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一心為善,先要從你身邊最近的人做起


 2012/11/19    熱度:12687    下載DOC文檔    

從心上改是最高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心上改就八個字:「一心為善,正念現前」。一心為善,就是我上午向大家匯報的,從早上一睜眼,一直到晚上睡覺,從來不想自己,做得到做不到?你不能想打電話就打電話,為什麼?我向大家匯報,我有個同事生了孩子,人家喂奶的時間,雖然是我的下級,雖然我是老板,雖然我給她開工資,這個時候就不能打這個電話,不能適己之行,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我們在座的諸位,有多少人打電話的時候是考慮到別人?現在接電話方便不方便?現在該不該打電話?我的體會,我什麼時候打電話考慮別人方便不方便?當我有利益的時候。這是領導,這是客戶,我要做人家的買賣,我現在給人家打電話,人家會不會不高興?人家會不會領導在睡中午覺?人家是不是家裡在吃飯?你看,為別人考慮和不為別人考慮,在事上有妨礙嗎?沒妨礙,只在存心不同。我在事上,我一樣為人考慮,我也不給領導打電話,好像我很在意別人。心上呢?為什麼你這樣做?是因為有利益的驅動,是因為你要考慮別人好給你帶來利益,你不能讓別人煩,你不能讓別人不高興,否則的話人家不給你合同。所以佛法論心不論事。

一心為善,就是要把別人放在心上,把誰放在心上?敦倫盡分,印光老和尚說,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從哪開始把別人放在心上?從你的家人。不是希望小學需要贊助,我就給人錢,不是的;說大街上要飯的,我特可憐他,給他十塊錢,不是的。一心為善,先要從你身邊最近的人做起。你放著爸爸媽媽不照顧,你說我到佛教協會來做義工,錯了!這是惡,這不是善。除非你爸爸、媽媽不在了,隨緣,爸爸、媽媽跟你住在一起,他特別想讓你給他按摩按摩腰,我就這樣,我根本就不往心上去,我可得念經,我可得參加法會,這不是叫為善,這是惡。因為你去參加法會,你是為自己去的。你這個經白念了,你這個法會白參加了,你是為自己。

「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這個善是假善。了凡先生在《四訓》上說,善惡是有標准的。我們覺得我們打佛七、打地藏七,到這來做義工,放著先生不照顧,放著老婆不管,放著爸爸媽媽不念叨,到這來修功德;了無功德,除了罪業之外,什麼都沒有。印光老和尚說的「敦倫盡分」非常非常重要,什麼倫?敦什麼意思?和睦。什麼是你的倫?五倫。爸爸媽媽照顧好了沒有?兄弟姐妹照顧好了沒有?朋友照顧好了沒有?你在公司裡的老板照顧好了沒有?下級照顧好了沒有?妻子、家庭照顧好了沒有?這個都沒有,這是惡。所以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學佛?說學佛的人在社會上,為什麼很多人對我們有誤解?就是我們該干的沒干,不該干的干了很多。所以佛門當中並不提倡這種做法。大家一定要記住,敦倫盡分。你的本分是女兒,你就把女兒的責任盡到;你的本分是兒子,你就把兒子的本分盡到;你是爸爸就當好爸爸,你是媽媽就當好媽媽。

「菩薩所在之處,令眾生生歡喜心」,有一個人不歡喜,這就提醒你,這就是一服藥,說明你有問題,說明你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問題不在外邊,你自己有障礙。你的智慧不能百分之百的透露出來。什麼是你的障礙?自私自利,就這麼簡單。老和尚說十六個字,我們今天說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考慮。所以「一心為善」是修行,修行從身邊人開始。把廚房打掃干淨,把家裡的玻璃擦干淨,把孩子的衣服洗干淨,把先生的生活照顧好,這就是佛法。家裡亂七八糟,對孩子不耐煩,你看我要打佛七去了,孩子又開始拉稀了。我就遇到過這樣,煩,業障現前了,這小冤親債主,扯後腿,就這個,完了你!打佛七跟照顧孩子,一法,不是二法,佛是不二法門,我們還有取捨。很多朋友給我寫的問題全是這個。

所以一心為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真難。我們提倡兩個「二十」,每天發現別人身上二十條優點,每天發現自己身上二十條缺點。你做三個月試一試,我就是這麼過來的。不發現二十條優點,今天白過了,不發現自己二十條缺點,今天白過了。或一七或二七或三七,或一月二月三月,你這麼改,定有不可思議之後果。「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碰到煩瑣的事,你一接觸你就知道怎麼做,心曠神怡。「回瞋作喜」,冤親債主,跟你不高興的,跟你打電話;欠你錢的,還你錢了;原來談過的女朋友,鬧得挺僵,給你回電話了,有感應。「明須良朋提醒」,胡小林臉色不錯,最近面相都改了,你看,明,明明白白的,在明處;良朋,好的朋友會提醒你。「幽須鬼神證明」,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會發生。北京交通堵塞,老和尚說你來香港!一看沒有簽證,一個禮拜他們辦下來。就那天,我辦公室沒有赴港通行證,得坐車回家。我說這玩意兒我回家,我們家離上班地方又特遠,我回了家再拿了證,我再到了出入境管理處,我想肯定就晚了。那天出奇的暢順,二十分鐘到家,十分鐘又回到那兒,辦完了還沒到下班時間。你看,幽須鬼神證明,誰都說來不及了。

印光法師十念法  胡小林老師主講  (共一集)  2010/4/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042-0001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