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一集)


 2012/5/13    熱度:7145    下載DOC文檔    

  大家午安。今天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諸位長輩、學長們,大家一起來探討、來交流,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千古文章。這些文章都是讓我們明白做人的道理,這些文章都是承載著老祖宗的智慧、學問,然後能夠透過這些文章,讓我們世世代代後代子孫能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聖賢人都說,文以載道、文以貫道、文以明道,這些文章都是貫通古聖先賢的智慧,都是來讓我們明白古聖先賢的教誨。

  跟大家交流古文對我來說也是百感交集。因為我記得在念書的時候,念高中,曾經古文課考得很差,全班第二名,倒數第二名,四十四分,把老師氣得半死。所以人生該學的東西要趁早把它學好,學不好,以後還得學,不如早點把它學好;應該干的事就早點干;已經發的願好好的去成就,發了空願,以後還得要做。面對我們這個大時代,倫理道德文化的承傳,我們應有當仁不讓的責任。因為假如我們再不傳這些道德學問、這些文章,那後代子孫就不懂得倫理、道德、因果這些道理,那他們的生活,他們人與人的關系,很可能就像書上說的,不明倫理道德,生活就跟禽獸差不多了。絕沒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兒女希望他的下一代愈來愈差的。我們五千年的歷史,每一代的人都希望給後代恩澤、給後代好的榜樣,我們才有五千年璀璨的文化。所以絕對這五千年的文化,不能斷送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上。假如斷在我們的手上,那我們上無以見祖先,下無以對後代的子孫。

  其實文化承傳的重要性,在我們這一代人的體會應該是最深刻的。我們看,我們父母那一代都懂得孝順父母,都懂得對兄弟盡道義、夫婦盡情義,好像這都是他們處世待人的標准,他們不願意違背。可是到我們這一代,甚至我們的下一代,好像是唯利是圖,都只想到自己,這些仁義禮智信好像離我們、離下一代愈來愈遠。所以一代不傳,可以從全世界最悠久的民族跌到最短視的民族。我們現在華人世界呈現的短視到什麼程度?可以為了一點點錢,殺害、傷害自己的父母,自己最親的人。所以不明做人之道,就「日淪於禽獸」,被整個欲望給控制住,就很可悲了。所以以我們這一代來看,包含禮教沒有承傳,我們小的時候都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很自然的。吃飯都是我們去請爺爺奶奶吃飯,都是親自盛飯給爺爺奶奶,這是我們這一代這麼做。我們的下一代現在是什麼情況?現在是爺爺奶奶叫孫子吃飯。一代人不傳,就倒過來了。所以現在孝子、孝子,幾千年來是孝順父母叫孝子,那這幾十年不傳,孝子變成孝順兒子,那就為孩子做牛做馬,然後孩子還真把父母當牛馬。就可以體會得到,「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

  所以我們今天學古文,還是為了承傳道統、承傳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些古文,我們還是遵循著五倫八德來挑這些文章,藉由這些文章提升我們的道德、提升我們的修養。而師長強調,我們這幾年很重要的是要扎根;扎德行的根、扎儒釋道的根,這是德的根,三個根,也要扎文言文的根。因為文言文是我們能夠深入經典的一個工具,好像鑰匙一樣,我們懂得了文言文,就能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那怎麼樣懂得文言文?大家剛剛把書翻開來有沒有頭暈暈的感覺?首先,大家不要擔心,連考四十四分的人都能學了,你們也不要擔心,你們鐵定沒有考過我這麼好的成績,倒數第二名的成績。所以熟能生巧,李炳南老師說的,能熟背五十篇古文,可以看得懂文言文;熟背一百篇古文,就可以寫文言文。而每一個人都有明德,既然有明德、有智慧,一定可以把它學好;學不好,也是這個心產生恐懼造成的。所以首先學文言文要相信自己能學好,不要害怕,而且要抱著感恩的心來學,這是幾千年古聖先賢積累下來的智慧,都是為了造福我們的。

  我記得那個時候,師長就提到為什麼我們的文化可承傳五千年,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很有智慧,發明了文言文這個工具。因為語言、談話的言語是會隨時代而改變,假如寫的文章跟當時候講的話一樣,三十年就有一個小的轉變,一百年可能就有大的轉變,這個時候過了二百年、三百年的人,就看不懂二、三百年前的文章,更何況是五千年的文化承傳。那就像現在的埃及人,看他們祖先留下來的那些文字,只能望著歎息,看不懂,也只有那些考古學家看得懂一些字而已。字都很難懂得,那就更談不上整篇文章的義理,就更傳不下來了。所以祖先了解到這一點,把文章跟語言分開,寫文章都用文言文,只要我們讀得懂文言文的規矩,那打開《尚書》、打開《論語》,就可以跟幾千年的聖哲人,神交古人,你用至誠的心,就好像孔子、孟子到你面前來了。剛剛大家給孔老夫子鞠躬,孔老夫子來了沒有?沒來也是我們的關系,跟孔子沒關,不能把責任推給孔老夫子,至誠感通。聽到這裡,本來對文言文有恐懼,馬上轉成對祖先的一分感激。心轉,感受、境界就會轉,好像再看這個古文有親切感而沒有壓力了。

  不只文言文的發明使整個文章可以讓幾千年後的子孫看得懂,更重要的還有一點,我們祖先傳的學問,它是真理,禁得起時代的考驗,假如它談的不是真理,二百年、三百年就被淘汰掉了。五千年的考驗,五千年的印證,它才留得下來。人這一生能明真理,那是大福氣!孔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一生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這一生沒有白來。所以能傳五千年,代表它是千古不變的真相。大家注意去看,到書局列出來的暢銷書,請問它能放多久?可能下個月就不是它了,甚至於可能過半年,人家都對他的說法質疑了。因為他不是把人生的真理寫出來,只是他自己的看法。可是孔子講,他是「述而不作」,不是他自己的看法,他是體悟了堯舜禹湯這些聖王祖先的智慧,再把它承傳下來。而我們更深入這些千古文章,就了解到,其實古聖先賢只是恢復了他的本性、他的性德。我們照著這些經典,就是照著自己本有的性德去修養、去提升自己,絕不是說古聖先賢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不是。這些千古文章不是某個人的意思,這些倫理道德都是我們性德裡本有的。

  我們今天第一堂課一起來學習,所謂學貴立志,有了遠大的目標,我們的學習才能積極、才能有恆心,就像《了凡四訓》上講的,「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大志就好像這個根扎牢,根基扎牢了,才能枝繁葉茂,根基不穩,很可能遇到一些挑戰、風雨就連根拔起了。我們要立定志向,我相信諸位學長們,一起來參與這個課程,應該每一個人都立志了吧?你們怎麼都沒表情,難道你們是被逼來的嗎?學習是沒有辦法被逼的,學習要靠自己自動自發、自立自強才行。幾千年來,沒有哪一個聖哲人是因為被逼而成為聖賢的,還是要靠自己努力。

  立志,我們就想到孔子的一段教誨,「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我們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的目標就像《弟子規》說的,「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成聖成賢。當然,一看到「聖賢」兩個字,我們不要覺得它很遙遠。什麼是聖賢人?做什麼像什麼,在家是個孝子,是個好先生,是個好太太,是個好父親,是個好母親;在外是個好領導,是個好下屬,是個好公民。他做老師一定是一個好老師,做醫生一定是一個宅心仁厚的醫生,他在各行各業都是慈悲為懷,給那個行業做出表率來,這是聖賢。所以聖賢不是遙不可及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當下真心的去敦倫盡分,達到圓滿就是聖人。當然學聖人以前,在儒家的標准先學君子,君子再提升是賢人,賢人再提升就變聖人。就好像世間讀書,你先讀大學,再提升讀研究所,再提升就是最高的學位,就是博士學位。那我們最低的標准,學君子。

  不知道大家對君子這兩個字熟不熟悉?熟悉。我們以前小時候說要做翩翩君子,溫文儒雅的君子。我記得那時候讀《論語》,君子跟小人的句子特別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很多這樣的句子,可能幾十條都有。那些君子的句子,都是指導我們,君子是怎麼立身處世的。我那個時候念了不少句,可是心態不對,經文很難受益,心態錯了,愈讀愈墮落。所以你看心是根本,一個人有成就那一定是他心態對,絕對不是成就以後再來改變心態,不可能。就好像一個人事業要成功,他一定要謙卑,絕對沒有人說成功了以後再來學謙卑,那不可能。他只要不謙卑了,他不可能成功,他走到一半,自以為是,就出狀況了。

  所以相同的,我們學習經典,假如心態不對,也很難得利益,甚至會愈學愈後退。比方我那個時候學的時候,我念到「君子」,我就會想君子、君子,就想到自己;我一念「小人」,小人、小人,這種心態就絕對錯誤,第一個念到君子就想到自己,這叫傲慢,這叫錯估自己的境界,覺得自己挺好,其實錯了;念小人就想起別人,那都把別人的過失放在心上了。這個師長常說的,最傻的人就是把這些垃圾都放在自己純淨純善的心中。這樣傻不傻?很傻。我們要不要繼續傻下去?不要。好,今天我們准備了一台垃圾車,就把我們這些錯誤的態度統統倒掉,不要再帶回去了。這叫學貴力行,懂得道理了,當下去做;明白了,就把習氣放下,當下自己就得利了。所以這個心態不對,讀了這些句子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傲慢,都看人家的過失。心態轉過來,念君子的時候就想到別人,對,那個人做到了,這個人做到了。念到「君子喻於義」,我們就腦子裡都呈現別人的榜樣,這叫「見人善,即思齊」。念到「小人喻於利」,馬上對照自己,這每一句是講我的,不是講別人的,一看,自己確實還有私心,還有自私自利在,趕緊隨著讀這一句話,把這個習氣調伏掉。所以一開始學習的心境非常重要。

  我們今天來談如何以很好的態度來學習。我們剛剛講到,首先第一個學貴立志。而君子他立志,君子他知他這一生應該有什麼樣的使命、什麼樣的天命。人知道他這一生有什麼使命、有什麼目標,他走的每一步很有方向,很踏實。大家有沒有感覺,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他這一生要干什麼?好像每一天就把二十四小時給混過去,用玩樂把它給揮霍掉。不能怪年輕人,他從小就沒有被引導要有使命。比方說,我們幾千年來每一個人他在大的家族裡面成長,每個人從小就覺得我要光宗耀祖、光耀門楣,他從小就很有方向、很有目標。他要去達到這樣的目標,他會鞭策自己好好讀書、好好提升,以後有了學問,才能做更大的事、更有意義的事。現在家庭缺乏對孩子這樣的引導,反而都溺愛孩子,他就沒有志氣,他就沒有使命感。

  像我父親那個時代的,家裡比較貧窮,從小讀書都不用人家催的,就期許自己好好讀書,以後可以奉養父母,可以照顧兄弟姐妹,而他們也確實是做到了。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有志向,又很堅定有恆心,都能夠達到他人生的目標。所以古代君子知道他家族的命運跟他有關,他得要努力,他得要做好的榜樣,他才對得起祖先。那這個家族再擴大就是整個社會。我們自己面對現在國家社會的命運,我們明不明白?這個國家社會以後會怎麼樣,大家可以預料得到嗎?讀了經,我們從經可以推一個人的命,也可以推整個社會國家未來的命運。今年就特別明顯,各地都傳來水災、旱災,尤其地震,次數好像六級以上差不多十次左右了,這可能在近代以來從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所以我們明理了,知道這些災難主要是因為人心不善,所以在《尚書》當中,都把這些道理給我們點得非常透徹,「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風調雨順還是災難頻傳的根本原因,是人心善與不善招感來的。這很難得,最起碼我們從經典當中我們這一生不會糊裡糊塗,不會只是在那裡擔憂受怕,我們懂得了這些道理,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我們可以扭轉干坤,我們可以力挽狂瀾。諸位學長,這些名詞你們都是考試的時候才用是吧?你不覺得這些成語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再貼切不過了嘛。甚至於我們不做了,會怎麼樣?那地球沒救了,「覆巢之下無完卵」。大家希不希望你的孩子遇到的是更慘的災難?你們沒反應,你們還有沒有良心?連對自己的孩子、孫子都提不起關心,那這大慈大悲怎麼修?所以擺在我們眼前,我們有一分道義要去扭轉整個人心的頹廢。「見義不為,無勇也」,看到了就是我們的責任!

  我記得有一次見到一位女校長,她的學校,她是管初中。孩子在初中的年齡是最不好帶的,高中算大一點,小學年齡還小,就是這個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年齡特別難帶。我們在座有沒有初中的老師?初中的老師真的是菩薩道,孩子都不好管教。結果她的學校一個中辍生都沒有,那個年齡很多孩子都不來讀書,在外面流連忘返,她跟老師們很有愛心,把那些孩子都找回來,教他們一些特別的技能,把一些做人的道理告訴他,沒關系,你不要考高中都沒關系,但是你一定要接受這些道理,學一些能力。校長、老師用心,孩子可以感覺得到。其實那些所謂的不聽話的孩子,他其實只是缺乏愛而已!真正感覺到家庭、老師的愛,哪有人希望自暴自棄、自甘墮落?所以這個女校長不簡單,她是真正有孔子教誨的精神。我們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盡心盡力,這個校長盡心盡力;恕,寬恕、體諒。這個「恕」字,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設身處地如其心去感受他的心,這叫恕道,感同身受。這個校長會想,這個孩子現在很痛苦,我們再不好好教他,他以後的人生不堪設想。這是為這個孩子的人生著想,恕道。再來,為他的父母著想。因為這個校長也是人家的母親,她可以想到,當孩子都在外面接觸不好的人事物,他的父母每天在家提心吊膽,我們都是為人父母的人,她能體恤人家父母的心情。再來,為社會著想。這些孩子不導到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上來,那現在污染這麼嚴重,一下墮落下去,以後可能是社會的隱憂。所以這個校長很認真,所有的孩子她都用愛心把他找回來。

  為什麼她有這樣的胸懷?因為她的心境很能承擔。我記得我們那時候邀請她來參與課程,她給我們勉勵,講了兩句話,我們印象很深刻,對我的震撼也很大,因為她是女中豪傑,我這個男人不能輸給她。她說:「社會愈亂,我們愈應該要站出來;沒有難不難做的事,只有該不該做的事,該做的事再難也義無反顧、百折不撓去做。」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現在的社會國家,以至於民族的存亡,都維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我們知不知道我們的生命跟我們這個社會國家民族是融在一起的?我們有這一分承擔,自然這一分至誠就能夠感應、感動更多的人重視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至誠可以感通,可以感天動地,可以感動所有人的善心。

  在河北有一位老人叫白芳禮老先生,他自己七十五歲左右回到家鄉去,剛好看到一些孩子沒有讀書。那都是小學的年齡,他很吃驚,因為他自己沒讀書,覺得很苦,他不願意看到孩子也跟他一樣的人生。結果了解了情況,因為這些孩子沒有錢讀書,這個老人,他覺得自己的苦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不要再讓別人去受了。而且他覺得這些孩子都是國家的棟梁,他們不好好讀書,那對社會國家就是一個很大的損失。老人雖然不識字,但存心都是很有道義的。結果他當天晚上回去睡不著覺,輾轉反側。隔天醒過來,把他一生積蓄的五千塊錢拿出來,對他的孩子講:「我要把這五千塊錢統統捐給沒錢的孩子,讓他們讀書。」孩子說:「爸,你瘋了,那是你一生的積蓄,是老本,你捐出去了,你以後的日子怎麼辦?」道義之人沒有為自己,絕不為自己想,念念為民族社會著想。所以他說:「你們不要管,這是我自己賺的錢。」而他要把這五千塊錢去捐給學校的時候,學校不敢收,「老人家,你留著吧,拿了,以後你怎麼辦?」結果因為他非常堅持,最後學校實在不忍心再拒絕他。

  他不只把一生所有的積蓄捐掉,從那一天開始,他又重操舊業。他是踩三輪車的,在火車站、車站載客人,結果從那一天開始,又踩了十多年的歲月。總共接濟的學生,小學、中學不算,光大學生就有三百多個人。他踩的公裡長度可以繞赤道十八圈,我們就知道他踩了多遠的距離。一天可能只賺個三、五十塊錢,他都把它積攢下來,然後去救濟沒有錢讀書的孩子。甚至於不知道多少的歲月,他的午餐、晚餐統統是在車上吃完,一個饅頭,再喝點白開水就過去了。而且他在火車站還幫人家看車子的時候,那個房子都非常的簡陋,而北方的天氣,冬天有時候都降到零下。我們都想,這麼大年紀的老人,在那樣的氣溫,這麼多年的歲月,他是怎麼過來的?真的,聖賢人說的,浩然之氣,無私的心,都是一心為社會的道義之心,這樣嚴寒他都不畏懼。

  有一次剛好大學裡要把他們的獎學金頒給大學生,希望他們親自來。電話打給他,要去接他。老人家說:「你不要來接我,你們就把那個汽油錢省下來,再給這些孩子們買文具,不要浪費了。」而當老人家到達現場的時候,現場的來賓、學生跟學校老師非常驚訝,因為所有的來賓都是西裝筆挺,都是賺了錢然後回饋這個社會,只有他穿得非常的簡陋,披著一個軍大衣走進來。雖然在場的人很驚訝,但是過了兩秒鐘之後,就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這麼樣貧困的人都盡心竭力的來奉獻他的力量。那一次剛好他上台親手把獎學金頒給學生,這些孩子們回憶到,握到了老人家的手,一生都不會忘記。這麼樣粗糙的手,八十幾歲的人,都還在為他們的學業在努力。所以他捐贈過的大學生,畢業之後都隨分隨力的做公益事情。我們可以感覺得到,這個老人的精神已經傳承給了無數的學生。所以確實至誠是可以感通的,我們每一個人把真誠拿出來,就可以帶動我們身邊所有的親朋好友。

  而那一次獎學金頒發典禮結束的時候,正准備離開,突然有一個學生舉手,說:「老師,可不可以讓我講幾句話。」這個學生上台來,就說到,他今天看到白老先生,他本來已經取得可以在天津一帶一個很好的企業工作的機會,可是他今天看到白芳禮老先生,這麼為下一代教育著想,這種道義讓他很震撼,他說他決定要回到自己的故鄉—新疆,比較偏遠的地方,他要去奉獻他自己的力量,回報家鄉。馬上白老先生那個道義就點亮了這個大學生的心燈。後來老人家九十幾歲生病了,天津一帶的人都非常關注,還要求報紙每天要報白老先生的情況。捐贈的金錢,各地像雪花般湧過來。所以一個人的至誠就喚醒了一個地區的善心。師長也說,「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自自然然能產生善的力量,能夠慢慢延伸到我的社區,我的地區、縣市,以至於期許我們自己的國家,可以帶動全世界正確的思想觀念,恢復倫理道德。我們有這樣一個自我的期許。因為社會的亂,亂在心,只要人能恢復善心、恢復愛心,這個社會就會愈來愈好。

  所以湯恩比教授才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句話大家聽過沒有?都聽過,很熟。大家聽了這一句之後,有沒有覺得自己這一生的命好像改變了,有沒有?沒有嗎?大家再聽一遍。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現在二十一世紀快走不下去了,科學家說,再不改善,這個地球就不能用了;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孔孟學說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大乘佛法也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我們都有接觸,所以你們都學了。學了不去救這個世界,叫什麼?見死不救。諸位朋友,你們沒有後路可以走了。有沒有感覺到?就是因為沒後路了,才不會懈怠。再有後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為什麼我們都不能成就?這個真正的心沒有發出來!都發的是空願。所以我們遇到這個大時代,這樣的因緣讓我們不能再蹉跎,不能再發空願了,要勇往直前去承擔。我們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就這樣墮落下去。

  所以孔孟學說、大乘佛法的核心是仁愛、博愛、慈悲。可是仁愛的根在哪?在孝道。「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我們知道愛心能解決問題,愛心的根在孝,而我們這個民族,孝就是整個民族文化的核心。西方很多的民族文化裡面沒有孝道,他沒有孝道就不可能真正有愛心。愛的原點是孝。所以諸位學長,我們這一生能知道道德的根在孝道,就是很大的福分,最起碼這一生能找到根,沒活得糊裡糊塗,沒有以人身去干畜生的事情。而我們看,這樣的文化在我們華人承傳幾千年了,西方還不知道,要靠我們去弘揚。所以世界上有一句話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它的實質就是中華文化的世紀,唯有中華文化彰顯,人從自私自利、從功利回歸到愛心,才能化解當前的災難。

  諸位學長們,誰去向歐洲、美洲的同胞們講解孝道、講解五倫八德,你們覺得誰去比較好?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I don’t speak English,我的英文is very poor,我的英語不怎麼好,靠我是不行。大家想一想,全世界的華人哪一個地方的英文最好?新加坡?這個時候你們就說新加坡,我感覺孟子在流眼淚了。孟子說:「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你看這種氣概。孟子又說,「待文王而後興者」,一定要等待有文王這樣的人帶頭,他才說好吧,我就干吧,還得要有人帶頭干的,這是一般的凡人。真正的英雄、豪傑是前面都沒人,他勇於承當,我先來做。孟子的精神有沒有融到我們的心靈裡面去了?我再問一遍。大家要了解,雖然新加坡英文很好,但是你要了解英文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哪一個地方的華人,他保留傳統文化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個道統還保留下來,然後英文又很好,是吧。好,有時候講話點到為止就好,也不要強人所難,肯接受的他就接受了。肯接受的,他今天晚上就睡不著覺了,明天就開家庭會議。

  所以確實,我們在領受經典、領受師長的每一句話要用心,才能真正感覺到這些話的重要性。湯恩比教授這個見地,比我們華人還要了解我們的文化,我們其實是很丟臉的。我們了解到,心是根本,其實禍福就在一念之間。家庭、社會的動亂,其實從思想來的,因為這個時代,功利時代形成人只想自己,自我為中心,就競爭。老祖宗他能洞察事物整個循序發展的軌跡,他能見微知著,他了解到心念偏了以後,他自私了,他會競爭。現在的競爭,不是團體與團體,甚至於是兄弟、父子之間都在爭。有一個計程車司機,他很疼他兒子,怕兒子營養不夠,每天交代他太太給他兒子煮一只雞腿,每天都給他吃。結果有一天他生病了,他的太太想,他生病應該多補充一些營養,那一天煮好的雞腿就拿到先生的面前,今天你補一補吧。結果他太太這樣拿過來,都還沒拿穩、還沒放好,他兒子就突然給他媽媽一巴掌,然後對著他父母講,這個雞腿是我的。你看父母一心一意為他,可是沒有長他的善心,長了他的自私自利,這麼小就為了一只雞腿打他媽媽,跟他爸爸爭。所以教育的根源是長那顆善心,我們不找到根本,花了一大堆時間教育孩子,得到的結果讓我們非常的遺憾。所以人得找到根本才行。

  《禮記.學記》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而現在的人,最大的過失就是自私自利,所以這個發展下去就是競爭、斗爭。不只是團體、國家沖突,這個世界會瓦解掉,因為原子彈的數目都不知道可以把地球炸多少次了。而這個末日,不單是地球有毀滅的危機,還有一句話叫做「哀莫大於心死」。一個人假如覺得生命一點意義都沒有,那個時候是生不如死。什麼時候人會有生不如死?孩子不孝、忤逆了,甚至傷害他們,那人活著就非常非常痛苦。所以現在有一個病愈來愈多,叫憂郁症,那就是人愈來愈痛苦的一個徵兆出現了。所以現在「恐怖分子」,不好好教孩子,孩子以後就變恐怖分子了。是不是?恐怖分子不在外面,在你們家,把你氣得半死,把你錢都花光。這裡又告訴我們,一個家最重要的根本在哪?至要莫如教子,不可以把教孩子的事忽略掉,不然一生的努力其實可能都是遺憾、都是感歎,中晚年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快樂日子可以過。所以人生的智慧在輕重緩急能夠掌握得好,家裡面最重要的把下一代教好。

  所以現在的整個災禍根源在自私自利的心。但是我們能夠把這一念轉成孝心、轉成仁愛的心,他就懂得互助、懂得互愛,大家都同是一顆愛人、助人的心,這個就是大同世界。一念轉過來,世界就變了。我們一念轉過來,我們的家庭在變,我們的社區在變。為什麼?因為善心是每個人本有的,只要給他好的榜樣、好的教育,人都能啟發善心。所以《三字經》第一句話就把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看,在這幾年傳統文化的傳播,企業家非常的積極。而他們還沒有遇到傳統文化以前,也是自私自利,也是驕奢YIN逸。可是雖然有這些習氣,他還是有那顆善心,遇到好的緣,他整個轉變過來,帶動了非常非常多的社會大眾學傳統文化。我們看胡小林,胡總,他自己做了,他的企業做了,成千上萬的企業都因為他的榜樣跟著效法、學習。所以我們看,這個時代最需要就是榜樣的力量。每一個角色,每一個行業,只要有榜樣,人都希求美好幸福的人生,他們就會效法、就會學習了。所以別人怎麼樣我們不管,我們自己扮演的每一個角色,我們所在的每個行業,我們要期許自己來做一個好的帶頭。這也是師父常常期勉我們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事實上我們感受一下,這是一念之差。這個互助互愛的社會,離我們遙不遙遠?不遠吧。我記得我們小的時候,一條街道上的鄰裡鄉黨都很互相幫助、互相關愛。你們剛剛在看哪裡?考試卷來了,「方讀此,勿慕彼」,方聽蔡老師講課,勿望人家擦黑板。你看我們都常說考試考試,什麼時候考試卷來了?隨時都有考試卷,是不是?對!我們都叫孩子趕快做、趕快做,我們自己要對照對照,我們有沒有在一切境界按照《弟子規》做。雖然擦黑板的人長得比我帥,你們也不能傷我的心,這就是仁慈的表現。我剛剛講到哪裡?我們小時候的記憶,要出門都不用關門的。「哎呀,關什麼門,我們幫你看就好了。」哪一戶人家辦喜事,整個街道都動起來,都不用打招呼的,趕緊去幫忙,幫忙張羅這個、張羅那個,張燈結彩。而且辦婚禮還要有小朋友當花童,我曾經去當過花童,看得出來我小時候還算可愛嗎?都很高興的,婚喪喜慶都不用打招呼,都幫忙。然後鄰居在那裡曬稻谷,剛好他沒有注意到,快下雨了,都不用講的,很自然就去幫他收稻谷、收衣服,那個時候社會一片和諧。結果現在經濟快速發展,忽略了人心的教化,一下子,三、五十年這個社會風氣變得太快了,都感覺好像拉都快拉不住了。所以現在要止住,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我們今天明白了人心才是改變這個社會民族命運的根本所在。而人心要改,最重要的要靠教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孔子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我們今天立志,就以孔子為榜樣。這也是師長期勉我們,「學儒就學孔子,學道就學老子,學佛就學釋迦牟尼佛」。這句話記起來沒有?記起來了,那不是寫在考卷的。學就要學得像,這句話聽到心裡面去,會產生化學反應。從今天開始,我們會想,我學誰?我學孔子。遇到事情,孔子會怎麼想,孔子會怎麼做,時時都以孔子為榜樣來效法,那我們整個心境的轉變就快了。有一句格言講到,「德比於上則知恥」,人時時以聖賢為榜樣來看齊、效法,羞恥心就起來了。「知恥近乎勇」,那個對治習氣的勇氣就拿起來了,「聖與賢,可馴致」。所以德行效法孔老夫子,以至於人生的志向效法孔老夫子。所以孔老夫子講到,「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丘之過也」。《詩》、《書》這些經典沒有人宣講,禮樂沒有人去落實、去推展,都是我的錯誤,都是我沒做好。孔子是聖人,以天下興亡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我們今天效法孔子,社會上種種的亂象、不足,我們都檢討,是我自己還沒盡到力,是我自己還沒好好的去落實、去推展,他們才不懂得《弟子規》,他們才不懂得這些經典。我們有這樣的心境,看到社會種種不妥的事情,反而是不斷的鞭策自己提起一個使命感,更不可能去指責任何的人。這是孔子的心境。我們用這樣的心境,心就平了,不怪任何人,怪自己不夠認真。

  我們效法孔子的存心,也以孔子的志向為自己的志向,以師志為己志。對我們自己來講,以至於對我們後代子孫來講,一個好的環境非常的重要,沒有好的環境,人就容易沉淪、墮落。孔子講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人能受好的環境影響,道德提升;環境不好,可能就受到很多的染污。孔子了解到環境的重要性。所以在《禮記.禮運大同篇》裡面就有講到,在三皇五帝那個時候的政治社會非常的好,孔子非常向往那樣的社會狀況。

  在「禮運大同篇」裡面,一開始就有講到,孔子參加了在魯國十二月(臘月)的蠟祭活動,他是擔任陪祭的貴賓。這個蠟禮結束之後,孔子剛好到了宮門上的這個觀,觀是指張貼國家典章法律的地方,在那裡算是去參觀的時候,就很感歎。這個感歎應該是感覺到,魯國那個時候禮崩樂壞的情況也比較明顯。夫子歎氣了。那歎了氣,剛好他的學生子游在旁邊,就問到:夫子,你為什麼要歎氣?這個子游他很會問,因為夫子歎氣一定有很深的含義在裡面,因為一定感歎這個社會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就像我們跟著師長在學習,也要了解到師長他是為天下而擔憂,有時候我們在身邊,也會看到師長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感歎,我們體會到夫子,體會到像師長這樣的智者、長者,他們都是為天下而憂。那他們最希望的就是天下能安定,而天下要安定,最重要的,人心要能接受倫理道德因果這些聖賢的教化。所以師志為己志,我們要以孔子、以師長,他們為天下安危這樣的志向為自己的志向,好好在我們自己的國家來落實、來推展中華文化。

  所以我們聽到聖人的感歎,也要神交古人,跟他們的心境相契合。這樣,他們的教誨,我們就很容易去領受。而孔子感歎之後,就有講到,在三皇五帝時候是「大道之行」,那個時候的領導者「天下為公」,念念都為天下人著想。以至於到了夏商周,我們禹王、湯王、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這些都是三代時候的聖人,他們治理天下,也是讓天下很安定。所以三皇五帝是大同之治,到夏商周他們還能保持小康的社會。所以孔子看到當前魯國的狀況,他的心裡就浮現了大同、小康那個時候安定的社會。所以子游這麼一問,夫子就把他體悟的、記得的,大同小康那個時候的情況,給學生子游說出來。這個內容,就是我們「禮運大同篇」的內容。在《古文讀本》的三十六頁,我們翻到「禮運大同篇」,我們一起來深入這一篇經文。開頭就講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這就是指先王之道,三皇五帝那個時候的先王,他們時時都是為了天下的子民著想,所以是完全沒有私心。這樣的「大道」去行出來的時候,『之行』,就是他們真正依照這個大道去做,所呈現出來社會的情況、盛況。而這大道再具體來講,就像夫子在《易經》裡面講到的,這大道其實就是聖人他所契入的境界,所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我們看「與天地合其德」。《三字經》當中告訴我們,「三才者,天地人」,所以人是非常可貴的,他只要能去掉人欲,去掉私心,他可以展現跟天地一樣無私的德行。就像在《論語》當中,夫子贊歎堯帝,「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孔子講到,堯帝他是聖德,他效法了上天的無私,所以他的功業,幾千年之後,人民還在贊歎,還在歌頌。我們看到天地化育萬物,我們人去效法,那也是跟天地同德,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我們看日月,它都以光明來照萬物,讓萬物得以生長,它們也是沒有私心。當然,古聖先賢與日月合其明,這個「明」也有表示光明、智慧,也就是說,這些古聖先王他們能用智慧、德行、德風,去光照老百姓,教化老百姓。所以堯舜那個時候都很注重倫理道德的教育。

  孟子就有說到,那個時候老百姓吃飽了,穿暖了,「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生活很安逸,但是沒有好的教化,很可能行為就會慢慢「近於禽獸」。我們其實用現在的社會來冷靜觀察一下,現在物質比較豐富,不缺這些享用,但是沒有倫理道德的教化,人不孝父母,人做出來的行為可能會讓人家非常的汗顏、非常的感歎,以人身,可能做出來的都是畜生事。聖人能看到教化的重要,所以那個時候請契為司徒,就是現在的教育部長,來推行五倫的教化。那個時候就有,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的教化。與日月合其明,不只是無私去照顧老百姓,還要以智慧、德行來教化老百姓。

  「與四時合其序」,我們的古聖先賢,他們很懂得取法天地萬物,來成為自己修身處世的這些道理智慧。看到春夏秋冬四時的運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體會到人生立身處世也都應該有秩序。五倫也就是秩序:怎麼為人父,怎麼為人子,怎麼為人夫,怎麼為人婦,這些都要有規矩、有秩序,才不會亂。現在的社會忽略了這些做人的規矩、秩序,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的現象就出現了。那個時候,都是天子、都是這些先王他們帶頭來落實這些大道、精神,所以上行就下效了。

  「與鬼神合其吉凶」,其實這就像《左傳》當中告訴我們的,「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善心感善報,惡心就感惡報,所以聖人他契入了這些宇宙人生的道理,他知道應該要怎麼樣去立身處世,才能感來善報吉祥。但是假如是行惡,那就很難不感惡報。老子也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所以這些道理,聖人都能明白,進而去教化老百姓。這個時候人的行為就跟大道相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而那個時候的天下,在大同世界裡面,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某一個人,他就變家天下了,我家的天下,那個時候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且所有的天子,他們都是代上天來照顧所有的百姓。而且這個工作不好做,那得要憂國憂民。他既然稱為天子,他沒有代替老天好好照顧子民,他會覺得自己很失職。

  在史書上也有記載,堯帝有一天出外,看到有百姓犯罪被抓起來了,他就非常的傷心,然後趕緊去問清楚,為什麼有百姓犯罪。結果了解之後,是因為干旱不雨,那農作物收成很困難,這兩個百姓家裡又沒有錢,最後不得已起了貪念,想要拿一些東西回來給家裡的人吃,就犯法了。堯帝聽完,對著這些官員講到,這些士卒講到:不是他們錯,你把他們放了,是因為我無德,所以上天才沒有降雨,才感來干旱,也是因為我沒有教育好百姓,他們才會犯罪,所以是我的過失,不是他們的錯。

  這一分,確確實實就像《論語》當中講到的,這些聖人的心境,都是「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自己的過失,絕不推卸責任給任何的臣子或者百姓,但是所有百姓們、臣子們的過失,他都覺得自己也有責任。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我沒有好好帶領他們,我沒有好好教育他們。常受天下的指責,沒有一絲毫責備他人的心。從這裡我們就看到,這些聖人的胸懷:一個人饑餓了,他會覺得是他的責任;一個人寒冷了,他會覺得是他的責任,是我讓他們饑寒的;一個人犯罪了,他會覺得是他沒有教化好。由於這一分使命、這一分仁慈之心,所以那個時代的百姓都效法堯舜的德行,效法他們的心境,就沒有私心,所以「天下為公」。那不只是天子為公,老百姓也有這樣的胸懷。後來,到了夏商周的時候,大禹就曾經感歎到,堯舜那個時候的老百姓,都以不能像堯舜的德行而感到羞恥。但他反思、自責,到他那個時候百姓就沒有這樣的胸懷了,都比較順著自己的想法、私欲在做事情。

  而堯舜這樣的聖王,他們不只一生為天下操勞,堯帝二十歲就即天子位。從在位七十年,到九十歲的時候,還為了天下找一個聖德之人來接天子位,希望百姓能長久安樂的生活,得找一個好人。而把女兒嫁給大舜,把九個兒子派到大舜的身邊,這樣從家庭以內到家庭外,怎麼去工作處事,去觀察舜是不是真正有聖德。觀察了二十年,才真正把帝位傳給他。之後還有八年的時間,也在繼續教導、輔佐大舜做好天子的工作。所以二十八年,都為了天下有下一個好的天子,嘔心瀝血在付出,堯帝活到一百一十八歲。

  好,這一節課我們就先談到這裡,下一節課我們再來看古聖先王怎麼具體來治理國家、社會。那下一堂課我們再把這個經文講完,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10/5/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01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