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佛陀說:遠離破戒之人!


 2012/5/8    熱度:7457    下載DOC文檔    

佛陀說:遠離破戒之人!

益西彭措堪布

 

有人以為菩薩是聖者,肯定會在行為上以大悲心攝受破戒者,令其去苦得樂,但這僅是出於個人的主觀臆測。論慈悲無有過於佛者,而佛早已用盡所有智觀察並決定了對於破戒者,在行為上只有捨棄一途,別無他法,而且這也正是出於慈悲之念,因為破戒之人與清淨戒律的道友住一處,會增加他們的修法障礙,這反過來又使破戒者增加了罪業,而且,破戒者繼續享用三寶的財物等等也會使他們罪業更重,因此佛在戒律中規定對破根本戒者必須予以摒棄。

三乘佛法皆應遠離破戒之人

一、守小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佛在《雜阿含經》中有授記:魔等不能毀壞佛法,只有形象為佛弟子,但內心無聞思修不持淨戒的影像修行人才能毀壞佛法,滅盡佛的正法。故我們在作弘法利生事業時,最主要的是不能失壞三乘的根本戒。

《戒律三百頌》雲:莫與破戒者共住,法、財亦莫共受用。

在《破戒折伏經》中,佛對捨利子說:“上師、上座、清淨守持戒律的信眾與破戒的人相比,猶如獅群中的狐狸,轉輪王中的黃門,天的眷屬與猴子,龍王中的貧窮乞丐,具天眼通眾人中的盲人,大鵬鳥與薩達巴。”佛以這些對比強烈的比喻,說明了清淨持戒者與破戒者之間的宵壤之別。另外破根本戒之人不能與上師、上座等同住,以防外道與白衣的譏嫌。

佛在小乘經典中說,應該遠離破了根本戒的人,並把他驅逐出僧團,在大家把他拉出去時,他如果抱住柱子的話,連柱子也要砍掉(當然在事後,砍掉柱子的人應將柱子重新修復,因這是三寶的財物)。

二、守大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佛在大乘經典中說,如有誰破了根本戒,不必說資糧道和加行道,就是真正已得聖果的菩薩也會遠離他。《入中論》第二品中說:

猶如大海與死屍,亦如吉祥與黑耳,

如是持戒諸大士,不樂與犯戒雜居。

也就是說,聖位二地菩薩也只有遠離此等破戒者。有人以為菩薩是聖者,肯定會在行為上以大悲心攝受破戒者,令其去苦得樂,但這僅是出於個人的主觀臆測。論慈悲無有過於佛者,而佛早已用盡所有智觀察並決定了對於破戒者,在行為上只有捨棄一途,別無他法,而且這也正是出於慈悲之念,因為破戒之人與清淨戒律的道友住一處,會增加他們的修法障礙,這反過來又使破戒者增加了罪業,而且,破戒者繼續享用三寶的財物等等也會使他們罪業更重,因此佛在戒律中規定對破根本戒者必須予以摒棄。

三、守密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如果具有生圓次第的功德,三昧耶也很清淨的修行人,和破了密乘根本戒的人一起吃飯、說話,甚至只飲用同一條河流中的水,都會因此得到偶失以及友失的過患。

友失就是與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觸,因他而造大量惡業,從而失壞自己的三昧耶。偶失則是在與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觸的過程中,與他同吃、同住,甚至共同求法時所失壞的三昧耶。密續雲:

交往滿足失壞者,失壞非器為說法,

不避失壞失壞者,失壞障過所染污,

為現生緣後世障,以愧悔心誠忏悔。

即與破戒者或交往、或滿足其願望,或為他及非法器的人說法,或不遠避,這樣就會被破戒人的障過所染污,對今生造成違緣,對後世造成障礙,故應以悔愧之心誠心忏悔。在一起修行的人中,如果有一個失壞三昧耶的人,則其余具足三昧耶的人雖有百千,也不能得到少許的修行之果,譬如一滴壞乳,能使滿壺的清淨乳汁變壞。如《總集續》中說:

譬如一滴乳,若壞盡皆壞。

一行人失壞,諸行人失壞。

從上可以清楚明確地知道破戒的過患,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個密乘行者,就可以行持瑜伽士的許多甚深難思的行為,而對什麼也不在乎,到第四部分之後,大家就會知道密乘戒律的嚴格甚至遠遠超過顯宗戒律。

在末法時代中,有很多人從表面上看是修行人,其實內心中沒有聞思修的意樂與功德,整日四處游蕩,這種人在非常短的時間中也會失壞很多戒律。對於這些可憐的人,我們在行為上應該遠離,但在內心不能生起煩惱而去說他們的過失,也不能嫌棄、嗔恨,而應替他們念經咒忏悔,回向善根或祈求上師三寶救度他們。我們應該謹記佛在《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的教導:“自於禁戒,清淨守持,見毀戒者,起大悲愍,不應於彼生嫌恚心。”

(摘自《走向解脫》益西彭措堪布)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