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阿彌陀佛怎麼個念法?
正念現前,最正的正念是什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怎麼個念法?很多朋友問我,今天我把我念佛的方法,《印光老和尚十念法》,給大家復印了,我就是這麼念的。印光老和尚,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他老人家挑出五經一論當中的一部分。還需要我一條條解釋嗎?OK。寫得非常好,非常清楚。「心難歸一」,這每個人都有這體會;「當攝心切念」,收住這個心,切念,使勁的念,切念;「自能歸一」,自然就能歸一了。老和尚特別慈悲,一層層展開,「攝心之法」,怎麼攝心?他回答,「莫先於至誠懇切」,沒有比至誠懇切更攝心的方法。這至誠懇切又是概念,什麼叫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如果你心不誠,你想攝心不可能。我不知道什麼叫至誠懇切?你改過就是最誠懇的,你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就是誠懇心的表現,依教奉行。你說我雖然不知道至誠懇切什麼意思?你真改過就是至誠懇切,而不是說燒香磕頭。 「既至誠已」,在心上沒問題了,我也想改過,我也是真正的聽佛菩薩的話,聽淨空老和尚的話,已經至誠了。「猶未純一」,還是不行,雜念紛飛。「當攝耳谛聽」,這點很重要。攝耳谛聽,收住你的耳朵放在佛號上。我們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個說法,心聲,香港人民的心聲回歸大陸(我當然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你們的心聲),香港人民的心聲,你看我們描寫這個心是有聲音的,其實我們在讀報紙、看電視都是聲音,只是你沒意識到而已。比如說你讀這篇文章,《印光法師十念法》,你雖然沒出聲,但是你心裡是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你讀不懂它,這就是心聲。攝耳谛聽。 「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無論是出聲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是你心裡頭默念,皆須念從心起。什麼叫念從心起?比如說爸爸、爸爸、爸爸,十句。爸爸、爸爸、爸爸,感覺一樣嗎?後邊這個念從心起,真在念的時候,有一個爸爸在後邊。爸爸,爸爸,爸爸,你白念。第一個跟大家交流,皆須念從心起。你看老和尚念經,念佛號,在那機器裡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念的時候,心裡真有阿彌陀佛,念從心起。「聲從口出」,聲音出來了;或者聲不從口出,聲從心出也一樣。「音從耳入」,什麼意思?我的體會,這裡邊還沒數數,這是念佛功夫比較好的人,無記無數。就是你在念佛的時候,你不把「阿」聽真確了,你不能走到下一個字。「阿」你什麼時候真的把你耳朵拉回到這個「阿」字上,聽明白了,你再說「彌─陀─佛」。別有嘴無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哪個字都沒聽,囫囵吞棗就過去了。所以,「阿─彌─陀─佛」,聽明白。這四個字都有元音,英文的元音,所有的元音都要給得豐富和飽滿。念佛要都攝六根,你的心根就都攝了,對不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心裡想著它,嘴上還念得特清楚,把元音都要念明白,嘴根都攝了;耳朵還得攝過來聽,就三根了。六根當中就三根被攝住了。 印光老和尚在《文鈔》當中說,當你攝耳谛聽的時候,你鼻子聞不到味。說我攝耳谛聽了,你鼻子還能聞到味,樓底下炒菜你還聞得到,對不起,您沒攝耳谛聽。攝耳谛聽,樓底下那醬牛肉味你就聞不到;嘴裡也沒味道,舌根跟鼻根全都都攝了,身體在什麼位置上也不知道,這叫攝耳谛聽;身根也失去知覺了,鼻根也沒有作用了,舌根也沒有。都攝三根,耳根,心根(就是意根),還有嘴根(舌根)。 「默念雖不動口」,雖然我們默念是不動口的,「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不能掐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後邊講不能掐珠。我把腦子要集中在哪?集中在嘴的動。集中在嘴,雖然嘴不動,你還要覺得它在動。默念,拉長聲,一直聽真確了,別著急走到下一個字,除非把這個字聽明白再走到下一字。不在多少,聲聲佛號跟它有感應,我是這麼念的。仍有口念之相,就是雖然你不出聲,但是你的腦子還要放在你的嘴上,我在念。大家能有這種體會嗎?我現在正在念:「阿─彌─陀─佛─」,聽得很真確,走到下一句。閉上嘴了,你在衛生間,你不能出聲音,出聲音不恭敬,那你就默著念,默著念耳朵還要聽心聲,聽清楚再走下一個字。聽的時候,要感覺到嘴在動。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如果這樣攝住心,「妄念自息矣」,妄念自己就息掉了。「如或猶湧妄波」,如果還是妄想像波濤一樣在洶湧,在往外冒,「即用十念記數」。這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必須采用的方法,除此之外沒別的方法,就要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全心的力量放在這一佛號上。二念,阿彌陀佛是一念,數數是二念,攝住心了。就這個猴子,「阿彌陀佛」這一條繩拴不住它,再把數數這條繩再拴到猴子身上,得力了,這猴子走不了。左手是阿彌陀佛,右手是數,這個猴子、這個心就攝住了。「雖欲起妄」,還想起妄念,家裡煤氣沒關,孩子的便當,該給誰打電話,雖欲起妄,「力不暇及」,顧不上了,你沒那工夫了。「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這種好的方法,最究竟的方法,「在昔宏淨土者」,在過去弘揚淨土的那些大德們,「尚未談及」,沒有談過。為什麼?「以人根尚利」,那個時候人的根器好,不用數數,攝耳谛聽就夠了。今天咱們根器不行了,老和尚接著說,「不須如此」,不需要這樣,「便能歸一故耳」,就能夠歸一,是這個原因。 「(印光)以心難制伏」,他是自稱自己,因為印光老人家的心很難制服,人家大勢至菩薩,人家心難歸一,那個表法的,他都心難歸一,更何況我們凡夫,他是這個意思。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才意識到這個方法的妙處,不能不重視。他後邊的結論很堅決,「捨此不能成就」,除非你不想成就。「蓋屢試屢驗」,百試不爽,怎麼試怎麼靈;「非率爾臆說」,這絕對不是隨心所欲的瞎說。「願與天下後世」,我們是後世。「鈍根者共之」,你說我不是鈍根,恭喜你,你要是鈍根,你就回來。大家不承認自己是鈍根的舉手,沒有,是吧?都是鈍根,是吧?OK,你得救了。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我希望跟你們共同的采用這種方法來念佛。「令萬修萬人去耳」,別看不起人,印光老和尚就這麼念佛,人家火化了以後,捨利子,咱們火化完了以後是什麼東西?肯定心裡清楚。 「所謂十念記數者」,你聽他講這方法,「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這句話不得了,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清楚。「仍須記得分明」,你還得記住,我這念的第幾個?「至十句已」,念到十句之後,「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我想這個大家比我都熟;「不可二十三十」這麼記。「隨念隨記,不可掐珠」。老和尚掐珠,老和尚掐珠表法的,提醒你。他掐那個佛珠,告訴你要念佛。我問過他,這個佛珠一拿在手上,讓別人一看見,老和尚的意思是示轉。不是有三種轉嗎?作證轉,勸轉,示轉。老和尚拿佛珠是示轉,提醒你看到的人,人家老和尚還用那麼念嗎?那是給你做表法的,你看到這個佛珠,老和尚在念佛,我在干嘛?不可掐珠,一定要記住,掐珠你心的力量就弱,這種念佛方法是心理的體操,鍛煉你心的力量,就和做俯臥撐似的,鍛煉肌肉。你一掐珠,心的力量就弱了。就和有人幫著你俯臥撐一樣,你心的力量、鍛煉就差。「唯憑心記」,只能憑心記。那我念到第五聲就不行了,沒關系,慢慢來,再從頭來。 「若十句直記為難」,什麼意思?就是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麼念,你難。那就是說你可以兩個五,也可以三三四,都行。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這有個問題,我自己的體會,有時候我念多了,我就不知道我這個五是第一個五還是第二個五,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記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你就不會錯。有的時候念著念著,真的,這是第幾個五?是前面那個五、還是後面那個五?這是我自己的體會。特別是在環境比較復雜,或者自己比較累的時候。 「若又費力」,不行,李炳老就後邊這方法。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三三四,「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做到三個清楚。念得清楚,就是每個字都不能含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字聽清楚,「彌陀」呢?錯,吞了,吞了這個音。英文necessary(必要的),老師跟我們講英文的時候,老師說元音要給足時間,元音千萬別吞,吞元音那個英文就不好聽,ne-ce-ssa-ry,四個音節。四個音節,每個音節的元音都要念得准,我們中國人講話,叫別洋腔洋調,ne-ce-ssa-ry。四個音節,你只要把元音念清楚了,這個英文字母念得就好聽。necessary,這就不好聽,不到位。所以,「阿彌陀佛」也是這樣,念得要清清楚楚,「阿─彌─陀─佛」。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妄念就下不來了。「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你心就亂不了,時間一長,就像劉素雲老師說的,就好像她跟老和尚見面的時候,聽經的時候,她好像心裡也是這樣,真的是這樣。你走路的時候,比如我從這回到酒店,就自然而然就起來了,特舒服,而且是你閒著也是閒著,你就想阿彌陀佛,你不想阿彌陀佛就想自私自利,這是肯定的。正念現前。 「須知此之十念」,要知道這種十念法;「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說早晨起來有十念,他們攝妄心的效果是一樣的。「用功大異」,可是用的功夫可差多了。「晨朝十念」,早晨起來,「盡一口氣為一念」,就是你早晨起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阿彌陀佛,這叫一念,只能念十念。「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老人家多慈悲,大勢至的話,你不聽行嗎?「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我們這種方法,是念一句佛號我們心裡知道一句,不是一口氣。晨朝十念是一口氣為一念,你早晨起來念十口氣,甭管多少,念完為止。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就是一天你念幾萬聲佛號,你都十句十句的記,特方便。「不但去妄,最能養神」,上火了,是吧,大便干燥,你念念試試,養神;心煩,舌頭長瘡了,養神。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養神,神安則體安。 「隨快隨慢,了無滯礙」,你快慢都行,不妨礙。精神好了,情緒好了,現在剛吃完中午飯,困了,慢點兒念;到晚上餓了,快點兒念;走路的時候跟著步伐念,都行。「從朝至暮,無不相宜」,不論是早晨、晚上都合適。「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跟掐珠記數,利益從天到地相差那麼大。「彼則身勞而神動」,掐珠念佛,身勞而神動,身體勞而神動。你看又得記數,又得念佛,又得掐珠,夠忙活的,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身體很放逸,很舒服,心也很安。「但作事時」,只是在做事的時候,「或難記數」,比如說我在家切菜,或者在看電視,或者是洗衣服,可能真的兩個五、兩個五,三三四,夠困難。怎麼辦?「則懇切直念」,就別記數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切菜,就不記數了,因為條件不具備,干擾太多,懇切直念。「作事既了」,剛做完事,「仍復攝心記數」,再把心攝回來,再重新記數。「則憧憧往來者」,這講的是念頭,憧憧是一個接一個的;「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都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的服從這一句佛號,敵人就降服了。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講的是這種方法。「利根則不須論」,利根就不說了,這種方法肯定得利益。「若吾輩之鈍根」,你看多謙虛,像我們這一輩的鈍根人;「捨此十念記數之法」,如果不用這種十念的記數方法;「欲都攝六根」,你想把六根攝住,「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就是不可能;「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這個老和尚講得太多了,為什麼這一句佛號即淺即深、即難即易、即大即小?你說它淺,它就四個字;你說它深,盡虛空遍法界,三藏十二部就這一句佛號。你說它小,小就四個字,讓你攝心;你說大,大你能成佛。就這意思。不思議,確確實實不是胡小林能給你們解釋的,不是我們能說清楚的,不是我們能想明白的。您最好聽他的話,別老琢磨,他下邊說了我們的缺點。 「但當仰信佛言」,應該相信佛說的話;「切勿以己見不及」,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力達不到這個水平;「遂生疑惑」,就生疑惑,你沒福了,你懷疑了,真的嗎?印光老和尚說的方法行嗎?就這麼簡單?「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使你多劫的善根在這當中喪失掉了,在疑惑當中;「不能究竟親獲實益」,你不能夠最究竟、最圓滿的獲得這種大的、實實在在的利益;「為可哀也」,太可憐了。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行住坐臥,四時,掐珠念佛,您看,我們大家要記住,其實我們一定要注意這種念佛,我們掐珠念佛只有在走和站的時候,「行住二時」,這兩種時刻;「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由於你的手動,「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時間長了就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沒有不合適的。「臥時只宜默念」,躺著的時候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第一個是不恭敬,第二個對身體不好,傷你的氣。「切記切記」。謝謝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 大家不是老問你怎麼念佛?我就這麼念,念了有一年多,快兩年了,真得受用,心清淨。
印光法師十念法 胡小林老師主講 (共一集) 2010/4/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042-0001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