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檢驗自己修心是否圓滿的四個標准
慈誠羅珠堪布:檢驗自己修心是否圓滿的四個標准 本文是堪布對《修心七要》講解的一部分。修心圓滿(進步)的四個標准是: 1.我執的減少和斷除 2.日常思想行為沒有讓自己慚愧3.無論順逆,都能歡歡喜喜4.能輕松自然地對治煩惱。 諸法攝一要,二證取上首, 恆當依歡喜,能散即圓滿。 不同的修法,有不同的衡量標准。在“龍欽心髓”中,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修法都有各自的標准。在《修心七要》裡面,講了四種修心圓滿的標准。 此處所說“標准”的意思是指,如果達到了其中的一、兩個標准,就說明我們的修行在進步;或者是說修行在我們的心裡產生了一些影響、效果或作用,並不是說達到這些標准以後,就不需要再修行了。 如果這裡所講的四種標准一個都沒有達到,就說明我們以前的所有修行沒有任何進步,雖然在我們的心裡播下了解脫或善法的種子,但還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第一個標准:“諸法攝一要”。 意思是說,無論是顯宗的法或者密宗的法;小乘的法或者大乘的法,諸法的意義、結果均為一體,那就是斷除我執,這是所有修法的唯一目的。 如果學佛已經有一、二十年,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也修了外加行、內加行等很多修法,灌了很多頂,見了很多善知識或活佛等等,但實際上我執卻並沒有任何的減少,那就只能說,以前我們的修行基本上沒有用。盡管也是一種善法,當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還是可以讓我們不墮惡趣,投生人天善趣,但在實際的修行上面沒有什麼價值,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了。 學佛不是論時間的長短,而是看修行的結果——斷除我執。這是衡量修行人的天平。 如果一個自以為很不錯的修行人,或者是其它人認為很不錯的修行人,卻在我執或愛我執方面非常嚴重,與普通沒有修行的人完全一樣,那他就算不上是好的修行人。 我們就是要躬身自問,拿還沒有學佛時候的自己,與修了那麼長時間以後的自己相比較,看看二者的我執及愛我執孰輕孰重。如果不相上下,那就可以說:我這麼多年的修行沒有什麼直接的結果,只是間接地播下了一些解脫的種子而已,這是千真萬確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我們所念的每一句佛號、每一句心咒都有意義,但從斷除愛我執及我執的角度去看,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有些人很喜歡修本尊,希望在修了本尊之後,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本尊,可以跟本尊像人與人一樣溝通。於是到處去問:“我的本尊是什麼”,然後不亦樂乎地修本尊、觀想本尊,但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果生起次第離開了證悟空性,則修了也沒有意思。即便生起次第修得非常好,最終的結果,也只是一些世間的成就而已。 什麼叫世間的成就呢?比如說,我們現在是一個平常的欲界凡夫眾生,很多超凡的能力隱藏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不會發揮什麼作用。假使生起次第修成以後,就可以獲得他心通或其它神通、神變,以及色界、無色界等天人的功德,在一些事業法方面會起一些作用,但是卻不能獲得解脫。 圓滿次第的氣脈明點修法也是一樣,當氣脈明點的修法修到比較高的程度——自由自在、任運自如的時候,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那就和外道的氣脈明點修法差不多,一樣不能獲得解脫,所以,一旦離開了證悟空性的境界,所有的修法都失去了最終的意義。 如果能斷除我執,自然能斷除煩惱;倘若沒有斷除我執,那煩惱隨時都有可能產生。比如說,如果我們得了病卻沒有從根本上治愈,即使一、兩天暫時可以控制,以後也隨時有可能再發作。同樣,如果我們沒有從根本上推翻、斷除我執,則即使通過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或小乘的四禅八定等修法把煩惱控制住了,但還是沒有解決根本上的問題,以後煩惱仍然有可能再次產生。 說來說去,最關鍵的,就是證悟空性,如果證悟空性,就一定能推翻我執。因為證悟空性的境界與我執二者,是對立的、矛盾的。一個是無明,一個是智慧,兩個矛盾的東西不可能同時在我們的心相續當中存在。如果存在很強有力的無明,就不會有智慧;如果智慧已經強大無比了,就不會有無明。證悟空性以後,就能斷除煩惱。如果沒有斷除煩惱,就說明沒有證悟。 凡是不能證悟的修法,從解脫的角度來說,就沒有太大的意義。比如說,即使把寂靜修法修到可以七天七夜不吃不睡,也不生起任何一個雜念,平時也有很多神通、神變的程度,也不能解脫。 比如,欲界和色界天人也有很多了不起的神通,甚至包括餓鬼道的很多眾生,也有先天性的神通、神變,但他們還是凡夫,還是有煩惱,還是流轉於輪回當中不能解脫,所以,神通等等都不起什麼作用。如果所有的修法沒有變成我執的對治力,我們的修行就失去了實際的價值。這是第一個標准。 第二個標准:“二證取上首”。 意思是說,在衡量自己的修行方面,別人的贊歎,與自己觀察自己的行為或起心動念這兩種證據中,要以最上等的後者,也即自心無有慚愧來作為修行的標准。 為什麼不能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的修行呢?因為別人的看法是靠不住。書中講到,沒有他心通的凡夫眾生,在贊歎一個人很有修行、很有智慧,是菩薩、是活佛等等的時候,如果那個人也自以為自己就是活佛,是好修行人的話,就是大錯特錯。因為沒有他心通的凡夫並不真正了解我們,他們只能看到我們外表的一些行為,至於內在的觀念——有沒有出離心、菩提心?有沒有證悟空性?他們都沒辦法了解,在不了解的基礎上做出來的評論、判斷,都是靠不住的。 比如說,有些人一看到某個人有一些比較好的行為,就可能會覺得他是修行人、是菩薩等等,但是,僅有一、兩個比較好的行為,並不能代表某個人的整個修行狀態,更不能證明他是菩薩。是不是活佛、菩薩,不在於外表的行為,而在於內心的修行。我們不能以其它人的評價作為我們的修行標准。 那什麼才是修行的標准呢?最關鍵的,是自己在觀察自己的時候問心無愧,沒有發現什麼很嚴重的違背大乘或小乘佛法的過失。 當然,僅有這一點,不能說明我們是佛或一地以上的菩薩,但至少能夠說明,我們是一個修行人,沒有很明顯的世間八風的觀念。 反過來說,如果其它人毀謗我們,也不一定表示我們沒有修行。道理是一樣的,他們不了解我們的內心,只能根據外表的一、兩種不太順眼的,或者是違背佛法的一些行為來判斷,但是,外表根本無法代表內心,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內心。內心有好的念頭、不好的念頭,自己都清清楚楚,所以,面對別人的毀謗和贊揚,修行人都應該寵辱不驚,更不能將其作為修行的標准。自己分析自己的修行,才是最可靠的。 佛經裡面也講,在一般情況下,有三種不同層次的標准:上等的標准,是在本尊面前不慚愧;中等的標准,是在自己面前不慚愧;下等的標准,是在金剛道友或佛友面前不慚愧。 第三個標准,“恆當依歡喜”。 無論遇到困難、違緣,還是幸福、順緣,任何時候都能歡歡喜喜,這也是一個修行的標准。 在修行還沒有什麼進步的時候,遇到順緣——工作順利、身體健康,沒有發生什麼意外的時候,我們會高興,會覺得自己修行很不錯,上師三寶始終在加持自己。一旦遇到一些不順利——生病、破產或者其它的意外,那個時候很多凡夫都會不高興——我修了那麼長的時間,做了那麼多的善事,不應該遇到這樣的痛苦和違緣。不但心裡不高興,而且外表上也能很明顯地表現出來。凡夫就是這樣,高興不高興完全依賴於外緣。 這裡所講的歡喜是指什麼呢?為什麼要高興呢?此處所說的歡喜,不是無因無緣的歡喜,而是在遇到健康、順利、發財等等,以及遇到生病、家破人亡等世間人最不願意接受,最不希望出現的痛苦、困難、魔障的時候,都會同樣地高興,因為我們有能力把遇到的所有境遇轉為道用,使其變成修行的順緣,增長自己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等修行上的功德。既然如此,自己怎麼會不高興呢?這說明以後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無論是遇到順緣或者是違緣,都沒有太大的關系,自己有把握同樣轉為道用,這就是第三個修行進步的標准。 以前我們講過“如何轉病痛為道用”的修法,就是心裡不但對病痛沒有生起嗔恨心或厭煩心,還要生起歡喜心。因為一方面通過這個病,可以積累資糧、清淨罪業等等;另外一方面,還可以依靠病苦,來承擔、替代所有眾生的痛苦,所以自然而然會生起歡喜心。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達到了第三個標准。 前面也提到過,從修行的角度,對治煩惱的角度來說,我們目前的環境,是一個艱苦、糟糕的環境。末法時代眾生的煩惱本來就很粗大,末法時代的修行人更會遇到種種不順,違緣的比例要比順緣高出很多倍,修行修得愈好,善事做得愈偉大,就愈有障礙。 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只有修持“違緣轉為道用”的修行方法。有了這種修法,則無論是艱困還是幸福,我們都能同樣地修行,所有的順緣、違緣,都能讓我們修行,那我們的修行就不會退步,只會進步;如果沒有這些修法,所有的修行全部要觀待外緣,我們的修行就不會有什麼進步。 第四個標准,“能散即圓滿”。 比如說,騎士在騎術精湛以後,即使內心散亂的時候馬匹有什麼意外的舉動,也不會從馬上掉下來。而不會騎馬的人在騎馬的時候,就要精力高度集中,不然的話,馬一跑快了自己就會摔下來。 同樣的,在修行還不到位的時候,只有非常認真地修持不淨觀、慈悲心或者空性,才能控制煩惱。平時只要稍不注意,煩惱隨時都會產生,而且還很嚴重。在大乘佛法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自私心,沒有一個煩惱比自私心更嚴重了。 當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無需特別注意,也能控制煩惱。即使內心比較散亂,一旦生起自私心,也能自然而然地對治、斷除;或者在內心散亂的時候,也不會產生嚴重的自私心。 比如說,在沒有修菩提心的時候,突然有人打罵我們,或者是把我們的東西偷了等等,那個時候我們不但沒有生起嗔恨心,而且立即就能把那個違緣轉為道用,這就是修行進步的一個標准。 我們有沒有進步,就是要回頭依照這四個標准來看。如果有人問:什麼時候我算是修完了《修心七要》?那就是要看有沒有達到這四個標准。 如果修行一直沒有什麼進步,方法上面再三權衡也沒有發現什麼錯誤,也許就是我們的業障太深重。如果業障太深重,可以先修一修金剛薩埵修法,或者是繼續修菩提心的修法。因為菩提心是最有力的清淨罪業的修法,菩提心自身就有清淨罪業的能力。 以上講的四個標准,都是從總體上來講的。即使達到了四個標准,也只能說明我們的修行有稍許進步,不能說明我們的修行已經完全到位,從此以後再也不需要修行了。如果四個標准一個也沒有達到,就只能證明我們以前的修行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修行。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