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參老和尚:修行的助道因緣:正知正見


 2012/10/11    熱度:5919    下載DOC文檔    

夢參老和尚:修行的助道因緣——正知正見

 

 

我們天天學戒律,佛教我們防非止惡。吃飯、穿衣、說話、走路,你的一舉一動,三千威儀,一一威儀當中還具足很多細行。有一件事,很簡單,我們全犯,相信嗎?佛教我們走路的時候,眼睛所見到的,前後左右不能超過三尺。如果聽到不正的聲音,心裡頭可以完全不動,正念現前。但是就眼睛這一樣很難做到,因為我們的眼睛總是在看。

在道友和老師當中,我只看見一個人〈虛雲老和尚〉,永遠如是。我跟他住了幾年,只要他離開方丈室,我就沒看見過他的眼睛,不論在哪裡看見他,永遠是這樣子的。總有微微那麼點光,我說這個老和尚一定有神通,不用肉眼了,總是閉著。走路的時候,一般是看三尺,他只看三寸。

修行的助道因緣  正知正見

不二法門,不偏兩邊,謂之正見

看待一切事物不偏不依,不偏於某一邊,謂之正見

宇宙中雖然一切事物都分陰陽(如:善惡、美丑、高低、順逆、正反、主次、我他、上下、左右、佛魔、曲直、正邪等),但是,從正見的角度講,它們都是一不是二,因為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襯托、相互成就的作用,是陰陽互根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無論你偏在哪一邊都是錯誤的,都是背離大道,背離本性的。

我們看待一切事物,不可產生對立的觀點,應樹立一體互根的觀點,這才是正知正見。佛法就是“不二法門”,如果你還有二法的觀點,就不是佛法,就屬於偏見,如果執著一方而去攻擊另一方,則屬於邪見。

法,發心要有般智慧,沒有智慧你辨別不出是非,分不清法是邪是正、是好是壞,你必須先具有分別法之邪正的知見。如果是剛信佛的人,沒有這種分別的力量,可以依據佛的教遵、依據經論去辯別,看這人說得跟佛經合不合,如果不合是邪的,如果合是正的。但是經論那麼多,合於這部經,又不合於那部經;合於那部經,又不合於其他的經;佛說法是對機的,對於這一會說得深一點,對於那一會說得淺一點,我們應該怎樣判斷呢?大概有一個規定,有一定條件的。佛說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法都是無我的、一切法都是苦的,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四法印,拿佛所說的四法印來印證他所說的法是不是真谛,你可以依此辨別邪正。

法是要分邪正的,什麼是邪法,什麼是正法。其實法本身沒有正,也沒有邪,那為什麼還說邪知邪見、正知正見?我們為什麼要起信這個分別呢?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正知正見順著法義、順著性禮很快的達到平等性;逆著法性的,也是具足法性,但是它不能夠合乎法性的理體,它的清淨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凡是離開我軌我見的,絕對是正法;凡是具足我軌我見的,一說起來就爭得臉紅脖子粗,這就有點著了邪道。

但是需不需要爭呢?永嘉大師在他的《證道歌》裡有這麼幾句話,‘圓頓教,無人我’,圓頓教是不講人情的;‘有疑不決直須诤’,如果你認為這件事不對,你懷疑,你可以跟他急論;‘非是山僧爭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我們修行人,如果把是非辨別明白,不是落於斷見,就是落於常見,落斷見也是邪道,落常見也是邪道,就常不可以,說斷也不可以。這個性體是平等的,必須像《金剛經》說:‘離我相,離人相,離眾生相,離壽者相’。離開事相,這個時候無我、無人,才能夠清淨。清淨的法就是正法,若遠背這個涵義,就不是正法。

還有,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為了求解脫,求解脫是為了自在。不是說皈依三寶,入了佛門,還在爭閒氣,還在爭人我、爭是非、這裡不可以,那裡不可以:要合掌時,挑剔這麼合不對,那麼合不對,合得正也不對,哪個都不對,沒什麼涵義,用不著這樣。不過,如法的,你進步快;不如法的,當你自己慧開了,自己會調整適應。每一法最初都是摸索的,等你自己用功用得相應了,你就從中生出智慧,得了智慧你就能夠調整你所修的法,知道該這麼修了。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謂之正見

一般人在遇到問題或障礙時,往往都是找別人和外面的原因,這種觀念屬於偏見。但他們不知道,一切障礙都源於自心。萬物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看一看我們周圍的各種物體,哪一樣不是由人心裡想出來,然後再造出來的呢?宇宙中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本性的變現,因此,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和障礙,都應該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應該去查找別人和外面的原因。

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已”。正是因為悟透了“萬法唯心造”的真相,明白“障礙在內不在外”的道理,因此,行有不得,反求諸已,遇到問題和障礙時,都應反觀內照,查找自己的原因,謂之正見。

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捨,謂之正見

如果能把這些道理深解悟透,明白了本性是空,一切法都是從空性裡變現出來的,既然本性是空,那麼一切法也都具有本性的特征,也必然是空。因此,《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說的正是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當我們看到一切事物時,應當直接看到它的本性是空,對一切法都不執著,故稱“一法不見”。

正因為一法不見而無取,無取當然也無捨。一切法的作用都是平等的,對一切法都不執著的前提下,又都不排斥,需要用哪一法就順其自然地用哪一法,這就是“一法不捨”。如果你心中還有好與不好之分別,就會在執著“好”的同時而捨棄“壞”的,那麼,被捨棄的這一法,其作用你就不能用,這就是自設障礙,有障礙就不自在。

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平等無差別。根據每個人的慧根不同,以及某一階段修到不同的層次,遇到不同的問題,給不同的法,這正是大菩薩所修的智慧,修恆順眾生的必經之路。如:遇到不識字的,或工作特別忙的修行者,就教他持念一句佛號;對於識字的,就可以根據他的慧根層次,叫他讀某部經;工作不太忙有時間的,除了念佛、誦經以外,還可以教他打坐修定;對於業障較重的,可以教他念《地藏經》等,也可以叫他多去放生,先以此法來消業障;定多慧少的失衡者,教他多看經悟理;慧多定少者,教他多修定力,戒驕戒躁;----總之,根據修行者不同的慧根及修行情況,給各種不同的法,而不是自己證悟到什麼層次,給所有的人都教同一層次的法,那就不是恆順眾生,而是執著一法,有法可見,必然也有法可捨。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修行者,要想少走彎路,合道而行,都應該樹立這些正知正見。特別是修行人,修行的本身就是改正自己的偏知偏見,逐步樹立正知正見,有了正知正見,才算剛剛開始進入正修階段。當你真正悟透和掌握了這些正知正見時,你的修行也就步入了正軌。「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一切法皆是心,心法和合。善用其心把它變為自體三寶,三寶即是自身,自身即是具足三寶。

我們最初學習佛法,應學習克服各種障礙。我們看見過去的大德們,入定得了三昧,想修定,要戒根清淨!戒是什麼意思呢?防非止惡,保護你的,戒裡頭微細的很,不是只講戒條,主要的是心。因為你修定的時候,要用心去修,閒靜其心。先使你的心清淨,什麼煩惱都沒有才行,有煩惱了,定不下去的。有污染心,雜亂心,那怎麼能得定呢?所以戒根不清淨,身口意三業不清淨的時候,你修會生起煩惱的。犯了戒,破了戒行惡行的,要想修定更是不可能的。

還有,以過去的祖師修道的經驗說,沒破參不住山。你沒破參的時候,沒明心見性的時候,不能住山。那個山是指著住茅棚,沒有人煙的地方,不是我們這山裡的大廟,是那樣的住山。山林是寂靜處。山林的干擾很厲害,有野獸,有這類的干擾,讓你的定得不到。

更重要的是法的資糧,你要修定,得先修四加行。修任何法,要先修加行法。加行是說你證道之前要修定,或者四禅八定,或者楞伽大定。受過戒的人,回照一下,你連五戒三歸都清淨不了,那更不要說比丘戒、比丘尼戒。即或是沒有違犯根本戒,細行都有犯的。忏悔掉沒有?忏悔清淨沒有?在修定前一定要先修忏悔法,不然你修定是修不成的,會有擾害的。

為什麼麼修道人會著魔?「貪求冥感」
    開始修行的時候,要先分別什麼叫魔事?什麼叫魔相?修定之中有很多的魔事,你要能分別清楚,不要著魔。色受想行識五蘊,每一蘊都會產生虛妄的魔障。修道的時候,你可別當真,這叫五蘊魔。

在修行當中的時候,想求一種感應,想佛的加持,乃至於自己冥求開悟,就是「周遍精研,貪求冥感」,精細的貪求,跟他默默的相合,就叫冥感。

修禅的人不求三寶加被的,如果修禅定的人,說佛菩薩加持,非著魔不可,習禅定的時候,心裡貪求,想求一種相應,或者聖人或者菩薩來加持我,就是「心愛懸應」。這跟念佛不同,跟其它的行門不同,修禅定,假使修三摩地,心求懸應,一定著魔,魔就會乘虛而入,不是無緣無故就來魔的,因為你貪求冥感,魔就來了。哪裡頭來的?心魔。所謂心魔,就是沒有實際的外境,而是內心妄生的一些邪見。

五十種陰魔,陰魔即是心,從五蘊而生,自生的魔來障失你的定力。凡是著魔的,都是心引進的,心正魔不能入,心邪魔則能入。修禅定的人講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所有修禅的人,對任何境界相,根本認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知有形有相全是假的,見諸相非相。若能這樣子來,魔不入體,魔都是乘虛而入的。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