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攝大乘論--有相觀、無相觀


 2012/7/13    熱度:6105    下載DOC文檔    

淨界法師講:攝大乘論13集(選)

有相觀(加行位的菩薩):楞嚴經上說,一個八地以上的大菩薩,他入禅定以後,修假觀的時候,他能夠觀整個三千世界,我們不要講這麼大,就說觀整個地球,他觀整個地球如觀掌中蓭摩羅果,蓭摩羅果就像橄榄果一樣,他看整個地球就象看橄榄果一樣的,哪一個地方都看的清清楚楚,表示他的心力是很強的。

楞嚴經上又說,我們凡夫啊“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凡夫因為有所得心態重,我們很大的能量沒有表現出來,就像一個大海,我們只認識其中的一個水泡而失去了大海其他的部分,佛菩薩經過修學以後呢,把心中的執取消滅掉,而把這個大海的能量再慢慢的恢復過來,其實這種能力我們都具足的,只是我們喪失了。這就證明其實境相是心所顯現的,否則他心中作意,怎麼就會出現什麼影像呢?心生則種種法生,就是有相觀。

無相觀(聖道位的菩薩):他內心有時候對於有為法產生種種的疲厭,也會在內心當中,從假入空,觀察有緣諸法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樣的觀,就能夠從有相的分別,進入到無相的真理,這時無分別智現前,一切諸義皆不顯現,身心世界突然間消失了。色受想行識都不可得。

看阿羅漢,他有的時候,因緣不具足就托不到缽,五蘊的感受,第一剎那的直覺也是有饑餓的感受的(有余涅槃還是有一些剩余的果報),他有時候厭倦,他可以對治,阿羅漢有聖道,他可以入滅盡定,入滅盡定無分別智升起的時候,他的這個饑餓感就消失了,受想行識都消失掉了,假設外境、肉體真實存在的話,那就不應該消失,當我們修我空觀、法空觀的時候,即使我們凡夫不能消失,我們也會感到修空觀的時候,這樣肉體的感受會降低,這也說明外境是由心現出來的。
 
附:(一)
一切法“緣起性空”。色是指物質。任何物質現象都是緣起,它有形態,有功用,但是它的形態和功用裡面沒有常恆不變的,所以說是空。所謂空,不是指物體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物體滅了之後的空,而是“當體即空”。一切物質現象皆是空,而一切空也正是物質現象。實際上“空”“有”不但不對立,而且是一體的。沒有空就沒有色,沒有色就沒有空,空色是不能分開的。“有”中存在著空性,空性不會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毀滅了才談空性。

 

附:(二)

一說到空,教外人士總有些誤解,以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空是指一切事物都是條件的組合,眾因緣生法,沒有固定不變的實性。每一件事物都是由諸多條件的組合,同時也能成為組合其他事物的條件。如果一切事物都有其固定不變的實性,那麼每一個事物必然都是孤立的、僵化不變的,其實,在現象界這樣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的,只有空,才能平衡,才能統一,才有發展的余地。

《大智度論》講,空為動性。

對!這是緣生法的真實內涵。我們拿一座房子做比喻。它是許多條件的組合,如果把鋼筋、水泥、石子、木料等組合件拆開了,房子的實體了不可得。緣,就是條件。凡事都依賴條件組合,一旦組合的條件拆散了,原來那件事物的存在形態就改變了,這就是佛教講的空。音樂家用單調的音符組成美妙的樂章,美術家用簡單的線條構成絢麗多彩的圖畫,都是條件的組合。萬事萬物從空裡來,又回到空裡去。空是基礎,空是由緣生顯示出來的。《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這個道理。

六祖說:無念為體,即念而離念,是為無念。

無念就是無住生心,緣生性空。

是當體即空,不是色後空。

 

(性、相從來都不會獨立存在,“若無余亦無”。 )

 

附三:

《佛性論》---世親菩薩著

世親菩薩在論中至少立兩個宗:

 

1、一切眾生本具佛性,認為佛性有三種:(一)凡夫生來本具之佛性(住自性性),(二)經過修行顯現之佛性(引出性),(三)達到佛果所具之佛性(至得性)。


    2、佛性即如來藏,立此宗以破對【無】的執著,實際上就是破斥斷滅見。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