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根活佛:世俗比聖賢還重要


 2012/10/1    熱度:6607    下載DOC文檔    

 

    據《葉赤》經雲:“世俗比聖賢還重要。”這是卓越的菩提愛,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聖者和凡人是不可相比的兩種人。首先我們要了解聖賢和凡人之間有什麼不同,然後我們要明白珍愛的對境有什麼區別,最後我們要為珍愛付出代價。 

    第一,聖賢和凡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認識上的一念之差,所以行動上才有一步之別。簡單舉個例子,比如,聖賢不執著愛恨之事,但凡人非常執著愛恨之事;聖賢總是想著為別人做事,所以放棄自利,但凡人總是想著為自己做事,所以放不下自利的想法,行動上自然就有了區別。一般人們認為心隨境轉是凡人,境隨心換是聖賢。但這裡指的聖賢是悟到了諸法皆空,能發菩提心,放下了愛恨,淨化了自心,悟道的聖人;凡人是自私自利、分別心強大,執著自己的觀點,不願意改善,迷惑了方向,占有的心非常強大,沒有悟到真理的俗人。 

    第二,珍愛的對境,聖賢眼裡人人都是平等的,但看到凡人迷惑而執著,缺乏關愛別人的慈悲所以,聖人相對於上面的聖賢,更重視與珍愛下面的凡人,關照凡人,慈愛凡人,幫助凡人,包容凡人。反過來,凡人的眼裡凡人就是凡人,聖者就是聖賢,根本不一樣,凡人和聖者是不平等的所以凡人相對於俗人更珍愛聖者,羨慕聖者。在凡人的心中聖賢的地位很高,所以崇拜聖人。如果有人讓我們選擇聖賢和凡人,我們一定會選擇聖人,大家的心裡聖賢是了不起之人,可是正因為我們不會選擇凡俗人,所以我們進入不了大乘佛道,因為,我們珍愛的對境方向又錯了也就是說,我們俗人珍愛的對境和聖者珍愛的對境是相反的。聖賢珍愛的對境是凡人,他們每時每刻都希望凡人放下自私,進入大乘佛道,願凡人離苦得樂;但我們凡人珍愛的對境是聖賢,時時刻刻都想自己成為聖賢,沒有想到幫助別人成為聖人。 

   另外,我們沒有認識到《葉赤》經裡講的:“世俗比聖賢還重要”的大道,因為聖賢不需要我們的珍愛和慈悲,也不需要我們的崇拜,因為聖賢自己悟到了大道,放下了我執。可是對於凡俗人來說,他們非常需要我們的珍愛,需要我們的慈悲,更需要我們的幫助。因為凡人缺乏菩提心、自私糾纏著他們,執著捆綁著他們,拿得起,放不下的俗事有很多。但我們的所作所為又是相反的。聖者從沒要求我們幫他作事,只要求為凡人做事,但我們恰恰相反:看不起凡俗人,崇拜上等的聖者。 

   第三,我們要為珍愛的對境付出代價。佛經裡經常講,百聞不如一見,百談不如一做,百思不如一悟。修學菩提法不是光聽聞,必需要做到,耳朵光聽一百次菩提法不如正見一次菩提行;光說一百次菩提法不如親自做一件善事;光想一百次菩提法不如正悟一次菩提道法。崇拜菩薩與聖賢幾萬次還不如自己做一件菩薩行。例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過去的聖賢與菩薩都是通過做善事而變成聖人的,並不是通過說法而變成聖人的,會說菩提道法不如會做一件菩提善事。現在很多學佛者都在表現自己是善者,如果你能適時地放棄自私的行為和思想,再去做一個凡人有的善事,你一定會獲得比對聖人做功德更勝的益處,因為令眾生歡喜即是令諸佛歡喜。從人性的本質來看,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在任何時候你如果能夠放棄自私,重視他人而做善於行事的人,就是聖人。這樣一來,不但能夠得到凡人的尊敬、贊歎,還能夠獲得菩提心,進而證悟大道。我們要發菩提心是要行佛法中提倡的菩提行,而非發一個妄心;我們要精進菩提行是重他輕己,而非重己輕他聖人當然喜歡做善,凡人也喜歡做善,但凡人沒有菩提心,做善容易變為自利,因為他們沒有能夠放下自私。 

    真正有菩提心的做善者,比對聖者還更珍愛凡屬第一,他們知道凡人需要我們的珍愛,第二,凡人是發菩提心的對境,沒有凡人不會有聖人,因為聖人都是從凡人的經歷中磨練出來,他們明凡人的經歷,所以為凡人做事是心甘情願;第三,聖人知道凡人是慈悲心和菩提心的對境《葉赤》經裡講的:“凡人是菩提的對境,所以要珍愛凡人。”真正有菩提心而做善的人,比自己和聖人還更重視凡人,而且奮不顧身地為凡人做事,看到凡人快樂,自己心裡能夠生起同樣的快樂這時候,你已經變成聖賢與菩薩了。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