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如何修功德智慧
來自:南師懷瑾《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第一 如何修功德智慧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這八個字看起來容易,想想看可真難了。這裡要注意了!《維摩诘經》講學佛修菩薩道的重心,由這八個字點出來了。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點一點累積而來的,所以說積功累德,要身口意隨時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說,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絲驕慢,這個功也沒有了。這積功累德太難了,更不見有人能一貫到底做下去。 我們學佛講功德和福德成就,沒有功德那有福報?智慧更難修了,智慧不夠,頭腦就不清。要怎樣修呢?靠定慧止觀,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糊塗的人很多。止是止一切妄念雜想,止於至善,一念在淨念上,然後要起觀,參究一切的佛,這才是打坐靜修的道理,不是在那裡玩弄氣感!要多研究《瑜伽師地論》的止觀,智慧是要學來的、修來的。我們學佛就兩條大路,一條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惡;另一邊修智慧。福德圓滿、智慧圓滿,才能成功。 “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因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報,心能轉物所致,色身氣脈自然轉變。這裡經文又隱藏著密教噢!不信你試試看,若作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氣脈就會變,就是這個道理,立竿見影。有多少修行功夫,色相就會有多少變化,絲毫不爽。修善根結善緣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會讓人覺得可愛而想親近;長得雖好看而人緣不佳,就是不修善業的結果,大家要多自反省。未成佛要先結人緣,你一個人大徹大悟,不能度眾生,因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個辟支佛。 “名稱高遠,逾於須彌”,這時不是世間小聲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聲普聞三界。譬如歷代聖賢,他們的成就、他們的功德、他們的作為永遠流傳,高超三界,不受時代時間的影響,他們的崇高與偉大,超越了須彌山。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我們自以為深信佛法,其實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譬如說空,要真證到了空,有了實證,才是正信。這樣還不夠,還要深信,例如禅宗祖師說要大悟三十六回,小悟無數次的境地。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仍不堅固,修行人仍會退轉,因為見地偏差,功德不圓滿,都會造成退轉。要到了八地菩薩以上,才不退轉,才稱得上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我們現在仍然在講《維摩诘經》的序品,這序品在敘說贊歎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代表了學佛要求證、要到達的境界,這境界也就是佛土。從修持的因上來講,叫做境界;從修持的果上來講,稱為佛土。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這些菩薩的境界已到第十地法雲地,形容解脫成就之法寶普照世間,慈雲法雨,說法如雲如雨,普惠眾生。 “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所發的聲音使人能得到利益,這是種最微妙的境界。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很多經典都贊歎音聲法門,眾生心地清淨,能正思惟起修,才可感應菩薩言音的微妙。這是信、解、行、證的道理。此處的解不同於世間作學問的理解,是要有止觀的因,得定慧的果,中文勉強稱之為解,是要用證的,能證到了,自然可以聽到菩薩的言音,微妙第一。這其中的道理要向觀-音-法-門去體證,必須做到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能聽到菩薩的言音微妙第一的人,即使聽世間一切噪音,都成清淨的音聲:否則,即使是松風或是潺潺溪流都會成為煩惱的音聲。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