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23)(《大經解》講授)
無量壽經講座23(大教緣起第三)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護"者是護持、維護。"佛種性"者可以解釋六度。我們引征《會疏》的話,他舉佛種性四個解釋,我們今日舉其三個:(一)眾生所具佛性,人人都有佛性,眾生心中具如來性,也就是大家念的如來藏,本來不變,能生超過恆沙的功德。相信我們心中的佛性,從來沒有變過,你現在雖是眾生,還有比我們更不行的眾生,他都沒變過,也沒有減少;不但沒有減少,還能出生超過恆河沙的功德,但是為無明所蔽。陰天時候的太陽,太陽能生無量功德,太陽一照大地,什麼東西都長出來了,沒有太陽那是不得了呀,樹木、花草、一切一切都不行啦。這恆河沙的功德,但是被無明所蔽,都遮住了,雖有同無,有,但是不起作用了。菩薩為興教化,開發彼本具的如來藏。《大乘起信論》講的如來藏,開發如來藏,這樣叫什麼呢?叫紹隆佛種,叫護佛種性。這就是用本存的如來藏護佛種性。(二)是以菩提心為佛種性,《會疏》引《華嚴經》曰"譬如無牛,則無醍醐",就是沒有牛就沒有牛奶,沒有牛奶怎麼能做成醍醐呢?若沒有菩薩發心,就沒有佛種,沒有發菩提心,還有佛嗎?所以有牛則有醍醐,有菩薩發心,佛種不斷。這是以發菩提心作為佛種性。(三)以稱名為佛種,根據《寶雲經》說譬如種樹,有其種子,只要不腐敗,就能生芽,就能長出大樹,具足生芽因緣。善男子,聞佛名者,得其種子,具足因緣,便得受記。種子種下去,有土壤,有水份,有陽光,加之好的因緣,必能生根發芽,長成大樹。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賴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雲持名為佛種。這是《會疏》的三個解釋。《會疏》把菩提心與稱佛名號叫做佛種性。本經咱們以什麼為宗?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是和咱們的宗完全是相合的。什麼是佛種性,是發菩提心;什麼是佛種性,是一向專念。本經的宗旨正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常使不絕"也有三個解釋。《嘉祥疏》曰"欲使如來法種不斷故也",法種不斷,故曰常使不絕。《淨影疏》說"護使離障",離開障礙,"起善無間"就是善沒有間斷,名常不絕,也是護持自心。《甄解》說"引《大論》雲'於無佛處,贊歎三寶音'",在沒有佛的地方也贊歎三寶音。三寶音者,是受持宣說佛法藏。我們先要受持,受持二字還是很深刻的,能夠接受、信受、實踐、宣說,你不能受持你宣說什麼呀!無可宣說,無可奉告。由於宣說,眾生由之植善發智,種植善根,能夠開發智慧,能夠成德,能夠修持、契理,能夠契合本體,契合實際,契合本心,故三寶種子,串串相連,所以受持宣揚,常使不絕。這是一致,有詳有略可合參。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救負荷,皆度彼岸。" 這十句,表諸大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之德行。
"興大悲,愍有情",愍者,哀念也,菩薩悲憫眾生,是平等的悲。《會疏》說拔苦叫做悲,這是至悲,真實平等的悲,叫做大悲,對待一切都是平等。佛教講究冤親平等,不是有分別的,不是說這個人跟我好,那個人跟我不好,有選擇的,有區別對待的。冤親平等,把冤放在前邊,這是大悲。《涅槃經》說"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密部《大日經》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這兩句話是一樣的。故諸大士鹹發同體大悲之心,所以是"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這是從慈心說起,從慈心為大家說法,慈就是以樂,使大家得到安樂。《淨影疏》說:依慈起說,名演慈辯。從慈心說,讓眾生得樂而為之說。
"授法眼",法眼者,如來五眼之一。五眼者,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法眼者,是菩薩為救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的智慧,稱為法眼。法眼又是一種智慧,知道什麼法能度眾生,這才是法眼。《會疏》說:"佛道正見,名為法眼"。你對佛道有個正見,是法眼,不是什麼天眼,看見這個,看見那個。通達呀,眾生種種根器,這個正見是法眼。《淨影疏》說:"智能照法,故名曰法眼"。你的智慧能夠照了一切法,故名叫法眼。了達眾生種種的根器,知道他們的根機,善於知道一切救助之法,應他們的根機,施與而救度。這樣的救度,這樣的智慧即名法眼,所以我們教導眾生,對於佛法生了正的知解,如同以法眼授與眾生,尤其是在淨土法門,眾生他能夠知道。覺者,能夠知道眾苦,這個最好,但這個智慧很不容易,真正得到法眼才能知道。什麼叫授法眼,佛把這個法眼給你、告訴你,這個最殊勝,你應當去念,你應當信受,你就跟著去做,你就等於自己有了法眼一樣。這個法眼是佛所授與你的,這是授法眼的意思,你自己一件一件生了智慧,而有了正覺,那就得到法眼了,授法眼是有他力的,是給你的。我們淨土法門,使眾生依著信解信願持名,選擇這樣的方法修持,跟有了法眼是一樣的,這個法眼是佛所授的。
"杜"是止住,塞也。"惡趣"是畜生、鬼、地獄三惡道,惡趣是苦不可言啊。極苦,三途一報,五千劫。阿羅漢給佛修精捨時,阿羅漢看見螞蟻,阿羅漢就掉淚了。在前世某某佛出世的時候,這些就是螞蟻,而現在又到了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中間經過多少時候?釋迦牟尼佛到彌勒佛出世要經過多少億年,兩個佛之間經過這麼長的年和歲月。螞蟻始終是螞蟻啊,它的因緣,它的劫數,它的壽命,一劫一劫都在螞蟻裡頭。這一輩子把那一輩子咬死了,下一輩又是那一輩把這一輩咬死,它們的輪回都是螞蟻的生活,它沖不出去,所以三途一報五千劫,三惡道是極苦。我們看見螞蟻吃槐樹蟲子,那個槐樹蟲子在那兒蹦,蹦下來咬一口,再蹦上去,這是惡趣之苦。,鬼趣之苦,鬼老苦,鬼之餓,還有地獄那就不可說了。杜惡趣,杜塞著不使他通往惡趣之道,所以阿彌陀佛大願曰"來生我剎,不復再生惡趣"。後邊還講願文裡比這還清楚,都證明了帶業往生,你的業力本來要到三惡趣的,你一念佛,佛一接引,你再也不入三惡趣了,你本來還是罪業未盡,就帶業往生。現在有很多人反對帶業往生,這都是有意無意的在破壞。
"開善門"就是把善道的門打開,我們這個開善門就不可以看成是善道之門,我們這個是菩提涅槃之門了。《會疏》說"大慈德也,善門則菩提涅槃之門也",本經說"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這是開善門也。這個門是非常容易進去,我們多少業力就不復更墮三惡道了,就必定一生成佛啊!頭一個因素是不退,第二個是壽命無量。只有進步,沒有退步,而且壽命是沒有頭的,焉得不一生成佛。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把一切眾生看成是自己,表同體之悲,對於一切眾生都看成我自己一樣。《涅槃經》有個偈曰:"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一切眾生受種種之苦,就是如來一個人在那兒受苦。中國古聖人有曰:"己饑己溺",國內有一個人挨餓,是我叫他挨餓,還有一個人在洪水裡受淹,是我將他推進水中去的。如來更廣大了,中國聖人只看到了人類,說有一個人在水中,有一個人在挨餓,就是我一個人的罪過。如來說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所以拯濟負荷,皆度彼岸,就是要把他們救起來渡到彼岸。拯者,救助也;濟者,渡也、成也、益也,拯濟就是救度之義。負者,擔荷也。《大法陀羅尼經》,佛言"菩薩擔者,誓願荷負一切眾生出離世間",讓一切眾生,都能出離世間。譬如長者家中非常豐饒,有很多珍寶,只有一個兒子,以愛兒子故,把珍寶都給兒子,而且也無有我累了,不管我的家財了。菩薩也是這樣,一切樂具盡皆與之,一切珍寶都給眾生,所以佛視眾生等同一子。等同一子是什麼?是等同獨生子。佛視一切眾生,就跟他的獨生子一樣,什麼東西都要給他,以至於讓他入無余涅槃,這個叫做荷負重擔。這裡解釋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意思。度者,到也;彼岸者,涅槃也。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這一句就是說前邊所說的諸大士都是果上證了的人,而示現菩薩,這一句話就得了根據。我們把佛法說少了、說淺了,叫做減損謗。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都是讓你做宣傳,更不能讓你誹謗。這一句話就能看出前面的說法,不是過頭了。這一切來的人都得到諸佛的無量功德,都是得到諸佛智慧的聖人,都是不可思議的。來會的大菩薩無量無邊,這麼多人,他們都得到一切佛的功德,無量的功德。這樣的智慧,這樣的聖人,不可思議,是這樣的人;所以他們都圓滿,無量的功德,表諸大士具足福智、位齊果位,是從果位而示現因位的大菩薩。智慧聖明不可思議,是說大士都得如來的智慧莊嚴。這樣的解釋是《淨影》、《甄解》、《合贊》都是相同的。聖者,是正。肇公說:"智慧是體,是本體;聖明是用。凡事都是體、相、用,有體就有相,有相就有用。智慧是本體,聖明是智慧所產生的妙用。智慧聖明這四個字裡頭,有體有用。怎麼解釋"聖"呢?無事不照謂之聖,對於一切事沒有不能照了和不能通達的,叫做聖。菩薩權實靈照,菩薩的照有權照、有實照,真實的照、權巧的照。這都是靈冥的,不是世間打比方的照,稱為靈照,不可以用言、用思來擬、來議,來形容,這個聖是不可以用言語來琢磨它到底是什麼樣子,故曰不可思議,一切語言不能表達,故曰不可思議。智慧聖人不可思議。肇公的解釋很清楚了。菩薩權智實智,他所生的照用,眾生的凡情絕不能理解,也不能想得到,這叫不可思,不可議。又不可思議有兩種:一者理空,本體之空,第一義空,非惑情所測,不是眾生帶著情執所猜測的,妄說理解、妄猜測都猜測不到。二是神奇,這一種是太不可思議了。你很淺的識你不可去思量。神秀知道六祖比他強,到底強在什麼地方,不知道。初地菩薩和二地菩薩舉足下足你都不知道在哪裡,非淺識所量。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是這樣的大菩薩,無量無邊呀,一時都來了。是總結以上德尊普賢之諸大菩薩,為聽聞贊揚淨宗妙法,為廣大弘揚普賢行願十大願王,為普度十方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有情,讓他們往生淨土,究竟涅槃,所以同德同心,一時來會。有同德,就有同心;有同心,不約而同的都來了。此外還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梵眾,悉共大會"。清信士是優婆塞,男居士七千人,淨土法門適合在家人,一萬二的比丘,有七千是在家的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女居士也是五百跟比丘尼一樣,加在一塊兒整整二萬人,比丘是一萬二。二萬人的大法會,當時是地球上參加法會的人是兩萬,下邊是天、欲界天、色界天眾,不在這兩萬人裡邊。諸天菩薩、德尊普賢這些大士、無量無邊這些大士也不在這裡頭。這個兩萬人,是針對咱們地球上的人兩萬。這些獨見漢譯才有,宋譯未提出。只在後邊提到"並天龍八步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天龍八部一切大聖也參加了這個大會,不然怎麼在後邊皆大歡喜呢。魏譯很少,只談了比丘和菩薩,漢譯又補充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加上宋譯天龍八部,這個構成眾成就。六成就裡邊,眾成就,這個就是會集的意思,不然它就欠缺一部分,欠缺是很不應當的,這樣就補齊了。這是通序,各經都有通序,主成就、信成就、時成就、處成就、眾成就,這是各經都有的,稱為通序。本經就把參加大會的功德描述的很多,總之是為了正信,六種成就都是為了正信,讓你知道有時間、有地點和各種人,這是通序。底下是別序,是本經獨有的序,這個經的序和別的經的序不一樣,六成就,各經都有它的六成就。
下一品為別序,亦為發起序。序中如來現瑞放光,阿難喜悅請問,世尊正答所疑,才演出一個廣大、圓滿、直捷、方便、究竟、第一稀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一部大經就是這樣出來的。
大教緣起第三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預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稀有心。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這時阿難生稀有想,我很奇怪,我跟世尊這麼多年,未曾見過佛體放光,這樣放光我從沒見過,所以才來提問。這一段是補充魏譯之不足,魏譯特別簡略,會集本很重要,這一段佛放光,最古的翻譯是漢譯。漢譯原文曰:"於時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五色光,數千百變,光甚大明。賢者阿難,即從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時時更變,明乃爾乎?今佛面目光精,數百千色,上下明徹,好乃如是。我侍佛以來,未曾見佛身體光耀,巍巍垂明乃爾。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光明威神,有如今日。'"這是漢譯的話,會集了就把各種經典的譯本的精華會集到一塊兒。不但漢譯如此,吳譯也如此,五種譯本有兩種都是這麼說的。只有魏譯最簡單,只有"光顏巍巍""威神光光"就完了。唐譯有"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凝照光輝"。宋譯是"面色圓滿,寶剎莊嚴"。五譯合參比任何一譯都殊勝,宋譯中不但放光而且是光中現佛剎,顯光中顯剎之義,這也是漢吳兩譯之所無,宋譯是最後,都把它會在一塊兒就都圓滿了。
爾時世尊,指釋迦牟尼佛,佛是世間極尊,故稱世尊。威者,有威有可畏謂之威,指的是威神。威神在《勝鬘寶窟》裡的解釋"外使物畏,目之為威;內難測度,稱為神"。威神有很多相,我們要看,就是胖胖的很慈祥,跟印度的像不很一致,古代的印度像很有威神。"外使物畏",讓大家生了畏敬之心叫做畏;"內難測度",表現於內的沒有法子測度,是內心世界難於測度,稱之為神;這是威神的意思。光者,自熒謂之光,是自己就亮謂之光,能夠照東西叫做明,實際是能放光和照耀這兩個涵義。光有兩個用,一是破暗,二是表法,因為佛的光明是顯示智慧之相。因為千年的黑暗光一照就消除了,佛的智慧也是如此,佛的智慧之法如流入我們的心中,多劫以來的黑暗給消除。光表法,開發我們眾生本有的德相。光也是智慧之相,體相用,清淨光明,光沒有渣滓,光沒有垢沒有染,能消除一切,表這些法。 "威光赫奕",威是威神,光是光明,佛所放的光。赫者是明、很明,奕者是盛、很盛,很明盛,無有昏暗,萬裡朗然是赫奕,表佛所放的光,雄猛有威,明耀光大,如融金聚,像融化了的金子聚會到一塊兒。金子本來很亮,熔化了就更亮了,又是熔化的金子聚在一塊兒"如融金聚",就像煉鋼廠,烏鐵經熔化就很亮,從遠處一望就能看到。佛的光呢,如融金聚,多少金子都熔化了,放光。
"又如明鏡,影暢表裡",又像一面很光明的鏡子,鏡子影暢表裡。唐朝海東、高麗人憬興說"鏡光外照,名為影表",鏡子光照到外面去了,叫做影表,光影現於體外,現於鏡外是影表。這個譬喻鏡子是佛的身體,放了光,這個光是向外放,外照之光還有影子照到鏡子裡面,鏡子裡邊也亮。這就同佛放光,放的光又把佛的容顏照亮。好像珠子放光,先是照到珠子本體,這叫影裡。實際佛身不是像我們的血肉之軀,他就像鏡子一樣,不但外面是亮的,裡面也是光明之體。我們修密法,觀本尊相,就是這樣觀。本尊相非有非空,純粹是光明之身,外面是光,裡面也是亮的。《淨影疏》說"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外照之光,明顯鏡內"和這是一致的。佛身也是如此,光明外照是顯耀佛身,這是影表之義,所放光明還照鏡內這是影裡。
"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大光明,光甚大明,非常殊勝的大字,不是大小之大,如《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大字又如中國古言大哉大哉!這個大字,不是個子很大,是很偉大,用言語來說是這樣的。大光明是數千百變,瞬息萬變,光色參回,轉變最勝。光相參回,互相映照,而且是變化不拘,這是活的不是呆板不是死的,而是自然現出最殊勝的光和色。如《法華經序品》說眉間白毫,大光普照,佛的三十二相中有白毫相,就是在眉心之中白毫。阿彌陀佛的白毫是八稜中空,光是八稜、八角形,中間空的,不是一個實心、死疙瘩的東西,很玲珑的,旋轉五匝,眉間的白毫。有一個人往生前說:"佛眉間的白毫之殊勝啊!白毫放光,大光普照"我們這裡說大放光明,相當於《法華序》裡講大光普照、大光之義。"數千百變"同於本經《壽樂無數品》中說:"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表佛光自然交參回轉,轉變,越轉越殊勝,無有窮極。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他就想,他當機呀!阿難實際是佛的弟弟、侍者,只證初果,若論本跡,實亦從果向因之法身的大士。在《法華經》裡,佛告訴菩薩:"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說我和阿難在空王佛那個時候都同時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同的是阿難喜歡常樂多聞,喜歡多聽、多看,喜歡聞法;而我喜歡常勤精進、修持。我們要行解相資,咱們上課是增加我們的解,但是不要只樂多聞,那就是阿難,那就慢了,要常精進,行和解要並進,行而不解是增長無明,解而不行是增長邪見。這一點大家要注意,只是是理解而一點實踐都沒有,你所增長的是邪見。你為什麼解的不行啊,正是因為你解的都是邪見,你真的解了必定會行,解而不行是增長邪見;行而不解就是老修行,一輩子修行,並不理解,增長的是什麼,不是破無明是增長的無明。有的人想要閉關,我就問你憑什麼閉關啊,你沒有理解,你沒有一點兒基礎,閉不了關,你增長的是無明,不然你欲升反降,你的願望是上升,實際效果反而下來了。這就是我們要行解相資,要依止聖言量,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啦!而阿難護持我的法,亦護持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薩眾,分別就在這裡,阿難還沒成佛。實際阿難顯現的這一生是很重要的,他是集結經藏的人。"如是我聞"都是阿難說的,他重說經,阿難這個人是不可輕視的。"如是我聞"這個"我"就是阿難,這一切都是我當年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到的。這個我就是阿難,他自稱,他集結經藏就是這麼結的。傳佛心印,是二祖。傳授密乘,乘傳大教的關鍵人物。《蓮花生大士應化因緣經》說密教初祖蓮花生大士,是從阿難受世尊預囑傳之密法。早就告訴你將來傳給蓮花生大士。在教下是集結經藏。禅宗是二祖,密宗是受世尊之預囑傳付之密法,因為蓮花生大士是釋迦牟尼佛涅槃八年後才降生,他沒有見過釋迦牟尼佛,而阿難早在釋迦牟尼佛早教下來的法,教給蓮花生大士,所以阿難很重要。在《胎藏界曼陀羅鈔三》中說:"阿難密號是集法金剛",這個金剛就是現威猛相的佛,不能把四大天王叫四大金剛,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四大天王就是四大天王,不能成為四大金剛。《金剛經》前面有請金剛,有的人主張不印這個部分,大家都很多誤解。如居士林印的就沒有請金剛,真的金剛是現威猛相的佛。故知阿難護持佛法是其本願,示現為佛的侍者。而且他傳下了禅宗,傳下了密宗,他續佛慧命,繼往開來,在本經的當機,阿難善自思惟,思惟什麼呢?"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色和身是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悅豫"者是喜樂,是高興、快樂的形象,非常清淨。《寶積經》說:"如來身者,自性清沏",是他本來清沏的,徹底的清沏。為什麼呢?因為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久遠以來早已遠離了一切的煩惱和污穢,所以他清淨啊。因為如來身者,出過世間,何以故,為什麼呢?因為佛不為世法之所污染故。天人之身是妙,色界就比欲界就更妙啦、清淨啦、離開色相啦。但是如來都超過了,他這還是有污染的,還不能徹底,有所執著的;雖然入了非想非非想,入了大的禅定,像凍在水裡的魚一樣,魚在水裡凍了,一點兒也不能動,他的定像凍在水裡的魚,他的定什麼也不起,一天水開凍,魚還是魚,所以入這種八萬劫又五百小劫之定,五百小劫出定,他又活動了,這都是有垢染,不是徹底清淨的定。如來就遠離這一切啦,如來身者如清淨鏡中微妙之像,就跟鏡子裡的像一樣,大家回去照照鏡子,裡邊有一個同樣的我,但沒有實際的東西,如淨水中圓滿之月。這是幫助我們理解阿難所見的,色身諸根悅預清淨。下邊又設疑問,佛為什麼這麼喜歡?《淨影疏》說喜有二義:一念彌陀所成的德可慶,這個德都圓滿啦,發這麼大願,可慶,所以喜歡。二念眾生得益的時候到了,所以喜歡。書中這個地方大暢本懷,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是極大的歡喜,因為什麼呢?因為眾生可以得到真實之利的時機來到了--眾生能聞到這樣的法。 "光顏巍巍",光者是光明,顏者是容顏,佛的容顏所現的光,能聞到這樣的光,超於一切,巍巍是高大尊勝之貌,而且寶剎莊嚴,光中現寶剎,映現十方佛土莊嚴寶剎。剎者,在《法華文句記》裡面說:剎是田,也就是佛土、佛田之義。而且是種種寶剎的莊嚴都在佛的光中現出來啦。又曰"從昔以來所未曾見",這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喜得瞻仰",今天我高興能夠瞻仰佛這樣的瑞相。"生稀有之心"這時阿難從心中生出稀有之心,少有的心,我們要消歸自己,讀經要如身臨其境。阿難很歡喜佛現這樣的瑞相,於是阿難從座而起,把袈裟披好,"偏袒右肩",這是儀式,"長跪"雙腿著地叫長跪,"合掌而白佛言",向佛禀白,敬發所問。無量佛於十方都演說妙法,度脫眾生;若說是無量,則只有一句名號,所以《往生論》著說是西方極樂世界三種莊嚴,菩薩莊嚴,佛土莊嚴,這主伴都莊嚴,這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也就是這一句名號,萬德莊嚴,說一裡有無窮無量的法,如是多只是一心所現,所以這個就是奇特中奇特,特中極特,不可稱,不可說,不思議之法,也不可安名字,給它安了名字也不對,勉強稱之為奇特,這裡我們解釋了《甄解》的話。
阿難當時看見這個說:世尊現殊勝的稀有瑞相,所以他就知道佛在住奇特之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佛所住者,《淨影疏》說:"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諸佛同住,今日世雄(釋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這個就是《淨影疏》的原文,就是今天佛住的導師之行,最勝之道,就住了涅槃、大涅槃,這大涅槃能起殊勝的教化作用。《會疏》說:"佛所住,不二乘,菩薩所能及,唯佛與佛之住",又說:佛說三乘隨他教時,佛說阿羅漢道,而又說什麼阿含又什麼唯識呀,這都是三乘隨他教,又圓覺乘、聲聞乘、菩薩乘,這三乘法隨他教,因為眾生的根器,就指這個根器,而你又合乎他們的水平,對他們的水平來給他們進行教化,所以稱之為隨他教,而不是佛,暢開這個胸,暢所欲言,談自己的境界呀,今天在那兒,佛就是住自己的,隨自己所住,所以放稀有之光,這才叫諸佛所住,這一點就是顯出來啦,佛之放光,就平常說法,都說其他法,隨他教,今天才是隨自所住的,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放稀有之光。《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並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三世諸佛皆住此念佛,故名佛所住,三世諸佛都在念佛,在三昧中念佛,都成就啦,當然都得了念佛三昧,說念佛三昧,念佛當然是在三昧中念佛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那麼諸佛所住,今天釋迦牟尼也是住於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甄解》就跟本經更切合,這個三昧念佛稱為寶王三昧,三昧中之王,這個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導師者,指引他人入於佛道者,《十住斷法經》曰: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導師者,你給眾生指出一條正路。導,引導,如導航,導航很重要啊,如長江中很多礁,水又這麼急,一個不小心觸礁,船上的財寶、生命就全完了,所以導航很重要,那個導航極重要,海裡也一樣,很大的油輪一觸礁,全完。所以,導師在修行路上更比船重要,示其正道故,是這個路怎麼走啊,這是一個解釋。第二個解釋,《華首經》曰: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為導師,能教人說法,出生死免於生死,出生死不是像現在這個一般的世間人,說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啦,不是那個意思。那出生死,不是跟死沒有關系,當然這一切生死如夢幻泡影,你夢醒了就沒這些事啦,所以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覺後空空無大千正好是出生死啊。你在夢中不醒,那就是生死相續。導師這才是導師啊。《佛報恩經》曰大導師,加一個大字,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經,使得無為常樂故,你正路示涅槃經,涅槃三德,一乘正路,示出涅槃經的,這是涅槃三德,讓他得到,無為不是有為,我們現在往往若起精進心,希望精進,起不了精進心,這個是妄念不是精進,變成有為啊!所以讓他得到無為,常樂我淨,對"常樂我淨"我淨兩字省了。所以凡夫顛倒了,本沒有我,凡夫執著有我,把極髒的東西,我追求啊,可美啊,可愛啊,所以我們是無常,轉眼就是空,還以為去遛個彎兒商廈啊,乘涼啊,命就沒啦。這一切無償啊,無常中以為常啊,無我中有我,以為這都不是苦事,而是很樂啊,要說實在是苦事,自己覺得很樂,其實都是苦,沒有樂,就是個苦啊。凡夫顛倒無我當作有我,當作清淨,無常當作有常,拿苦當樂。到了阿羅漢,他就都解決啦,他就沒有這些啦,他就自了了,而這菩薩的常樂我淨,他沒有妄,還存有真我。真我實際上也不可得,雖然他不是斷念,這個境界很微妙,是這種樂超過一切世間,常樂不是無常,本來無生死,本來無生就無滅啊,那無滅常樂最清淨。事實上一切學問,都有這麼一個過程,先是山是山水是水,然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然後山又是山水又是水。大導師者,從正路示涅槃,得到了無為的常樂我淨。《甄解》說導師行者,什麼叫導師行者呢?導師之行是什麼?是彌陀世尊平等接引無所遺故,前邊已經講過了,是導引眾生,到了常樂我淨。這個《甄解》的好處就是結合了這個經。那麼世尊平等地、平等地度沒有分別的,不是對聰明人、愚蠢人有不同,對於好人壞人一律平等,大悲普度啊,更不用說這些人跟我有怨那些人跟我親,是平等的,無所遺故,沒有一個剩下的、遺棄的,遺就是遺棄不要,不捨一個眾生,這個是導師之行。大導師是指彌陀,他以本願引攝五乘,把阿修羅這一趣打散,就成五趣,就成五道,說成佛六道,就在這兒把阿修羅立為一道,把阿修羅打碎,有天阿修羅歸天啦,有人阿修羅歸到人啦,有畜阿修羅歸到畜道啦,有鬼阿修羅歸到鬼啦,那麼這個阿修羅就不成為一道了啦,這就是五趣。五趣六趣都通啊,阿修羅也有特別的特性,他就是嫉妒、逞能、好勝,這是他的特性,而且很有能力,有人說奇異功能這都屬於阿修羅類,阿修羅不見得是罵人的話,阿修羅很苦啊,但一般地說他嫉妒,他就要破法,他嫉妒釋迦牟尼佛,他不服,這個是五趣。這個本願都引攝,其實這五趣就是六趣,把阿修羅列到其它裡去了。所以釋迦牟尼還要演說無量壽經,正是行彌願之所行,所以說最勝之道,導師之行,下面他就說一定是這樣啦,今天入了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不但是導師之行,而是導師之行中最殊勝之道啊,底下是他的想法。
他說去來現在佛佛相念,這三世,過去、未來、現在,這佛跟佛都是相念的,同心啊,他相念啊,同一個志願。我現在是最勝之道,這是他的話,為什麼這話又沒明說,他說最勝之道必定在念佛,他說佛佛相念,今天世尊你是念過去佛呢還是念現在佛?《合贊》的說法,佛佛相念,今天的佛也是在念諸佛,類知得無量佛亦念諸佛,然今超過諸佛,現此奇相是何緣故?經雲:"威神顯耀,光瑞殊妙。"表所現色相,光顏巍巍,威神難測,放光現瑞,殊勝絕妙。
經文說,你是念什麼佛呢?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這個意思前面說過啦。不知道佛佛相念是念過去佛呢還是現在佛?不是念佛的話,何以今天光明顯耀,如此殊勝呢?這裡解釋這個問題,就是念什麼佛。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