 醫學界對糖尿病感到束手無策! 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它引起的合並症——各類型病均可能爆發出來! 為什麼糖尿病這麼讓人頭疼?是什麼原因讓現代人患上這種病?本文從它的病例發展過程、臨床特征、類型等方面與各位共同探討,期待能有拋磚引玉之效。 一、西醫中糖尿病呈現的特征、類型及預防 不同類型、不同病期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有輕重不同的症狀,輕者可以毫無感覺,重者可以影響生活,可以是典型的症狀,也可以是非典型似乎很難與糖尿病聯系在一起的症狀。典型的症狀是多尿、多飲、多食與體重減輕(三多一少),按發生機制講是應按這個順序發生,但也可以僅僅突出某一個症狀。 多尿:不僅指尿的次數增多,而且尿量也增多,24小時可達20多次,尿量可達2~3升以至10升之多。甚至尿的泡沫多,尿漬發白、發粘。多尿是由於血糖升高,超過腎糖阈(8.9~10mmol/l),排入尿中的糖多,於是尿次數與尿量增多。 多飲:尿多之後使體內的水分減少,當體內水的總量減少1~2%時,即可引起大腦口渴中樞的興奮而思飲。 應當指出的是,糖尿病的診斷標准,明顯低於腎糖阈,所以在未出現多尿之前可能就已確診為糖尿病了。另一方面,老年人腎血管硬化,而使腎糖阈升高,所以血糖很高,而尿中無糖,也不會出現多尿;再者,老年人中樞神經感受性減弱,盡管體內水分丟失明顯,而口渴中樞無感覺,也不思飲,這也就是老年人常見、死亡率很高的糖尿病非酮症高滲性昏迷的原因。 多食:由於血糖不能進入細胞,不能為細胞利用,則會刺激大腦的饑餓中樞興奮而多食,使進食後無飽腹感,滿足感,於是進食次數和進食量都明顯增多。 應當注意的是在II型糖尿病早期,由於高胰島素血症的關系,使血糖利用加快,而出現餐前的明顯饑餓感,甚至出現低血糖,這往往是II 型糖尿病的首發症狀。 消瘦:由於體內葡萄糖利用減少,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質合成不足,分解加快等,均可引起消瘦,如有多尿症狀,體內水分的丟失更會加重消瘦症狀。同樣,病程時間越長,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顯。 其它症狀: 疲乏無力:由於血糖不能進入細胞,細胞缺乏能量所致。據報告2/3的糖尿病患者有無力的症狀,甚至超過消瘦的人數。 容易感染:糖尿病影響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現皮膚疥腫,呼吸、泌尿膽道系統的各種炎症,且治療困難。 皮膚感覺異常:感覺神經障礙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膚感覺異常,如蟻走感,麻木,針刺感,瘙癢,尤其女性外陰瘙癢可為首發症狀。 視力障礙:糖尿病可引起眼睛各個部位的合並症,以至出現視力減退、黑朦、失明等。 性功能障礙: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經系統病變以及心理障礙等引發男性陽痿,女性性冷漠、月經失調等性功能障礙。 X綜合征:II型糖尿病存在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症的情況,故可同時或先後出現高血壓、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高血液粘稠度等,這雖不屬於糖尿病症狀,但有這些情況時,應注意血糖是否升高。 糖尿病預防4要點 : 對於糖尿病的預防,我總結了四個要點: 第一是多懂一點,即對糖尿病的知識多懂一點,對其危害多懂一點,對其防治措施多懂一點。 第二要少吃一點,就是讓攝取的總熱量少一點,不只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別是高熱量的副食也要少吃。不要認為吃就是福,有時吃也能吃出麻煩來,要適當地吃,科學地吃,有道理地吃,不能胡吃亂吃。 第三是勤動一點,要經常保持一定的運動量。這樣控制了飲食,再加上增強了鍛煉,體重就不至於過胖。我們已經知道,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不肥胖,得糖尿病的機會就會減少。英國有一句諺語說:“腰帶越長壽命越短”。所以控制體重是很重要的一條。 關於肥胖(身體肥胖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機率比較高),還有一點必須提醒大家。肥胖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叫做蘋果型肥胖,體型像個蘋果,是圓的,肚子特別大,四肢則較細,也叫中心性肥胖。這種肥胖者的脂肪都堆積在心髒、胰腺、肝髒和腎髒周圍,對身體影響很大,容易得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壓。蘋果型肥胖在男性較為常見,女性也有。另一種叫做梨型肥胖,脂肪主要堆積在臀部和大腿,這種肥胖對健康的影響稍微小一點。當然還是以不胖為好。如果你有蘋果型肥胖,腰圍很粗,就更得注意加強身體鍛煉。 第四就是放松一點,這是指心理調節方面的問題。一個好的心態對糖尿病的預防也是有其積極作用的。因為吃得多、鍛煉少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各種心理不平衡會進一步加強胰島抵抗,促使糖尿病的發生。有這種情況,也許你原來還得再過兩年才會得糖尿病,只因為一次大的精神刺激,很長時間愁眉不展,可能很快就得糖尿病了。 這四個要點說起來容易,長期做到就難了。希望大家能切實做到,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二、中醫解讀糖尿病形成的過程 在談病之前,先對比一下中西方醫學。 中醫,自《黃帝內經》以來,已有上千年的發展歷史,它在“調理”病症的過程中,為我們的現代中醫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讀者朋友注意:這裡用了“調理”一詞為啥不用“治療”,原因就在於中醫講求的是“七分養三分治”,做到從病理形成的“根與本”兩方面來調理身體,以達到標本兼治,還人以健康——即現代醫學中提到的保健和治療,而保健是首位的,只有增強了人自身的免疫力,才能消除病症的侵擾。這並不是說西醫只治標,相比西醫,在西方醫學中,他們更重視“營養學”的研究(即保健,就是中醫裡的“養生”),他們的保健已經普及到了每個國民,每個人都有一身的保健知識,所以,他們生病的機率較小,各種對人體深具副作用的藥品雖然是他們發明的,但他們很少應用,(可怕的是:中國人卻在大量使用,比如:青霉素這種抗生素藥品,西方國家每年使用率只有約5%,而中國人的使用率達到了80%以上。卻還有很多中國人認為西醫比中醫要先進的多;其實這只片面看到西方醫學的治病技術先進)。從這點來看,中西醫是同源同理的。中醫在給人治病同時,仍不忘給患者調理病根;而中國現在的西醫醫生多數忘卻了給病人開一些調理病根的藥(這也許是中國在引進西醫時把西方的營養學忘了吧,只學了其中之一)。 關於病症,中醫給了明確的定義界限:病非症,症亦非病;症是病的先兆,病是症的綜合累積的爆發——就是說,症可以通過調理提高身體的機能來給以消除,把病的根源扼殺在萌芽狀態;病是人身體機能減弱,無法抵御外邪(病菌)侵襲而引發身體的髒器官細胞大量殺死,被就必須找醫生給治,治病的同時,還得提高人體自身的生理機能(即免疫力),以防病菌再次侵襲肌體。 言歸正傳,早在400多年前,祖國的中醫學書籍就告訴我們有一種消渴症,臨床表現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改革開放前,我們沒聽說過糖尿病,而現在卻出現了,這是現代醫學給消渴症的新命名。)可見,糖尿病不是病,是一種症,是大病來臨前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因為人的內分泌系統紊亂引起的,能夠通過調理身體機能來消除的,而非現代醫生定義的“沒治”。(其實,這些醫生把它當病來治,這怎麼會治得好呢?因為醫院的儀器只檢測出你血液裡的血糖指標增高,其它髒器管沒有被細菌感染或損壞,他們束手無策呀。患者朋友回憶一下:當初醫生給你開的藥方是不是調理內分泌系統平衡的,或是囑咐你要如何如何保養,以免引發合並症) 患者朋友注意了!看看你的糖尿病是怎樣來的。 中醫認為:引起消渴症有兩大條件!一是:喝酒肥甘過度。解釋一下,“肥”指的是高蛋白高脂肪的生活食品;“甘”指的是甜食(包括蔬菜),過度,就是指我們的生活習慣,不能夠有規律地攝取食物。這種“過度”行為就引發中醫裡說的“食火”。二是:情志郁結。情志(只有中醫才這樣稱)它包括人的精神、思想、意識、知覺、運動;郁結就是長時間積壓在內心深處,而自己又不願告知與人,就生悶氣,中醫中稱為“肝火”(俗稱“窩火”)。 在“中焦”(肝脾)處,上述兩火聚齊就產生內熱,會致使“上焦”(心肺)產生肺熱,肺熱產生後,人就思飲(中醫稱為“肺燥津枯”,這裡津指唾液),造成“多飲”(即中醫裡的“上消”),而越飲越解不了渴,這時去看醫生,有經驗的中醫生給患者開出的藥方多是解肺熱的。然而,普通患者不懂這些病理知識,多把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歸咎於天氣等,就不去理會它,長時間不理會它,內熱進而向下傳遞到“中焦”(肝脾),傷及胃部,造成中醫裡說的“胃燥津傷”,繼而“脾陰虛耗”,然後現糖尿病的第二大症狀“多吃”(即中醫裡的“中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症狀呢?舉例說吧,正常人吃一頓飯,胃的消化時間是3—4個小時。如果這時中焦出現燥熱(就像在胃的下邊架上一個火爐),就會加快食物的消化速度,原來需3—4小時消化的食物現在就用不了3—4個小時,胃就會提早產生饑餓感,於是人就要進食,如此一來,食量或進食頻率就會增加。大家都知道,胃消化食物靠的是胃液(又叫草酸),如果食量或進食頻率增加,無形中就增加了胃液的分泌量,打亂胃液分泌規律,造成“津傷”。當胃的消化規律紊亂後,進而影響脾髒的正常運轉規律,從而造成“脾陰虛耗”。眾所周知,人體的胰髒(中醫叫脾髒,俗稱“連鐵”)的主要作用是:在小腸吸收了消化後的糖類(人體造血用的原材料)之後,分泌出胰島把糖類運化至腎髒再至骨髓內造血。而人們不規律的進食習慣使得胰髒分泌胰島的規律被打亂(漸漸胰島消耗多了,後期就分泌少了,出現虛症,糖尿病診斷結果不就是說胰島少了嗎?)如果老是這樣,胰髒的負擔漸而加重,分泌胰島的功能就漸漸減退、衰竭(糖尿病重患者胰髒就不能分泌胰島,要靠注射胰島素,吃降糖藥等方式來刺激甚至直接代替胰髒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多吃”被人們認為是好事,不是病態的表現,不是有“能吃能喝身體棒”的說法嗎?所以,中醫稱這種現象為“症”而不是“病”。如果一個人老這樣多吃多吃(小腸就吸收更多的養分),就會消耗很多(盡管有些人吃得臉放紅光,冬天還像過夏天),最終使得“腎陰耗損”,造成“腎不固攝”,出現糖尿病的第三大症狀“多尿”(中醫裡稱之為“下消”)。舉例說,小腸吸收的養分(5%)和大腸吸收的水分(95%)分別運往兩個腎髒,再進入骨髓裡,制造成血。如果這時因多吃,就會有充足的養分送往一只腎,而另一只腎就要充足的水分(這就是“多吃多飲”相伴的原因),造出的血就很充盈,在人的外部反映出來就是“身體壯實,滿面紅光”(特別是一些大老板,這也是糖尿病多發於肥胖的人群的原因),但如果繼續多吃多吃,養分就更多,超過人體的需要量時,腎就不會接受了,出現“燒”(如果你能把充足的能量給消耗掉,保持體內供需的平衡,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隨後吸水的一只腎就把水分轉運進膀胱,就隨尿液排出體外,這時,所有的養分也跟隨尿液拍出來了,出現“多尿”。這一尿不打緊,跟著就出現渾身乏力、沒勁,上醫院一查診,尿液蛋白四個加號,為什麼?養分在尿液裡,再驗血糖,基本血糖十二個左右——然後大夫說“糖尿病”。從此,你就開始快速消瘦,這一個月可以讓你減掉三四十斤肉,但之後即使掉肉,速度是大大減緩,大不了三四斤,從此,你就開始吃藥,降血糖,走上糖尿病的漫漫征程(這就是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形成過程)。不過,中醫告訴我們,這是症,不是病,只有痛了難受了才叫病。及早調理身體,解除症狀,就不會引發糖尿病綜合病。 糖尿病是有治的,在西醫中看來,人的脾髒是沒用的,大不了就是點免疫功能,可以切除,這是因為西方人生活食品以肉食(高蛋白食品)為主,主要消化器官是肝髒,脾髒幾乎沒用上;而中國人生來就以五谷雜糧(低蛋白食品)為主食,主要靠脾胃消化。這就是為什麼西醫生說:糖尿病沒治的原因。大家想想:脾髒沒用,怎會有注射胰島素的療法呢? 總之,造成糖尿病的根本原因還在於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不懂病理知識,如:飽一頓餓一頓,早一頓晚一頓,飽要吃餓不吃;發現不規律的身體症狀沒引起重視等等。你看:肺熱津枯,胃燥津傷、脾陰虛耗、腎陰耗損,這“枯傷耗損”是我們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的。 所以,世界衛生組織說: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 讀者朋友,看到這兒,不會再為本文開始的幾句話所嚇倒吧?只是提請大家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多學些保健知識,以防疾病;在病來之前,身體出現一些症狀不要太大意,別把一輩子的積蓄到頭來都捐獻給了醫院——現在的醫院不好惹——因為他不管你有錢沒錢,只要把你的錢從你的賬號劃進他的賬號裡;也不管你病愈後能活多久;他只管他的手術成功。 中國人有個“怪癖”——花錢保健,再有錢也沒錢;用錢治病,再沒錢也有錢——奇哉!怪哉! 所以,當身體出現症狀時,能花一分錢調理身體的話,就決不要等到花兩分錢住醫“找宰”!
:素食护生 :健康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