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念念回歸自性


 2012/11/23    熱度:5274    下載DOC文檔    

淨空法師: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念念回歸自性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8集 2012年10月25日講於香港

什麼人才相信呢?佛說的“宿世曾經供養無量諸佛”。今天遇到,得無量諸佛的加持,幫助你。你能信、你能解、你能發願、你能修行,不是無量諸佛加持你,你做不到。能不能在這生成就?完全問自己不要問別人。如果你真信、真願、真念佛、沒有絲毫懷疑、你真能放下,你就決定得生。問別人是多余的。

“《華嚴》經末,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

真正的證明。

下一段引用《楞嚴經》上所說的。

“聖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圓頓,本無高下。”

這個道理要懂。佛在《金剛經》說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都能幫助你證入如來地。

“唯以眾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

高下從這兒分了。我們的本性相同,習性不相同,習性差別太大了。“垢重”是講染污,心不清淨,染污。“障深”,“障”是障礙,煩惱障、所知障兩種障礙。障礙深,於是心粗智劣沒有智慧。現在人有知識,沒有智慧。識是一種偏見,智慧是圓融。所以知識解決問題往往都有後遺症,不能真正解決,帶來很多麻煩;智慧不然,智慧解決問題,一了百了。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心思細密;大修行人,表現得柔軟。賢首國師的《還源觀》列舉四種性德,古代修行人都能順從。“隨緣妙用”, “隨緣”我們知道,“妙用”不知道。妙用”是不著相就妙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用”就妙了,這個高!

們今天念佛人的妙用就學慈舟法師,人家問你什麼,“阿彌陀佛”,笑瞇瞇地回答他“阿彌陀佛”,“妙用”啊!這一句話意思無有窮盡,讓他慢慢去細嚼,其味無窮,就答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話通通沒有。這真妙!學會了,咱們就得真干。

“饑遇王膳而不能餐。”

饑餓了,遇到國王吃飯,國王吃飯有一定的規矩,有禮節,你什麼都不懂,你只能在旁邊看,邊都沾不到。

“即凡夫心,開佛知見。至於根器淺者,但能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乃至十念,臨命終時蒙佛攝受,便生極樂。”

這個法門多殊勝。這部經信、願、持名,是易行道,什麼人都能修,連鍋漏匠都能修。修無師是個泥水匠出身,什麼也不懂,也不認識字,他都能夠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大勢至圓通章》曰:‘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即凡夫心,開佛知見’。”

這“自得心開”是“開佛知見”。只要你能夠淨念相繼。“淨”,不懷疑、不夾雜,這叫淨;“念”就是念一句佛號,相繼不能中斷。谛閒老法師教的那個就是相繼,“念累了,你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這相繼。所以一點壓力也沒有,身心都無事。有事就一樁,就是念佛,除念佛之外無事。什麼都不想,生活隨他去吧,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你們能吃的,我也能吃;你們能穿的,我也能穿,什麼都不要講究,這就是隨緣。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念,這就叫“妙用”。

那《大勢至圓通章》的開示全落實了,菩薩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不見佛,不要去打妄想,用不著打妄想,為什麼呢?你真正把道理搞通了,你這一聲佛號跟阿彌陀佛他就相應了。我們這裡信號發出去,阿彌陀佛立刻就收到了。收到了他就有反應,我們有感,他就有應。他的應有“顯應”、有“冥應”。“冥應”,我們自己沒覺察,也就是佛已經在加持了,很多疑難問題都幫助你解決了,你自己不知道,“顯應”是你自己知道。什麼時候會“顯應”呢?心思細密了,你就知道了,“冥應”你也曉得;心粗意亂,佛的“冥應”你不知道。現在人大多數心浮氣躁,心思很亂,換一句話說,他身體不好,毛病很多,。身心不健康與念頭有密切關系。最好的念頭是沒有念頭。沒有念頭難,所以佛慈悲,給你加一個念頭——阿彌陀佛!除這個念頭之外,不要有第二個念頭。這個念頭要保持,到極樂世界也不捨掉。為什麼?因為它好,它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念念回歸自性。哪一天真的這一念斷了,自性現前了,你的功夫圓滿了、到家了。所以縱然是根器很淺,像鍋漏匠、修無師這種人,根器很淺,他能夠至心,就是真心相信,真心喜歡,願生彼國,乃至十念,臨命終時佛都來接引,他就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花開見佛,悟入無生。奇妙疾捷,莫過於是。”

這太妙了,太稀奇了,太微妙了,是一切人意想不到的。

“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

十方如來念念是幫助眾生成佛,幫助眾生回頭是岸。這個方法最巧妙、最直捷、最快速、最圓滿,就是沒有人講。有些人在講,就是沒講清楚、沒講明白。我從小,這是父母調教的,養成了一個習性,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認真負責任,很謹慎、很小心。如果很早聽到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我聽過《無量壽經》、聽過《彌陀經》,沒講清楚,沒聽明白,所以經一定要細講。

當然,過去講經機緣很少,寺廟裡頭不講經。我初學佛,年輕那個時候,六十年前,大的寺廟,一年可能有一兩次講經,時間一個星期,好像點綴一下。我在善導寺講過經,在台北法華寺講過經,他們邀請我,但時間都短。法華寺講的時間長,大概一個月,講《地藏經》;善導寺講一個星期,講《普賢行願品》。所以很少人講,不容易聽到。

章嘉大師勸我出家,我在台灣一個人,沒有家累,章嘉大師知道,說我出家最合適,勸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從三十歲示現開悟,開悟之後就開始講經,講了四十九年,七十九歲圓寂,沒有一天休息。我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生平,我也很喜歡,這個事好,為什麼呢?教學相長,師資道合。只有教學這個方法能讓自己不懈怠,天天要准備功課,天天要提出報告。

我講經教學的心態:我不是老師,我是學生;聽眾是我的老師、是我的監學;我學了,向你們提出報告,請大家幫我改正。一直都是這樣的心態。因為真正講經是要開悟,沒有明心見性不能講經,你會把經講錯。李老師勸我講經,我不敢上台,自己實在是太差了。講經是諸佛菩薩的事業,是有真修行、真正開悟的大善知識的事業,我哪有這個能力!老師說,話說得沒錯,但是現在沒人講,將來我們講,做一個拋磚引玉。這個有道理,沒人講,法就滅了。那講怎麼講法呢?所以老師教給我,講注解,錯了,錯了是注的人他錯,我沒講錯。這句話引起我的信心,也引起我的興趣。我們講注解,決定不能離開注解。“依義不依語”,意思完全吻合,言語沒關系,常說、短說、深說、淺說都行,只要意思沒講錯。所以十方如來心願就是希望眾生早一天成佛、早一天脫離十法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