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參老和尚:什麼叫禅呢?想修禅,怎麼入定啊?
心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萬法皆空的時候,你的身、你的心在何處?你怎麼樣來印取,在我們學教的人,學教跟禅的意思也有相合的,就是教導我們依著佛經來了解它的道理,「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依著經典來解釋佛的玄理的話,這是佛的冤家,不是佛的弟子。「離經一字」,如果你講經,離開經的一個字,「即同魔說」,在這不即不離的當中,你怎麼去悟得?那我們大家都剛聽完課的,離開經本上一個字,就是魔說的;如果照著經本上「依文解義」,就是佛的冤家。在這中間你怎麼掌握?這叫什麼?在《華嚴經》,就是離相真如、真空絕相,在這個時候,你的心在何處?身在何處?是你的心知會身體嗎?還是你的身體影響你的心,要參的時候就要這樣參,身心本自空,身心本自空的這個空可不是我們一般說空性的那個空,身心本自空,那你如何去捨取?你怎樣投入、怎樣認識?認識了就大徹大悟了,不認識了,那還得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 你真心想投入,依此**,修行要道,那就離開心意識、離開語言、離開文字,一切都沒有了,乃至離開你的身心,這個不是我們所能做得到的。那退一步說,「如來禅」,依著你的心意識來起觀照,大家學教義的都知道,也不要太啰唆,在「如來禅」跟「祖師禅」兩者之間,你怎麼樣取捨?你要覺察自己的根機,怎麼樣才適合。我剛才說,大家沒有干什麼之前,不要看那些語錄。看了語錄,一種你容易入魔,一種你容易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你參禅會有很多境界相,現在境界相現前了,你以為得到了,或者以為你成了,也會機鋒轉語。過去的祖師大德很多這樣想,參、參、參,忽然間,嘩,一個大字不識的,嘩!忽然間什麼經書都識得了,作詩、作賦,以為開悟不得了了,其實入了魔了!如果你能放下,當時識得,什麼都沒有了,真的未得到之前,要先遠離這個過患,把它摸清楚。 為什麼一進禅堂不跟你說任何話?因為怕你隨人家的語言,隨人家的聲言轉,那一轉就不知道轉到哪裡去?離開語言文字,我們一進禅堂就「參話頭」,「參話頭」的意思,就是你沒有說話、還未開口之前,未開口之前是什麼境界?你參一參。心沒起心動念的時候是什麼境界?你參一參。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語言之前,「參」,這是「參話頭」,這叫直指人心。這裡說觀照你的心念,就是從一早起來睜開眼睛之後,你的起心動念是什麼?照顧你的心,看它生起的是什麼念?有的禅堂,或者因為師父不同、或者是傳授的宗派關系,要你注重心念的起處,心念是從什麼地方起的?一念一念地追尋,它又止於何處?一般學教觀的人,就叫追蹤,從他那念的起,不管你善念、惡念,只要一起念頭,念頭起處,是從什麼地方起?在你注意追究之後,念頭就好像沒有了。 曾經有位老師父告訴我一個方法,在你昏沈的時候,就大聲地呵斥,自己呵斥自己!但是他這種方法,只能是一個人修行,或是三、五個道友修行的時候使用;要是像我們禅堂這麼多人,大家在一起修行,你打妄想時說:「不要打妄想!」「不要打妄想!」那樣不行!你會影響到別人!這種法子你用不上,這是你住靜的時候,或是獨處的時候,要是起了念頭,「走了!」這就警告自己,如果昏沈的時候,「不要昏沈!」、「不要昏沈!」自己跟自己說!最起碼你能管得住一、二十分鐘、半個小時,確實不昏沈。我用過,但是集體的時候就不行了,像大家共同的坐,這個方法就用不上。當你制心一處的時候,要找這個念頭的起處,昨天我也這樣說,「參話頭」,參它的起處,從什麼處生起的?那你找它的起處,那起處沒有了,換找落著點,念頭止、止在什麼地方?這樣就沒有了。這就是一起一念,這樣子,久了就能達到無念。無念並不是像沈寂、睡著!那無念是心裡明明了了、清清楚楚,這時候你就提起來觀照,或者提起你所懷疑的問題:「生從何處來?」、「這一段的報身,斷滅之後,流到何處去?」要這樣子去找原因。來無來處、去無去處,那你就斷了這來去之念,在這個來去的中間,你觀照所有的生活、學習,一個一個地分析,分析完了你就知道,了不可得、來也沒個來處、去也沒個去處。來從何處來、去向何處去?' 我記得有一次,虛雲老和尚,他教我們這些未滿二十歲的小和尚,我們總共有十幾個人,有的是學堂的、也有的是在老和尚身邊的,他就教我們這麼一個方法,小孩子感覺到好少,「來是什麼地方來?去到什麼地方去?來無來處、去無去處,行雲流水、止於何方?」這樣子去觀照,觀照久了,跟你那個心,不思善、不思惡,有思沒有思。 這些方法,結合我昨天晚上最後講的「禅淨雙修」這個方法,用完了之後,你再指點你的歸處。我們說學淨土的,說我這個禅淨歸於極樂世界,在這個來無來處、去無去處的時候,你提起念頭吧!你觀想阿彌陀佛也好、觀想極樂世界也好,用用試試看,效果非常地好,念阿彌陀佛、觀阿彌陀佛,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能綿密到好長的時間?能綿密到三分鐘就已經很不得了了,以後漸漸地再增加。 這是在什麼情況之下用?或者是在一間精捨靜坐,有幾位專修的道友,有一點社會活動都不行,否則的話不能相續、不能綿密。如果在精捨裡自靜,三、五個道友這樣行,你就能綿密修不斷。在修禅的時候,出現一切境界相都不要管它、不要執著,一執著、一注意就是魔業。但是這跟「禅淨雙修」的人就不同,「禅淨雙修」是不同的,當你這個功夫做得綿密有個聖境,有的會現聖境,不是魔業,因為你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或者觀音菩薩或者菩薩現前,這是聖境、這不是魔業,如果你參禅的,從來沒這樣想過,這是魔業。 過去有個歷史的公案,有一位老修行在山裡修行,他是修禅的。他有一位在家的弟子,自己則在半山中間沒做什麼事。他這位弟子是女弟子,母女倆人,離他住的地方不很遠,天天給他送飲食,一天當中只給他送一次。他就在那修行、修行,但是他感覺自己沒有功力,只有生起一種慚愧心,感覺要下山去參一參,再住下去也沒什麼好處。他就跟他的弟子說:「我想下山,到別處去學學,將來有緣了,我再回來。」這對母女不能婉留他,師父要走了,天氣還很寒冷,她們就做一件綿襖送給他,還供養他四個小元寶,那時候的錢並不是紙幣。就在這天晚上,這位老修行坐禅的時候,突然間在他的座前出現一朵大蓮花,他心裡就想:「我不是修淨土的!我是修禅靜的、修禅功的,這不是聖境、不是接引我的!」就把他的引磬丟到那蓮花座上,蓮花就阖了、沒有了。這是在山上的事。就在這同時,他那弟子家裡的母馬生了一匹小馬兒,一生下來就死了,這個小女兒說:「媽媽!媽媽!您看那小馬兒肚皮上怎麼露出了一個角?」這個角就是引磬的棒子,她媽媽一看:「這不就是師父的引磬嗎?怎麼會跑到小馬的肚子裡頭來了?」 這句偈是什麼意思呢?大家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會有很多境界相的。你修行的功力就在辨別你的境界相上,有功力、沒功力、或有定功、沒定功,就在這境界現前的時候,如果依平常的用功這樣修行,你也不知道你的功力如何?一個在你作夢當中、睡覺作夢當中,經常有夢中現的境界相,那就是考驗你的功夫。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