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中輩往生的七個條件


 2012/5/28    熱度:4304    下載DOC文檔    

中輩往生的七個條件  

摘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10集(淨空法師)  
  

中輩往生這七個因緣,就是七個條件,「一者,發無上菩提心」,跟前面上輩三品完全相同。由此可知,發菩提心是往生先決條件,凡是往生的,沒有一個不發菩提心的。菩提心,用蕅益大師的解釋就好懂。蕅益大師的解釋很簡單,真信,一點懷疑都沒有,真信有阿彌陀佛,真信有極樂世界,真信依照阿彌陀佛的教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我往生,這叫真信。真信接著是真願,我願意在這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世界還有留戀嗎?沒有了。有留戀的,那就是佛在經上講的富貴學道難。富貴人覺得這個世界還不錯,還很美好,不願意離開。所以佛教弟子,教他什麼?教他吃苦、教他持戒,一生嚴持戒律,生活非常困苦,他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世尊末後這二條教戒是給弟子做逆增上緣,好事!生活愈苦愈好,愈苦你會愈精進,你會愈發憤,你對這個世間就愈不會留戀。吃得太好,穿得太好,居住太好,不想走了,這地方不錯,極樂世界雖然好,我還沒見到,現前的好處我見到了,我享受到了。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沒有講堂,我們今天建個富麗堂皇宮殿的講堂,你就捨不得離開。死了以後怎麼辦?捨不得講堂,講堂裡頭有什麼東西?有老鼠、有蟑螂、有螞蟻,你就變成這些東西,你就投胎干這個,為什麼?捨不得離開。你看多可怕!釋迦牟尼佛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所以他老人家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一生不要講堂,不要居住的房捨。晚上睡覺,樹下一宿,三衣一缽,日中一食,這就是他老人家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的生活方式,真捨得。我們要懂,要能體會到佛陀那種真誠的慈悲,時時刻刻念念都在為我們著想,如何讓我們對這個世界,這個虛幻不實的世界不生留戀,他想出這麼多方法出來。我們能依教奉行,那就是真的好弟子、好學生。所以,受苦受難的時候立刻想到釋迦牟尼佛,那我們受這一點小苦小難算什麼,佛受的困難比我們多得多了,大得多,多得多。我們的心就平靜了,不再以為這是困難的事情。所以要發心。  

二者,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這二句,三輩九品完全相同,那你就曉得,這是最重要的條件。一個方向,專念,專念是不懷疑、不夾雜,一切時、一切處念念不忘阿彌陀佛。「三者,多少修善,奉持齋戒」,這個重要。齋是不過中食,叫齋,齋不是素食的意思,過中不食叫齋。佛是一天吃一餐,這一餐是在中午,但是他不過中。不過中是什麼時候?應該在現在來講,十一點到十一點半,這個時候不過中。這是每天吃飯的時間,早晚都不吃。早晨的功課是托缽,早晨時間托缽,托缽一定是在城市鄉鎮,人多的地方,才能托一缽飯。釋迦牟尼佛這個僧團很大,出家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上釋迦牟尼佛是一千二百五十六人,這是佛的僧團。我們一定會想到,還有一些居士,別的地方的出家人,其他宗教裡面的出家人,有不少跟著釋迦牟尼佛學習的。他不是一輩子跟的,有的人學一、二個月,一年、半年,三年、五年,很多,他們的生活方式跟僧團完全相同,也都是三衣一缽。佛陀的在家弟子,他們有不同的國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都跟釋迦牟尼佛學。這個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教育,他不是宗教。  

所以,當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教介紹給我,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教的經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樣介紹給我。好學的人,無論是哪一種族群,他信仰哪一種宗教,他都求學,他都想去探索哲學的奧祕、宇宙的真相,他都想探索,釋迦牟尼佛一生就是教這個。所以,如果有人要問,特別是我們學佛的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人家問我們,佛到底是什麼?佛教那麼多經典,它裡頭講些什麼東西?你要能答得出來。佛教是什麼?佛教是教育。佛經講的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用現代的話說,高等的哲學、高等的科學。他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今天科學跟哲學所研究的這三種現象,自然現象、心理現象、物質現象。它不是迷信,它提升我們的智慧,提升我們的靈性,自自然然提升了我們的福報。有智慧一定有福報,有福報不一定有智慧。佛是有圓滿智慧的人,他就有圓滿的福報。我們想求智慧、求福報,到這兒來學好,這個學校就傳授這個東西。

這第三個條件,佛教我們,「多少修善」,或多或少,別忘記要修善,遠離一切不善。善不善的標准就是世尊講的《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就是標准。頭一個,不殺生,真正做到不殺生,你一定是不吃肉。所以,有很多人聽到這句話不敢學佛了,為什麼?他要吃肉,沒有肉他飯就吃不下去。他為了要活命,所以他一定要吃眾生肉,以為吃肉才有營養。現在這個話有問題,從前古時候眾生肉可以吃,現在肉不能吃。為什麼?現在肉有毒,這些畜生喂的那些飼料,你要去看一下你會嚇壞了。我是前幾年,是四年前是五年前,齊素萍居士邀請我到慶雲去參觀,她在那裡建的海島金山寺,我去看的時候還沒完全完工。當地的領導很歡迎我們去參觀,第二天陪同我去看一個養鴨的基地,規模很大,帶我去看。這裡面的,大概地位也相當高,是這個基地裡頭的領導,陪同我參觀。我看到小鴨,他提了一只放在我手掌,跟我手掌一樣大,這麼長,小鴨有這麼大。他問我,他說法師你看看,這個鴨子出生幾天?我估計,至少十天到一個星期的樣子,七天到十天牠才能長這麼大。他告訴我,昨天出生的。我就呆了,昨天出生的,今天長這麼大!你這鴨子長大賣給市場,多少時間?兩個星期。我們從前在鄉下養過鴨子,鴨子長大賣的時候多久時間?差不多半年。怎麼現在兩個星期就可以賣了?牠吃的什麼東西?全是化學肥料、激素,就是讓牠膨脹。這東西能吃嗎?他告訴我,北京烤鴨三分之一是他們這個場提供的。我回過頭來告訴我們的佛友們,鴨蛋不能吃,別說鴨不能吃,鴨蛋都不能吃。為什麼?牠不正常!所以現在人得了許許多多怪病,病從哪裡來的?古人說得好,病從口入。我聽台灣同修告訴我,現在養豬,六個星期豬就賣掉被殺掉了,就長大了。在從前,要養十個月到一年,牠才能長那麼大,現在六個星期長大了。像雞、鴨的時候,二、三個星期就去賣了。所以現在不可以吃了。  

我跟方老師多年,老師過世之後,我常常到他家裡去,照顧師母。我曾經有一次問她,我說師母,妳冷靜想一想,妳們現在吃的這些肉食,豬肉、雞肉這些東西,跟四、五十年前妳們吃的這些東西,味道一樣不一樣?她很冷靜,大概想了五、六分鐘,然後告訴我,不一樣。真的,不但是吃肉食不一樣,我們吃的稻米、蔬菜都不一樣。從前蔬菜香,鮮味,現在沒有了。你看我們從小吃蘑菇,蘑菇的香味很遠都聞到,真的香味,現在沒有了,現在吃的都沒有味道;東西長得很大,很好看,沒味道。這個與多少修善有關系,有什麼關系?從前的人心善良,影響一切動物也善良,植物也善良。善良,它就生長得正常,有它正常的能量,有它正常的滋味。現在完全反常了!常是什麼?中國人講五常,常道,不能變的,永恆不能變的。五個字,仁,仁愛;義,義是循理,什麼事情都合情、合理、合法,合理;禮貌,人與人之間禮不能夠失掉,禮失掉人就亂了,家裡秩序亂了,社會秩序也亂了,沒有禮了;智,智是理智,不能用感情,要用理智,處世待人不能用情對待,用智對待;最後是信,仁義禮智信。《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這句話怎麼說?人要把五常丟掉了,也就是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這個人就不是人了,是什麼?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他已經不是人了。所以,家不像家,社會不像社會,國不像國,世界不像世界。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善,善不能不修。今天別人不修善,我們自己修善。為什麼?共業裡頭有別業,善因結善果,惡因感惡報,怎麼能不做?怎麼可以不做?生在這個社會,不讀聖賢書,你不知道善惡的標准,所以聖賢書還是要讀。最起碼的,《弟子規》,世間善的標准,十善業是世出世法的標准,《太上感應篇》是因果的標准,這三樣東西是儒釋道的三個根,不能不學。認真學習就是修善、持戒,這三樣東西是佛法戒律的基礎,戒律的根本。今天學佛,戒律廢弛了,什麼原因?沒有學三個根,所以那個戒律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要以善心待自己,要以善心待人,要以善心對一切萬物,西方極樂世界歡迎這種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他一天念佛十萬聲,他也不能往生。什麼原因?他不是善人,外表怎麼裝,假善人,偽善,這種人不能往生。我們一定要記住,自己要學偽善的話,極樂世界沒分,一定要真善。  

四者,起立塔像」,這是什麼?這是屬於正法久住。建塔、造像,這裡面接著的就是供養經典,屬於這一類的。印經,布施供養,這修福。建塔我們就想到寺,建塔供佛,建寺安僧,讓出家人有一個修學的地方,他有地方居住、有地方學習,這是大福報。要知道,學佛的人是好人,你能夠護持他,你能夠成就他,他一生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何樂而不為之?他為什麼能成就?是因為你幫助他,他才有成就,你要不幫助他,他就沒有成就。他有多大的成就,你就有多大的福報,你不一定有智慧,但是你有福報。如果你要是學佛的話,你的福慧都增長;你不學佛的話,你供養、你護持他們,你有大福報。諸位想想,古代的帝王福報為什麼那麼大?我們社會上一般講富不過三代。你發了,發福了,你這一代、兒子,可能到孫子就衰了。現代你仔細觀察,多少這些大富大貴的,他自己一代都保不住。年輕發了,四、五十歲就敗了;五、六十歲發了,七、八十歲就完了,很多。公司倒閉,破產了,國內、國外我們常常看見,一代都保不住。你想想以前這些帝王大臣、大富長者,他們能傳十幾代,靠什麼?靠積善積德。善與德跟文化、跟佛陀教育就有密切關系,帝王大臣、大富長者沒有不護持佛法的,自己學不學不一定,他護持。為什麼?他知道這個能修大福,很多。所以帝王他能傳十幾代,二十幾代,傳幾百年,這福報大,修得好,懂得修福,懂得積德,不是一代二代就完了。這個要有智慧,要想到修什麼才能讓你的子子孫孫世代享受。所以,起立塔像的功德不可思議,象是造佛像。無論什麼人見到佛像,阿賴耶識裡就種了善根,佛的印象印在阿賴耶裡面去了,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後世遇到緣,這個種子起現行。這個種子什麼人給他種的?是你給他種的。所以,造一尊莊嚴佛像,或者是菩薩像,能跟許許多多人種善根。印造經書,流通法寶,那是接什麼?那是接一些肯讀經的人,這個少數;到寺廟來參觀,看到佛像的,那是多數。這都是好事,得的都是大福報。  

五者,飯食沙門」。這就是供養出家人,見到出家人托缽一定要布施。在古印度它成了一個習慣,每家吃飯他都會多煮一點,為什麼?有出家人來托缽,供養他們一缽飯。他們什麼都不要,每天需要的就是一缽飯而已。在中國,把飯食沙門現在都用金錢來代替了,中國人供養紅包,就是代替飯食沙門。也是幫助他們在物質上不至於缺乏,讓他們能夠安居,所謂是心安則道隆,他才能夠安心辦道。但是供養一定要有分寸,供養太多了,讓他起了貪心,你把他送到地獄去了,這個供養不但沒有福,你造的是罪業。本來他是個好出家人,現在讓他起了貪瞋癡慢,他墮落了,你要負責任。供養固然是修福,福也會變成禍,你看中國福跟禍二個字的寫法好像,一不小心福就變成禍,這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中國文字,智慧的符號。一不小心,本來是種福的,以後變成禍害。  

所以古人,古時候好,古時候建立寺廟,寺廟的經濟來源靠什麼?有這些信徒布施土地、田地,這些田地他可以租給農民種植,向農民收租。農民種那個地收的糧食分一點給寺廟,寺廟的經濟來源就固定。它不要化緣,它也不要做佛事,也不要做經忏,它不需要,生活穩定。所以他天天在研經,研究經教,認真修行。不像現在,現在寺廟裡頭沒有經濟來源,經濟來源靠什麼?完全靠信徒的供養,這個不得了,流弊就發生了。變成出家人不能不攀緣,不攀緣信徒不來了,寺廟經濟就斷絕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今天建道場,如果環境許可的話,多有一點土地好,種植,自己不能種植,請農民種植。  

我們在澳洲種植就是請農民,當地農民,我們是給工資,他工作一天多少錢,我給工資給你。你替我種植多少天,我給你多少工資,收成全部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大規模的農作是從去年才開始,去年這一年收成不錯,這是做個試驗,我們種小米,收了一萬三千公斤。希望我們自己將來主食跟副食、蔬菜,統統可以自給自足,而且還可以賣到市場。我們的生活就穩定了,不需要靠外面供養,我們能生活得下去。所以信徒們供養我們這些錢,我們拿去買土地,合中國我們現在大概有一萬多畝土地。我們計劃,主食方面我們種水稻、種小麥、種玉米、種馬鈴薯、番薯、花生,這都可以做主食用。蔬菜,我們的菜園很大,每天可以供養五百人沒有問題,我們自己生產。百丈大師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們搞農耕,你只有這樣子,吃的東西可靠。現在怕什麼?怕農藥、化肥。我們自己沒有農藥、沒有化肥,真正是健康的食品。我覺得寺院庵堂還是要用古時候的方法,我們建在農村,建在鄉下,不要建在都市,都市你沒有耕地。修學的環境一定要幽雅、要清靜,人太多了不行,人太多就變成熱鬧道場,變成都會,那不能修行。人多應酬多了,那不就搞旅游事業去了,那哪裡是修行?所以這些道理都要懂,不懂不行。  

六者,懸缯燃燈,散華燒香」。這樁事,就是現在所說的宣揚佛教,對廣大群眾弘法利生,這個事情。缯是絲織品,佛家講的幡幢,扁的叫幡,圓的叫幢,圓的很像飛機場那個風筒一樣,圓形的。在古時候,這是寺廟對大眾一個信號,寺廟今天有法會,寺廟有旗桿,旗桿上就掛幡。別人一看有幡,寺廟今天掛幡,今天它這裡有法會,喜歡參加法會的人自己就來了。在從前沒辦法通知,就用這個方法。如果這個寺廟裡面講經,就懸幢,看到掛的是圓形的幢,寺廟今天講經,喜歡聽經的他就來了。現在沒有,現在用電話、用網絡來通知,用報紙,報紙上刊登廣告,或者是電視台給你做廣告,都可以。古時候沒有這些工具,就是懸缯,用這個做信息傳播。這都是屬於活動,活動方面的一種宣傳。  

燃燈、散花、燒香這是供佛。燈代表智慧,佛前面點蠟燭、點油燈是代表智慧。另一個代表是奉獻,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就是說捨己為人。燃香,出家人在頭頂上燃香,燃香疤。有人說這是戒疤,錯了,戒哪有疤,受戒沒有疤,燃香有疤。燃香什麼意思?在佛前發誓,我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意思就是我犧牲自己,我要奉獻給別人,為別人服務,是這個意思。所以頭上燃了很多,自私自利,一毛不拔,那你完全就是騙人。你騙誰?你騙佛菩薩,在佛菩薩面前燃香,發這個誓,自己沒有兌現,你就全錯了,你燃這個疤有罪過,騙佛、騙眾生。一般在家佛弟子燃在手臂上,出家燃在頭頂上,實際這都是中國人真干,全世界沒有把香燃在頭頂上、燃在身上的。佛經上有,它是告訴你,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佛菩薩面前發誓,捨己為人,不一定要燃,要懂這個意思。中國人真燃了,燃了也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叫自己別忘了,這個好。所以一定要曉得它的用意,不知道它的用意那你就錯了。  

散華,這都是供養,花代表什麼?花代表因。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開得好,果一定好,所以花代表因。這是表法,表善因善果,惡因惡報,表這個意思。所以佛前面供花,你懂得供花的意義,不是佛要看,是提醒我們善因善果,是這個意思。燈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燒香,香代表信,代表戒定,佛門講戒定是真香。那麼燃這炷香,你就要想到持戒、修定,提醒你,作用在此地。如果說這支香是供佛,與自己不相干,全錯了,佛要這個香干什麼?佛什麼都不要。在佛面前燒,是以佛給我們做證明,我們要學習,是這個意思。我要修戒、修定,佛給我做證明,不是佛需要。  

香還表信,叫信香,這個意思也很深。古時候傳遞信息沒有今天科學技術,邊防,幾千裡路之外,如果敵人侵犯我們這個地方,如何把這個信息立刻通報給皇上?所以就想出這麼個方法,中國北方的防御是長城,長城每隔一段有個烽火台,你們到長城去參觀就看到。烽火台是什麼?就像香爐一樣,邊關有了事情,他就點狼煙,狼的糞,就燒這個。因為狼煙風不容易吹散,很不容易吹散,那個狼煙一點,第二個人一看,馬上自己點起來,這樣大概幾個小時就傳到京師,北京就知道了。用這個方法傳遞信息,烽火台就像香爐一樣。所以這是表,燒燃這支香表我們對諸佛菩薩傳遞信息,是這個意思,表法的。你要不知道表法,燈是白點了,香也白燒了,花也白散了,你全都不懂它的意思。如果你懂得,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自己,告訴我自己怎樣修行。它是教育,用現在的術語它是教具,教學的工具。包括塑造前面講起立塔像,也是工具,教具,讓你看到佛像,見賢思齊,我本來是佛,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要認真努力修行,回歸本位。  

佛代表性德,自性本有的,菩薩代表修德,我要不認真修行,我回不了本位。修是什麼?修是修正,修行,行是什麼?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錯了,必須把它修正過來。標准就是經、律、論,佛四十九年所教的,那是標准。經、論是修正我們思想的行為,我們的思想見解是正是邪,要用經論做標准。戒律,這些戒條,是我們的口、我們的身,是身口的行為;我們說話有沒有說錯,我們動作有沒有錯誤,那是戒律。所以戒律是修正身口行為的標准,經論是修正思想行為的標准。你要明白它的用意,你在佛法裡能學到真東西。端正的行為對自己現前的利益,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你這一生,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什麼?精神生活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你能達到這個水平,清心寡欲,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現在人講沒有壓力;你的身心沒有病痛,健康長壽,快樂無比,這是真正幸福美滿。  

幸福美滿不是地位高,不是擁有多少財富,與那個不相干。我們見過地位高的人,也見過擁有億萬財富的人,他生活得不快樂,他沒有我快樂,沒有我這麼自在。快樂人生與地位、財富毫不相干。我們在古籍裡面看到,孔子是平民,物質環境並不好,學生裡面物質生活條件最差的是顏回,可是夫子贊歎的,同學當中過得最幸福、最快樂的就是顏回,孔子對他贊歎。顏回確實我們今天講一貧如洗,他有那樣美滿的精神生活,從哪裡來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他快樂無比。讀聖賢書,落實聖賢的教誨,常常有悟處,怎麼不快樂?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聖賢教誨,那就是說,中國自古相傳的,就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總原則,四科,全做到了。五倫做到了,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做到了,這怎麼不快樂!五常做到了,仁義禮智信,全做到了。四維八德做到了,四維八德總共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全做到了。滿心的歡喜,佛法裡面所說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孔子、顏回真的是過這個生活。  

末後第七,「以此回向,願生安樂」,安樂就是極樂世界。把自己身口意所修行的功德,不為自己,也就是對這個世間一無所求,回向,回向我所求的。第一個,回向實際。實際是什麼?回歸自性。我們真正終極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回向實際就是求明心見性。第二個,回向菩提。菩提是智慧、是覺悟,與名聞利養毫不相關。第三個,回向眾生,回向眾生就是教學。教學頭一個是身教,我一定把所學的統統做到,落實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大眾都看到了,大眾都向你學習,這是回向。我得到聖賢的教誨,得到聖賢教誨殊勝的利益,那就是過著快樂人生,我要把快樂人生給大家分享,不是獨享。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大徹大悟,這個回向,他回向實際做到了,回向菩提做到了,四十九年的講經教學是回向眾生。他的日常生活,回向眾生是給眾生做好樣子,你看他做出來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知足常樂,一生從事於教學,樂此不疲。為什麼?這個事業是天上人間最偉大的事業,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沒有比這個事業更偉大。做偉大的事業,他的心情多舒適、多快樂,所以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不學體會不到,你真正學了才真體會到。六十年前,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很聽話,我這六十年就這一條路,愈走愈歡喜,愈走愈自在,法喜充滿。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