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五


 2012/4/8    熱度:3663    下載DOC文檔    

 

第五講

《淨心與淨土》。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五面。乙二、觀淨土殊勝以啟願力。我們大智慧的佛陀在經典當中對我們凡夫的生命現象講了一個非常清楚的譬喻,他說我們凡夫的生命就是什麼呢?就是“恆轉如瀑流”。瀑流就是一個流動的水流。我們的生命就像一個流動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會從現在流到未來。這個水流有什麼樣的特性呢?佛陀說有兩個特性,一個是恆,一個是轉,恆轉如瀑流。什麼是恆呢?就是水流是恆常相續的,它不會停止。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我們未來有無量的生命要面對,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一定會有來生、還有來生、還有來生……有無止境的來生在等待著我們,這個叫做“恆”——生命是不可能停止的。第二個、“轉”,生命是變化的。我們的來生跟今生不會長得一樣、思想也不會一樣,會有變化。這樣的一種相續變化的水流,到底它背後的力量是什麼在推動?是什麼力量來決定它的方向呢?在經典上說是兩種力量來決定我們生命的水流,第一種是我們所造的業力,我們過去所造的善惡的業力,它會引導我們的生命水流它往天上去或者往三惡道去,業力不可思議。第二個就是我們內在的思想,而思想是主要因素。這個思想,在唯識學上講到思想的時候,特別是講到我們心中的思心所,就是我們的願力、我們的希望。希望帶動了我們生命的行為,也就推動我們生命的水流,在六道裡面得果報。所以,我們看到我們生命的整個核心力量,最主要的力量就是我們心中的希望來引導著我們生命的整個相續跟整個變化。為什麼我們從小願意去讀書?因為我們心中有希望。為什麼我們願意去工作?因為我們對生命有所期待,也是一種希望。這樣的希望是從什麼地方來呢?在佛法上說是從“觸”,觸、作意、受、想、識。我們過去所經歷的生命的經驗而來。你小時候的經歷、你前生的經歷產生很多的感受,特別是快樂的感受,快樂的感受會帶動希望。你過去曾經吃過一個東西,產生快樂的感受,你對這個東西會對未來產生再一次出現的希望;你遇到某一個人,這個人給你很大的快樂,你對與他的再次相逢充滿了希望;我們過去曾經住過一棟房子,這個房子給我們很多的快樂,我們對於這種房屋的執著會產生一種希望。所以我們凡夫的希望是從我們對於生命經驗的感受,這種快樂感受的點點滴滴的累積而產生一種堅固的希望,也就因為這種希望推動我們去造很多很的的業力。所以我們的生命是我們自己心中的希望創造出來的。

在禅宗有一個很有名的公案,叫做野鴨子的公案。禅宗的大德馬祖禅師帶著他的徒弟百丈禅師在山中經行,這個時候眼前有一群野鴨子在前面飛過去。百丈禅師動了一個念頭,就看了一眼。馬祖禅師看到這個機會,機不可失,因為禅宗的教育都是機會教育,它不立文字,抓住當下的因緣來啟發他的悟性。他就問百丈禅師說,剛剛是什麼東西啊?禅師說是一群野鴨子。它們到哪裡去了呢?百丈禅師說,它們飛過去。他說飛過去的時候,百丈禅師又往那個鴨子的方向又看了一眼。馬祖禅師立馬抓住他的鼻子,說,真的飛過去了嗎?結果百丈禅師開悟了,大徹大悟。這個公案是什麼意思呢?野鴨子是我們所經歷的一種經驗,經驗佛法叫所緣境,他面臨的一個人事的一個所緣境。當時百丈禅師是有動念頭,仁者心動;馬祖禅師沒有動念頭,他用平常心看野鴨子。當時百丈禅師仁者心動,他念頭一動。我們念頭一動,帶動你的感受,帶動你的想象,留下一種希望的力量。也就是說,這個公案就是說,即便這個野鴨子飛過去了,但是在百丈禅師的心中,他心中的鴨子還在。所以,馬祖道爺說,這個鴨子真的飛過去了嗎?表面上的鴨子是飛過去了,但是心中的鴨子還在,你還執著在那個影像。

這個公案到底告訴我們什麼事呢?我們從小到大經歷了很多很多的人,遇到很多很多的事,而這樣的人生經驗都累積成一種我們心中的妄想、而累積成一種希望,有些人為什麼他願意賺錢去買房子?因為他心中有希望,他過去曾經有這樣的快樂感受的經驗;有些人為什麼他賺了錢,他辛辛苦苦賺的錢去買車子?因為他對車子有所期望;有些人為什麼願意去買包包?因為他對包包有希望,他曾經有這樣的快樂的經驗。那麼這樣子的希望有什麼問題呢?最嚴重的問題是貪戀娑婆。所有的希望,我們一般人的希望都沒有離開三界的五欲的快樂,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而這樣的快樂感受、這樣的希望,卻是我們日常生活、從小到大、從每一生的經驗累積起來的一種生命經驗,所以我們會產生一種堅固的執著。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曾經經歷過,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站在淨土宗的角度,對三界的希望是往生淨土的最大的敵人。畢竟我們在三界流轉太久,就像古人說的,在三界裡面的一棵草、一塊石頭都跟我們有深厚的感情。這就是為什麼臨命終的時候我們容易起顛倒,因為我們累積了太多的感受,累積了太多的對三界的希望——貪戀娑婆的希望、貪戀娑婆的感受。即便每一次的受生我們都受盡了老病死的折磨,即便我們每一生的生命都如此地疲累,但是我們還是願意一次一次地再來投胎,因為我們對於三界還是充滿了期待、充滿了希望。那這怎麼辦呢?當然你如果說繼續想要輪回,這個就不用去處理,你只要積集善業就夠了。但是當你開始想要求生淨土的時候,這個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且是最難處理的問題。古人說一句話:念佛法門——念佛容易信願難,特別是畏願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要把對三界的那種五欲的希望轉成對淨土的希望, 這個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但是你轉不過來你就不可能往生。即便你把佛號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因為你對三界充滿了堅固的希望、堅固的愛取,你就離不開十二因緣的生死的業力。

怎麼辦呢?偉大的佛陀告訴我們,要改變我們心中的希望,只有一個方法:你必須生起智慧的觀照。我們前面說過了,用空假中的三觀來調伏你的希望、來轉變我們的希望。我們前兩天講得很清楚,第一個一定先修空觀。我們一開始要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一般人流轉在三界太久了,我們在三界的因緣當中打滾太久,我們很多人已經“忘知來時路”,我們從什麼地方來?已經不知道了。這個小孩離家出走以後在外面打滾,他忘了他的家在哪裡。古人說太久地在三界裡面打滾,忘知來時路。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已經沒有印象了。所以我們首先一定要看到生命的本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也就是說,即便我們經歷 了很多的生命經驗,它感覺是這麼的真實,沒有錯!三界曾經給我們很多的快樂的感受,但是我們從本性來看,這些都是如夢如幻,我們內心當中本來沒有感受、本來沒有想象、本來沒有希望。從本來無一物當中,我們就可以慢慢慢慢達到一個無住的境界,這個很重要。大乘佛法觀一切法空,不能否定因緣的存在,只是我們執取的心。所以空是空掉內心的執著,我們對於那種曾經經歷過的快樂的感受慢慢地松脫,我們告訴我們自己——我們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憑什麼說我們今天是一個具足很多很多煩惱、具足很多很多顛倒妄想的眾生能夠成佛呢?因為這些都是不真實的,因為“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所以從空觀的智慧當中我們告訴我們自己,回歸到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生命是本來清淨的,本來沒有感受、本來沒有想象、本來沒有希望。這是第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先把生命歸零,然後再重新出發,否則我們不能夠抗拒過去的欲望的干擾。

第二個,假觀。假觀就是我們這次上課的重點。首先,我們在修假觀第一個產生對名號的信仰、產生信心。念佛人你的整個成就、你的過程完全靠佛號的帶動。所以我們對佛號要建立非常密切的關系,要把它當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要不斷思惟名號的功德,這個我們上一堂課講得很清楚,它能夠給我們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它可以給我們來生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對名號的皈依——這個是第一個假觀。第二個就是淨土宗的重點——對淨土的依正莊嚴要產生一種堅定的願力。淨土宗的願力很難生起,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去過淨土,我們人生沒有這樣經歷過。诶,釋迦牟尼佛,你帶我去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看一看,我再決定要不要去。不可能嘛!你要去了,那你就可以自在了。所以難就難在它完全是靠想象,就是如理作意。我必須很清楚地告訴大家一個思想——我們不可能往生到一個,或者說,我們不可能投胎到一個你完全陌生的地方。很多人念佛念了很久,你問他說淨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他講不出來。這個是一個非常不吉祥的事情,因為你不能產生一種功德的想象,你不可能產生強大的意樂,你就不能抗拒對三界的貪愛,因為我們本身對三界就有貪愛。如果你對淨土的功德還是如此地陌生,那你幾乎是往生沒有希望。因為我們對一個陌生的東西不可能產生強烈的願力,不可能!所以產生一種正見、勝解是很重要。我們講過了,淨土在十萬億佛土外,我們不可能經歷過,所以我們必須靠聖言量的學習、佛陀的開示,從這個地方慢慢慢慢告訴我們自己淨土法門是什麼相貌,讓我們產生功德的聯想、功德的想象,從功德的想象當中建立對淨土的願力。因為你只有念佛,沒有願力,你的佛號是人天福報。所以我們前面建立了對名號的信心以後,接下來是整個淨土宗的主軸思想——建立對淨土的願力: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要往生”,它的關鍵在哪裡呢?你對淨土的功德要很清楚地了解,很清楚地了解。

好,這以下我們開始根據佛陀的經典把淨土的功德這堂課跟大家做一個介紹。乙二、觀淨土殊勝以啟願力。來帶動我們往生的願力。

首先我們看第一段。我們有八段,首先我們看第一段,丙一、遠離惡道。就是在四十八願裡面的第二個願——不共惡道願。大家請合掌,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它是說,阿彌陀佛在成佛以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國中的天跟人——極樂世界是沒有六道的,它只有兩道,要麼是天道、要麼是人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跟天,他一旦壽終之後,在他的未來生命當中,假設他又到了三惡道,到地獄餓鬼畜生的話呢,那麼佛陀不取正覺。淨土的殊勝也就是說,當你往生到淨土,你只要去過一次淨土,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在你成佛之道當中,你永遠不可能到三惡道去了。所以從淨土回入娑婆的眾生,他的生命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他做人,第二個他做天,不可能到三惡道去。

三惡道的過失對我們修行人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我想只要是有志於菩薩道的,不管你是淨土門、不管你是聖道門,三惡道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它有兩個大的過失。第一個,它是極大的痛苦。在地獄裡面刀山油鍋的痛苦,在宗大師的開示當中說,地獄的痛苦就好像人間的一個人,你用三百只刀矛同時砍殺他的身體,三百只刀矛,這樣子用三百只刀矛砍他的身體,還不及地獄的痛苦千萬分之一。所以它是一個很痛苦很痛苦的過失,極度的痛苦。第二個,它會造成善根的隕殁,這個是很嚴重的。我們娑婆世界也會有些痛苦,但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痛苦往往會啟發我們的慚愧心、啟發我們出離脫離的道心,所以娑婆世界的苦其實是有正面的力量。所以佛陀第一個講苦谛,主要是勸勉我們產生出離。所以,人間的苦是有正面的道心的啟發,但是三惡道的苦卻不是這樣。你在刀山油鍋痛苦的時候,你的善根慢慢地消失、慢慢地消失,慢慢地隕滅掉。也就是說,即便我們有兩個人或者三個人同時受菩薩戒,如果有一個人不小心墮落到三惡道去,他再出來的時候,他過去所發的菩提心、他所聽聞佛法的善根,面目全非,受到很大遮障。所以經典上說,從三惡道出來的人,身心暗鈍,特別地愚癡。要經過長時間地慢慢、慢慢地把這個暗鈍相化掉,才能重啟他的善根。所以你一旦到了三惡道去, 你就跟你同發菩提心的同梯的人落後一大節。所以這個是八難之一,八難當中以三惡道為最嚴重,因為它的障道力量最強,它比六根不具足的、盲聾喑啞的、眼睛看不到的、耳朵聽不到的人,善根的傷害更為嚴重。

我想我們現在可能很多人對我們過去生的三惡道都沒有印象。在印光大師說,末法時代我們是很容易墮三惡道的,他說“易墮難出,出已還墮”。就是說我們娑婆世界因為到了末法時代,第一個煩惱粗重,因為我執、我見很重,遇到環境刺激的時候就產生煩惱的活動,就造業。所以說,當我們凡夫修行的時候,尤其在末法時代的時候,我們到了極樂世界的淨土去,我們即便過去還有三惡道的罪業,但是它已經不能得果報了,這是彌陀本願的攝受,第一條——遠離惡道。所以在《阿彌陀經》當中說,“極樂國土,無有眾苦,但有諸樂”。其實“無有眾苦”在經典的解釋、在古德的解釋當中,它主要是遠離惡道的痛苦,因為這種痛苦是有過失的痛苦。

我們看第二個,丙二、國土莊嚴。前面是約著離苦,這以下是約著得樂,依報的國土的莊嚴。這個出自第二十七願,一切嚴淨願。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就是在我成佛以後的國土是什麼樣呢?國中天人,這個地方講到正報的身心;一切萬物,這講依報的國土。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怎麼回事呢——嚴淨光麗,形色特殊。“嚴”是一個總說,無量無邊的莊嚴。莊嚴當中開出三個條目。第一個是“淨”,清淨而不雜染。第二個是“光”,光明而沒有黑暗。極樂世界是沒有晚上的,因為它每一個寶物都是放光。第三個是華麗,美麗而不丑陋。而且它的形狀、顏色特別地殊特,殊勝奇特,為世間所無。它是整個造型精純微妙,不但不能用口業來描述,乃至不能用心思來加以測量,是不思議境。其中眾生,這個地方也包括了在極樂世界這種三乘的聖賢,這些三乘的聖賢即便得到了菩薩的天眼通,在極樂世界受用這個果報的時候,他用心思去明了分別極樂世界的國土,或者用口業來稱述它的名稱、數目都是不可得。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沒辦法去評論那個世界的好壞,因為那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境界。不可思議當中,其實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接》他把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比方說國土莊嚴包括寶樹樓閣——住處莊嚴,還有我們的身處的——池水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的莊嚴,乃至於種種的大地的莊嚴。極樂世界的莊嚴,蕅益大師把它分兩種,第一個是殊勝,第二個是微妙。殊勝就是說極樂的國土,它每一個釋放出來的五塵,我們接觸以後會產生安樂,比方說光明相、香氣、音樂,我們在接觸的時候產生安樂;第二個,極樂世界的國土會產生一種解脫的力量——聞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國土莊嚴代表什麼意思呢?代表了極樂的國土它不是一個業力所成就的國土。這個地方我們在研究淨土一定要清楚。很多人他不了解淨土。他說,極樂世界黃金鋪地,住的房子都是七寶所成,那我們到那個地方就是貪圖享受。這個思想是錯誤的。極樂世界的莊嚴,即便它是七寶所成,關鍵在哪裡呢?它是彌陀的法身變現出來的七寶,它不是我們凡夫以一種有所得的有漏心去造善業而產生業感的七寶。我們有漏的業力造成的七寶,我們接觸的時候會產生貪愛的心。但是佛菩薩的那種功德力所變現出來的那種法界,那是會產生我們念佛、念佛、念僧之心。這個叫做定自在所生色,就是佛菩薩的三昧力所變現出來的一種色法,不是業果色,叫定果色。比方說佛在世的時候,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叫做瞿沙長者,瞿是瞿昙的瞿,沙是恆河沙的沙。這個長者雖然福報很大,但是他有兩個過失:第一個,他高慢心很重,看不起貧窮人,第二個,他貪圖享受。雖然他有善根,但是他一看到很多的精捨都是很樸素、很破舊,所以他剛開始對佛法不能生起恭敬的心,反而他看到外道婆羅門的宮殿裝點得非常莊嚴華麗,反而啟發他的歡喜,所以他信奉了外道。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有一次在神通道力的時候,有一次他觀察到這個瞿沙長者即將因為他的邪知邪見、毀謗三寶的口業要墮落到三惡道,命即將終了。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就等待機會,剛好瞿沙長者要去辦事,他剛好要經過祇桓精捨。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他就以神通力把祇桓精捨變成一種宮殿樓閣,非常莊嚴,而且在祇桓精捨的旁邊又放上很多寶鈴,放出美妙的音樂,中間坐著佛陀,旁邊又變現出很多很多的天女拿著扇子在扇風。瞿沙長者經過的時候,他一看,哎呀,這麼美麗的宮殿是從什麼地方來呢?他從來沒有看過,起歡喜心。他就到裡面去,看到中間佛陀光明巍巍,旁邊很多人在侍奉他。他就向佛陀禮拜,禮拜的時候他就向佛陀說,偉大的聖人,你如此地光明,我感到非常歡喜,你可不可以在明天來到我家來應供?他就起歡喜心、恭敬心。這個時候,佛陀說,可以。第二天佛陀就帶領著諸位比丘到了長者家去應供。應供以後,佛陀為長者開示,結果這個長者聽了以後起歡喜心,就當下證得初果。

這個地方是說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我們去接觸一個物質世界的時候,除了它的相狀,它的本質特別重要,本質!為什麼我們在娑婆世界看到黃金鋪地,我們就起貪愛?因為它的本質是有漏的。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我們是用有所得的心來造善業。那麼極樂世界的國土它的本質是一種菩提的願力,我們在受用阿彌陀佛的國土的時候,是阿彌陀佛發了菩提心以後所修的六波羅蜜所莊嚴的國土,所以它每一個寶石的背後就是菩提心的攝持。所以我們在受用國土的時候不但是有安樂、而且解脫,因為它都有彌陀的菩提的本願在那個地方攝受著我們。所以這個地方,國土的莊嚴包括有安樂的功德跟解脫的功德。我們在娑婆世界,它的世界是對立的,我們要知道它是對立的。因為我們凡夫是執著麼,它是對立的。所以你看,我們的善根跟福德是對立的。有善根不一定有福德。你花很多時間去修福報,你就沒有時間來聽聞佛法,善根相對薄弱,智慧相對少;有智慧的人福德就會受到影響,因為你花很多時間修智慧,福報就會不足,有善根不一定有福報。極樂世界的善根跟福德是一體的,它是一種一真法界。所以我們要知道,印光大師說,往生淨土是怎麼回事?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們的有漏身心世界到了彌陀的大功德海,它的佛法界是一真法界的,沒有對立的世界。當我們看到極樂世界福報的時候,我們要同時想象那個地方有無漏的戒定慧的善根、有菩提心的善根在那個地方。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八功德水去泡溫泉的時候雖然是一種福報的享受,但事實上也是把彌陀的善根得到一種受用。所以極樂世界的法寶跟善根是一體的,因為它是一真法界,這個地方我們在研究極樂世界國土莊嚴的時候,我們要把它弄清楚。

丙三、衣食自然。我們看經文,請大家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講到整個依報的國土,這個地方是講我們極樂世界日常的受用。日常生活的受用,所謂的衣食的受用。設我得佛,國中天人——這些國土的眾生,心中希望得到身上的衣服,這個時候,隨念即至,隨著心中的希望,一起心動念馬上出現。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出現什麼衣服呢?正如佛陀所稱歎的這種如法莊嚴的衣服,自然穿在身上。也就是說,它不需要經過裁縫——裁縫就是決定布料的大小;染治——決定布料種種的顏色;浣濯——穿過以後還要洗滌。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思食得食、思衣得衣的境界。

這段經文我想我們要注意四個字,極樂世界的受用啊,我們前面講國土莊嚴,這個地方講受用——“隨念即至”。這四個字你懂了以後你大概可以知道極樂世界是怎麼個受用,它的平常的吃穿住是怎麼回事。隨念即至,我們一般叫“心想事成”。在我們凡夫的世界,我們聚集很多的善業,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你可以成就安樂的果報,但是我們這個安樂的果報是不能得自在的。你不是說你心想事成,不是這樣的。我們凡夫的安樂是帶有障礙的。你福報很大,但是不是你說了算。你看我們歷史上很多皇帝,他貴為皇帝,他很多事情都不得自在。所以我們凡夫的福報是不得自在的福報,沒辦法隨念即至、你想干什麼就干什麼,不是這樣子的。一個功德要達到隨念即至、心想事成,除了你的善業以外,在佛法的道理上說,還要有正念力,還要有戒定慧的波羅蜜的功德。即便你不是聖人的這種波羅蜜的正念,起碼你要達到一種凡夫的正念,戒定慧的正念跟善業的結合。我有一個師兄弟,那個時候我們兩個住隔壁,他住在隔壁的茅棚,我住在他的旁邊。他一天拜阿彌陀佛拜三千拜,他發心閉關三年,每天拜三千拜。拜到第三年的時候,有一個特殊情況出現。他心中動一個念頭,比方說他想要一個鋼杯,過沒幾天就有人送鋼杯過來,他需要一個枕頭,就會有人送枕頭過來,就是心想事成。後來他把這個事跟我講,我說,你不要動這個念頭,你動這個念頭以後,你以後念佛的善業力還有觀照力,完全落入人天果報。所以一個人能夠達到隨念即至,那是一種善業跟修行的善根的結合。所以,極樂世界的受用,它那個福報力是得自在的,就是隨念即至,那麼這個地方也包括了整個善業跟正念的結合,衣食自然。

我們看第四段,丙四、身心安樂。前面的衣食自然偏重在一種外在的享受,身心安樂是偏重在自身的色身的受用。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在極樂世界的天人,他的色身所受用的快樂,假設比不上漏盡比丘,則不取正覺。“漏盡比丘”我們解釋一下。“漏”指的是我們內心的煩惱,見煩惱跟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我見跟貪嗔癡的思惑的煩惱。這個指的是誰?阿羅漢的比丘。阿羅漢的比丘他把煩惱調伏以後,他進入到一種滅盡定,在滅盡定當中他承受一種寂靜的快樂,就是快樂當中帶有寂靜,安穩的快樂。在這個地方,極樂世界的色身,他的快樂是安穩的,強調是一種無漏的快樂。

我們娑婆世界的快樂是不安穩的,因為它在快樂當中會產生一種放逸的過失。佛陀在經典上講出一個譬喻說,有一個大富長者,這個大富長者用很多很多的牛奶去燒烤,把牛奶燒烤成很香的酥油,然後把很多的酥油盛在一個很大的甕裡面,很大的罐子裡面,然後把這個罐子放在一個很高的倉庫。有一只老鼠,它饑餓得很厲害,它就慢慢爬、慢慢爬,花了很多的時間爬到那個倉庫,也爬到那個很大的罐子上面,就跑到酥油裡面吃酥油。它想說,你看,從地上爬到倉庫,從倉庫又爬到罐子裡面去,花了很多精神體力。但這個老鼠一吃到酥油的時候呢,它就不自主地放逸、貪求,結果它吃太多,爬不出來,就死在那個酥油罐子裡面。佛陀講這個故事的比喻就是說,我們凡夫亦復如是。我們在六道輪回當中,我們在娑婆世界遇到痛苦的刺激的時候,我們起慚愧心,開始布施、開始持戒、開始忍辱,積集善業。積集善業之後,好不容易依止這樣的善業力得到安樂果報,我們開始就放逸,放縱六根;然後在放縱當中,所造的事業、所創造的安樂果報就開始造殺盜YIN妄的業力,然後來生又到三惡道去受苦。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的安樂是會帶動煩惱罪業的,是一種不安穩性的,是引生放逸的。極樂世界的身心是安穩快樂,快樂當中帶有安穩的力量,猶如漏盡比丘,而且是超過漏盡比丘。也就是說,娑婆世界的快樂是一種輪回力量,極樂世界的快樂是一種菩提性的,有有漏、無漏的差別。

到這個地方,都講到極樂世界的安樂,包括離苦、包括得樂;後面四條就講到它的解脫的功德。好,我們休息十分鐘。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