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弟子的首要條件—三皈依,尤其要皈依僧(善知識)
佛家弟子的首要條件——三皈依,尤其要皈依僧(善知識)
修學佛法,起步必須三皈依,沒有三皈依,就猶如一粒種子沒有種進土壤裡,只在土壤表面,到秋天收獲時,別的種子都經過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成熟,而這粒種子沒有任何收獲,還容易被風吹的別的地方! 皈依佛,就是確定自己在佛法的教育中“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歸依法,就是根據“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必須遵循佛的教法;皈依僧,就是必須是佛教的善知識引領;而且自己想成就,必須有善知識引領,否則不可能成就。三皈依圓滿,才是佛弟子。 在現實中,很多人皈依佛,皈依法沒有確立,表面上好像是“佛家弟子”,但是一會學習心靈成長,一會學習奧修,一會學其他外道,這樣的人不反對佛法,但是“最終目標沒有確立”,只是“佛學愛好者”。 還有一些人,自認為已皈依佛,歸依法,但是沒有皈依僧(善知識),並且自己有自己的道理,如:末法時期,魔會披著袈裟蒙騙佛弟子;自己修行淨土宗,只要一心念佛,死後往生極樂世界,不用僧寶(善知識)。持此種見地者,三皈依沒有圓滿。在三皈依沒有圓滿之前,還不是佛弟子,和上述的“佛學愛好者”一樣,更恐怖的是,有的由於“忙修瞎練”,果報比“上述佛學愛好者”還壞。有位大德曾經說過,“善法若不如法行持,倒成墮落之因。”而“如法行持”,沒有善知識引領,自己絕對是做不到的。有的人認為自己的根基好,悟性好,自己能弄懂。我們是否有六祖大師的根基?六祖大師也需要五祖的引領啊! 所以,這點若不弄清楚的話,“自認為已經入學了,但是校方檔案沒給你登記,到臨終時候想要去自己的目標,對方不錄取”——起點決定終點 有些初學者對皈依僧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一些“老修行人”會有體會:自己念佛十幾年了,定力沒有增加多少,名聞利養,貪嗔癡慢還是很多,還在干擾者自己;更有甚者,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減弱,產生懷疑;有的學佛人,修行很長時間,自己的智慧增長很慢,對現實中的教育孩子,夫妻關系還是沒有方法等等。有的人說我學佛是“學的出世間的智慧”,教育孩子,夫妻關系我不願一顧,不願和不擁有是兩碼回事;如果是大智慧,不僅僅讓我們出世,入世的一些問題同樣可以幫助到我們,並且是“小菜一碟”。 如果您是“老修行人”,出現了上述狀況,就要問自己了,修行過程中是否有善知識指引?是否把“淨土宗”想的太簡單了?是否違背了佛陀的教法,成為佛家弟子,首要三皈依?難道淨土宗不是佛法嗎? 果您是初學者,看到這裡,有何感想?“末法時期,有的魔會披著袈裟冒充善知識”不是我們“不尋找善知識的理由”!世間法中,學習普通的一門技能還需要師傅呢?何況我們修學這麼高深的佛法呢?我們是否尊重以往的普通老師?是否認為要和老師“平等”?平等不等於不尊重!我們如果尊重老師,上課的注意力是否會提高(和自己比)?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效率是否會提高?尊師重道就會提高學習效果!這個道理,我們現代人不懂的太多了!原因就是沒有真正的認清平等,平等的真正含義是“人格(人性)平等,分工不同”,詳見本博客《關於平等的思考)博文。 由於我們以往幾十年對老師的“平等認識”習慣,造成我們對學佛中“皈依善知識不夠重視”,由於我們學習世間法時“可以自學”,造成我們錯誤的認為“學習佛法也可以自學”。現代學佛人這點尤其普遍。 古人對老師的稱呼“恩師”,對老師的態度是“禮貌和感恩”,對更深的智慧,技能學習方面尊稱為“師傅”;而現代人對老師的理解就是“平等的老師”,因此少了一些“尊重”,就少了一分收獲! 您現在有學佛的老師嗎?有學佛的師傅嗎?當你稱呼其“老師”“師傅”時,是什麼樣的態度?是平等還是尊敬?尊敬程度如何? 學佛人對“老師”“師傅”的稱呼還有一種“上師”,這不僅僅是密宗的稱呼。筆者認為即使不是密宗學人,對待老師,師傅也可稱之為“上師”。一個“上”字,增加更多的“崇敬”;因為“善知識”的恩德不亞於“父母的恩德”;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善知識”給予我們慧命,生命是一世,慧命是永世!讓我們感恩善知識,以感恩上師之心,感恩我們的老師,師傅(師父)!我們的學佛才有希望,我們的解脫才有希望! 關於皈依僧(善知識)的問題,很多修行者認為:我現在沒有緣分遇到善知識(出家人)啊!沒有緣分皈依他啊!或者有的修行人認為,我已經參加過皈依儀式了,是出家人主持的,已經三皈依了,也已經皈依僧了。 是否真正的皈依僧(善知識)的衡量標准:心皈依善知識,以師傅,師父,上師(崇敬)的態度皈依善知識;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更重要,時常親近善知識,時常求教師傅給予指引。這才是這正意義的皈依僧(善知識)。 所以,皈依善知識,不一定是皈依出家人;形式上皈依善知識,內心沒有皈依善知識不算真皈依;內心皈依善知識,但沒有親近善知識,時常請教,求教,屬於皈依不到位。 只有善知識才能觀照到你的根基,當下的修學次第,當下的修學狀況,及時調整,糾正。所以需要真正的皈依善知識,真正的親近善知識,才是學佛人今生成就的根本。 我們在親近善知識時,詢問問題的態度決定我們收獲的大小——探討,請教,求教。 如果以探討之心親近,那你的謙卑之心,信心有問題,沒有真正皈依;如果是請教,謙卑之心,信心擁有,還有差距;如果是求教的態度,謙卑之心,信心到位;收獲巨大。信一分,收獲一分,信十分收獲十分。以十分的信心聽過善知識的開示,之後的行動力遠比信一分的行動力高;所得到的效果是信一分的十倍。所以“信是道元功德母,能養一切諸善法”。各位同修,您信您的師父嗎?信的程度如何?到十分了嗎?您的修行精進度如何?什麼原因?與此有關系嗎? 關於找不到善知識的說法。首先問自己找善知識的心是否謙卑。如果有謙卑之心,即可達到儒家講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果沒有謙卑心,善知識即使在身邊,你也看不到。 所有的善知識都知道,他不會求你問他問題,拜他為善知識,因為你不具備受教育的態度,與學佛無益! 讓我們真正認識三皈依的重要性,真正認識皈依僧(善知識)的重要性,真正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以謙卑之心,求教之心,感恩之心苦尋善知識,獲得指引,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起點決定終點!(全文終)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