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的正確姿勢與方法


 2009/6/16    熱度:371579    下載DOC文檔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采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松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准。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松,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松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采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

  容易散亂的人可以采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颏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腭: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松,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禅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第1、2、4、5項——能引入遍行氣;第2項能引入上行氣;第2、3項能引入等住氣;第七項能引入上行氣;上述四種氣流入持命氣,五氣合一時行者就能體驗到覺悟。

注意事項:

(1)飽脹或饑餓時,不宜打坐。

(2)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

(3)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

(4)氣候涼時應注意兩膝、脖項和後腦的保暖。

(5)肢體形態要求很嚴,但應注意放松,細心內調,找到一種身體既合要求又輕松舒適的狀態。

(6)意識的放松很重要。可以想一下“以難得之身修難得之法多可貴”,“我在為度濟眾生而修無上法門”,帶著慈悲喜捨之心態,微笑從心中泛起並形諸於色。特別把眉心和下颏肌肉放松。

(7)不管雙跏趺、單跏趺或散坐,臀部應墊二、三寸的墊子,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一開始做不到雙跏趺便做單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采用下面幾個方法刻苦訓練,一般人均可在幾個月的時間內達到雙跏趺。

a.在看書、看電視、休息時盡可能盤腿而坐;

b.多練習跨鶴坐(臀壓在雙腳上而跪)。在跨鶴坐的基礎上做如下練習:保持臀壓住雙腳,上身向後倒平(一開始可用被子墊成斜面,逐漸放平),盡量維持時間。

c.雙腿並攏伸直,脊椎從頸椎、胸椎至腰椎逐節前彎,雙手摸地,再用手抓腳後跟腱,漸至頭面貼腿。如此反復多次。

d.作正弓箭步,放松下沉。腳不挪位,身轉180度換方向再放松下沉。反復交換下沉若干次,步子自然逐漸變大。至最大限度時,後一只腳後跟拔起,腳尖著地,再盡力下沉,反復若干次,收勢。

e.雙腳尖分左右成一直線(重心不穩者,可稍留一角度,還不穩者,可扶樹等),開步過肩寬,雙膝盡力外擺,放松慢慢下沉,多次練習。待腿力增強,步子逐漸加大。

f.雙腳踝關節向外突出,用腳掌外沿著力。剛開始練習,應循序漸進並作好防護,以免韌帶拉傷。待踝關節部的力量增強,可練習走路。常作此練習,踝關節不易被扭傷。

  作上述練習一段時間後,腿、跨、膝、踝的韌帶拉伸,彈性增強,跨膝踝關節活動范圍增大,雙跏趺自然便成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