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什麼樣才叫真實智慧?


 2012/4/18    熱度:3895    下載DOC文檔    

什麼樣才叫真實智慧?  

摘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74集(淨空法師)  

是乃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方名慧也。」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這句話意思很深很廣,對於我們無論是修行,或者是世俗不是修行人,都非常重要。因為經上講得清清楚楚,雖然說的是出世間法,世法也不例外。世出世間法要真正能夠滿我們的心願,這是總的來說,都要靠智慧,沒有智慧我們的願總不會圓滿。縱然有成就,裡面的副作用非常之大,表面上成就了、成功了,如果往後一看,確實有不少留下來後患無窮。那什麼原因?就是沒有真實智慧。所以你說真實智慧多重要。世出世間無論事業大小,凡是事業有成就,那是他的命。命是過去生中修積的,他有這個命,所以他會有成就。成就有多大,成就有多久,什麼時候會衰,什麼時候會敗,什麼時候會滅亡,都有一個定數。世間法裡頭沒有常住不滅的,羅馬一千年也都亡國。在中國,朝代最長久的是周朝,八百多年,它還是亡了,八百六十七年。如果有真實慧,後面衰、滅亡就不會發生,這在我們歷史上找不到。在佛法裡面我們看到,諸佛如來的報土就是實報莊嚴土,有興有旺,沒有衰、沒有滅、沒有亡。為什麼?因為他有真實慧。真實智慧圓滿他的弘誓大願,圓滿的成就。什麼樣才叫真實智慧?世間沒有真實智慧,世間只有知識。真實智慧,你看這一句就是說了個標准,這是真實智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八個字,這叫真實智慧,這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你看這四個字的頭尾,明心見性,這是真實智慧。  

我們的心、一切眾生的心,本來就是光明的,本來就是清淨的,清淨光明並沒有失去,只是當下迷了而已,心性沒有絲毫改變,佛看見了,法身菩薩看見了,所以贊歎你本來是佛。你跟諸佛如來同樣的具足空寂心、妙圓心,無礙、無住、無作、無外、無內、平等、慈悲,菩提心,我們這個經題後半段所講的,清淨心、平等心、大覺心。只是迷而不覺,這是一切諸佛如來對六道眾生,非常感歎的說了一句話「可憐憫者」,他不是沒有,有,沒有丟掉,只是一念不覺,這就迷了,不認識自己的心性。可是自己心性依然起作用,覺有覺的作用,迷有迷的作用,全是自性起用。覺了起用清淨光明,現出來的是極樂世界。迷了起作用,那就看迷的有淺深不同、有染淨不同、有善惡不同,這就造成十法界依正莊嚴。覺了的受用是華藏世界、是極樂世界,密宗講的密嚴世界,名詞不一樣,其實一樁事,自性真實受用。迷了亦如是,你迷的淺深不一樣,迷的大小不一樣,迷的真妄不一樣,迷的淨穢不一樣,迷的善惡不一樣,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看起來很復雜,出生無盡。其實再怎麼復雜,源頭是一個,像一棵大樹,非常豐茂,無數的枝條一點都不亂,條依附枝,枝依附干,干依附本,本依附根,一點都不亂。這什麼?這是性德,性德在覺的時候不亂,在迷的時候還是不亂,妙!真不可思議。你把迷理順了,它就覺悟,你不理會它,那就是一個亂象,理會它,它就變成很有秩序,向著回歸本覺的這個方向走,那就好。  

佛教導我們,讓我們回頭,回頭就是遠離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盡了,本心本性就現前,真實智慧就現前。智慧做為你的導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順從,這個就是佛菩薩。這個順從是自然的,沒有絲毫勉強,也沒有起心動念。自性就是覺,自性就是智慧。本心就是覺,本心就是智慧。妄心沒智慧,妄心只會變成煩惱。所以大乘教常說「煩惱即菩提」,這個話我們能懂,煩惱跟菩提是一體的兩面,智慧用它,它就是菩提,癡迷用它,它就是煩惱,它是一不是二。正是《還源觀》上所說的「出生無盡」,智慧用它,它出生無盡的清淨莊嚴,癡迷用它,它就變成無量無邊的煩惱,就這麼個道理。修行沒有別的,叫你持戒,叫你修定,教給你八萬四千法門,不會用的把它用錯了,依舊是世間法。為什麼?癡迷不破。癡迷是愚癡,愚癡心裡面長什麼?長貪瞋慢疑,長這個。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他還是開不了悟,因為他沒有智慧,他沒有把貪瞋癡慢疑放下,所以他不能成就。  

法藏比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了,念老在此地說得非常好,他所憑借的是什麼?「住真實慧,勇猛精進」。這句話,他心裡是真實智慧,依真實智慧勇猛精進,他成就了。我們今天不肯放下煩惱習氣,真實智慧有,不能現前。放下什麼?放下執著,放下偏見(就是見惑)。頭一個要放下身見,這是最困難的,頭一關,頭一關是最難破。這還不是放下我,放下「我」,你就成佛了。放下身,知道身不是我,不要執著身是我。接著放下對立,你看身見、邊見,邊見就是對立。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沒有對立的。我們看到好像是對立,實際是一體,像我們看一棵樹,你從樹葉上去看,好像每個樹葉都是對立的,這個樹葉不是那個,那個樹葉不是這個;你看枝,這個枝跟那個枝是對立的;你看干,這個干跟那個干是對立的,你再慢慢往下看,看到根,看到本,原來是一體,沒有對立。我們一個人也是如此,你要不看到整個這個人身,你看到眼跟耳對立的,耳跟鼻是對立的,頭跟手足是對立的,右手跟左手對立的,都對立的,你看到全身,原來是一個人。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看到了,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那是根。所以佛在經上常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是能生能現,法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能所不二、性相一如,它是一體,你為什麼要對立?所以對立是絕對的錯誤,對立是一切沖突的根源,錯了。沒有對立就沒有沖突,宇宙是和諧的,生命是和諧的,大自然是和諧的。  

我們人迷了,迷得很重,甚至於比畜生還厲害。我們細心觀察植物,孔子在《易.系辭傳》裡面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看樹木、樹林,如果這一片是杉樹,它沒有雜的,它全是杉樹,這物以類聚,這是示現什麼?和諧。這個族群,你看一片森林,跟那邊森林它不一樣,雖不一樣,它們互相沒有斗爭,互相沒有侵犯,和睦相處。你看花草樹木,在小范圍就像一個家一樣,和睦;大的范圍,你看一群一群的,就好像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它也和睦,體現出一個和字,和為貴。一切眾生之類,迷得最嚴重的是有情眾生,六道裡頭有情眾生迷得最嚴重。人是六道裡頭迷得最重的,但是他也最容易覺悟。他的住處是染淨的臨界點、善惡的臨界點、迷悟的臨界點,所以他很容易迷,他也容易覺悟,人之可貴在此地。  

佛法知道一切法有因、有緣、有果,但是關鍵還是在緣。所以佛家常講緣生,它不講因生。緣,中國古人常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環境對你決定有影響。孟子的母親教他的小孩是孟子,我們知道歷史上記載的「孟母三遷」,為小孩搬家搬了三次。為什麼?鄰居,小孩跟小孩玩,他就受了染污。第一次居住是在農村,農村小孩學什麼?學埋葬死人,孟子母親看了,這個不適於小孩。第二次搬家,搬到靠近一個市場,正好這個市場裡面是個屠宰的、賣肉的,孟子又學會了,天天在殺畜生,在做買賣,孟母覺得這個也不行。第三次搬到私塾旁邊,小孩都在念聖賢書,孟子也學會讀書,學會了禮敬,這地方好。這就說明,父母對子女的愛護,要給他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環境。孟子沒有辜負他的母親,真的成為聖人。孔子、孟子的母親都是典型的人物。做母親最偉大的任務,就是把自己的子女教成聖賢,在出世間法裡面就教他成佛、成菩薩。母親的偉大,偉大在此地,不是別的。  

經典上我們前面念過的,「廣普之緣,自制其心」,這句重要。自己要克服自己,克己是世出世間聖人所講的真實功夫,在佛法講,時時刻刻要知道控制自己的煩惱習氣。順境、善緣克制自己的貪欲,逆境、惡緣克制自己的瞋恚、怨恨,要能克服住,永遠保持平和,這個與道就接近了。道就是性德、就是明心見性,智慧就生起來了。「欲拯群萌」,這句話是教化眾生、度化眾生,先要度自己,先要成就自己。  

「住真實慧」,什麼是真實?「真實者,《大乘義章二》雲:法絕情妄為真實。」念老用很簡單的話來解釋,「故即離妄之本真,亦即自性清淨心」。「法」是一切法,這個裡頭沒分別,這個法字沒分別,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總代號稱之法,「絕」是沒有,根本就沒有情沒有妄,所以它是真實的。情妄從哪裡來的?情妄是從人來的,人有情,人有妄,所以法失掉了真實。是不是真失掉?沒有。如果真的失掉,佛菩薩看這個法純真無妄。法性身、法性土,他在諸法裡頭見性,在諸法裡頭明心,這個我們在禅宗語錄裡面看得太多。所以你離開情妄,你就看到真的法,所謂諸法實相你就看到;你帶著情妄,你就見不到一切法的真相,你看到一切法是幻相。譬如我們戴一個有色的眼鏡,看到一切法全帶著顏色,我戴的是綠眼鏡,看的全是綠的,我戴的是紅的,全看是紅的。這個眼鏡就是情,這個眼鏡就是妄,眼鏡拿掉之後才看到本來面目。  

我們今天戴的是什麼眼鏡?七情五欲、貪瞋癡慢疑,戴的這麼多東西,所以把宇宙之間一切萬象全都看錯了,智慧沒有了。這些眼鏡統統拿掉,你用真眼見外面的真法,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不放下,永遠見不到真實,自己欺騙了自己。妄不是別人給我們的,自己迷了,自己制造虛妄的見解、錯誤的思想,自作自受!所以我們今天修行,最重要的是離妄。經上講的是總綱領、總原則,執著、分別、妄想。執著裡頭又分很多類,最嚴重的情執。情是什麼?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欲又分五類,財色名食睡,大乘裡面講七情五欲。能不能享受?能,菩薩也享受,佛也享受,凡夫當然能享受。凡聖不一樣是用心,用心不相同。凡夫有染著,就是他享受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享受,心上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的享受是清淨的。凡夫的享受是染污的,為什麼?他帶著有貪瞋癡,有情愛、有怨恨、有愚癡。佛菩薩沒有,佛菩薩對於一切法清淨平等,自他不二,佛菩薩認知宇宙之間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這個不一樣!一體是真的,對立是假的,對立是錯誤的。所以時時刻刻要能夠警惕自己離妄,離妄就是離妄念。如果這個外面境界對我誘惑很嚴重,我沒有辦法抵抗它,那就離相,我離開這個境界,不受這個境界的干擾。一般在初學要這樣做法,真有功夫的人不離,他是心離、身不離,事上不離、理上離,相上不離、性上離,這叫真離。那就是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著相!如果著相就得要離。要練,練到即相離相,就在相裡頭不執著,這個功夫成就了,這就沒障礙了。要會修!要懂得修。  

最討厭的人,最怨恨的人,在他身上修什麼?修離瞋恨心、離怨恨的心,修怨親平等,一般這都是最初入門的時候要修的。最親愛的人對你是個麻煩,你這種親愛要不能放下,你輪回就不能放下,你說多可怕。怨恨不能放下,來生來世的報復就放不下。六道是什麼?看清楚了,看明白了,沒有別的,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佛在經上說的。生生世世沒完沒了,苦不堪言!所以佛教我們要看破。看破就是了解事實真相,還願意干下去嗎?真覺悟了,放下。這一放下,清淨心就現前,清淨心起作用是智慧。你那種恩怨的心,那是情執,那種心起作用是煩惱。煩惱是什麼?就是七情五欲,它生這個東西。生七情五欲,生生世世脫離不了六道輪回。這個事情不能干了,我們要求生西方淨土,恩愛要放下,怨恨要放下,這兩個是最嚴重的。沒有怨恨,沒有恩愛,清淨心就現前。要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因,心淨則國土淨。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念佛往生的,他那一念的心是清淨心,他十念的心是清淨心,如果這個裡面還有親情、還有怨恨,千念萬念都不能往生。他一念憑什麼往生?他一念清淨,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那是淨土。清淨心往生清淨土,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個道理佛在經上常說。我們把這個疏忽了,將來不能往生,你要說是佛經不靈,那你造的罪業就重了,你會墮阿鼻地獄。佛沒有這麼說,你自己把佛的話聽錯了,會錯意了,那是怪你自己沒智慧。  

「《大乘止觀》曰: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為什麼一樁事情說這麼多名詞?這裡頭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叫你不要執著名相,名相不是真的,你要體會名相裡面的義趣,這個重要,不要執著名相,這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恆順眾生。確實有一些偏執的這些眾生,你說自性清淨心他很歡喜,你說個如來藏他就迷惑了,什麼叫如來藏?什麼叫法界?什麼叫法性?愈說愈糊塗。所以佛一樁事情說很多名詞,你喜歡哪個名詞,你就用哪個名詞,一樣的,一樁事情,這叫善巧方便。佛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明心見性,不是用一個方法,用多少方法?八萬四千法門。所以《般若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任何一個法門都是幫助你回歸自性,就是幫助你明心見性的。大夫看病,藥有八萬四千,藥是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對症病就治好了。對症是什麼?契機!眾生根機不一樣,所以佛施設的法門就不相同。哪一個法門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都能幫助你圓成佛道,也都能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這個經上就有,念阿彌陀佛修淨土的,三輩往生。三輩往生,上中下三輩,三輩之外還有一個,過去慈舟老法師判的一心三輩。那一段講的什麼?不是修淨宗的,修其他宗派的,也就是修另外八萬四千法門的。能不能往生?能,他修成了把功德回向,最後臨命終時我想到極樂世界,我把我修學的功德回向給極樂世界,全都能往生。阿彌陀佛的心量多大,不是說你不修我這個法門我就不收你,沒這個道理。條件是什麼?只要你修到清淨心,只要你能夠放下一切,一心念佛,他就能往生,無論修什麼法門。念觀音菩薩能不能往生?能;念地藏菩薩能不能往生?能。無論你修哪個法門,你真修到了一心不亂,煩惱習氣都放下,心地清淨,與極樂世界就相應,只要你想去,佛都來接引你。  

所以這個心,離妄之本真,妄不離,真不顯,妄離開了,真就顯。真心就是清淨心,真心就是自性,也叫真如。「真」,就是不假,不是虛妄;「如」,真所現的一切法。法跟性是一不是二,法如性,性如法,這叫真如。中國過去古大德用黃金跟金器做比喻,金是真,金器是如,把黃金比喻作真性,它能現能生。用黃金做個手镯,用黃金做個項鍊,用黃金做個茶杯,用黃金做個飯碗,茶杯、飯碗、镯子、項鍊不一樣,全是黃金。黃金就表示真,那些都叫做如,它就是金,器如金,金如器,一樣的。所有一切法相都是自性變的,哪一法不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在哪裡?我這個念珠比劃比劃,有沒有錯?沒錯!這串念珠,這就是它的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你得要懂。性在哪裡?這放大鏡行不行?行,都是的,全都是,隨拈一法,無有一法不是,你就開悟了。悟的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體,叫你從這裡開悟。悟了之後,你對於遍法界虛空界就用一個清淨心對待了。為什麼?你不分別、不執著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不就成佛了嗎?你要還分你我他,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不是他,那就又迷了。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