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了凡四訓》?
如何學習《了凡四訓》? 了凡先生姓袁,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縣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距今四百多年。《了凡四訓》是了凡先生教導兒子的四篇家訓。我們從中觀察,改過自新也是相當辛苦的事情,特別是前二十年很辛苦,到晚年功夫成熟,斷惡修善也就愈來愈容易了。
印光大師為《了凡四訓》寫了一篇序文,非常重要。序文開端說:“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誠”是真誠,真誠是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明”是智慧,這種智慧也是我們本來具有的,不是外來的。一個人如果能用真心本性處世,就稱為聖人,在佛法裡就稱為佛菩薩。由此可知,佛聖與凡夫的差別,在於用心不同。佛聖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凡夫則用妄心。真心才純善!《三字經》雲:“人之初,性本善。”大乘經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不是佛?因為現在不用真心,用妄心了。妄心就是虛情假意,妄心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用真心,是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德。世間人求福,多半不知道福是從真心流露出來的,一切災禍都是妄心變現的。佛儒教學的目的,就是教導人們捨妄心用真心,這是基本的道理。
所以,儒佛的教學都是從“誠敬”開始,一分誠敬自然流露一分智慧,十分誠敬流露十分智慧,沒有誠敬就談不上智慧!誠敬具足,那麼,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過去、現在、未來,超越時間、空間,這樣的智慧德能你就有了。
但是,今天為什麼仍有很多人執迷不悟呢?《華嚴經》雲:“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種智慧、德能和相好,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它是平等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告訴我們,今天把本有的智慧(本明)變成了無明、妄想,把無量德能變成分別,無量的相好變成執著、煩惱,這是迷而不覺。迷而不覺是凡夫,覺而不迷是佛菩薩,所以凡聖就在一念之間。
可是往往迷得太久,而且一直都是用妄心行事,就會真的迷失了真心本性。妄心,最基本的就是以為“我”為中心。聖人大德教我們從‘根本修’,就是要把執著“我”這個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就是要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癡慢。真正放下了這些,則我各項事業就會一帆風順。
從古至今,修行的人很多,他們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他們也用了許多的時間和精神,但是一生得不到成就。原因何在?就是心中的“我”沒有放下,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所以寸步難移。古往今來,聖師大德成就的因素何在?無非是放棄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社會大眾著想,念念行行幫助一切大眾離苦得樂。
現前世界局勢動蕩不堪,種族歧視、地區沖突、霸權主義橫行無忌、恐怖組織襲擊不斷……很多人活在世間非常可憐,富貴人家縱有千億財富,或貴為總統、國王,身心都不安。生在這個時代很可悲,但是也很幸運。為什麼可悲?因為不幸生在這個局勢動亂的時代,很多人沒有安全、沒有幸福可言,這是可悲。幸運的是生在這個時代,如果能夠看得破、放得下,不隨波逐流,修養道德,幫助社會,則是成就自己無邊功德的大好機會。
印光大師開示從《了凡四訓》做起,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所以,希望大家把這四篇文章當作古文來讀,當作功課來做,字字句句細心研究、觀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融會貫通,然後具體落實到自己的生活、思想、行為上,我們就會得到很大的受用。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