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如何將學佛跟生活、工作聯系到一起
我們的老和尚在幾十年的講經過程當中,把理和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都講得很清楚。我們現在缺的就是我們怎麼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當中,把老和尚的教誨落實在我們實際的生活和工作當中,這也是我一個最切身的體會。如果說學在一邊,做在一邊,就得不到受用,就是學佛跟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聯系不到一起,這個學佛 就得不到真實的利益,這也是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大家所共同關心的。 現在很多人,包括我們很多朋友,都覺得自己很忙,事情很多,要把手頭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後,然後再開始念佛,我把我的事情處理完畢了再念佛。實際上這種說法,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最好的念佛方法不是每天念經、看光盤、拜佛、繞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勇於生活,勇於面對俗務,千萬不要躲著它,千萬不要回避它。這就是印光大師說的,一定要當仁不讓,見義勇為。 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強調,“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糾纏之時即是解脫之時”。他老人家舉這個例子,“金不煉不純,刀不磨不利”,應該在俗務當中學會念佛。俗務是事相,事理不二,我們看到的這些事相,實際上都是反映了這個理。我們在事相當中,在俗務當中,要認識到,所謂俗務,實際上都是自性的反應,真俗不二,真是空的,俗是有的,空有不二。具體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你有爸爸媽媽,你就得在孝養爸爸媽媽的過程當中念佛;你有公司,你就在當老板的過程當中念佛;你有孩子,你就在當爸爸的過程當中念佛,你要隨這個緣。最怕的就是印光大師說的摒除俗務,“摒”就是屏蔽掉,“除”就是去掉俗務去念佛,這樣反而念不好佛。所以一定要注意,隨著自己沒有了盡的塵緣來念佛,隨緣消業障。 現在很多念佛的同修,在我們介紹了印光大師的十念法之後,他們按照這種方法去念佛。他們有些人有些想法,公司也不想開了,家也不想管了,工作也不要了,就開始念佛,這個是錯誤的。要知道,我們念佛一定是隨著我們的緣分,這就是印光大師經常提醒我們的,敦倫盡分,在我們敦倫盡分的過程當中把佛念好。那怎麼念?印光大師說,“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介紹這個方法,當我們沒有事情的時候,或者這個事情並不需要動腦子,比如刷牙、穿衣服、走路,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把佛號提起來,真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四字“阿彌陀佛”。有些時候直念,有些時候計數很難,印光大師說,我們就直念。直念的意思就是一句接著一句,一個字接著一個字。就像我前幾天向大家匯報的,在看牙過程當中,一會大夫讓你閉嘴、吸氣、張開嘴,肌肉放松、不要緊張,疼不疼?他會問你,這地方有感覺嗎?這個時候,因為你要跟大夫配合治療這個牙齒,所以你不可能再有十句佛號的時間,你要專心地配合大夫治療牙齒。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能念十句為難,但能念一句嗎?能念一句我們就念一句。 應該忙裡偷閒地去念佛,偷閒就是找時間念佛,見縫插針念佛。我自己的體會,能念一個字念一個字,能念兩個字就念兩個字,能念一句很好,就念一句,能念兩句念兩句,能念多少念多少,能念到什麼程度就念到什麼程度。但是,哪怕我只念一個字,我都做到嘴上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心裡記得清楚。所以俗務糾纏的時候,正是我們看破放下,見到真性的時候,見到如來的時候,見到一真法界的時候。如果我們用這種態度,來對待我們的俗務,是不是常生歡喜心,是不是就會法喜充滿,是不是會抱著一種了凡先生說的,歡然受賜的這種感覺。“歡然”,高高興興的,“受賜”,賜予我這個看破俗務的機會,讓我見真的時候。真在哪裡?真在俗中;空在哪裡?空在有中。空有不二,真俗不二,就俗見真,就有見空,就著菜下飯,就著水泡茶,就這個道理。茶在哪裡?茶在水當中;水是什麼水?水是茶水,是一不是二,一門即是普門。 如果說,實實在在的這些俗務,涉及到財色名食睡,這些俗務,是我們無始劫來把它當成真的這些俗務,我都能夠擺脫掉,我都能夠克服住貪嗔癡慢疑的習氣,我都不被這些煩惱所轉,而且我沒有煩惱生起來,我心是定的,我心是清淨的,我心是平等的,這個時候,你再用印光大師的十念法再念佛,你體會一下,那不一樣!真的境界現前,你最在意的東西、感受最深的東西、最容易引起你煩惱的東西、你最當真的東西,你都可以克服掉,那在念佛堂這麼好的環境當中,念這十句佛號,確確實實是容易得多。你這個金煉純了,我再拿這個純金做金條,那就容易多了,我再把這個金子做成金項鏈,那就容易多了。那總比我從金礦當中煉出金子來,那要容易得多。我從金礦當中都能煉出金子來,這麼大風大浪我都過得來,我再把這金條變成金項鏈,那還有什麼難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像了凡先生說的,抱著一種歡迎的態度、高興的態度來看待俗務糾纏,你看待這些俗務,把它當成假的,你就真見性了,你的佛號就真得力了。 俗務糾纏是好事,是機會。所以為什麼我們要隨緣,就是要把握住見佛的機會,就是要把握住見到真如的機會,就是要把握住煉金,把金煉純的機會,就是把我們的智慧之刀磨快的機會。刀不磨不利,我們見到俗務,就知道這可是磨刀的時候,可不能丟掉這個機會。我一定要利用這個機會,把我的智慧之刀磨快,我才能斬斷我的煩惱。所以,俗務糾纏是好事。 所以我們在做生意的時候,對我來講,越不願意見的人,我就知道這時我把假的當成真的了,我反而越要見他。見他多尴尬,多不好意思啊?你還有尴尬,你還有不好意思,你還有不舒服,你還有別扭,你又把假的當成真的了。現在咱們說,在日常生活中這點小事,吃喝拉撒睡、春夏秋冬,你都當成真的,生死這麼大關頭的事你能不當成真的嗎?你把生死這個大事明明是假事,你當成真的,那這生死大事可就真的是障礙你了,他真的就是假的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想,這就是什麼現象?這就是生死心不切。如果我們真的關心、著急,有一個特別特別懇切的心,要了生死出三界。我們這點小事都過不來,我們的生死,那要較之於這些生意、這些是非、這些人我、這些財色名食睡,那不知道要大多少倍。你把這麼小的假事都當成真的,那這麼大的假事你能當成假的嗎?不可能。合同簽不成,能死人嗎?死不了人。咱們一般都這麼說,既然死不了人,何必當真的,看來咱們把生死當成真的了。現在胡小林把這單合同當成真的,那生死這點事能不當成真的嗎,那比這件事真多少倍!要提高這種警覺。你不在煩惱當中意識到自己,不行,功夫不得力。你怎麼能夠好好念佛,你怎麼能夠像印光大師說的勵志念佛呢? 你只有在境緣當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你才能練就你的平等心和清淨心。 “金不煉不純,刀不磨不利“,你就要在這俗務當中練就這個純,佛號純,佛號得力。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夠跟我們的俗務對立,不能討厭我們的俗務,要在俗務當中見真,要在假當中見性。一定不能厭煩我們今天的責任,一定不要覺得反感。 很多人就不耐煩了。我有個朋友學會了十念法,念了三個月一百天後,法喜充滿,特別高興。原來不願意念佛,就願意聽經教,願意看盤,願意看書,願意學知識。知識分子,願意看書。看書看兩個小時、四個小時、六個小時、一天,都不累。一說念佛二十分鐘都不行。後來學了十念法之後,他念了一百天以後,給我發短信,說特別喜悅。從來沒有那種感覺,汗毛孔都張開了,汗毛都豎起來了,熱淚盈眶,是個男同志,而且就不願意停下來。八點半,家裡要吃早飯了,已經念了四十分鐘,不得已停下來。他說,我這一生當中從來沒有這麼喜悅過。真是像印光大師說的,按照這種十念法,身心愉快,特別能養神。高興極了,那種激動,那種備受鼓舞。他怎麼辦?按道理說這是覺悟、法喜,他又把這種覺悟轉成煩惱了。他就不願意再去上班了,他就願意按照十念法念佛。誰不願意處在這種愉快的過程之中?天天法喜充滿,不想停下來。一邊念佛,一邊高興,身心愉悅,念著念著好像覺著身體也輕了,人也從來沒這麼高興過。那誰還願意上班,誰還願意見客戶。他也是個老板,他底下也有員工,他也要經營公司。 我們通過十念法,把煩惱變成了菩提,菩提確確實實能給我們帶來身心的愉悅。但是我們一念迷,又能把這種菩提變成煩惱。他就跟工作對立,跟家人對立,跟他的業務對立。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提高警覺,十念法給你帶來的喜悅是假的,你把這個假的當真的,它就真的是假的了,你著相了。十念法這種愉悅在你心裡頭產生了執著,產生了煩惱,產生了不清淨。煩惱、執著、不清淨是不是虛妄的?你把假的當成真的,它就真的是假的了。你著相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本來是好境界,本來是好事,結果你把它一當了真,它就形成了障礙,它就變成假的了。本來是真的,念佛,還有什麼比這一句佛號更真的嗎?你把這真的真當成真的了,你把假的真當成真的,原來是真的馬上變成假的。為什麼?因為產生了虛妄和煩惱,煩惱由中而生。煩惱是假的,你就把真的變成了假的。 反過來,如果我們在假的過程中能夠看得破放得下,那麼這個假的,你通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認識到這一點,你是不是就見到真的了。因為所有假的分別執著都不存在了,你就見到真的了。原來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你見真的,而你現在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你是不是就沒有了障礙,就見到真的了。所以,當你把假的看成假的時候,你就見到真的。 所以我就跟他講,“你要去西方,現在這些事情都在影響你,這是不對的。所以要從心裡放棄跟一切人事物的對立,你現在還有不喜歡的,你還有不高興的,還有不順眼的,你還有不願意的,你還有不舒服的,你還想否定別人,你還想把念佛跟工作對立起來,這些東西都是煩惱。這些煩惱產生的根源,你把假的當成真的。這些東西你一點都不能有。” 我們在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我們就是想著利益對方。我們無論跟什麼人、跟什麼事情打交道,我就抱著為你服務的態度。我就想著你要占我的便宜,我就願意讓你占我的便宜,我就願意讓你舒服,我就願意讓你高興。那你說你見到壞事,你也這麼做嗎?那你要見到壞事你幫他一塊做壞事,那你就不是幫人家,你是在害人家,你在助纣為虐。 問題不在於你該不該教孩子,問題在於你應該抱著一種什麼樣的心態教育孩子。 如果你還有討厭,還有不順眼,還有不喜歡,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引起觀照,就要引起覺照,知道我的心裡還有起心動念,我的心裡還有對立,我的心裡還有分別,我還有不舒服,我們管這種情況叫功夫真正得力。你意識到了,頓起覺照,起覺照的時間越短越好。起了覺照就頓伏,覺照就是看破,伏住煩惱就是放下。 你把這些不順心的人、不順心的事當真了。當真了,師父講《楞嚴經》的時候是說,你把這個假的當成真的,它就是假的。它是假的,你被它騙了。 這對我們工作當中有很好的指導意義。為什麼?我們是在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出現了你不願意見的人,你不願意干的事,你不願意想的問題。你越不願意,你就越要親近它。有些時候我們看到密宗的書上說,你要親近煩惱、親近災難,我們覺得你這不是賤骨頭嗎?有煩惱你躲還來不及,怎麼還親近他?你不親近他,你怎麼看破他?你不看破他,你怎麼能放下他?你又看不破又放不下,你怎麼能來的覺悟?所以,我們通過這一點來看到,我們能夠更深地理解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們按照這種般若的精神,來指導我們日常的生活。面對俗務,俗務當中有順有逆,逆了不起嗔恨,因為它是假的,我生氣,我傻;順了不起貪愛,為什麼?貪愛,你把假的又當成真的。你把它當成真的時候,它就是假的,它什麼都不是。因為什麼?你沒有看到真的,你把假的當成真的,你反而看不到真的。 而我在教育過程當中,我要甄別我自己有多少是因為自己的原因而說他,是因為自己看不慣而說他,是因為自己不舒服而說他,我真是為他好嗎?沒有,一點都沒有。我覺得我在心裡頭有一個貪念,我希望他如理如法,我希望他對老和尚恭敬,我有這種要求,這就是《了凡四訓》上說的“一毫觊觎,一毫將迎”,我有患得患失,我希望在我面前出現一個非常禮貌恭敬的孩子對待老和尚如理如法,這是我的希望。 希望就是欲望,就是攀緣,而老和尚隨緣,看到這種情況不起心不動念,沒有一絲毫的動念。 遇境逢緣,緣就是兒子,境就是他的電影,你對立,你跟人家對立,你能弘揚佛法嗎?你能續佛慧命嗎?必須和光同塵,必須要跟他們在一起,才能把他們從火坑中救出來。我們只有和光同塵,我們才知道光底下發生的什麼事情,才知道塵當中有什麼麻煩,我們才能把孩子從光和塵當中領出來,否則我們拒絕這個光,拒絕這個塵,我們不和光同塵,我們確確實實是沒法和別人溝通,佛法也就沒法續佛慧命,就變成了一張白紙,變成了空談。我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也就落空了。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我們真能做到和光同塵,我們就能弘揚佛法。為什麼今天佛法衰,衰在就是我們這些修行人念佛人不能跟社會大眾和光同塵,我們抱著一種對立的態度、不滿的情緒能跟他們相處,讓他們覺得我們這些學佛人挺怪的。噢,你們這叫學佛,算了吧。我經常遇到別人這麼說我,所以我要在這裡講講我親身的經歷。 因為我自己是父母,我有很多是父母的朋友和同修,他們經常提到這個問題,怎麼跟孩子相處。佛在經上跟我們說了八個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眾生是因,隨喜功德是果。你連恆順眾生都做不到,你怎麼能夠隨喜他們的功德呢?我們老說隨喜你的功德,要恆順眾生,是掛在嘴皮子上的。就像印光老和尚說,學在一邊,做在一邊,我們從來不恆順眾生,我們恆順自己的習氣。我現在才明白老和尚經常跟我說的,學著不批評人,學著今年一個“不”字都不說。所以,我們一定要恆順眾生,孩子是眾生,員工是眾生,爸爸媽媽是眾生,我們要恆順,恆順是功德的前提,只有恆順他才能覺得佛菩薩好,只有他覺得佛菩薩好了,他才能聽佛菩薩的,這不就是自利利他了嗎? 我們今天要改變這種局面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按佛說的,把我們自己放下,跟孩子在一起,過孩子的生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只有把孩子的生活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才能夠找到機會來給他灌輸道德的教育,才能找到機會進行倫理道德和因果的教育,既然我們受了這種不良的教育,變成了今天這種不好的狀態,煩惱的狀態。那我們一定通過良好的教育,再把它恢復到原來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本善,沒有這些煩惱習氣。這個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教育。而我體會當中,教育除了學習、看書,學習經教之外,這叫看破,就是我們所說的般若等等這些,同時還要在生活當中放下。學、習是兩個動作,一個是要學會,明白道理。再一個習,習就是實踐。在生活當中要做到要落實,就是我們淨空老和尚經常說的,“看破是學,放下是習。”我們現在是學在一邊,行在一邊。學在一邊,習在一邊。我們學了,誇誇其談,頭頭是道。但是我們真能做到嗎?我們到做的時候往往就不行了,就脫節了。所以我們不得佛法的受用,不得傳統文化的受用。這就是我們這麼多年,學了很多,為什麼我們的境界,我們的家庭,我們的事業,我們的身體,得不到改善,得不到變化。沒有達到佛所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目標。問題不出在佛法這邊,問題出在我們只學而不習,只是在這誇誇其談,學了很多概念、理論、方法、原則,但是在生活當中落實不了。 我們很多學佛的同修總是認為學佛好像是在佛菩薩面前磕頭、燒香,初一、十五吃素,參加法會,到念佛堂念,打個佛七,弄個七天。家裡也不管,公司也不照顧,妻室兒女放在一邊,那不叫學佛。那個佛是為自己學的,那個佛不是覺悟的佛。不是覺悟的佛我們稱之為魔。你念的不是佛,你念的是魔。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佛和魔就在我們一念間。我們一念為別人,那就是佛,我們一念為自己,那就是魔。 印光大師經常在他的教誨當中提醒我們,“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每件事情,“事事常存忠恕”。“忠”,就是對別人盡心盡力,“恕”,就是推己及人。那你盡心盡力,人家現在希望你盡心盡力嗎?如果對方不希望你盡心盡力,那就不能打攪別人,你要推己及人。《弟子規》上說,“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我們現在很多同修認為,對你好,所以我要幫助你,所以我要教育你,所以我要找你。那人家今天願意嗎,人家今天方便嗎,人家今天手上有沒有事情,家裡頭有沒有別的安排?你覺得好就好嗎?他說我盡心為別人,你為別人你還要考慮別人的處境。所以,不是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裡面就有一個故事,怎麼做到忠恕,怎麼做到推己及人,怎麼做到把自己放下來,真正能夠體會別人的感受,考慮別人的處境,認知別人的存在,這對我們學佛的人,我覺得是非常關鍵的。我們的習氣往往產生於自私自利,不能說是往往,基本上全部都是因為自私自利。你把這個自私自利給去掉,習氣基本上就沒有基礎了,就沒有根了。 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兩種傾向。要不然就特別的aggressive,你應該這麼著,你應該那麼著,侵入感特別強,執著。要求爸爸媽媽吃素,要求孩子背《弟子規》,要求先生跟我一塊去道場,就是特別地堅持。稍有不順心,就開始用佛法批評別人,指責別人,埋怨別人。看不慣,不高興,不順眼,不順心。不學佛還好,一學了佛就跟別人對立上了。再一種傾向,得了,我學了佛了,我不能跟別人鬧矛盾。別人的事情我怎麼辦呢,我就不管不顧了呗,我就不聞不問了呗。看到不良現象,看到不健康的事情,看到這些事情我也不管了。因為什麼呢,學佛了,不跟別人結怨,要慈悲。老批評人,老說人多不好。那我們就不說了呗。那油瓶子倒了,不扶了,責任不盡了,公司不去了,孩子不聽話也不管了。 我們要不然就管,管的過分;要不然我們就不管,這都是佛在經典上說的,叫做“邊見”。我們要不然就斷,要不然就常;要不然就是沒有,要不然就是永遠有;要不然這麼著,要不然那麼著。我們學佛的人是不是沒有責任心?是不是學了佛以後就不跟別人交流了呢?就不批評別人了呢?就不跟別人在一起溝通了呢?不是的,所以《弟子規》上說“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我們昨天跟大家說,什麼叫善相勸。你在勸的過程當中不能有自己,因為我不高興,我看不慣這件事情。盡管你這件事情確確實實從客觀上來講是錯了。孩子說瞎話是不是錯?是錯。那我們要不要教育?要教育。那不就完了嗎。要教育,父母要教育孩子,孩子就跟我對立,未必。現在學佛的人,要教育那就是嚴厲的教育。我就說你,批評你,指責你,甚至懲罰你。要不然學了佛了,我不能跟孩子結怨,我不能造口業,我不能生氣,所以我就不管。用英文講話,leave him alone,不理他了。這個兩邊都不對。 我們《弟子規》上說,人有過錯,我們要善相勸。這個“善”字,我們的體會就是,在勸的過程當中我們不能有自己,我們不能為自己而勸對方。因為我不高興,因為我不舒服,借著孩子犯錯誤這個機會,來表達我的情緒。所以我們每一個家長,為什麼總是跟年輕一代,跟孩子有隔閡,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每一次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總是忘不了自己,我們總是把自己感受凌駕於孩子的感受之上。比如孩子說瞎話,我們說孩子你要說他,父母不說孩子肯定不對,說肯定是對的,這是天經地義,父母教育孩子。但是我們作為父母,我們要甄別我們自己,在孩子說瞎話這個問題上,我們此次批評孩子,或者教育孩子過程當中,我們有百分之多少是為了孩子說,有百分之多少是因為自己的情緒想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別。佛法論心不論事。從事上來講,說孩子也罷,打孩子也罷,都沒有什麼對和錯。關鍵是存心,關鍵是你的存心。 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最後矛盾協調不下來,相處的不好,家長說那怎麼辦?他是我的孩子,我必須得管。管就意味著矛盾,管就意味著沖突,管就意味著對立。所以沒辦法,要不然我就不管。既然佛法是圓滿的,佛法是圓融的,我們用佛法教育孩子 ,就應該大圓滿。孩子也高興,爸爸媽媽也高興。爸爸媽媽覺悟了,孩子也覺悟了,都踏上了一個覺悟的道路。對方彼此沒有矛盾,和和樂樂,能形成嗎?印光老和尚說,“佛氏門中,不捨一法”。如果佛法解決不了這個沖突,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那佛法就不是“大無不包,細無不舉”。這個問題解決不了,這個一法就不是佛法。不會的,問題不出在佛法這一邊,問題出在我們在落實佛菩薩教誨的時候有自己。自己,佛說叫障礙,障礙什麼,障礙智慧的出現。這種障礙的具體表現就是心不清淨,有染污。所以你的智慧透不出來。就像這一盆水一樣,月亮在水上面照著,水起心動念,波濤起伏。月亮不是沒在水上照著,是照著,但是照在您這盆水上,這個月亮變了形。月亮就是我們說的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智慧就一定把存在的問題圓滿地解決。為什麼今天我們沒有圓滿的智慧呢?是因為我這盆水不干淨,是因為我這盆水有波濤,有起伏,所以這個智慧就變了形。變成什麼,變成煩惱。煩惱就是我們佛門當中經常說的“貪嗔癡”。我們如何把貪嗔癡轉變成戒定慧,轉成我們的智慧,這是很關鍵的。問題不在月亮,月亮從來沒有離開過這盆水,我們的智慧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 問題是我們的智慧在貪嗔癡的影響下變形了。變形了,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得把問題越解決越差。 我們很多同修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老是不能把佛菩薩的教誨落實在行為中。為什麼?苟且,得過且過。不能跟自己過不去,隨順習氣,隨順煩惱,妥協投降。印光大師自己怎麼說,常慚愧僧釋印光。他寫這個“常慚愧”三個字,慚,對別人,愧,對自己。慚於對人,愧於對己。慚愧。他老人家給自己題的名字,他給人寫信的時候,常慚愧僧,釋印光。你就知道他老人家為什麼能成功,他常慚愧。常就是永遠,永遠慚愧,永遠抱歉,永遠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永遠覺得自己修行不得力,沒有功夫。 所以我在這裡,要向大家匯報我最近的體會。我原來對這個境緣,隨緣,我不隨緣。我不願意管公司的事情,我覺得它干擾我;我不願意跟孩子在一起,我覺得我想拜佛;我不願意上午半天員工找我,因為什麼呢,我要看經,我要繞佛,我要拜佛。我把工作和生活跟念佛對立起來。你放心,你這樣你的佛號不得力。印光大師說,為什麼?因為你不經歷這個寒徹骨,“若不經得一番寒徹骨”,寒,冷到你骨裡,哪能爭得梅花撲鼻香?你怎麼能夠得到梅花的撲鼻香呢?他就講這個念佛,你正是因為在這種最艱苦、最不好念、最頭疼、最麻煩的情況下,你佛號不斷,得力,能把這種真實的煩惱能給它壓住,你再到念佛堂去念那個佛,那就容易多了。還是我們說的,金不煉不純,刀不磨不利。我們要找地方煉這個金,我們要找石頭磨這個刀。要找這個地方煉這個金,冶煉爐來煉這個金,這個爐子,就是我們說的緣。隨這個爐子來念我們的佛,隨這個緣來念佛,消業障。我們現在很多,這種感受特別的強烈。 我們現在,念佛是念佛,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生活的時候不念佛,念佛的時候沒工作、沒生活,脫節的。這個脫節,最後造成佛號不得力。印光大師說,依然是散妄糾結。散妄心糾結在那。怎麼不行呢?佛七也打了,十念法也學了,每天三個小時念佛我也都念了,我怎麼還這麼多妄念?我怎麼一遇到情況還是習氣現前?因為你這個部隊光演習沒有真打過仗。你真打仗的時候還是不行,真刀真槍還是不行,所有我們一定要在境緣當中學會念佛。用什麼方法?用十念法。就像我第一次給大家所說的,這一次來,我給大家講種牙的手術。兩個鐘頭,八點半到十點半,一個十句佛號都沒念下來,你就知道自己的功夫不行了。提高警覺,這哪能去得了西方?念佛念了快一年了,怎麼遇到這點小事,佛號都間斷、都夾雜、都不得力?換句話說,隨緣念佛。你牙齒不好,這是個緣。隨這個緣你來念這個佛。有些人會說,那你要這樣不是自找苦吃嗎?對不對?沒事找事。沒事找事那不叫隨緣,事來了不躲事,這叫隨緣。 你真正能隨緣,在境緣當中真正佛號得力,你業障就消了。你一年級的功課完成了,一年級的事再出現,無所謂了,學會了,不是問題了,那咱們再說二年級的。二年級的習氣我又克服掉了,二年級這種程度的煩惱出現了,我沒問題了,我完全能克服掉。三年級亦復如是,一步一步地提高。我們說,這叫境界的提高。很多同修問我,我怎麼老沒有境界的提高?因為你沒有在境界當中念佛,你拒絕境界。所以我們對治習氣,一定第一個要親近這個習氣,要親近這些境緣,千萬別拒絕。拒絕了,你也就拒絕磨刀石了,你也拒絕金子的冶煉爐,那金子煉不出來了,刀子也磨不快了。所以我們的境和緣,就相當於我們的磨刀石,和冶煉金子這個冶煉爐。第一要親近它,因為你只有找到它,就石磨刀,就這個石頭才能磨刀。就爐煉金,你就這個爐才能煉金。“就”這個字就是靠近的意思,走到那去的意思。就煩惱練菩提,就著菜下飯,就這個意思。所以我們第一個,不能拒絕境緣。印光大師說,敦倫盡分。我們也不一定攀境緣,你說這個東西跟我也沒什麼關系,我就為了鍛煉我這個念佛的菩提心,念佛的功夫得力,沒事我找事,沒麻煩我找麻煩,沒困難我創造困難,這都不對,這都是攀緣。 放在杯子裡的這勺鹽,你喝這水就是鹹的,放到湖水裡頭,這個水就不鹹,清涼甘甜。鹽有多有少嗎?鹽沒有多沒有少,為什麼你的感覺不一樣呢?因為水的量不一樣。“心若不生”,講得就是你的心量。心量太小,你的心就生了。心量大,大到什麼程度?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淨空老和尚講的,量周沙界,心包太虛。你這麼大的心量,什麼事情在這個心量當中,都沒事。任何的境,任何的緣,在這樣一種心量當中,都是沒事的,對你都不會有影響。 師父就講了,鹽沒有多少,一樣多,為什麼你的感覺會不一樣呢?問題不出在鹽的多少這一邊,問題出在你的心量這一邊,問題出在你的水量這一邊。這個水量就是咱們人的心量,這個鹽就是你在平常生活當中遇到的所謂煩惱。我們要求改變鹽多少,不可能!這些東西都是你命裡帶來的,這個鹽的多少是命中注定的。我們這一輩子,遇到的麻煩和困難,你投胎到這娑婆世界了,是吧,你是帶著業力來的,你是帶著賬本來的。這個賬本所規定你吃多少苦,享多少福,這是定的。這個東西你可不能著急,你也沒法作用給它。你想去掉這個業是不可能的,你想不還這個賬也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這個鹽的多少是定下來的,因為這是因果規律。所以,問題不在於我們如何把這個鹽縮小。老和尚說,問題在於把鹽放進水裡的量擴大。同樣一勺鹽,面對水量大的湖,它就不鹹;面對水量小的杯子裡的水,它就鹹。那問題不在鹽這邊,鹽就是你這一生注定要吃的苦,要受的罪,要遇到的麻煩。就是我們說的,你的倫,你的分。問題是我們以什麼樣的心來對待它。“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如果我上來就不高興,兒子一緊張,這頓飯寥寥收兵,回家了,他會覺得學佛的人怎麼樣,真怪!一年沒見您了,請您吃頓飯,我剛掙了錢,您就給我拉這個臉。這佛誰還敢學?這佛有什麼好的?這麼多好東西都不吃,世界上六十多億人,真正吃素的不到一個億,你這不怪嗎?這不是另類嗎?他肯定會這麼想,他就是這麼跟我說的。今天他為什麼不這麼想?因為我的心量大了,我沒把吃這碗葷的米飯當成煩惱,我沒有感覺。我非常歡喜,我覺得這是考驗我的一個境界,這是我轉煩惱的一次機會。“金不煉不純,刀不磨不利”,這正是煉金磨刀的好機會。所以就非常歡喜的接受,就像了凡說的“歡然受賜”。你賜給我這碗飯,我再考驗考驗我這個境界還行不行。我五年沒喝牛骨頭湯了,我看我喝牛骨頭湯能惡心到什麼程度。我會不會還惡心,會不會還有分別,會不會還有不舒服。我五年沒吃過奶酪cheese了,我今天再吃這個cheese,我看看我到底還會不會反胃,我看看我死得了死不了。假的!你把它當真了,你被它嚇住了,你被它控制住了。所以這些東西一放下,就圓滿了。你不把這勺鹽放在杯子裡,你把這勺鹽放在湖水裡面,水不鹹了。這個飯就相當於那勺鹽,在你心裡沒有發生對立,沒有引起不快,沒有引起不舒服,心量大了。心量大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心量大了,壞事就變成好事了,不是!心量大了,你就能有更多的智慧解決這個問題,自度度他。我就想起師父跟我說的話,為眾生做錯了也是對的,為自己做對了都是錯的。那我這杯酒要不喝,我是為自己,做對了嗎?做對了,做對了也是錯的,因為你有自己。為這位大哥喝這杯酒,展現在他面前,學佛的人這種圓融,這種慈悲,這種跟別人打成一片,和光同塵,這種把別人感受放在自己心上的第一位。我是學佛人,戒了五年的酒,我為了你,破這個戒,沒有自己。戒酒是為了眾生,我今天喝這杯酒還是為了眾生;我戒酒是學佛,我今天喝這杯酒還是學佛。存心不一樣,存心是一個心。 所以,喝酒也罷,不喝酒也罷,吃肉也罷,不吃肉也罷,關鍵在於存心。面對肉,面對酒,你不起貪愛。這個酒、這個肉在我心裡不是為自己吃,不是因為我貪、我喜歡、我高興、我向往。你沒有起心動念,無什勢力,這個酒和肉沒有什麼力量。我吃肉喝酒不是因為貪愛來吃它來喝它,這就是功德,這就是菩提心。同樣,我們拒絕這個酒,拒絕這個肉,我們討厭肉、討厭酒,就是嗔。這個肉、這個酒,盡管你沒有吃、沒有喝,但是它在你心中引起了對立。那這個戒肉、戒酒就是魔。因為什麼?在你心中引起了貪嗔癡,引起了嗔恨,引起了對立,引起了排斥。那你說這個戒肉、吃素、不喝酒,是不是魔? 師父講了,什麼是魔,什麼是佛?這件事情出現了,引起你的覺正淨,你覺悟了,不起心,不動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那這個肉,這個酒就是佛法,那就是佛,因為它讓你覺悟。如果戒肉戒酒這件事情,在你心裡頭,是因為對立,而這麼做的。是因為你看不慣吃肉的人,是因為你不喜歡喝酒,是因為我不能喝這個酒,喝酒是不對的,喝酒是錯誤的,我戒酒。那戒酒這件事那就不是佛法,那就是魔法。所以這裡面一念之間相差很大,印光老和尚說,“天淵懸殊”,“淵”就是深淵,“天”就是高天,懸殊就是差那麼大。同樣,師父參加人家的婚禮,不期而遇,到那去,人家那口菜吃的,人家那杯酒喝的,是覺悟,是佛法,是覺正淨。念念為眾生,念念為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給眾生做好樣子,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口菜吃的,這個婚禮參加的,這口酒喝的,那是功德。同樣我們這些不吃肉、不喝酒的人,我們認為好像我們是學佛,錯了。為自己就是錯了,為自己就是對立。 這是我的師父淨空法師給我說的。連父母的感受你都不放在心上,你說我能夠學佛以後對眾生慈悲,我能夠“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無緣的慈你能有嗎?你跟你媽這麼大恩情的緣分,你的慈悲心都出不來,你說你“興無緣慈”,你不是騙人嗎?“運同體悲”?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佛菩薩說的和光同塵。只有和光同塵了,只有恆順眾生了,才能夠把佛法傳給她。 老和尚說的這句話非常對,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因。你把媽媽的生活變成你的生活,那麼你佛菩薩的生活就能變成媽媽的生活。把媽媽的生活變成你的生活是因,媽媽全盤接受你胡小林佛菩薩的生活是果。如果我們拒絕母親的生活,母親肯定也會拒絕我們所謂行菩薩道的生活。換句話說,你拒絕母親的生活,你自己的生活還是自私自利,不是行菩薩道,她肯定不接受。所以,我們為了幫助父母親,為了幫助孩子,我們一定要把自己放下,和光同塵,回到他們的生活當中,全盤的接受。這就是佛說的恆順眾生,沒有自己。在這過程當中,我們心量擴大,量大福大,量大智慧大,我們就有圓滿的智慧來解決目前眾生身上存在的所謂佛說的疾病。 師父說了學佛就學得沒脾氣,老老實實地去給人打電話。一個“不”字都不能說,歡歡喜喜地服務。 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經常告誡我們,我們對自己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在凡夫地誰無煩惱,我們是凡夫,我們要承認自己,誰能沒有煩惱呢。所以他老人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對我們強調,“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倘若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我們能不能把這些教誨落實在我們生活和工作當中,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特別像我們這些在家居士,終日俗務纏身,能不能做到印光大師說的“終日逍遙物外”。印光大師說,“即俗務纏身之時,即是解脫之時”,也就是你解脫的時候,就是把煩惱轉成菩提。 我們想說別人的時候,我們要張嘴說別人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問我們自己,我們說出去這句話有百分之幾十是為對方說的,是為了對方好說的,是為了對方進步,是本著一種慈悲的態度說的;還是,反過來說,我這句話是為我自己說的,因為我不高興,因為我想說,因為我不滿意。我們每說一句話之前,我們一定要想這件事。我們每做一個動作,我們一定要想,我們這個動作是為誰而做,是為了利益別人做的,還是為了我自己願意做的。什麼時候你真的要為利益阿姨而說了,為了讓他們進步而說,你再去說。我們無始劫來養成的習氣,就是活著每一分鐘都是為自己,每一句話就是為自己,每一件事都忘不了自己,所以這個習氣是越養越重。學著不批評人,不指責人。 我們很多同修,包括我自己在內,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在處人待事接物的過程中,總是看到不順眼,總是看到別人的毛病,總是看到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沒有別的,問題不出在對方,問題出在自己這邊,自己的眼睛是垃圾,看到的全是垃圾;自己的眼睛是對立,所以我們看到的全是對立;自己的眼睛是不滿,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不滿的現象。我們很少感恩別人,很少忏悔自己。就是因為我們的眼睛找不到感恩的地方,就是我們的眼睛不知道什麼地方我們該忏悔。 今天師父上人跟我們說,早上散步的時候,他說,“人啊,不知道忏悔,不知道感恩,這就完了。這是大惡,沒有比這個更惡的了。”他老人家輕描淡寫的這一句話,在我心裡頭很重很重。我就想,從早到晚,不是感恩就是忏悔,不是忏悔就是感恩,我們應該抱著這樣一種態度來學佛,來落實佛菩薩教誨。 佛在經上不只一次地跟我們說,要恆順眾生。為什麼要恆順眾生?對內,恆順眾生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方法,對治自己有我見、有傲慢,這麼一個見思煩惱。對外,我們要讓別人喜歡我們。我們要恆順眾生,要順著別人,才能讓別人生歡喜心,才能跟別人和光同塵融為一體,這樣他才能接受你的佛法,他才能接受你佛菩薩的行持,你佛菩薩的教誨,都是在和合當中才能傳授。 我們太在意自己,我們生活的太脆弱、太嬌氣。稍微有一點不順心,稍微有一點不滿意,我們就抱怨。我們買一件衣服的事情,都不願把別人放在心上,都不願意把別人的意見放在第一位。我胡小林就要對治我這個習氣,我看我能不能過的來,我看我能不能把別人放在我之上,我就看我自己能不能把別人的意見放在我之上,我能不能就沒有意見,我就沒有概念。就像印光老和尚說的,空空洞洞,除一句佛號之外,了無它物。沒有別的。我這個不滿意,我想要那個,我討厭那個,我不順眼那個,完了。終日陷在分別執著當中,要想不墮六道,了不可得。咱們就講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為了拜佛我得買個表,買個T恤衫,就這一件事我跟兒子出去了。出去以後買這兩件東西,結果這兩件東西沒有一件是我所想買的,沒有一個是我的意思,完全是兒子的意思。 所以,我就試圖今年以來,就是不發表自己的意見。當然不是不發表自己的意見,遇到真的不對的地方還是要說,還是要制止。但是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就聽別人的,不違反原則的。 “為人者公,公則為真;為己者私,私則為假。” 咱們學佛的人怎麼能這樣呢?要常做此想,我一念佛人怎麼能生這樣的想法呢?印光大師說。一想到這,自己就慚愧,你還是把假的當真的,你還是生死心不切,你還是不想去西方。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是要摒除俗務,所有人間的事我們都不管,家庭不管、公司不管、朋友不管,不是。就是要在俗務糾纏當中,摒除俗務,終日逍遙物外。 我現在跟客戶見面,原來是很機械的,很教條的,不喝酒、不吃肉。你把酒和肉這個假的東西當成真的,它就是假的了,因為什麼?它障礙你見性。你在這裡邊起了煩惱、起了分別、起了執著、起了妄念,你就見不到性了。這個東西就像你的眼睛和雪山一樣,中間夾了有色的光片,你就看不到雪山是白的。現在有些客戶,我前兩集給大家匯報,讓我喝酒,讓我喝我就喝,隨緣,念佛,覺悟了,假的,這酒!何必那麼當真。 我心裡頭很喜悅,我可以不那麼執著了。吃肉喝酒不為自己。把假的當成假的,把俗的東西看透、看破,這是一種修行。 見思煩惱中第一見就是我見,身見。你有了我見,有了身見,所以你不隨緣。隨緣消業障。我們大家在社會上,在工作當中,在家庭當中,我們在跟社會大眾相處,跟家人相處,跟朋友、跟親戚、跟鄰居相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自己放下,一定要把它當成假的。 所以,我們不能摒除俗務,一定要歡喜的看到我們身邊有俗務。就像王亭延師兄今天看到的這個電話,這是俗務,這是糾纏。這個糾纏一來,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可不能在這糾纏當中起心動念,我不能被這個境界所轉,我要轉境界。見到這個境界,正是我覺悟的機會,要不然我怎麼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不然我怎麼知道我功夫不得力?要不然我怎麼知道我習氣還沒去掉?我今天聽電話聲可以不生氣了,我可以處之泰然,如如不動了,我功夫有了。遇境逢緣,我的心可以不起心、不動念。你在哪練?就在這電話聲當中練,能不能聽著電話聲如如不動?師父說,念佛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是念佛。是在遇境逢緣當中,我們眼觀色,耳聽聲,耳朵聽電話的聲音,眼睛看到這些不順心的人、不順心的事,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就是不往阿賴耶識去。阿賴耶識是倉庫的意思,“藏識”,藏的意思,就是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到此為止,絕對不往阿賴耶識裝。不是閉上眼睛,塞上耳朵,什麼都不看,什麼都不接,摒除俗務,把俗事都關了,不是。眼見色、耳聽聲,但是好在哪裡呢,沒等到阿賴耶就覺悟了,假的,不能當真。順也罷、逆也罷、好也罷、壞也罷,平等的,全是假的。我,假的。任何一法,電話鈴聲響就是一法,我、煩惱的王亭延老師,跟這個電話響鈴的響聲,電話鈴聲響就叫法空,沒有這個法。煩惱的王亭延老師,我空。苦、空、無常、無我,我們要提到這個認識上。 我記得有一次,也是向大家匯報念佛,如何念佛。我這種做買賣的,大家每個人生活情況不一樣。我在北京做買賣,經常要請人吃飯,咱們作為主人,得先到餐廳,酒水點好,菜點好,然後就到餐廳門口等待客人。十個人一桌的飯,三桌客人,四個家庭。 老張來了,“喲,張書記您來了,202房間。您過去,我在這兒等老李。” “好好小林,行了,我先進去了,一會見。” 老張進去,老李沒來,這段干嘛去?打電話?打什麼電話,給阿彌陀佛打電話?不是。不扯閒淡嗎?打電話不就是扯淡嗎?念阿彌陀佛,老李沒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看,車來了。 “李部長,您來了,我是小林。大哥謝謝您,202房間您上去。我在這等老王,王書記說他在機場,一會就到。” 李部長進去了,跟老張聊天去了,咱們在門口等著,恭敬,我是主人。人家沒來,老王沒來,念佛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時候你沒事就別再跟前台的小姐拉咕拉咕了,再跟著司機扯扯淡,再看看街上這些人。旁邊還有個賣西瓜的,跟人家盤問兩句,西瓜多少錢一斤,說這個干嘛?好好的時間,不念佛干嘛。咱們說,我沒時間念佛,我忙,我好多事,你這個時間總是不忙了,你不正在忙等客人嗎?忙裡偷閒。就要提高這種警覺,就要把念佛細化到這種程度。不得了!你等客人,像我們六點半請客,六點鐘就到餐廳,處理完,點完菜出來,六點十分,一直大概等到,因為北京也堵車,哩哩啦啦一般得到七點鐘才來,那這四十分鐘的佛念得不得了,能念一句是一句。我的體會,能念一個字,這“阿”字能念都行,能念清楚一個字念清楚一個字,能聽清楚一個字聽清楚一個字。我就是跟阿彌陀佛這個佛號沒完沒了,什麼都不如這個重要,有功夫我就親近阿彌陀佛。 有些時候,像亭延和我,經常在一起交流,就是這樣。在工作生活當中,有些時候確確實實不能念佛。比如說話、打電話、安排事,不能念佛,那就把佛號放下。佛號放下,事可沒放下,大家記住。不能念佛了,難道就這四個字、四個聲音是佛嗎?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法,無有一法不是阿彌陀佛。我給師父倒這杯茶,這是一法,是佛嗎?是阿彌陀佛嗎?是!這個茶杯是阿彌陀佛嗎?是!我們可能這個時候在做事,不能具體地念這四個字,但是我們做事,這個事就是阿彌陀佛。怎麼叫阿彌陀佛?在事情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念佛。 你把煩惱當成真的,就真成煩惱了。你把煩惱當成假的,它就變成真了,覺悟。 什麼是念佛的態度?就是真正的把佛號跟我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有些時候是有時間的,比如送孩子、接孩子,開著車子。像等老和尚,不能讓老和尚等著我們,你等老和尚的時候就念佛,像我們接孩子也一樣。 我兒子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他說,“爸,咱今天晚上吃頓晚飯吧?” 我說,“好。” 他說,“你過來接我一下,咱出去吃,我不願意在食堂吃,在食堂吃一個禮拜了,挺枯燥的,想換到外邊去吃,你領著我去吧?” 他從加拿大回來,對北京不是很熟,我也很想念他,開車去了。那這一路上呢?司機師傅把你拉到學校,你這一路上干什麼?跟司機聊天?聊什麼天!看窗戶外面的景色?看景色干嘛!哪件事能保證你了生死、出三界?是跟司機聊天?還是看街邊景色?都不行。不能指望,不是救命稻草,就這句阿彌陀佛。 到了學校,給兒子打電話,說,“兒子,爸爸到了,我在你們圖書館門口等你呢。” “爸,你等會,我收拾東西。” 就從車上下來了,圖書館前面是網球場、籃球場,就在那繞。你就別看學校的學生,這個打飯、那個打球,這是小賣鋪賣礦泉水的,那邊還有賣餅干的,這還有賣啤酒的,你別琢磨這個。這也沒人干擾你,你也犯不上關心這些人,根本八竿子打不著,沒什麼關系。你等兒子,兒子沒來,學校挺大,從圖書館走到你車子跟前這,得十幾分鐘,這十幾分鐘別浪費,好好念佛。念著念著看見孩子了,就把佛號收起來,就跟孩子聊天。聊什麼?他問什麼咱聊什麼,想吃點什麼,咱就吃點什麼。這個時候跟孩子在一起,孩子說,“爸,我今天晚上想喝點酒,吃日本餐,想喝清酒。”當時就有點不高興了,你到北京學習來了,一個學生,喝什麼酒?我都不喝酒,你喝酒!剛要不高興,不能不高興,不能有脾氣!喝酒,行。放棄跟一切人、事、物的對立,二十七歲的孩子,成人了,想喝點酒。如果他這個事你不同意,那個事拉臉,那個事你不高興,那誰還願意跟你接觸?他高興的事,你不讓他高興,你高興的佛法,他能高興嗎?所以,踏踏實實給孩子推薦,兒子,清酒,有幾種,有熱著喝的,有涼著喝的,現在夏天,我建議你喝涼清酒。牛肉有三種,最好的牛肉是哪一個,河牛,日本的,還有澳大利亞的,還有本地的,你嘗一嘗,這個日本餐,這個清酒不錯。 菩薩所在之處,令眾生生歡喜心,這不就是念佛嗎? 你把假的當成真的,你就有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妄,就真成了假的。你把假的當成了假的,你就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見性了,你就沒有煩惱,你就看到真東西,因為你的心是清淨的,因為你的心是平等的。如果你跟兒子在一起,你看到清酒也覺得是真的,你看到牛肉也覺得是真的,你看到他吃吃喝喝都是真的,你把假的當成真的,它就真的是假的,你著相了,你被他轉了。你把這金項鏈當成了真的了,它就真成了項鏈,它就是假的。你把這項鏈當成假的,你就看到項鏈背後是金子,你見性。你把假的當成假的,你就見到假的後邊的真東西。 我們跟孩子在一起,哪一處不是念佛呢?遇境逢緣,都是我們解脫的機會,都是我們覺悟的機會。印光大師說,何必要摒除俗務?真在哪裡?真在俗當中。沒有了這些俗,你也找不到真了。沒有金器,你能找到金子嗎?你也就找不著金子了。金子在哪裡?金子在金器當中。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的就是妄的,妄的就是真的。俗的就是真的,真的就是俗的,這叫道理。不是說陪兒子吃飯,兒子說,“爸,我想喝點清酒。”“喝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爸,我想吃點牛肉。”“阿彌陀佛,吃吧,隨便點,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不叫念佛。是跟孩子要和光同塵,共同享受這頓飯,在享受的過程當中,在遇境逢緣的時候,我們能看到假象背後的真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境界現前,不能被它轉。就和鏡子一樣,鏡子裡面有個照片,你把照片當成真的了,你就看不到鏡子了,它是被鏡子照出來的。你把照片看成假的,你就見到鏡子。鏡子在哪裡?鏡子就在鏡子映的像裡面。像是什麼?像就是鏡子。真俗不二,事理圓融。 我們為什麼不能拒絕俗務,我們為什麼不能拒絕生活和工作,就是因為這就是我們覺悟的地方,這就是如來藏的地方,這就是轉煩惱成菩提的地方。所以,我們不要給自己一個台階,不要給自己一個理由,說我忙完了再念佛,我現在太忙,我等孩子上大學再念佛,我等著退休再念佛,不是。如果你抱著這個心態,你退了休也念不了佛。我們就是要在俗務當中練就不被俗轉,就是要在俗當中見到真,就是在煩惱中把它轉成菩提。關鍵在於覺悟,關鍵在於放下。道理要明白,這個道理就是認認真真聽老和尚講經。 理明白了,要落實在生活上。遇境逢緣,處人待事接物,一定從我們的心上,放棄跟一切人、事、物的對立,這是老和尚的語錄開示,最最重要。我們一旦跟這件事情對立,一旦跟這個人對立,一旦跟這個時間對立,我來到香港,沒法念佛,沒法拜佛,原來我拜佛都是十點鐘拜佛,在辦公室,一直拜到十一點半,一個半小時。現在怎麼辦呢?十點鐘要在攝影棚講經,那你說我怎麼著?我跟時間對立,我不高興?下午三點鐘才有活動,一點鐘吃完飯,睡到兩點,還有一個小時,接著拜。遇境逢緣,隨緣。你把拜佛當成真的,這拜佛就是假的。你把拜佛當成假的,在拜佛當中你就能見到性,就是這個道理。 資料恭摘:胡小林《學佛的體會》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