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念佛


 2009/7/9    熱度:4954    下載DOC文檔    

談念佛
資料來源:佛法飄香塵世

經典統說不外經、律、論。經乃定學,律乃戒學,論乃慧學。但每部經均含此三義,決不能截然分開。猶如三無漏學是一而非二非三相似。經傳到中國後,方分出宗、教、律、密、淨幾大宗。此並非佛意而為,是後人為修習方便,為適合眾生的根性漸趨而成。其它宗門教下修習方法入手都較難,尤其當今之人,根性、因緣遠遠劣於古人,欲修業盡情空之法,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唯獨淨土宗是最簡單、最直捷,只要堅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至一心不亂,即可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極樂。利根、鈍根都能成就。

但必須誠心念佛,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佛號乃本心,念佛乃始覺之心),一念具足十法。“一念念佛,一念覺悟;念念念佛,念念明白”。人們所以不覺悟不明白就是心裡存著糊塗想,以此支配身體做糊塗事。

糊塗想:意三業,貪、嗔、癡。

糊塗事:身三業,殺、盜、YIN;口四業,妄語、兩舌、惡口、绮語。

正因身口意三業不淨,所以整天六根對六塵,分別色聲名利是非好丑,在所知所覺上做活計。念佛就是刻苦棄熟就生,放下這些所知所覺,離開能知能覺,而恢復到本知本覺上去。恢復本覺就可成佛。成佛並非另外增添了什麼,把心裡骯髒的東西掃淨,佛性也就現前了。“烏雲散,晴空顯”。

人心本來是覺悟的、光明的,其體周遍法界。只因無始暗動,被六塵所遮蔽,人的知覺偏在一方面去,只認識色身的小我,而忽略了盡虛空、遍法界的覺性大我。小我乃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假合而成,如將他們分散開這個身體也就不存在了。身體本是不淨之物,是“我”的一個極小的支配物,決非是我。如我之後加一“的”字就恰當了。凡夫則不然,對這一不淨的肉體愛得尤甚,化妝保養真乃愚癡顛倒之甚!

一般錯誤的觀點以身體為我(我相),我以外的便是人(人相),許多人合起來就是眾生,亦眾緣合和而生(眾生相),眾生無不想多活幾年(時間的要求,壽者相),其實就是相續相(我、人、眾生相續不斷故)。此點看破了還能找到我嗎?

我乃主宰義。我人之身自己做不得主,餓、渴、冷、熱、生、老、病、死……主宰不了。此外日常生活也無主宰之能,好看的多看幾眼,好吃的不由多吃幾口,貪著五欲難放下。這統統全是生命上的事情,生命是有生有滅的。人除了一個生命外,還有一個慧命,它是永無生滅的。慧命就是人人本有的知覺性。它無形無相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有,無處不是,“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念佛就是培養自己的法身慧命,靠佛力、仗自力求生西方極樂,開佛知見恢復自己的本覺性。

淨土法門的好處就是當生成就,此為最大的利益。見佛後諸上善人聚會,共同熏修,慢慢業盡情空,由凡聖同居土上到方便有余土,再到實報莊嚴土,直到常寂光淨土,方可見佛的真身。如上乘根性生任何一佛土,自性彌陀,西方淨土與唯心淨土是一個土,一碼事。

《法華經》、《無量壽經》為廣說,《阿彌陀經》為略說。這三部經都是全事即理的話,其境界和意義都是理無二致。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無量法門無量咒語,是一切經典之髓。如能將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相應,當下即得六根清淨。

成佛並非難事,佛和眾生都是一種觀念功夫所成:佛一念具足十法界,眾生一念也是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貪心起,就是餓鬼;一念嗔心起,就是地獄;一念癡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阿修羅;一念落於五戒,就轉人道;一念落於十善就生天;一念有四谛十二因緣就是聲聞、羅漢、緣覺;一念以六度為觀念就是菩薩;一念以自利利他、萬行平等清淨為觀念就是佛。

可見觀念什麼就是什麼。想佛成佛,憶鬼見鬼,心邪必著魔,想病病就來。這就是萬法心想生,一切唯心造。所以念佛人只要明白此理,就要從心性上起修從念頭上開始。每天眼裡看佛,嘴裡念佛,身體拜佛,心裡想佛,耳根聽佛。時時刻刻想到極樂世界去,又怎能不成佛呢?

佛法能否興盛,在於後人守持戒律如何。大家如能嚴守戒律,佛法可久住世間,否則佛法必隨著時代漸漸被魔法替代,最終而趨滅亡。這即是佛在世大家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可見戒律與佛法住世是有何等重要的關系。基本的五戒到任何時絕不得改動。改動者即滅佛法者。可見持戒與念佛是同等重要的。



附:

發心與持名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於念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無念而念,念而無念。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一句佛號,念得純熟,萬緣放下,能所頓空,即是無住;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

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開。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唯此念佛法門,上下兼收。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華嚴奧藏,法華精髓。



功 德

功德乃“阿彌陀佛”一句聖號也。古德雲:“萬德之本,全德立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

功,是功夫,即一心專念彌陀的深淺程度。

德是身體力行為德解。

修性依賴命的能量供給,沒有修命的能量,修性只是一句空話;若修功不能貫通五髒六腑,僅表現經脈的聯貫,則修命也是枉自勞神。

極化“元音”,元即是道,道即是我,我即是真,真即是心。

佛說:“行大智慧,度於無極。”然則物不異我,我不異物,物我玄會,歸乎無極。



念 佛

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不走形式,不求目的,無非分之想,老老實實,懇懇切切,信願持名,這就是真念;不攀無求,行住坐臥一聲佛號不間斷,即是真念;念時心無旁雜,自己清清楚楚聽得真切就是真念。此即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與不念的念頭全捨掉就是真念,久之功夫成片,往生在握。

修行有一特殊規律,即“以無所得心修一切法,一切法皆可得;以有所得心修一切法,一切法皆不可得”。念佛無計量,清淨平等心就是佛。

佛說:“貪多業亦多,貪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

知法入法全賴自己觀察,信得切,心無旁雜,即得圓滿,而非是處境所聞所得。只有“現觀”、“自觀”方能對佛法體驗深、信得切,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持名法名契理處

在於“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念所念,能生所生,能行所行”,皆是實相的正印。此法門單絕亦契機系根機與時機,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廣應群機。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方便之義全在利樂眾生,故可稱大乘之究竟。此法門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只要深信切願,一向專念,必得往生。



信深、願切、行專

諸佛菩薩的發心,無異無別,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得之果是上與十方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眾生同一體,方稱感應道交,我們的信才深、願則切、行則專。如能明理修行,方不枉為此生,否則無量劫難脫輪回矣!

純印老人常講:“世間本來沒煩惱,煩惱全是自己找,凡事不走心,就不會有煩惱。”

煩惱即無明,只要看得開、放得下,心必清淨,可轉煩惱為菩提。其實煩惱與菩提是一件事的兩方面,迷時稱煩惱,悟時稱菩提。眾生只要用佛號伏住煩惱,必得大自在。老人家所說的“不走心”,即是看開、放下的修行方法。當然其中包含忍辱法門。



普賢菩薩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聽此偈吾心不寒而栗,人生受八苦之迫實無可樂。

此偈妙絕,在歲月更替的日子裡,人猶如少水的魚,應感到生命流逝哀痛。

佛說“人命在呼吸間”,我們怎會知道無常什麼時候為我們的生命劃上句號?既然如此,理應為自己的生死大事早作准備。哪一天不見阿彌陀佛,哪一天這個心就不能放下,切不可輕松啊!


淨土以念佛為主

念佛若能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不旁雜,諸罪障可消,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經典雖多,但只要倡導“以憶念佛,稱彌陀號,願生極樂”,即可視為同類經典,修淨土持之無妨,但宜以五經為主。



佛法在哪裡

佛在自心,法在自身。佛要自己做,功要自己修(功即誦佛號的功夫深淺),所以佛法靠自修、自證勿外尋。學佛學的是一種境界,決不是神通,也決不是練成什麼功夫,有人看似沒有用功,實際境界很高,能說他修得不正嗎?境界是內在的,但能表現出來,待人接物、舉止言談,此即內外一如,諸法空性。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生無滅無形無相的才是真如法身佛,萬物有壞有變,虛空無變無盡,永恆如是如是。



佛號一直念下去

本覺佛號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若然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然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應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此層次較高,乃達理一心不亂也!達此境界破一分無明,則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土,乃佛矣。



一句佛號具足三種般若

一、文字般若——四字或六字在心中生,口中出,耳中入,循環不休故。

二、觀照般若——心不外馳,句句降伏亂心,使自性顯露即回光返照,久之智慧即生,明心也。

三、實相般若——能念所念為體即空,性相一如。所以一句佛號可圓滿“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般若波羅蜜從一句佛號生。能死守一句佛號即上上根性人。



當代人修行“三要”

現代人修行法門以精純為要,此即百年前來娑婆示法“純印”名號也!因現代人貪心甚重,一經一號恰對治貪心故。若龐雜博覽群經,統稱諸佛菩薩名號與貪法相應,淨心難現,焉有成就之理。

道場以寂靜無愦鬧為佳。信徒絡繹非佛門之興,乃佛法衰相也,因無人攝心守念真誠求道,當生難成就故。

稱名以專稱彌陀名號為殊勝。因法界聖賢無不向往極樂稱贊阿彌陀佛故。

世人若能接受此理者,決非等閒人,乃善根、福德深厚,歷劫精修而未成就者。



十法界的因——煩惱

妄想中包括分別,有妄想就是無明煩惱;有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有妄想就有四十一品無明。有分別才有十法界,執著就有六道,執著嚴重的貪嗔癡就是三惡道。

對五欲六塵執著最嚴重的財色名食睡,出不了欲界;對財色名食睡、聲香味觸法看淡了,但對色相執著就脫離不了色_界;兩方面都淡薄了,但還有習氣就出不了無色_界。六道輪回是怎麼形成的?是自己業力牽引,與外界毫無聯系。猶如做夢,決沒有第二因素參與。這就是諸法緣生,緣起性空,了不可得。

佛法無人說,念佛成佛,雖智莫能解。佛菩薩只能告訴你成佛的方法,能否成就全憑自己,所以佛未給我們什麼,自己本來具足的。欲成就無上菩提達一切種智,要親近善知識,它是一切種智的因。“遇緣不同,成就亦不同”。對淨空法師,有些出家人不相信他的話,這些人身雖出家,心卻不淨,無成佛的緣。念佛成佛法門,實在說是佛為末法在家二眾講的,善根福德欠缺的人又怎能相信呢?



菩提心

學佛在自心,成佛在淨心。心佛眾生不二,菩提心從大悲心生,大悲心是眾生心。由此可知菩提心即眾生心。一心、一切為眾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如何為眾生呢?成佛之願即是。

欲成佛有善根福德,能看破放下,三個條件具足必當生成就。看破是善根,對佛的教誨信解;放下是福德即願行,必能一向專念,念佛成佛。否則怎能夠眾生無邊誓願度呢?

聲聞修四谛“苦集滅道”,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佛修清淨平等。



萬緣與念佛

萬緣所包括的內容非常多,它是造成生死輪回不息的業因。業遇到種種緣而產生果報,每個人所造的業不同,所得的果報亦不同。自作自受,共業共受,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改變不了。

萬緣分內外兩方面。外則宇宙萬有,人我是非;內則身心世界,妄想雜念。這些看不破放不下,則萬般煩惱掛心頭。歸結就是外在的繁雜境遇和內在的煩惱,稱之為萬緣。

念佛心不清淨,就是業力作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得人身太難太難了,必須下決心全身心地投入當生成就。念佛關鍵是一切放下,一心念決不能二心念,要一句佛號從心裡清清楚楚念出來,要明明白白聽到心裡去,念念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這才是會念。世尊滅度的五百年是持戒成就,像法一千年是禅定成就,末法一萬年是念佛成就。除念佛一法門外,再也找不到出三界的法門了。《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末法不易修的主要原因,障道因緣甚多。交通方便了,科學發展了,生活充實了,這些外界干擾太大。出家人更不易修,衣食豐足,四事不缺,內心必煩躁不安,苦惱重重,又欠看開放下。所以唯有念佛才是對治散亂心的最好法門,念佛修淨心,淨心由念佛生。




老實念佛

真實履踐佛陀教誨的人決不貪圖虛名,而是奮發無上菩提之心,深入彌陀願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之中,唯修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實實單念一句佛號,“不求一心,不求速成,不立消妄念之想,不貪淨境,不求神通感應(此五者稱念佛五大秘訣)”。

佛號連片即是無上深妙禅,藕益大師講:“一句彌陀名號,即世尊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此即是本師真傳。統攝三藏十二部,系一切咒語之大成。功德不可思議。



念佛往生是三根普被利鈍兼收

此即上、中、下之根性人,最有善根或平平常常乃至於最愚癡者,但能念佛皆可往生。極樂世界優中劣的層次不一,但具信願即可入學。學位以念佛功夫深淺而定。念佛成佛法門,是十方佛“出廣長舌”無不贊歎弘揚之法門,是殊勝、速效、便利的法門。



呼吸念佛

常人念佛用意(分別識),很難功夫成片,尤其睡覺時,佛號停歇,臨命終時處於昏沉不能念佛,豈不是麻煩……如日常將佛號與第七識“末那識”結合起來,呼吸融於佛號,即一呼一吸時隨著呼吸加入“阿彌—陀佛”……使善能往阿賴耶識搬運的執著識——末那識,培養成出息入息不離佛號功德,就不愁佛號不連片了。此方法最可修,三、五個月即能達“呼吸即摩诃”。佛號成片,焉有不往生之理。

選自《佛法飄香塵世》 作者:犟牛老居士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