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因為與阿彌陀佛不是一心


 2012/6/13    熱度:7142    下載DOC文檔    

淨空法師: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因為與阿彌陀佛不是一心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信心要怎麼個信法?頭一個要相信,這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要相信我自己本來是佛。我現在迷失了自性,我現在受很多染污變成這個樣子,如果不相信自己是佛,阿彌陀佛來教你也沒用處,你也不會開悟,也不會成就。在中國過去傳統的教學,學生要不承認本性本善,他就不能成聖成賢,這頭一個要相信的。這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非常非常強調這樁事情,淨宗講的是三個條件,信願行。你看《彌陀經要解》,序分他就用信願行三大科,正宗分也講信願行,流通分還講信願行,這種判設的方法,古往今來祖師大德都沒有這樣做過,唯獨他的判法不離開信願行。而信講了六個,第一個講自己,信自己;第二個信他,他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你不信自己,你光信他,你成不了。
  
  頭一個,相信自己!我們自己生病,你頭一個相信,我的病一定會好,這個病能治得好;你說我不行,那肯定就治不好。為什麼?信心決定一切,這個東西多重要。所以修淨土的人,頭一個就是要相信蕅益大師所說的,要相信自己,我本來是佛,我到極樂世界是作佛去的。我要找一個好老師,阿彌陀佛是好老師,我只要跟著他,他會把我的煩惱習氣障礙統統洗刷干淨,恢復我本來佛的身分。這個才是極樂世界的好學生,你到極樂世界成佛的時間不會很長。自己不相信自己,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我們自己相信自己,阿彌陀佛的願力才能加得上,真正加持得上。你自己不相信自己,佛力加不上你,因為你有抗拒。求道所願,他在這個經上給我們做了典范、做了示范,他用什麼心去求道?你看他對待老師的態度,多麼真誠,多麼恭敬。發四十八願,那個願非常圓滿,他想得真周到。有願有行,五劫修行滿了他的大願,願行成就,這個果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自然成就的,阿彌陀佛沒有規畫、沒有設計,沒有什麼施工建造,沒有。智慧、德能之所成就,用這個來供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緣眾生。什麼叫有緣?真相信,真想到極樂世界去,這是有緣眾生。沒有一個不接引,你是菩薩也好,聲聞也好,天人也好,乃至於三途眾生,只要你回頭是岸,統統接引,真正慈悲到極處!平等心,沒有一個嫌棄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我們在道場看這個人不順眼,那個人不順眼,你想到極樂世界去就去不了。為什麼?阿彌陀佛不嫌棄他,你還嫌棄他,你跟阿彌陀佛不是一個心、不是一個願,阿彌陀佛不會來接你。很重要!不能疏忽。所以要學阿彌陀佛,平常心對待一切眾生,歡歡喜喜,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做什麼不善的事情,他有他的果報,與我不相干,我們只是一味尊重,一味用平等心去接待,真誠平等就對了。如果像現在還有一些成見很深,甚至於還有門戶之見,造的這些業從哪來的?都從名利上來的,嫉妒障礙,名聞利養,這個東西沒有放下,所以產生許許多多的障礙都在造罪業。現前還造罪業,他怎麼能往生?這就是這個時代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理由就在此地。克實而論,這些念佛人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認識不清楚,對於阿彌陀佛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許許多多極樂世界不能接受的,他依舊還在干,還認為他很正確,錯了。
  
  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學佛這樁事情知難行易!因為知難,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學,不但教學,還得示范,還做出來給我們看,這是知難。行易,放下就是。他教我的方法,看破放下,真容易!那問題就是你能不能看破?能看破就能放下。不能放下,你就得老老實實承認,我還沒看破;我要看破了,怎麼會不放下?所以用這個來考驗自己,真放下了,你就真看破了;還不肯放下,沒看破。沒看破怎麼辦?多聽經、多讀經。讀經就是聽佛開示,常常熏習。所以古人講的話非常有道理,「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看不破,你把這個書從頭到尾念一千遍,你看破了。為什麼?一千遍下來的時候,心定了,定生慧,慧生起來的時候,這經裡頭的意思全懂了,這是真理,真道理。雜亂心不行。
  
  所以現在學東西,世出世間法最怕的就是心浮氣躁。我們看看現在的年輕人,哪個不是心浮氣躁?學校裡頭請我到學校去上課,因為我在學校還掛了個榮譽教授。我不去,為什麼?學生心浮氣躁,那有什麼意思?我說我倒是很樂意跟教授舉行座談會,他們的年歲大概都是四十以上,稍微比較好一點。學生難教,我看過很多學校,我很留意這個事情。現在心能定得下來、能專心的太少太少了,真的是一千個人當中難得看到一個。不像從前,我們年輕小時候念書的時候,大概專心的至少還可以一個班級裡有一半,還有這麼一個比例。一半心浮氣躁的,一半能夠定得下來的,會影響那些同學。所以一般說起來,學生好教。現在學生不好教。在學校教書,也不是一個很理想的行業,所以還是出家,走這個行業。你們來聽課,又不是報名來的,也不是繳學費來的,你們是自動歡喜來的,那多少還是有誠意;沒有誠意你不來,這不勉強!所以今天真正講到教學,確實還只有佛門像個樣子,同學跟老師還有一點禮貌,學校沒有了。學校的老師在台上講課,學生躺在椅子上,腿翹在桌子上,這個我們是真看到,這不是假的,這常有。學校校方也不制止,管不了,沒法子管,他能在這裡坐一個鐘點就算不錯了。所以諸佛剎土裡面跟極樂世界一比,極樂世界就太殊勝,顯得無比的殊勝。

 

    ...

 

    往生真正的條件我們不能不知道,真正條件不是形式,佛講得清楚,「心淨則佛土淨」。我們《無量壽經》上把這個條件限制出來了,三等,清淨心生凡聖同居土,平等心生方便有余土,後面那個覺是大徹大悟,生實報莊嚴土。你看,條件都講得很清楚,在經題裡頭。這後面兩個我們拿不到,前頭一個要拿到,就是一定要有清淨心。清淨心的修法,我也講過很多次,什麼最清淨?阿彌陀佛最清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六道裡頭沒有,十法界裡頭也沒有,十方三世諸佛剎土裡頭也沒有。哪兒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那兒有。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應,西方世界是淨土,是一切諸佛淨土裡最殊勝的淨土,念這句阿彌陀佛就修最殊勝的淨土。
  
  我們現在修這個淨土有問題,問題出在哪裡?雜念太多。所以我們得好好算算這個帳,一天二十四小時,我有多少小時在念佛,阿彌陀佛,有多少小時是雜念。如果我們的佛念超過雜念,你就向著淨土了;如果雜念多過佛念,這一生往生有問題,沒有把握往生。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念佛要超過十二個小時,不一定要口念,心裡有就行了。經上講得很清楚,「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佛是我心裡有佛,常常惦記著佛,心裡有佛。口裡雖然沒有念,心裡真有,那叫念佛。念佛是心裡有佛,心裡沒有佛,口念不行,不管用。所以,中峰禅師在系念佛事裡講了兩句話,那兩句話講得真好!
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這兩句話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講盡了。
  
  極樂世界沒有邊界的,廣大沒有邊際,包不包括我們的世界?包括。為什麼我們見不到?空間維次不一樣。你明白之後,阿彌陀佛在哪裡?當處出生,就在眼前,隨處滅盡,沒有距離、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沒有時間,沒有距離,就沒有空間。那是什麼?原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跟我是一體,一體才沒有空間、沒有時間。真是一體,一點都不錯。所以世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體。是什麼佛?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就是阿彌陀佛,念毘盧遮那的,就是毘盧遮那。為什麼?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大家都知道。佛沒有在這句話加批注,阿彌陀佛例外,華藏世界例外,沒有加這個批注。沒有加這個批注,就是說極樂世界也是自己心現識變的,華藏世界還是心現識變的,至於阿彌陀佛、毘盧遮那,都是自己心現識變的。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事實。所以經典上有句話,「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你真的明心見性,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沒有問題了。沒有見性,問題很多,見性之後,一個問題都沒有了,清淨寂滅的德現前了。這都是我們自己本有的,每個人都一樣的,沒有哪個跟哪個有差別,沒有,真正是清淨平等覺。我們應當努力為善,決心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極樂世界,其它的事情都是小事,不值得一提的,不值得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只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就圓滿成就了。

 

    ...

 

    「至於《淨影疏》又有一說」,從這個地方看起,遠公大師的批注,《無量壽經》的批注。「疏曰: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揀也)上下,同得往生,故言著於無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達,無有邊際,故雲洞達無邊際耳。」這段是遠公大師在這句經文上的解釋,什麼叫「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但能念道,這個地方的念道,直指「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大勢至菩薩說的;換句話說,真正能念佛不是口念是心念。有口無心,功夫不會得力,有人念佛念了一輩子,功夫不得力,往生的時候手忙腳亂,無所適從。這什麼原因?心裡沒有佛,這個不行,心裡確確實實有阿彌陀佛,就夠了。心裡為什麼沒有佛?對阿彌陀佛、對極樂世界認識不清楚,有懷疑。這個現實的世間還捨不得離開,對這個地方還有非常濃厚的情執,有留戀。這就是經論裡面所講的「欣厭」二字,對極樂世界生不起歡喜心,對娑婆世界沒有法子生起厭離的念頭,於是念佛功夫不得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來祖師大德說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於是我們就知道了,在念佛之前、讀經之前、聽教之前,要放下萬緣,一心專注,這就有功德,你就有收獲。如果是心不在焉,心想著別的事情,就不會有效果,那就真的是喊破喉嚨也枉然。遠公大師說的「但能念道」。

 

  後頭這一句「行德顯著」,行德是什麼?依教奉行。淨宗同學的行德,二十多年前,淨宗學會成立,在美國,我們提出行德的五科,五種、五個科目。第一個是淨業三福,我們有沒有遵守?「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有沒有遵守?這是基本的戒律,從這個基礎上出生三皈、眾戒、威儀。沒有前面的基礎,三皈、戒律、威儀都沒有立足處,怎麼可能生起?這就不可能。所以今天儒家的禮沒有了,佛家的戒沒有了,儒釋道三家變成有名無實,實質沒有了。從這個地方,讓我們深深體會,儒釋道的三個根是多麼重要。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細心觀察,他沒有學過儒釋道的三個根,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與這三個根相應、不相應,你就能看到,沒有學過怎麼也會相應?它是性德,人心地善良自然就相應、就吻合。人心裡面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七情五欲,那就自然不相應。那就得要修行,把你的思想、行為修正才會相應,沒有修正過來不會相應。我們的根不是從小扎的,中年以後才補習,因此劣根性很嚴重,煩惱習氣重,外面稍稍有誘惑,自己就做不了主。這種情形不但現在很普遍,古時候都有。

 

  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的人,萬歷年間的人,那個時候風氣已經敗壞,能說不能行,說得很好聽,做不到。今天不但沒有行,說的人也沒有了,這個問題嚴重,所以感召來的是劫難,它有因緣的。如果每個人的思想、言行都與性德相應,哪裡會有災難!我們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災難,也沒有聽說華藏世界有災難。我們曾經聽說天上有災難,這是可以相信的,天上人的德行比我們高,可能我們這種敗壞德行的風氣也影響了他們。神仙裡頭有沒有私下包庇的、貪污的?聽說也有,從前沒聽說過,現在聽說也有,所以人間的風氣也影響天上。天上現在沒有法子影響人間,因為人間這個惡的意念太重了。畢竟天人比我們聰明,警覺性高,而且他們有神通,他們知道災難、知道後果。

 

  所以行德,淨業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要顯著,就是要真正做到,這叫修淨業,淨業行人決定與這五科相應。一定要有普賢菩薩的心量,普賢的心是真正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禮敬諸佛」,包括十方剎土微塵世界統統禮敬,這圓滿。「稱贊如來」,眾生小小一點善都不放棄,再大的惡不放在心上,你說這是什麼心量?不但心量廣大,心量清淨,純淨純善。純淨是一絲毫惡念沒有,眾生極大的惡念不放在心上,再小的善行都要贊歎他。行德顯著,這就是身行,身行而後有言教,佛法才能夠普度眾生。「不簡上下」,不簡上下是沒有分別,一律平等,上指法身菩薩,下到阿鼻地獄,乃至山河大地、樹木花草,一個平等心對待,誠敬心對待。平等自然就誠敬、自然就慈悲,自然的,沒有一絲毫的做作,為什麼?誠敬、平等、清淨是自性的性德。只要見性,這些性德(自性裡面德行)一定是顯著,表現在你的行德當中。「同得往生」,《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是如來所證得的一切種智,佛果地上圓滿的智慧。「故言著於無上下也」,這是解釋這一句。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