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口業之過(4)


 2012/5/19    熱度:2812    下載DOC文檔    

六者男子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蒭。

 

不允許在這個男子面前說僧人的過失。一切男子,他都是七寶身,而且很容易得到這個出家的機會,出家很容易成就的。在他面前講僧人過失,會壞掉他的信心。另外,這男子都是我們的前生父母,所以我們應該恭敬。另一方面,我們對一切男子還有教化的責任,令他們能夠生起信心,將來好出家。不能破了僧相,破了僧相會造很多的業。不出家就是造業,是不是?一人造業就會影響一大批人。

 

所以說,不能在男子面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蒭”。而且男人還有很多的嗔恨心,還有行為啊。嗔恨心一旦大了,他對苾蒭采取行為就壞了,或是罵,或是砍,都是由於嘴的口業所造成的。

 

七者淨人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蒭。

 

這個淨人哪,就是包括給你辦事情的人。這個我給你說,最加小心。我們那有很多淨人,特別是男淨人。比如說互相辦事,咱們需要人家護持。因為他為三寶服務,在近前護持僧人去辦些事。咱有很多事情做不了。而且佛法需要,特別是僧團需要很多的淨人來護持。他們本來是一心一意來護持佛法的。但是由於我們互相呵舉那破戒的比丘,說僧眾的過失,會使他失掉信心,最後不護持你了。而且本來應該做的事情,他也認為不對了。

 

有些我們做不到的事情,比如說出外,買車票啦,買東西啦,必須由淨人來幫助解決這些問題,保護僧人的戒律。等到你一旦說僧眾的過失,他聽久了以後,對僧人產生煩惱,認為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不如法的。而大肆宣傳:你看看,那天誰還叫我買這個呢,他說買餅好。他不願意吃饅頭,說吃餅好,你看貪不貪?他知道很多事情,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會認為不正常。

 

因為啥呢?我給舉個例子。買餅買饅頭,都是他自己說出的,最後問師父:“你看決定買哪個?”師父說哪個都行。他說:“買餅行不行?”師父說行。反過來他就顛倒話了,說師父要餅,不要饅頭。本來是很正常的話,如果他對你失掉信心,他會說出很多非真實的“事實”。大家還認為他說的話比較可信,即使說假話,大家也就相信他三分。因為他經常在師父跟前,常做淨人哪!知道很多事情,如果他失掉信心了,都會給你說出去的。失掉信心,是壞了他的心,另外對僧團的破壞性就更大了,而且還形成了一種“事實”。

 

八者眾多苾蒭、苾蒭尼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蒭。

 

特別不能在比丘尼面前,和眾多比丘面前,說僧人的過失。

 

比如說一個人犯過失了。正好他過來了,一看他走慢了。這個時候有那麼多的人,還有比丘尼,你不能語氣很不好地說:“某(沙彌)快點兒!你怎麼這麼慢呢?”不能說啊!你說他你撿不著!而且大家笑話的不是他,而笑話的是你,沒有身份,沒有教化好。另外,他們特別會笑話什麼呢?笑話僧團的不清淨,而且笑話有這麼多的破戒的苾蒭。他們也會失掉信心。

 

而且比丘尼,她們不會實行八敬法,對大僧不恭敬了,而產生了那種邪知邪見。現在這個女人世界,你不知道,這女人可厲害了,出家後她也厲害。所以說,她們很難調服。佛制定比丘尼必須行八敬法才能成為比丘尼,才能得戒。不行八敬法,比丘尼馬上就破戒。

 

如果你在她面前,呵舉破戒的比丘,她對比丘失掉信心,不恭敬。不從表面,就從心裡不恭敬,都會失掉八敬法的,她的比丘尼戒實際上已經不成立了。你想一想,你破了自己的法,也破了她的法,這都是不行的。所以說我們大家不能在眾多苾蒭和苾蒭尼前,率爾呵舉破戒比丘。

 

九者宿怨嫌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蒭。

 

你不能在過去有怨恨,和我們有仇的人面前,去呵舉破戒比丘。比如說你們倆有矛盾,你們倆過去就有這個宿怨,非常地嗔恨他。因為你嗔恨他,就轉移目標了,沒法說他,怎麼辦呢?正好有比丘過來了,或是有誰提到比丘的事情,你就大舉比丘的過失,用比丘來作比喻,說比丘的過失,來攻擊宿怨嫌的人。拿比丘來影射這個人,而達到報復的目的,這樣會使怨恨更加深。

 

而且那個人,會更加嗔恨。不光嗔恨你,同樣嗔恨比丘。因為你拿比丘來攻擊他,他為了恨你,也得恨比丘。是不是?所以說,這樣的話會造成仇上加仇。不光是在你身上有點仇恨,最後還轉移到僧人面前了,使他也墮落了。所以特別小心,不能這樣做。因為在怨嫌前說僧眾的過失,會仇上加仇的。就算你不是影射他,你在跟前說,都會仇上加仇的。

 

一切僧人是清淨的,如果不說僧人的過失,能把你仇恨化解了。比如說,我和某人本有不合的地方。但是,我稱贊僧眾的好,他也稱贊僧眾的好。這麼說來說去,我們倆的心自然就合了。你知道嗎?所以僧相能解除一切冤仇。

 

如果你也說僧眾不好,我也說僧眾不好。哎,兩人說來說去,反而原先的仇沒解,再仇上加仇。你倆越來越堅固,還都謗了僧眾,那個仇不會解開。就算你想解開,也沒有這麼解的。為了達到解除仇恨,去說僧眾過失,那不會解開的,而只能加重。因為你用錯了藥,你把毒藥當甘露了。想治病,毒藥當甘露,你說能治病嗎?它不能治病,只會被毒死。所以不能在“宿怨嫌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蒭”。

 

十者內懷忿恨,率爾呵舉破戒苾蒭。

 

就是說心裡不平的時候,你不要去講破戒苾蒭的過失。因為你講出那個話,絕不是一種讓他改正的話,而且,苾蒭的破戒行為,在這個基礎上,又加上你的嗔恨心,只能把這個破戒的事情越來越擴大。同時,讓你的嗔恨心越來越大,越說越造業,越說心裡的嗔恨心越起來。只能越來越壞你的心,所以說不能講。

 

特別內懷忿恨,如果這個人確實有那麼回事兒。但是你那個心眼不正,說出一遍壞你一遍心。如果你要不說,雖然你心裡有嗔恨心,我們有時候也有發脾氣的時候,但是你只要咬牙忍得住不說就行。比如說,這人有過失,我就忍得住不說。他是個比丘,你要不講,那個嗔恨心很快就下去。

 

因為什麼呢?因為你在保護著僧人的形象,這個功德就能化解你心中的嗔火。這麼樣就能化解嗔火。如果你要是再懷嗔恨心、忿恨去講,只能是火上加火。所以說,千萬不能發脾氣,說別人過失。

 

我們平時也要這樣,發現誰有過失了,你如果發覺自己的心裡不平,別講,過一段時間再說。想給誰提意見,這時不能講,你越講事越亂。如果你要心裡平靜地去找他談,他什麼事也沒有;如果你要心不平靜,你找他談,本來就算你有理的事兒,越談他越發火。

 

那“理”有什麼用呢?關鍵是你那個“心”。理是一方面,你要是有理了,更得心平氣和去處理。心要不平,有理變成無理。本來是挺好的事,你非常有道理,但是你說他,他就不服。他怎麼不服呢?你心先不服,心先有嗔恨心。你不是想幫助他,而是想使勁說他一頓。你自己心裡不平,想把你那點兒氣先出去再說。

 

“你怎麼對我這樣呢?”你先出你的氣。還沒等達到你要的效果,氣還沒出去呢,他那邊就翻臉了。不是他翻臉,是你的嗔恨心把他帶動起來了。他本來就夠上火的了,像火似的,應該拿水去澆,你又拿油去澆,你說那個火它能下去嗎?火上澆油,最後適得其反。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能有嗔恨心去說誰的過失。

 

想幫助人,我們就得心平氣和的。不管是去講什麼事情,你要退三步。什麼叫“退三步”?一忍、再忍、三忍。忍完了以後,你再去考慮這個問題,能不能做。有時候忍一步呢,還行,忍兩步呢,就做不到。不行,這心裡非常難受,甚至不干了,“這哪能這樣呢?這太委屈了,我做人也不能這樣,我什麼時候受過這氣啊?”受不了了。

 

當你一旦有舉動,要行動時,你再忍一下,說:“不行,我還得忍。”這時候忍了,馬上就要爆發,誰到跟前,你甚至都要動手了,甚至就要破口大罵的那種程度。如果你再忍過去,那是什麼?一片清涼。那個嗔恨心馬上就化為甘露了,在這一點上,我們有時候功夫不到,只能忍一步、兩步,等第三步就忍不過去了,就吃大虧了。

 

所以大家,特別是在破戒的比丘面前,遇到認為不好事的時候,我們都應該注意這些方式。這不光是對破戒比丘,我們應該這麼做。就是世間法,就平時一般事情,我們也應該這麼做。何況是比丘呢,是不是?更得這麼做。我們一定要加倍小心。如果我們這麼做好了,馬上就有無量的功德。

  

如是十種,名為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蒭,便獲大罪。設依實事而呵舉者,尚不應受,況於非實?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真有那種犯戒的事實,都不允許你說,講得很明白。你說的是不是事實?確實是那麼回事兒,那也不允許講。何況不實呢,那更不允許了。

 

諸有受者,亦得大罪。

 

如果真有這樣的事,你如果去這麼做,你就獲大罪了。

 

由此可知,非但在家信眾說比丘過惡,犯大重罪,必受惡報。身為出家僧眾,說比丘過惡,也同樣犯大重罪。因此,佛陀為了避免缁素造口業,特別教誡僧眾,不得向未受具戒者說比丘過惡。(編者注:缁素,缁指出家人,素指在家人)

 

就是說,不但在家的信眾說比丘罪過,要獲大重罪,必受惡報。就是你身為出家眾,也不允許亂說。出家眾更不能向未受戒人說。若是同樣受戒的出家眾,為了法,在特殊情況下,互相討論法,這是另外的開許。否則的話一概不得說。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