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星許巍:從年少叛逆到皈依佛門
歌星許巍:從年少叛逆到皈依佛門 只有類似這樣的工作時刻——參與頒獎,進入宣傳期,接觸媒體,許巍才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個公眾人物,而在平時,則一個人過著非常安靜的生活,“常常忘記了自己的身份”。 在去年10月,已過不惑之年的許巍,推出了新唱片《愛如少年》。這張專輯中處處彌漫著“溫暖”與“幸福”的字眼,與12年前《在別處》中鋪天蓋地的絕望、彷徨、茫然,形成強烈對比。而他本人,早已遠離了當年那個仗劍天涯的意氣少年、酒吧歌手,作品越來越被廣泛接受,成為影視作品插曲、成為廣告歌……
許巍一再用“自然而然”來描述這種轉變“生活還是要健康,以前那種熬夜、不規律的狀態,讓自己大喜大悲,都是很傷神的,也把自己困住很多年……錄《那一年》的時候,我真是咬著牙,吃著抗抑郁症藥在錄。”情緒低落的時候,他曾經到書店去買卡耐基的書,聽波切利的歌劇。2000年,出了兩張專輯之後,狀態消極的許巍突然不想做音樂了,回到西安,但是抑郁的狀態卻絲毫沒有減輕。兩年後,他最終下決心選擇用音樂療傷,再次回到了北京。2003年推出的《時光·漫步》也被認作是這種轉變的開始。
這幾年的生活對許巍來講,“平淡得甚至有些單調”——清晨健身,下午喝茶,日復一日;聽很多的音樂,古典、電子、爵士,最喜歡的樂隊還是U2,“他們的音樂很有能量,音樂中的信念與理想,一直沒有變”。房子置在香山附近,天氣好時便去爬爬山。偶爾進城見見朋友,也只是保持距離地觀望這個世界。再次回到這裡,他發現自己真摯地熱愛著北京這個城市,“很遼闊”——《藍蓮花》和《天鵝之旅》中都用到了這個詞。
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日漸濃烈,讀帖,練琴,從古典中尋找靈感,最近又重新翻檢出宋詞,“喜歡那種感覺,挺美的”。儒釋道也皆有浸染,“只是皮毛,但像面鏡子,可以時刻照照自己”。他喜歡讀吳冠中的《畫韻美文》,也同樣推崇凱魯亞克等“垮掉的一代”的作品。而且在他看來,這兩者毫不矛盾,“他們橫跨美國大陸,但讀的是寒山的詩,喜歡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流浪過後,凱魯亞克等人轉而笃信禅宗,和家人一起過著平和恬淡的生活。而如今的許巍,也開始信仰佛教。
信佛的許巍,臉上總是掛著溫和的笑容。他平和的生活狀態,也直接影響到他的創作——用一種緩慢的方式,不予強求。姚謙曾說,許巍的音樂像是哲學味更濃的羅大佑。於是,這張《愛如少年》打磨了四年,在“風輕輕吹起沉默”的時候,開始吟唱“只要心中有愛,就會擁有一切”,曲風平淡、安詳、中規中矩,甚至,帶有一種宗教感。《南方周末》去年年底音樂原創榜的評價是,“沒有憤怒,沒有深度,但還有情懷與詩意”。許巍也說,自己在這張專輯中,悟到了境界,也悟到了一種身心舒展的方式。
對人生來講,這可能是很好的狀態。但就音樂本身,當熾烈殘酷的青春散場之後,那些曾經熱忱喜愛過許巍的人們,會因他不再憤怒而選擇背棄和遺忘嗎?許巍說:“這是我連想都不想的問題,我首先要正視自己的狀態,得對自己誠實吧,這是起碼的。”如今回憶起來,十年前寫《執著》、《兩天》、《在別處》的自己,和尋找“愛”與“溫暖”的自己,在他看來,並非完全判若兩人,“依然相同的,是每天穩定的練琴、讀書、寫歌”。只有某些時刻,過著平靜生活的他才體會到原來有很多人喜歡他。現在的許巍擁有自己的歌迷會,還有專門的論壇。他觀察到自己的歌迷也很有趣,很少有那種狂熱的粉絲,都很理智、理性,“我們能以一種平等的方式相處”。
《愛如少年》出來之後,贊美之詞不少,但同樣招致批評與诟病——歌詞、旋律、結構顯得單調重復,有人甚至笑談,初聽新專輯乍以為是一首歌的連續播放,仔細一看是十三首……“所有的評價,我都坦然接受”。他最近在看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發現“每件事都是如此,永遠聽到兩種聲音——喜歡得一塌糊塗,或是批評得一無是處”。他說自己從2002年開始,已經不大關注他人的評價。“搞創作的人,看多了評價也沒什麼意義,還是得自己一首首寫。就像寫小說的人,也不用成天盯著文學批評家吧。”
“我現在並不特別期待被人理解,這是40歲之前發生的最大轉變。不僅是音樂,生活也是如此。因為只要有所求,就會出現問題。有求則苦嘛。”讀了《空谷幽蘭》之後,他發現每個人都是一樣,“無論身在俗世還是歸隱山林,都要面對很多問題。”
同樣來自西安、一度進入紅星生產社的鄭鈞,如今開酒吧、建農場、創作小說《菜刀溫暖》,用各種方式嘗試做一個“享樂主義者”。相比而言,許巍更專注於用音樂表達自己,“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已經很不易,就寫寫歌吧,簡單一點。”
“我只希望做一個普通人,一個身心健康快樂的人,更簡單,更平淡,保持童心。”想起那首酒吧內常青樹一般的歌,“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從反叛到皈依,也許就是許巍對自由的選擇。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