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弟子規》之見未真勿輕言


 2012/3/27    熱度:2901    下載DOC文檔    

蔡禮旭老師

 
    “見未真,勿輕言”。當我們還沒有看到事實真相,只是聽別人片面之詞,絕對不可以把這個話再傳出去。這是一個很重要謹慎的態度。假如你沒有確定,它可能是謠言,那你這麼又一傳出去,自己就變成幫凶。所以團體要以和為貴,絕對不可再惹是非,這個共識很重要。所以團體需要的是包容,而不是攻讦,而不是漫罵。所以古代對於言語很謹慎,因為往往亂之所生,言語就好像那個階梯一樣,一句一句讒言慢慢就制造了動亂。

  所以“君聽臣當誅”,當國君的假如聽了讒言,臣子就要遭殃了。“父聽子當訣”,父親假如聽了後母的讒言,聽了別人的讒言,可能他的孩子都遭殃,骨肉之情都有可能會決裂。夫妻聽讒言,“夫妻聽之離,朋友聽之疏”。朋友假如聽進讒言,慢慢就會疏離,夫妻可能就會分離。所以我們對讒言要很謹慎,要注意。來說是非者。一個有修養的人,會不會說長道短?他希望的就是人與人和睦相處。很可能你跟某一個人有一些不愉快,他可能會過來告訴你,其實對方上一次也滿稱贊你的。讓你的氣消退一點,退一步就怎麼樣?海闊天空,其實忍耐一些氣,那一些脾氣,那都是空的。只要調節調節互相讓一下、互相體諒一下,就沒事。最怕的就是加油再添醋就麻煩。

  所以古代就有提到對於讒言要謹慎的一段詩。說到“堂堂七尺軀”,一個人堂堂七尺的身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所以一個家、一個團體,甚至一個國要能相處得好,我們其中的分子對於讒言一定要懂得辨別。所以“見未真”,假如他在說某一個人的是非,你跟這個人也頗有交情,這個時候當然你不能把這一段話傳出去。那我們應該怎麼做?畢竟你也聽到了,總不能視而不見。所以可以去跟這一位朋友說,現在外面是這樣傳言,我們用一個真誠心去跟他講。講了以後,假如沒有這回事,那我們就安慰安慰他。所以只要你沒有做,遲早日久見人心。那假如這個傳言確實還有幾分真實,那我們也要適當趕快要規勸他:人的名譽在團體當中特別重要,我們應該趕快收斂一點。

  所以不管是讒言,還是說人家的壞話,都到我們這裡適可而止。所以讀書明理的人,縱使聽到的是事實,而這個事實攸關團體的和諧,攸關一個人的名節,他也會避口不談,所謂隱惡揚善。當你是隱惡揚善,對方有一點好你就贊歎他,對方一些不好的你不說,但是從你的威儀當中,他也知道你知道。所以在這個當下他會感受到,我做一點好,人家就稱贊我;我做不好,人家也沒指責我,慢慢的他就會往做好的這個方向去前進。所以這都是人情當中的一個分寸。     
 
恭摘自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蔡禮旭主講(第三十集)    52-116-30    
感恩老師!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