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勸谏兄弟的智慧


 2012/6/6    熱度:2007    下載DOC文檔    

蔡禮旭老師

 
    古代人勸自己的兄弟都非常有耐性,也很有智慧。明朝的時候,有一位讀書人叫陳世恩,他的弟弟每天在外面游手好閒不干正事,大哥就很生氣,每天弟弟三更半夜回來,大哥就對他破口大罵,氣得半死,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弟弟仍然沒有改善。

    後來陳世恩就對他大哥說:“哥哥,你就別再罵弟弟了,讓我來試試看。”當天晚上陳世恩就站在門口等他弟弟回來,結果過了十二點,弟弟才走進門來。這時你會說什麼?會不會火氣都上來了?——所以,很多時候要靠我們的修養,靠我們忍耐的功夫,所謂“一切法得成於忍”。當他看見弟弟回來,馬上跑過去說:“弟弟,你穿得這麼少,會不會冷?”說完就一邊扶著他一邊說:“你肚子一定很餓了,我叫嫂子幫你煮一碗面。”然後把他弟弟帶進來。第二天還是一樣地站在門口等,第三天、第四天都是這樣做,而且每次見到弟弟都是充滿一種關懷、愛護之情,把他帶進家門。

    其實一個人在外游手好閒,會不會覺得很快樂?——他也會覺得內心空虛,當他感受到兄長對他的愛護,就會慢慢地悔改。沒有人喜歡自甘墮落,只要你讓他有台階下,只要你讓他知道怎麼走才是對的,你拉他一把,沒有人不願意接受,但要讓他接受就要靠我們的修養跟智慧。後來,他弟弟再也不游手好閒了。

    古代人常常可以演出好戲,但我們卻演不出,反而是壞戲連篇。問題何在?修養不夠。要想成就一件事,一定要從修身開始,而不是要求別人。所以,不能感動身旁的親友,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因為“德未修”,所以“感未至”。儒家有句心法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任何事做不好,要先檢討自己。如果我們有此存心,時間絕對不會消耗在煩惱事或批評別人上。我常常告訴學生,“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我們勸導別人沒有成功,一定是在態度、方法上有所不妥。所以,應該進一步自我反省以求調整,而不是勸了沒有用就生氣,或者覺得對方不受教,沒有善根,這樣用心就不正確。

    《中庸》裡有一句教誨值得深思,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反求諸其身”。射箭很像君子之道,“正鹄”是指射箭的目標。這是說我們不能因為射箭沒有射中目標,就說這支箭質量太差,或者說這支弓的制作不好,把責任都推到弓箭上。所以,當有些事無法成就時,就應該反省自己的態度與方法是否有不得當之處。當我們能時時反省,必然會想到很好的方法,而對方也會被我們這份真誠心所感動。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